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声 耳畔苏州·吴语

听声 耳畔苏州·吴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丽新 编
图书标签:
  • 苏州
  • 吴语
  • 方言
  • 文化
  • 民俗
  • 听觉
  • 地域
  • 江南
  • 语音
  • 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035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89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典范苏州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苏州话溯源的书,是一本能让人愉快的书。
  《吴语》通过轻松诙谐的语调、简洁有趣的例子,将苏州俗语词目以及它们形成的历史、风俗、心理状态等原因,逐一考证解答。不论你是哪个年龄段的读者,也不论你是想学苏州话还是想了解苏州话,《吴语》都绝对是会让你爱不释手的那本。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苏州话溯源的大众普及读物。图文结合,以点带面,为大众读者生动地介绍苏州话的概况。全书共分为以下部分:“讲场花”“讲物事”“讲动物”“讲物产”“讲数字”“讲往事”“讲鬼话”“讲史话”“话习俗”“讲闲话”。从历史、风俗、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介绍影响苏州俗语的形成。

作者简介


内页插图

目录

壹讲场化│苏州城生长出的苏州话
吃得落乱砖头,吐得出北寺塔
商量北寺塔
中街路格鬼,拣软格欺
四摆渡
二门口听铳
船到桥头自然直
倷格耳朵勒浪陆稿荐
贰讲物事│旧物事中藏着老人言
戤米囤饿煞
七石缸门里大
天呒不箬帽大
呒不棺材讨棺材睏
肉里钿
蒲鞋出苏苏,一场呒结果
全本《西厢记》
叁讲动物│苏州人的小寓言
白脚花狸猫,吃仔往外跑
煨灶猫
瞎猫拖死老虫
会捉老虫猫勿叫
蜻蜓吃尾巴——自吃自
三脚癞团
癞头鼋
青肚皮狲
狲戴帽子,像煞有介事
牛吃蟹
羊妈妈千跟斗——角别
蚂蝗叮鹭鸶
鸭屎臭
肆讲物产│鱼米之乡才有的口头禅
白纸头包杨梅
冷镬子里爆出热栗子
夹忙头里炒螺蛳
腌笃鲜
头新鲜,尾巴腌
黄鱼脑子不开窍
伍讲数字│数字里的酸甜苦辣
七死八活
板板六十四
逃脱格鲤鱼十八斤
一筅帚甩煞十八只蟑螂
三个钿白糖,一蘸就光
一粒米笃粥
三礼拜六点钟
三日不吃青,两眼冒火星
陆讲老话│被遗忘的生活百态
戳浮尸
乡下大姑娘,有吃呒看相
瘌痢背洋枪,洋枪打老虎
搛着一筷
三脚猫
叉袋底
江西人觅宝
拨倷乘仔白船,还嫌杉木气
柒讲鬼话│“鬼话连篇”的心理注解
阎罗王格爷——老鬼
鬼迷张天师
亦做师娘亦做鬼
落水鬼
鬼画符
捌讲史话│苏州话中的历史印记
铜钿眼里千跟斗
半腰里杀出个程咬金
张公养鸟,越养越小
捉兔子
搭浆
赤松
老鬼(车)失匹
讲张
托人托格黄伯伯
千年文书好合药
木渎巡检司,吃饭(粮)不管事
新鲜活死人
玖讲习俗│岁时民风方言里
观音山轿子——人抬人
老和尚过江
乌米饭
牵羊赌彩
出会
拾讲闲话│稀奇事体有一箩筐
稀奇
嘴花野味
一拍脗缝
鼻涕说鼻涕
派头一落,转去吃粥
鸭孵卵冒充金刚钻
盐也(亦)勿是盐,酱也(亦)勿是酱
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嚼大头蛆
后记

