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枝菌根與土壤修復

叢枝菌根與土壤修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發園,林先貴 著
圖書標籤:
  • 叢枝菌根
  • 土壤修復
  • 菌根真菌
  • 植物修復
  • 土壤生態
  • 環境科學
  • 生物修復
  • 生態工程
  • 土壤健康
  • 植物營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23481
版次:1
商品編碼:1159686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叢枝菌根與土壤修復》係統總結瞭陸地生態係統中分布廣泛的植物真菌共生體——叢枝菌根對汙染土壤的修復作用,是國內外第一部係統總結叢枝菌根應用於汙染土壤修復的專著。《叢枝菌根與土壤修復》共7章,全麵介紹瞭叢枝菌根真菌的基礎知識及研究方法,土壤修復技術及我國土壤修復研究概況,叢枝菌根對有機汙染土壤、重金屬汙染土壤、放射性汙染土壤的修復作用,叢枝菌根修復的強化措施等研究進展,對汙染土壤的菌根修復理論與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指導意義。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叢枝菌根真菌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節 菌根概述
一、菌根的類型及特徵
二、菌根研究的發展
第二節 AM真菌的結構
一、菌絲
二、叢枝
三、泡囊
四、孢子
五、輔助細胞
第三節 AM真菌的分類地位
一、AM真菌的分類簡史
二、AM真菌的最新分類係統
第四節 AM真菌資源和分布
一、AM真菌資源
二、AM真菌的分布
三、AM真菌的宿主多樣性
第五節 AM真菌的功能
一、AM真菌的營養功能
二、AM真菌在逆境生理中的作用
三、AM真菌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
第六節 AM真菌的研究方法
一、樣品采集
二、樣品的處理和保存
三、菌根侵染率的測定方法
四、孢子的分離方法
五、孢子的清洗及錶麵消毒
六、AM真菌培養方法
七、菌劑的保藏方法
八、AM真菌的接種方法
九、菌絲密度的測定
十、菌絲酶活性的測定
十一、球囊黴素相關土壤蛋白的測定

第二章 土壤汙染及其修復技術
第一節 土壤汙染概述
一、土壤汙染的概念
二、土壤汙染的類型和來源
三、土壤汙染的危害
四、我國土壤汙染現狀
第二節 土壤汙染修復技術概述
一、物理修復
二、化學修復
三、生物修復
四、各種修復技術的優缺點
第三節 我國土壤修復研究概況

第三章 叢枝菌根對有機汙染土壤的修復
第一節 叢枝菌根對多環芳烴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多環芳烴概述
二、多環芳烴對叢枝菌根的影響
三、叢枝菌根對多環芳烴汙染土壤的修復作用
四、叢枝菌根修復多環芳烴汙染土壤的強化措施
第二節 叢枝菌根對石油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石油汙染概述
二、AM真菌在石油汙染土壤中的分布和侵染狀況
三、叢枝菌根在修復石油汙染土壤中的作用
四、叢枝菌根修復石油汙染土壤的強化措施
第三節 叢枝菌根對酞酸酯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酞酸酯概述
二、叢枝菌根對酞酸酯汙染土壤的修復作用
三、叢枝菌根修復酞酸酯汙染土壤的強化措施
第四節 叢枝菌根對農藥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農藥概述
二、農藥汙染土壤中的AM真菌
三、農藥汙染對叢枝菌根的影響
四、叢枝菌根對農藥汙染土壤的修復作用
第五節 叢枝菌根修復有機汙染土壤的機製
一、AM真菌的直接作用
二、AM真菌的間接作用
三、小結

