能源计量与节能检测国家标准汇编

能源计量与节能检测国家标准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北京市能源计量监测中心,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能源计量
  • 节能检测
  • 国家标准
  • 计量技术
  • 能效标准
  • 建筑节能
  • 工业节能
  • 电力计量
  • 热力计量
  • 标准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783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52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2
字数:11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能源计量与节能检测国家标准汇编》收集了截止2014年12月底发布的能源计量与节能检测领域常用的国家标准共计65项,分为计量检测基础、计量器具配备、监测方法、计算方法等四个方面。本汇编可作为各地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计量技术机构、节能检测机构、节能服务企业、重点用能单位以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制造企业从事能源计量和节能检测标准(规范)制定、科研开发、生产制造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工具书。

内页插图

目录

一、计量检测基础
GB/T 2587-2009 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
GB/T 2588-2000 设备热效率计算通则
GB/T 2589-200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3484-2009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
GB/T 3485-1998 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
GB/T 3486-1993 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
GB/T 4272-2008 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
GB/T 6422-2009 用能设备能量测试导则
GB/T 7119-2006 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
GB/T 8222-2008 用电设备电能平衡通则
GB/T 12452-2008 企业水平衡测试通则
GB/T 13608-2009 合理润滑技术通则
GB/T 14909-2005 能量系统l朋分析技术导则
GB/T 15316-2009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
GB/T 15320-2001 节能产品评价导则
GB/T 15587-2008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T 17166-1997 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
GB/T 173767-199 8取水许可技术考核与管理通则
GB/T 17781-1999 技术能量系统基本概念
GB/z 18718-2002 热处理节能技术导则
GB/T 18870-2011 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

二、计量器具配备
GB 17167-2006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 17471-1998 锅炉热网系统能源监测与计量仪表配备原则
GB/T 20901-2007 石油石化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0902-2007 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1367-2008 化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1368-2008 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1369-2008 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 24789-2009 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 24851-2010 建筑材料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9149-2012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9452-2012 纺织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9453-2012 煤炭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9454-2012 制浆造纸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三、监测方法
GB/T 15317-2009 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监测
GB/T 15318-2010 热处理电炉节能监测
GB/T 15319-1994 火焰加热炉节能监测方法
GB/T 15910一2009 热力输送系统节能监测
GB/T 15911-1995 工业电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
GB/T 15912.1-2009 制冷机组及供制冷系统节能测试 第1部分:冷库
GB/T 15913-2009 风机机组与管网系统节能监测
GB/T 15914-1995 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
GB/T 16664-1996 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方法
GB/T 16665-1996 空气压缩机组及供气系统节能监测方法
GB/T 16666-2012 泵类液体输送系统节能监测
GB/T 16667-1996 电焊设备节能监测方法
GB/T 16811-2005 工业锅炉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与监测
GB/T 24560-2009 电解、电镀设备节能监测
GB/T 24561-2009 干燥窑与烘烤炉节能监测
GB/T 24562-2009 燃料热处理炉节能监测
GB/T 24563-2009 煤气发生炉节能监测
GB/T 24564-2009 高炉热风炉节能监测
GB/T 24565-2009 隧道窑节能监测
GB/T 24566-2009 整流设备节能监测
GB/T 25328-2010 玻璃窑炉节能监测
GB/T 29871-2013 能源计量仪表通用数据接口技术协议
GB/T 29872-2013 工业企业能源计量数据集中采集终端通角技术条件
GB/T 29873-2013 能源计量数据公共平台数据传输协彤

四、计算方法
GB/T 1028-2000 工业余热术语、分类、等级及余热资源量计算方法
GB/T 13234-2009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GB/T 13338-1991 工业燃料炉热平衡测定与计算基本规则
GB/T 13467-2013 通风机系统电能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
GB/T 13468-2013 泵类液体输送系统电能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
GB/T 13471-2008 节电技术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
GB/T 17719-2009 工业锅炉及火焰加热炉烟气余热资源量计算方法与利用导则