精彩书摘

  说起苏州话、苏州方言(苏州闲话),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吴语或吴方言,因为苏州是吴地文化的发祥地,吴地文化的中心。相关的历史与内容,不管争论到什么地方,争论到什么年代,看到一个“吴”字,写到一个“吴”字,令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苏州”,而不是其他城市,其他地方。
  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苏州”就是“吴”,“吴”就是“苏州”。
  当然,严格地讲,“苏州”只是吴地的中心、吴地的代表,两者区别还是有的。就地域大小而言,苏州城指的是当年吴王阖闾命令伍子胥负责设计与建筑的国都阖闾大城,其地盘所在,即今天的苏州古城;而吴地,作为吴国的疆域,面积要大得多,以当年吴国统属地域而言,南自今天的江西省东北部,北到江苏省的北部,西自安徽省的东部,东至黄海、东海边。就使用方言的地区而言,苏州话旧时通常指苏州城区、郊区和吴县的地方方言;而吴方言,则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大部及上海市使用的方言,即所谓“江浙话”。再详尽些,则可说吴方言区域包括了今长江以南苏、锡、常三市,镇江的丹阳,南京的高淳,长江以北的南通、海门、启东、靖江,上海全境,以及浙江除淳安、建德、苍南、平阳以外的所有地区,和江西、安徽的部分区域。
  苏州话属于吴语范畴,是温山软水孕育下的方言,人称“吴侬软语”,是吴语中语音最好听、影响力最大的一支,从来就是吴方言的代表。而吴方言,则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就使用人数而言,它属于汉语中第二大方言,仅次于北方方言。
  苏州话历史悠久,特征明显,但几千年来变化也大,这里不拟详述。它给人们最大的印象,或者说为人们一致公认的是它“好听”,语音轻清柔和,讲起来亲切、软糯、甜美,早就成为苏州文化的标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世人公认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昆曲、评弹,也是通过苏州话来传承的。
  苏州话的词语特别丰富,它的常用词语、俗语、熟语和谚语,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几千年来国人意象中的“江南”,尤其是苏州的风物特色,反映了“江南”,特别是苏州的人文内涵。苏州话不仅十分形象、优雅、风趣,而且十分凝炼、深刻,从来就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但是,毋庸讳言,近几十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人才的延揽、汇聚(苏州目前已成了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之一,移民比例之高仅次于深圳),市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开始大量使用普通话,能说标准和流利苏州话的市民相对减少,苏州话正在走向衰落,同时语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作为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苏州市民日常的生活用语,苏州话又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更是祖国语言中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影响着生活和工作在苏州的人们的沟通、交流和生活方式,见证着吴地社会、历史、文化和民俗的发展与演变,还包含着汉语中许多精彩的亮点和未解之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其他地区的方言,从而为祖国语言的发展与变化做出贡献。
  为了进一步探索苏州闲话中的相关人文内容,我在已搜集的上千条苏州方言词目中,分门别类,精选了八十条有渊源、有故事、风趣活泼的词目,予以考证和介绍(其中部分条目,早先已在某些报刊上发表过,后又经过修改与补充),贡献给大家。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希望本书能给关注、使用和保护苏州话,乐意融入和乐意研究苏州社会、苏州风俗、苏州情调、苏州生活方式的朋友们,带来兴趣、方便和快乐。
  ……