第四章 叢枝菌根對重金屬汙染土壤的修復
第一節 叢枝菌根與重金屬汙染
一、如何認識菌根修復
二、應用叢枝菌根進行植物修復的理論基礎
三、叢枝菌根對重金屬汙染土壤的修復作用
四、小結
第二節 叢枝菌根對銅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AM真菌在銅汙染土壤中的分布
二、銅汙染條件下AM真菌的侵染情況
三、銅汙染條件下AM真菌對植物生長和營養的改善作用
四、AM真菌對植物銅含量和吸收量的影響
五、AM真菌影響植物生長和銅吸收的機製
第三節 叢枝菌根對鋅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AM真菌在鋅汙染土壤中的分布
二、鋅汙染條件下AM真菌的侵染情況
三、鋅汙染條件下AM真菌對植物生長和營養的改善作用
四、AM真菌對植物鋅含量和吸收量的影響
五、AM真菌影響植物生長和鋅吸收的機製
第四節 叢枝菌根對鎘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AM真菌在鎘汙染土壤中的分布
二、鎘汙染條件下AM真菌的侵染情況
三、鎘汙染條件下AM真菌對植物生長和營養的改善作用
四、AM真菌對植物鎘含量和吸收量的影響
五、AM真菌影響植物生長和鎘吸收的機製
第五節 叢枝菌根對砷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AM真菌在砷汙染土壤中的分布
二、砷汙染條件下AM真菌的侵染情況
三、砷汙染條件下AM真菌對植物生長和營養的改善作用
四、AM真菌對植物砷含量和吸收量的影響
五、AM真菌影響植物生長和砷吸收的機製
第六節 叢枝菌根對鉛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AM真菌在鉛汙染土壤中的分布
二、鉛汙染條件下AM真菌的侵染情況
三、鉛汙染條件下AM真菌對植物生長和營養的改善作用
四、AM真菌對植物鉛含量和吸收量的影響
五、AM真菌影響植物生長和鉛吸收的機製
第七節 叢枝菌根對鉻、鎳、硒、汞、錳等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AM真菌在鉻、鎳、硒、汞汙染土壤中的分布和侵染情況
二、鉻、鎳、硒、汞汙染條件下AM真菌對植物生長和營養的改善作用
三、AM真菌對植物鉻、鎳、硒、汞含量和吸收量的影響
四、AM真菌影響植物生長和鉻、鎳、硒、汞吸收的機製
五、AM真菌對植物抵抗錳脅迫的作用
六、AM真菌對植物抵抗其他金屬脅迫的作用
第八節 叢枝菌根對重金屬復閤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AM真菌在重金屬復閤汙染土壤中的分布
二、重金屬復閤汙染條件下AM真菌的侵染狀況
三、重金屬復閤汙染條件下AM真菌對植物生長和營養的改善作用
四、重金屬復閤汙染條件下AM真菌對植物重金屬含量和吸收量的影響
五、重金屬復閤汙染條件下AM真菌影響植物生長和重金屬吸收的機製
第九節 叢枝菌根的耐鋁(酸)性及其對鋁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AM真菌的耐鋁(酸)性
二、AM真菌在富鋁(酸)性土壤中的分布和侵染狀況
三、AM真菌對鋁脅迫下(酸性土壤中)宿主植物的影響
四、AM真菌影響植物生長和耐鋁(酸)性的機製
第十節 叢枝菌根對金屬納米顆粒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叢枝菌根對納米氧化鋅汙染土壤的修復
二、叢枝菌根對納米銀汙染土壤的修復

第五章 叢枝菌根對放射性汙染土壤的修復
第一節 叢枝菌根對鈾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AM真菌在鈾汙染土壤中的分布和侵染狀況
二、鈾汙染條件下AM真菌對植物生長和營養的改善作用
三、AM真菌對植物鈾含量和吸收量的影響
四、AM真菌影響植物生長和鈾吸收的機製
第二節 叢枝菌根對銫、鍶汙染土壤的修復
一、AM真菌在銫、鍶汙染土壤中的分布和侵染狀況
二、銫、鍶汙染條件下AM真菌對植物生長和營養的改善作用
三、AM真菌對植物銫、鍶含量和吸收量的影響
四、AM真菌影響植物生長和銫、鍶吸收的機製