前言/序言


现代建筑的绿色脉动:建筑能效管理与智能优化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代建筑领域对能源效率的迫切需求与前沿技术应用,深入剖析了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全生命周期的能耗管理、性能评估及智能化优化策略。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建筑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转型,本书旨在为建筑师、工程师、物业管理者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建筑能效理论基础与政策环境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理解建筑能源消耗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建筑热工性能的关键参数,包括传热系数(U值)、遮阳系数(SC)、得热系数(SHGC)等,并解析了不同气候区(如寒冷、炎热、湿热等)下建筑围护结构设计的差异化要求。深入探讨了建筑能耗的构成,从采暖、通风、空调(HVAC)系统到照明、设备用能,构建全面的能耗模型。 在政策层面,本书梳理了全球及国内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认证方面的主要标准和法规演变,重点解析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等核心文件的最新修订内容及其对工程实践的影响。分析了现行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现状,强调了合规性设计与运行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绿色设计与超低能耗建筑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之一,聚焦于如何通过优化初始设计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建筑的能源需求。 1. 被动式设计策略: 强调“先被动,后主动”的设计理念。系统讲解了场地规划中的气候适应性原则,如建筑朝向、自然通风廊道的布置。详细介绍了高性能围护结构的设计细节,包括新型保温材料的选择与节点处理(如冷桥效应的消除)。重点剖析了先进的自然采光技术(Daylighting)和智能遮阳系统(如动态百叶、自适应幕墙)在减少照明和空调负荷中的作用。 2. 高效系统集成: 探讨了在超低能耗建筑(如被动房标准)中,如何选择和集成高效的暖通空调系统。内容涵盖热回收通风系统(HRV/ERV)的选型、优化热泵技术(如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的性能参数,以及基于辐射供暖制冷的末端设备选择。同时,对高效照明系统(如全LED集成控制)的能耗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 3. 建筑物理模拟与性能预测: 介绍了使用国际主流的建筑性能模拟软件(如EnergyPlus、DesignBuilder等)进行能耗预测和优化迭代的方法论。指导读者如何构建精确的能耗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从而在施工前锁定最佳设计方案。 第三部分:建筑运营能效管理与诊断 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的能耗管理是实现长期节能目标的关键。本部分侧重于运营阶段的量化、监测与调优。 1.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BAS): 全面介绍现代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架构、通讯协议(如BACnet, Modbus)及核心功能模块。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BEMS实现对暖通、照明、给排水等系统的中央监控、数据采集与优化控制。深入探讨了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MPC)技术在大型综合体项目中的应用潜力。 2. 能源计量与数据分析: 强调了精细化计量的必要性。详细介绍了各类计量装置(电、水、热、冷量)的安装要求、校验标准和数据接口规范。着重讲解了如何运用“能源流水账”方法,通过分项计量数据,识别高能耗区域和设备。引入了能耗基准线(Baseline)的建立与能效绩效指标(EPI)的计算方法,为节能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3. 运行优化与调试(Cx): 论述了持续性调试(Continuous Commissioning, CCx)在保持建筑设计性能中的作用。内容包括定期的设备性能核查、控制逻辑的审查与调优,以及应对负荷波动时的控制策略优化。重点分析了常见的“调试陷阱”,如传感器漂移、阀门泄漏、控制死区设置不当等问题及其解决技术。 第四部分:集成可再生能源与智能化前沿 面向未来的建筑必须是能源生产与消耗的积极参与者。本部分探讨了可再生能源的集成与数字化赋能。 1. 光伏(BIPV)与热能集成: 探讨了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在幕墙、屋顶的应用技术,包括电性能与建筑美学的平衡。介绍了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供暖/制冷的耦合技术,强调了储能系统(如电池储能)在平抑峰谷负荷和提高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 智能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IoT): 介绍了新一代环境传感器(如CO2、VOC、照度、人体存在传感器)在实现“按需服务”中的关键作用。探讨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低成本、高密度的监测方案,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3. 人工智能在能耗优化中的应用: 深入剖析了机器学习算法(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如何从海量历史运行数据中学习建筑热惯性、人员活动规律,从而实现对空调设定点的自适应调整,达到在保证室内舒适度前提下的最优能耗控制。 总结与展望 本书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并重,旨在帮助读者掌握从宏观设计理念到微观控制策略的全方位知识体系,为推动我国建筑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专业支撑。 适用对象: 建筑设计院的规划师、建筑师、设备工程师 房地产开发商的项目管理人员 建筑运营、物业管理及设施维护的技术人员 绿色建筑咨询机构的专业顾问 建筑能源管理、暖通空调、建筑环境与设备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工程师,我最关心的莫过于标准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市面上很多汇编版本往往跟不上最新的政策变化,导致我们辛苦依据的条文,在下一次审核时就成了“过时的依据”,这在能源领域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我对这本书中收录的标准版本的更新程度非常在意。如果它真的如标题所暗示的那样,汇集了最新的“国家标准”,那么它就具备了无可替代的行业基准地位。我希望它涵盖的不仅仅是基础的计量精度要求,更应该深入到前沿的、与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相关的最新检测规范。一本优秀的标准汇编,应该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而不是历史的记录者。从目录的初步概览来看,它似乎试图建立一个覆盖能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标准体系,这显示出编纂者拥有非常宏大的行业视野和严谨的务实态度。