《听声 耳畔苏州·吴语》是一本旨在探索苏州吴语深层魅力与文化底蕴的著作,它并非一本简单的语言学习手册,也不是枯燥的学术研究报告,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具感官体验、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吴语的世界,感受苏州独有的韵味。 书中,作者并非直接教授吴语的语法规则或词汇,而是巧妙地将吴语的“听”与“闻”相结合,以“听声”为引,捕捉语言在特定情境下发出的细微声响,以及“耳畔”所勾勒出的苏州生活图景。这种独特的切入点,使得吴语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鲜活的、流淌在空气中的生命力。 第一章:寻声姑苏,吴语初探 本章是本书的引子,作者从一个寻常的苏州清晨开始,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街头巷尾、庭院深处传来的各种声音。清脆的鸟鸣,悠扬的评弹,吴侬软语的叫卖声,孩子嬉闹的笑语,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苏州特有的声景。作者通过对这些声音的捕捉,引出了书中核心的探讨——吴语的声音特质。 在这里,读者会了解到,吴语并非单一的方言,而是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地域变体。作者将通过精选的苏州地区代表性吴语片段,例如来自平江路的老苏州话,或是园林深处的温婉吴语,让读者初步领略到吴语在语音上的独特性,如其独特的声调变化,以及一些在普通话中已不常见的古朴读音。这种“听”的体验,将是理解吴语的第一步。 第二章:言语之间,生活百味 如果说第一章侧重于声音的物理层面,那么第二章则将目光聚焦于吴语如何承载和传递苏州的生活气息。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个人观察,收录了不同生活场景下的吴语对话。这可能是一对老夫妻在后院聊家常,语气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烟火气;可能是一位茶馆老板热情招呼客人的场景,话语中带着江南人的爽朗和热情;也可能是孩童在学堂里朗读古诗,稚嫩的童音为古老的文字赋予了新的生命。 本章并非简单地罗列对话,而是通过对这些对话的分析,揭示吴语中蕴含的苏州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以及价值观念。例如,一些吴语中的叠词、语气词,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的细腻和婉转;一些地域性极强的词汇,又如何反映出苏州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和民俗风情。读者将从中体会到,吴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苏州人精神世界的一种独特载体。 第三章:吴语的根脉,历史的回响 本章将吴语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作者会追溯吴语的起源,探讨其与其他汉语方言在历史上的渊源关系,以及它如何在中国语言史的长河中独树一帜。这并非一本历史著作,但会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展现吴语中保留的古汉语的痕迹。 例如,一些吴语词汇的发音或用法,可能与《诗经》或唐宋时期的古籍中记载的语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作者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简要的解释和说明,让读者感受到吴语作为一种活化石般的语言,所承载的深厚历史积淀。此外,本章还会触及吴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一些历史事件对吴语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让读者对吴语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 第四章:韵味悠长,文脉的流淌 苏州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而吴语作为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在文学艺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章将重点探讨吴语在苏州的文学、戏剧、音乐等方面的独特贡献。 作者可能会引用一些经典评弹、昆曲的唱词,分析其中吴语的运用如何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地域特色。一些著名的苏州作家,如沈复、俞樾等人的作品,也可能被提及,重点在于分析其作品中是否蕴含了吴语的韵味,以及这种韵味如何为作品增色。此外,本章还会介绍一些与吴语相关的民间传说、谚语、歇后语,这些碎片化的语言精华,同样折射出苏州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审美。 第五章:时代浪潮,吴语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许多地方方言都面临着传承的挑战。《听声 耳畔苏州·吴语》的本章并非以悲观的态度审视方言的式微,而是更倾向于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吴语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可能会采访一些在吴语传承方面做出努力的个人或组织,例如一些致力于推广吴语的老师、艺术家,或是研究吴语的学者。书中还会介绍一些新近出现的,将吴语与现代媒介相结合的尝试,如一些地方性的网络视频、音乐作品等。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展现吴语在新时代下焕发出的生命力,以及它在人们心中仍然占据的重要位置。本章更像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希望能激发读者对保护和传承吴语的思考。 总结 《听声 耳畔苏州·吴语》的整体风格是知性而富有人文关怀的。作者并非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研究者角度出发,而是以一个热爱苏州、热爱吴语的“倾听者”的姿态,与读者一同踏上这段探索之旅。书中不会充斥着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以流畅的叙事、生动的描绘、细腻的观察,将吴语的魅力娓娓道来。 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了解一种语言,更是在感受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历史的沉淀。这本书希望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听”和“闻”,让读者在心灵深处,也能听到那来自苏州,来自耳畔的,温柔而有力的吴语回响。它是一次对苏州文化肌理的深层挖掘,也是一次对语言生命力的生动呈现。书中没有枯燥的语言学分析,只有对语言背后的人文情怀的描摹,对苏州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细腻捕捉。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苏州的小巷,微风拂过,耳畔响起的是古老而又鲜活的吴语,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与感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苏州吴语的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的耳朵都被重新调校过了一般。以往听到的“苏州话”总是有些模糊和片面,但这本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语言学专著,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力的文化志。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对话,提炼成一个个可以品味的声音样本。特别是关于家庭内部的称谓和问候语那几章,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又深感亲切。它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它更是情感的载体,是地域文化最深层的密码。我甚至开始尝试模仿书里描述的那些语调,虽然笨拙,但那种尝试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留住了声音,更留住了那个声音背后的人情世故和时代变迁,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本宝藏,我本来对苏州的了解仅限于园林和评弹,没想到翻开它,竟然被带入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苏绣的针脚,描绘那些寻常巷陌里的生活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烟火气,却又透着一股子吴侬软语独有的精致。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某个老裁缝店的描写,那种旧时光的味道,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樟木箱子里传来的陈年衣料的香气。文字里渗透出的那种对故土深深的热爱,让人忍不住想放下手头的一切,立刻买票去苏州走一遭,去听听那些早已淡出日常的声响。它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种唤醒,唤醒了人们对“慢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那种内敛而深沉的表达方式的重新认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巧思,读起来像是在一条蜿蜒的小巷里散步,每转一个弯都有新的惊喜等着你。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生活美学有追求的朋友们,它会给你带来很多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雅致的气韵,与内容相得益彰。我最欣赏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记录”层面,更深入探讨了吴语这种语言形态如何塑造了苏州人的性格和审美情趣。它展示了语言是如何与气候、水文、乃至当地的饮食习惯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读到关于女性在家庭交流中,如何运用吴语的微妙语调来表达复杂情绪的那部分时,我感到非常震撼。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流美学,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母语在表达上的局限性,并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新的敬畏之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且极富美感的作品,它成功地让“听”这件事,变成了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

评分

我通常阅读这类地方文化书籍会感到有些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问题。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声音,来串联起整个苏州的社会图景和历史变迁。书中对特定职业人群的“行话”和“吆喝声”的记录尤为精彩,那种声音的“表情”和“姿态”被捕捉得极其精准,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对逝去时光的一份深情的回望与挽歌。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老故事,那些故事虽然简短,但蕴含的力量却很强大,让我对苏州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旅游景点堆砌。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胶囊,把那些正在消逝的“声景”完好地保存了下来,非常具有抢救性的价值。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听声 耳畔苏州·吴语》在叙事风格上做得非常大胆和创新。它摒弃了传统地方志那种刻板的说教,转而采用了一种非常个人化、近乎“私房话”的口吻来切入主题。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法,尤其是在描述特定节令或传统习俗时,那种声音的意境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比如,描写春天里采菱女的号子,或者冬夜里炉火旁长辈的絮语,读的时候,我仿佛能清晰地听到那声音在耳边回荡,那种代入感极强。全书的节奏掌控得很好,时而轻快灵动,时而沉静悠远,就像听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对于非苏州本地人来说,它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能推开那扇通往地道吴文化的门,去感受那种“软糯”背后的坚韧和智慧。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舒服,完全没有阅读压力,却又信息量巨大。

评分

还行吧,随便看看

评分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内容丰富,值得阅读。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行吧,随便看看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