第六章 叢枝菌根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強化措施
第一節 有益微生物的應用
一、土壤微生物在植物修復中的應用
二、其他微生物在菌根植物修復中的作用
三、小結
第二節 化學調控劑的應用
一、化學螯閤劑對AM真菌的影響
二、化學螯閤劑和AM真菌對植物生長和營養狀況的影響
三、化學螯閤劑和AM真菌對植物重金屬含量和吸收量的影響
四、化學螯閤劑和AM
真菌影響植物生長和重金屬吸收的機製
五、小結
第三節 土壤動物的應用
一、汙染條件下蚯蚓對AM真菌的影響
二、汙染條件下蚯蚓和
AM真菌對植物生長和營養狀況的改善作用
三、汙染條件下蚯蚓和AM真菌對植物重金屬含量和吸收量的影響
四、汙染條件下蚯蚓影響叢枝菌根和重金屬吸收的機製
五、小結
第四節 施肥
一、磷肥
二、有機肥和有機廢棄物
三、秸稈
四、小結

第七章 菌根修復技術的局限和展望
第一節 菌根修復技術存在的局限
一、植物修復技術存在的問題
二、菌根修復技術存在的問題
三、小結
第二節 菌根修復技術的研究熱點和展望
一、叢枝菌根吸收和轉運重金屬的分子機製
二、叢枝菌根的蛋白質組學研究
三、菌根植物降解有機汙染物的機製
四、AM真菌對超富集植物重金屬吸收的影響及其機製
五、基因工程技術在菌根修復中的應用
六、其他土壤生物在菌根修復中的復閤作用
七、叢枝菌根與化學修復劑在植物修復中的復閤作用
八、AM真菌對放射性汙染的修復作用
九、AM真菌對復閤汙染土壤的修復作用
十、叢枝菌根植物修復的田間試驗和現場試驗研究
十一、新興汙染物的菌根修復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叢枝菌根與土壤修復》:
  第一章 叢枝菌根真菌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節 菌根概述
  一、菌根的類型及特徵
  菌根、(mycorhiza)是指土壤真菌侵染植物營養根後所形成的共生體。“mycorhiza”一詞最早是由德國植物病理學傢 Frank在1885年提齣的、(Frank,1885),由希臘文 m“ukes”(真菌,英文為、myco)和、rh“iza”(根)所閤成的。植物界菌根侵染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在自然界中大多數植物是菌根化植物。據統計,在已經調查的植物中,95%的植物是可以形成菌根的 (e,1987),甚至有學者指齣:“自然界中沒有純的根,隻有菌根。”Trapp菌根的類型可以根據解剖學特徵或宿主植物特徵進行劃分。按照菌根在植物體內的著生部位和形態特徵分為內生菌根、(endomycorhizas或 endotrophicmycorhizas)、外生菌根、(ectomycorhizas或 ectotrophicmycorhizas)和內外生菌根、(ectoendomycor-rhizas);按照宿主類型劃分為蘭科菌根、(orchidmycorhizas)、杜鵑花科菌根、(ericoid、mycorhizas)、水晶蘭類菌根、(monotropoid mycorhizas)和漿果鵑類菌根、(arbutoid、mycorhizas)等。
  菌根主要是侵入植物根係的錶皮和皮層部分,一般不侵入中柱。外生菌根最典型的特徵是根內菌絲不侵入根細胞內,而在皮層細胞的間隙中形成密質的網狀結構——哈氏網、(Harti-net),根外菌絲纏繞在幼根的外麵形成一個菌套、(mantle)(圖1-1)。內生圖1-1、外生菌根與內生菌根示意圖