评分

从采购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密度”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我们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预算在购买、培训和标准更新上。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将所有分散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发布的国家标准进行一次彻底的、权威的整合,那么它带来的时间成本节约和错误率降低,其经济效益将远超书本本身的定价。它不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便携式的、可离线查阅的“标准数据库”。我设想的是,在偏远的现场进行节能检测时,没有稳定的网络连接,而手边拿着这本内容详实、组织有序的汇编,就能立即核对所有操作步骤的合规性,这才是它真正的力量所在。成功的标准汇编,应该成为解决实际现场问题的“终极参考手册”,而非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展示台。

评分

坦白说,这类专业书籍往往伴随着一个普遍的痛点——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法规描述,使得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我一直在琢磨这本书在“易用性”上做了哪些努力。如果仅仅是把所有国家标准文本堆砌在一起,那它和在线查阅政府官网的原始文件区别不大,甚至更重、更不方便实时更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在保持绝对准确性的前提下,能提供一些辅助性的解读工具。比如,是否采用了图示化说明来解释复杂的检测流程图?或者,是否对那些经常引起争议的关键术语提供了权威的官方释义?对于新入行的技术人员而言,这种“导航性”的辅助内容,远比纯文本的标准条目本身更有价值,它能极大地缩短新人上手的适应周期,确保整个团队在执行标准时口径一致。这关乎到知识的有效传递和应用的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中间的烫金字体“能源计量与节能检测国家标准汇编”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公式,看起来也毫不费力。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处的细微纹理,让整本书看起来更具收藏价值。通常这种标准汇编类书籍都会显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整体设计语言似乎在努力平衡专业性和可读性。我可以想象,如果我把这本书放在办公室的书架上,它绝对能吸引不少同行的目光。当然,外观只是第一印象,更重要的是内容能否匹配这种精良的制作,但仅从视觉感受上来说,已经远超我预期的那种“工具书”的水平了。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不是一本随便编纂的材料集合,而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的行业工具书,让人对其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

评分

我试着翻阅了一下里面的章节结构,发现编排逻辑相当清晰,检索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能源数据打交道的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找到准确的标准条款至关重要。这本书没有采用简单的罗列方式,而是似乎根据能源类型的不同和检测流程的阶段进行了模块化划分,比如“电能计量基础标准”、“热能检测规范”和“综合能效评估方法”等,这种分组使得查找效率大大提高。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在重要标准的旁边附带了简短的“修订背景”或者“实施要点”的注解(尽管我只是粗略扫了一眼,无法确定所有部分是否都有),这对于理解标准的演变和实际应用中的侧重点,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很多时候,光看标准条文本身是晦涩的,能有一个简短的指引,能帮我们迅速抓住核心要求,这对实际工作中的合规性审查和方案设计有着不可替代的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