  菌根不僅能夠著生在根係皮層細胞間隙之中,而且還能夠侵入皮層細胞內,與細胞原生質膜直接接觸,進行信息和物質交換。叢枝菌根、蘭科菌根和杜鵑花科菌根都屬於內生菌根,其中叢枝菌根最典型的特徵是形成特有的結構、——叢枝。內外生菌根是一類兼具內生菌根和外生菌根的主要形態學和生理學特徵的菌根,其菌絲既可形成菌套和哈氏網結構,又能夠進入皮層細胞內部形成形狀各異的菌絲團。形成內外生菌根的植物主要有、(Blteua鬆科、(Pinaceae)、樺木屬、水晶蘭亞科Ahlttrcosaospy)、杜鵑花科的漿果鵑屬和熊果屬、(Monotropoideae)、鹿蹄草科、(Pyrolaceae)等木本和草本植物。通常將漿果鵑屬和熊果屬灌木上形成的菌根稱為漿果鵑類菌根,把水晶蘭科Abtruus植物上形成的菌根稱為水晶蘭類菌根。不同類型菌根的特徵見錶1-1。注:“-”和、“+”分彆錶示、“無”和、“有”;所有蘭科植物在幼苗早期都不含葉綠素,大部分蘭科植物在生長共生中期含葉綠素;真菌的結構都是按成熟期的特徵來描述的;藍細菌隻與、(S-iheosonppiormsfirychü。lerandWolf,2005);本錶根據、SmithandRead(2008)製作,有改動
  二、菌根研究的發展
  “菌根、”概念的提齣,是人們開始對菌根進行科學研究的標誌。
  1885年,Frank將、1885、~1950年,外生菌根的研究一直處於平穩進展階段,在外生菌根生理、純培養、生態和效應等方麵開展瞭一係列研究。自20世紀60年代起,外生菌根研究有瞭快速發展,在菌根分離鑒定、超微結構、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學及應用等方麵都有瞭很大進展。
  早在1842年,N。-eli、(1842)就對叢枝菌根進行瞭描述,但是其繪圖僅僅是、“像”叢枝菌根。對叢枝菌根真正開始研究並做齣貢獻的要算是法國的微生物學傢、Dan-eard,他詳細研究瞭楊樹的叢枝菌根、(Dan-eard,1896),精細地繪製瞭楊樹菌根的泡囊、叢枝及菌絲中的油滴等形態特徵圖,使人們對叢枝菌根有瞭初步的瞭解。Janse、(1897)觀察並命名、“泡囊”、(vesicle)及其他菌根結構,包括後來被、-alaud、(1905)命名的、“叢枝”(arbuscule),“泡囊叢枝菌根”的名字得以確立。-alaud、(1905)還對疆南星型、(Arum)和重樓型、(Paris)兩種類型的叢枝進行瞭區分。Jones、(1924)描述瞭附著孢、(appresorium)。但1885~1950年,叢枝菌根研究發展較為緩慢,陷入、“黑暗的中世紀”(Mose,1985)。進入20世紀50年代後,菌根研究方法的日益完善促進瞭叢枝菌根研究的發展,進入一個啓濛時代、laiumpMlaus、(Schenck,1985)。1953年,英國女菌根學傢根係並獲得侵染nanasa、(aA()、Firaar-Mose首次利用未消毒的孢子果接種到草莓、(Mose,1953)小麥、(maivumtesicuTirltscuenum。此後Mose(1956)利用錶麵消毒的孢子果在蘋果)、多種草類、番茄、(neLicoerscoypt)和萵苣erde-e、(1961)創立瞭純盆培養法。-“濕篩技術”從土壤中分離齣叢枝菌根(n和NimancolsoivaLttacucasa)等植物的接種獲得成功。Mosn(1963)應用綫蟲學傢采用的、n(真菌的孢子。Nicolson和、-erdemanEdnoon-emoseae、(後來改為-smoseaelomu1968)首先描述瞭第1個種、)。Philips和、Hayman、(1970)利用、KOH脫色和麯利苯藍arlin-1980)和、Tin對菌根根係進行染色,這種方法的確立,使得叢枝菌根在更多環境中被發現。Spker(1975)把劃綫交叉法用於測定菌根侵染,並在、-iovanneti和Mose(明確後被廣泛接受。Mc-oni-le等(1990)將此方法進一步標準化。這些研究方法的不斷完善及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有力地推動瞭叢枝菌根研究進程,相關研究內容更加廣泛深入。1969年,在美國召開瞭第一屆北美菌根會議(NACOM)。
  20世紀80年代以後,菌根研究日益受到重視,菌根研究非常活躍。1991年第一份菌根專業雜誌izahrMcoy在荷蘭齣版。1926~1927年,Rayner最早撰寫係列菌根著作,截至2008年,全世界齣版菌根方麵的專著達70餘部,發錶菌根研究論文的期刊在百種以上,僅2013年就有近1100餘篇期刊論文發錶、(根據ISI數據庫統計)。1985年,、Schenck在美國佛羅裏達大學建立瞭國際叢枝菌根菌種保藏中心、(INVAM),1990年移至西弗吉尼亞大學,由、Morton擔任館長。1993年,國際球囊菌庫、(BE-)建立。北美菌根會議、(NACOM)在1969~1993年共召開9屆,每3年1次;歐洲菌根會議1985年開始,每3年1次,到1996年共召開4次。為避免重復,把、NACOM、歐洲菌根會議和其他一些地方的菌根會議閤並為國際菌根會議、(ICOM),並於1996年8月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分校召開第一屆,至今已召開7屆、(錶1-2)。錶1-2、曆屆國際菌根會議序號ICOM1、ICOM2、ICOM3、ICOM4、ICOM5、ICOM6、ICOM7、ICOM8地點、美國加州、瑞典烏、澳大利亞、加拿大濛、西班牙格、巴西貝洛、印度、美國弗拉格伯剋利、普薩拉、阿德萊德、特利爾、拉納達、奧裏藏特、新德裏、斯塔夫時間、1996年8月、1998年7月、2001年7月、2003年8月、2006年7月、2009年8月、2013年1月、2015年8月、4~9日、5~10日、8~13日、10~15日、23~27日、9~14日、6~11日、3~7日、Simon等、(1992)首次對、AM真菌18S核糖體基因進行分析,得到第一條、DNA序列。此後,分子生物學技術廣泛應用並促進瞭、AM真菌分類、鑒定、多樣性、分子生態學和係統學等領域的發展。在分類學上、AM真菌被單獨列齣,成立瞭與擔子菌、子囊菌和接閤菌相並列的球囊菌門,大大提高瞭、AM真菌的分類地位。2013年,AM真菌R(即、-iceslidtomusnraraihilizoausreuarsp——erant)的基因組測序完成、(Tisetal ,2013),這勢必對、AM真菌的相關研究産生積極作用。因此,菌根研究已成一門多種學科相互滲透、交叉的生物科學。
  我國菌根研究起步較晚,1955年中國科學院林業科學研究所著手油鬆苗菌根接種試驗,標誌著我國菌根研究的開始,隨後又處於20年的研究停滯狀態,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菌根研究纔悄然興起。何新華等、(2012)根據論文發錶數量,將中國菌根研究劃分為3個不同階段,初始零星第一階段、(1980年)、緩慢恢復第二階段、((1950~1981~1990年)與蓬勃發展第三階段、1991年後至今)。第一階段主要是集中在外生菌根對鬆屬植物生長的影響方麵,70年代末開始瞭叢枝菌根的研究。第二階段主要對外生菌根和叢枝菌根的資源、效應進行瞭研究。第三階段菌根資源及生物多樣性、促生效應、生物修復、分子生物學等分支均快速發展,且叢枝菌根研究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目前國內已有多部菌根專著齣版,每年發錶的論文達數百篇。尤其是近幾年,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和我國科研水平的提高,我國科學傢在國際刊物發錶的英文論文也逐年增加。我國學者還成立瞭中國菌物學會菌根及內生真菌專業委員會,極大地促進瞭學術交流,截至2014年,國內菌根學術研討會已經召開12屆(錶1-3)。
  ……

前言/序言


《土壤之歌:生命脈絡的守護與再生》 這本書並非直接探討“叢枝菌根與土壤修復”這一專業領域,而是從更宏觀、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深入淺齣地描繪瞭土壤的生命力、它與人類文明的韆絲萬縷聯係,以及我們如何纔能真正成為土壤的守護者,而非掠奪者。它是一麯獻給沉默卻至關重要的土壤的贊歌,講述著它的故事,揭示著它的睏境,並呼喚著我們共同行動,去迎接一個更加繁榮、健康的未來。 第一部分:大地的心跳——土壤的生命密碼 我們將從土壤最基本、最生動的層麵切入。拋開復雜的科學術語,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一片尋常的土地,用細膩的筆觸去感受它。想象一下,你赤腳踩在鬆軟的泥土上,那溫潤的觸感,那獨特的泥土氣息,都在訴說著生命的奧秘。 土壤的構成:宇宙的饋贈,大地的傑作。 我們將追溯土壤的形成過程,從堅硬的岩石風化,到有機物的緩慢積纍,展現這是一個漫長而精妙的宇宙級工程。從礦物質的細微顆粒,到腐殖質的黑色光澤,每一種成分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僅僅是泥沙的混閤體,更是地球生命循環的樞紐,是無數化學反應和生物活動的舞颱。我們會用形象的比喻來解釋不同土壤質地(沙土、壤土、黏土)的獨特性,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水分、空氣和養分的流通。 微觀世界的奇跡:看不見的生命大軍。 這本書的重點之一,便是揭示土壤深處那個充滿活力、卻鮮為人知的微觀世界。我們將“遇見”那些微小的、卻至關重要的居民: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綫蟲,以及數量龐大的節肢動物。它們是土壤的“清道夫”,是養分的“搬運工”,是土壤結構的“工程師”。我們會用生動有趣的故事來介紹它們的工作:比如,它們如何分解枯枝落敗,將它們轉化為植物可以吸收的養分;如何相互協作,形成復雜的食物網;如何在病原體入侵時,充當第一道防綫。我們會特彆強調,這支看不見的生命大軍,是土壤健康和活力的根本所在。 土壤的呼吸與脈動:動態的生態係統。 土壤並非靜止的,它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斷變化的生態係統。這本書將展現土壤中的水分如何流動,空氣如何交換,養分如何循環。我們會探討土壤溫度、濕度、pH值等因素如何影響著土壤生物的活動,以及這些活動又如何反過來改變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就像人體的血液循環一樣,土壤中的物質和能量也在不斷地流動和轉化,維持著整個生態係統的平衡。我們會用生動的比喻,比如“土壤的毛細血管”來形容根係的作用,以及“土壤的免疫係統”來比喻土壤微生物的防禦機製。 第二部分:人類的足跡——與土壤的復雜關係 我們與土壤的關係,遠比想象中來得更加緊密和復雜。我們的文明,從誕生之初,就與土地緊密相連。然而,隨著工業化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們對土地的認識和對待方式,也悄然發生瞭深刻的轉變。 農耕的起源與黃金時代:文明的基石。 迴顧人類早期文明的興起,農耕始終扮演著核心角色。我們將講述早期人類如何從采集轉嚮種植,如何學會與土地建立共生關係,如何發展齣因地製宜的耕作智慧。那些流傳至今的農耕諺語、節氣劃分,都蘊含著古人對土地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我們會描繪一個充滿詩意的畫麵:農民們彎下腰,親手播撒種子,土地則慷慨地迴饋以豐收,這一切都像是大地與人類之間一場古老而美好的約定。 工業化浪潮下的變革:失衡的代價。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開始嘗試“徵服”自然,包括土壤。化學肥料、農藥的廣泛使用,大規模機械化耕作,雖然在短期內提高瞭産量,但也為土壤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壓力。我們會深入探討這些現代農業實踐對土壤健康造成的負麵影響:土壤結構的破壞,生物多樣性的銳減,有機質的流失,以及化學物質的殘留。我們會用一些令人警醒的例子,來展示當土壤失去活力時,我們所麵臨的生存危機。 城市化擴張與土地的隱痛:被遺忘的根基。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集閤體,正在不斷蠶食著曾經的沃土。高樓林立,道路縱橫,曾經肥沃的農田和生機勃勃的土地,被一層層水泥和瀝青覆蓋。我們會反思,當我們專注於建設和發展時,是否也忽視瞭腳下這片承載著我們生活的基礎?城市擴張帶來的土地退化、生態隔離,以及被遺忘的鄉村土地的空心化,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議題。 第三部分:守護的藝術——重拾與土地的和諧 幸運的是,我們並非隻能任由土壤退化。無數的先輩和當代的探索者,已經為我們指明瞭方嚮。這本書將聚焦於那些富有智慧的、能夠實現土壤再生和可持續利用的實踐,以及我們每個人可以為之付齣的努力。 有機耕作的智慧:順應自然的律動。 我們將介紹有機耕作的核心理念,強調如何通過模擬自然生態係統,來恢復和提升土壤的健康。這包括堆肥的藝術、綠肥的應用、輪作的科學,以及減少或完全避免化學品的使用。我們會用鮮活的案例,展現有機農場如何變得生機勃勃,土壤如何重新煥發活力,作物如何生長得更加健壯。這是一種“不擾動”的智慧,是與土地和諧相處的方式。 生態恢復的力量:重塑生命的綠洲。 麵對被汙染或破壞的土地,我們並非束手無策。這本書將展示一些令人鼓舞的生態恢復項目,比如濕地修復、荒漠化治理、礦山復墾等。我們會重點關注那些利用自然力量,而非強製乾預的修復方法,強調多樣性植物的種植、土壤微生物的激活,以及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這些案例將展現人類在與自然閤作時,所能釋放齣的驚人力量。 傢庭花園的奇跡:從微處著手。 即使是在自傢的小小花園裏,我們也能成為土壤的守護者。本書將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建議,比如製作傢庭堆肥,選擇對土壤友好的植物,避免使用化學農藥,以及如何觀察和理解自傢土壤的健康狀況。我們會鼓勵讀者,將自己的花園變成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小型生態係統,從中體驗到與土地連接的樂趣和意義。 食物的選擇與消費:連接餐桌與土壤。 我們的食物選擇,直接影響著土地的健康。我們會探討“從農場到餐桌”的全過程,鼓勵讀者選擇那些來自可持續農業實踐的食物,支持那些尊重土地的農民。購買本地、當季的農産品,減少食物浪費,都是為土壤健康貢獻力量的有效方式。 公眾意識的覺醒:土壤的代言人。 傳播土壤保護的理念,提高公眾的土壤意識,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將呼籲讀者,不僅僅是消費者,更是土壤的代言人,去關注土壤健康,去參與相關的討論和行動,去影響身邊的人。我們會強調,土壤並非一個遙遠的概念,它與我們每個人的健康、食物安全,乃至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 結語:土壤的未來,人類的希望 《土壤之歌:生命脈絡的守護與再生》不是一本枯燥的科學報告,而是一次心靈的旅程。它邀請你一同感受土壤的律動,理解它的需求,並激發你內心的責任感,去成為它忠實的守護者。土壤是生命的搖籃,是文明的根基,是地球母親的脈絡。當我們學會傾聽土壤的低語,尊重它的法則,並用愛與智慧去滋養它時,我們不僅是在拯救一片土地,更是在為我們和後代的未來,播撒下最珍貴的希望。這本書相信,隻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用行動去實踐,每一個平凡的個體,都能譜寫齣屬於自己的“土壤之歌”,為大地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農業科技進展的業餘愛好者,我對於那些隻停留在概念炒作的書籍深感厭倦。這本書則完全不同,它做到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作者沒有迴避技術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和挑戰,比如菌劑的田間穩定性和大規模應用的成本效益分析,這些現實問題被坦誠地擺在瞭桌麵上,並給齣瞭作者基於長期研究的審慎評估。我對其中關於菌根誘導的植物次生代謝産物對土壤微生物群落重塑作用的論述深感興趣,這錶明修復不僅僅是清除汙染物,更是重建一個功能健全的生態係統。文字風格上,這本書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園丁在娓娓道來,語言平實,卻字字珠璣,沒有故作高深的辭藻堆砌,一切都圍繞著核心科學問題展開。它成功地將“看不見”的地下世界,用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描繪成瞭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修復前沿陣地。

評分

這本新近齣版的《叢枝菌根與土壤修復》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它並非那種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田園牧歌,隻不過主角是那些肉眼不可見的真菌網絡。我最初對“叢枝菌根”這個概念感到陌生,以為會充斥著晦澀的分子生物學術語,但作者的筆觸極其生動,仿佛帶領我們潛入瞭土壤深處,親眼目睹瞭這些微小的生命體如何與植物根係建立起一場宏大的共生交易。書的開篇並沒有急於介紹修復技術,而是花費大量篇幅描繪瞭健康土壤生態係統的復雜性和脆弱性,特彆是強調瞭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維持生態平衡中的核心地位。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思考我們日常生活中對土壤的漠視,以及由此帶來的後果。書中對特定幾種主要作物與宿主菌根真菌互作的案例分析尤為精彩,那些詳盡的圖錶和手繪插圖,將復雜的物質交換過程變得直觀易懂,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把握其精髓。它成功地將基礎科學理論與實際應用前景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人既感到知識的厚重,又不失閱讀的樂趣。對於關注可持續農業和生態恢復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指南。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是衝著“土壤修復”這四個字纔拿起這本書的,畢竟近年來環境問題日益嚴峻,急需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然而,這本書的魅力遠超我的預期,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撒藥治病”式的修復理念上,而是從最底層的生物學邏輯入手,闡述瞭如何通過激活土壤自身的修復潛力來實現長效治理。書中對於重金屬汙染、有機汙染物降解路徑的梳理,邏輯性極強,每一步的論證都有堅實的實驗數據支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生物修復效率的模型構建部分,它不僅展示瞭現有技術的局限性,還前瞻性地提齣瞭如何通過基因編輯和菌株篩選來優化修復效果的思路,這無疑為行業未來指明瞭方嚮。敘述風格上,這本書保持瞭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但又不失人文關懷,作者的文字中流露齣對土地深沉的熱愛和對未來環境的責任感,讀起來讓人感到振奮,充滿瞭解決問題的力量。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冊,更像是一份需要耐心咀嚼和反復體會的深度報告。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極具匠心,它像是一部層層遞進的交響樂。開篇宏大,描繪瞭全球土壤健康危機的大背景,然後逐層深入到微觀的細胞層麵,探討菌根形成的分子信號通路,最後又迴歸到宏觀的農田和退化區域的修復實踐。這種“收放自如”的敘事技巧,使得本書既能滿足資深研究人員對細節的探究欲,也能讓初學者建立起清晰的知識框架。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不同氣候帶和土壤類型下的修復策略的差異化探討,顯示齣作者深厚的田野經驗和理論功底,避免瞭“一刀切”的教條主義。語言的運用上,它既有學術論文的精準性,又兼具科普讀物的可讀性,例如它對“土壤呼吸作用”的生動比喻,讓人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有瞭更直觀的理解。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提供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基於生態智慧的、可持續的、對土地負責任的修復哲學。

評分

老實說,市麵上關於生態修復的書籍汗牛充棟,很多都陷入瞭理論的窠臼,讀起來讓人昏昏欲睡。但《叢枝菌根與土壤修復》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敘事的節奏感和跨學科的視野。它不僅僅局限於微生物學本身,還巧妙地穿插瞭土壤物理化學、植物生理學乃至氣候變化對菌根網絡影響的討論。比如,書中有一章專門論述瞭在乾旱和鹽堿化脅迫下,如何利用特定菌根共生體來提高植物的抗逆性,這個視角相當新穎且具有現實意義。作者在描述科學機製時,善於使用類比和對比的手法,將原本抽象的生物過程具象化,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我特彆欣賞它對“時間尺度”的強調,指齣生物修復是一個漸進而非突變的過程,這為現實中實施修復工程提供瞭必要的心理預期和操作耐心。整本書讀下來,給人一種紮實、可靠、充滿未來感的感覺,它提供的是一種係統性的思維框架,而非單一的技術套路。

評分

感覺書的紙張質量不怎麼樣,書錶麵不趕緊,感覺不像是新書,更像書書店裏被人翻舊瞭的那種。

評分

質量較好!

評分

感覺書的紙張質量不怎麼樣,書錶麵不趕緊,感覺不像是新書,更像書書店裏被人翻舊瞭的那種。

評分

感覺書的紙張質量不怎麼樣,書錶麵不趕緊,感覺不像是新書,更像書書店裏被人翻舊瞭的那種。

評分

感覺書的紙張質量不怎麼樣,書錶麵不趕緊,感覺不像是新書,更像書書店裏被人翻舊瞭的那種。

評分

質量較好!

評分

感覺書的紙張質量不怎麼樣,書錶麵不趕緊,感覺不像是新書,更像書書店裏被人翻舊瞭的那種。

評分

不錯,學術書籍

評分

感覺書的紙張質量不怎麼樣,書錶麵不趕緊,感覺不像是新書,更像書書店裏被人翻舊瞭的那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