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關於蘇州話溯源的書,是一本能讓人愉快的書。
《吳語》通過輕鬆詼諧的語調、簡潔有趣的例子,將蘇州俗語詞目以及它們形成的曆史、風俗、心理狀態等原因,逐一考證解答。不論你是哪個年齡段的讀者,也不論你是想學蘇州話還是想瞭解蘇州話,《吳語》都絕對是會讓你愛不釋手的那本。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蘇州話溯源的大眾普及讀物。圖文結閤,以點帶麵,為大眾讀者生動地介紹蘇州話的概況。全書共分為以下部分:“講場花”“講物事”“講動物”“講物産”“講數字”“講往事”“講鬼話”“講史話”“話習俗”“講閑話”。從曆史、風俗、心理狀態等各個方麵介紹影響蘇州俗語的形成。
作者簡介
內頁插圖
目錄
壹講場化│蘇州城生長齣的蘇州話
吃得落亂磚頭,吐得齣北寺塔
商量北寺塔
中街路格鬼,揀軟格欺
四擺渡
二門口聽銃
船到橋頭自然直
倷格耳朵勒浪陸稿薦
貳講物事│舊物事中藏著老人言
戤米囤餓煞
七石缸門裏大
天嘸不箬帽大
嘸不棺材討棺材睏
肉裏鈿
蒲鞋齣蘇蘇,一場嘸結果
全本《西廂記》
叁講動物│蘇州人的小寓言
白腳花狸貓,吃仔往外跑
煨竈貓
瞎貓拖死老蟲
會捉老蟲貓勿叫
蜻蜓吃尾巴——自吃自
三腳癩團
癩頭黿
青肚皮猻
猻戴帽子,像煞有介事
牛吃蟹
羊媽媽韆跟鬥——角彆
螞蝗叮鷺鷥
鴨屎臭
肆講物産│魚米之鄉纔有的口頭禪
白紙頭包楊梅
冷鑊子裏爆齣熱栗子
夾忙頭裏炒螺螄
醃篤鮮
頭新鮮,尾巴醃
黃魚腦子不開竅
伍講數字│數字裏的酸甜苦辣
七死八活
闆闆六十四
逃脫格鯉魚十八斤
一筅帚甩煞十八隻蟑螂
三個鈿白糖,一蘸就光
一粒米篤粥
三禮拜六點鍾
三日不吃青,兩眼冒火星
陸講老話│被遺忘的生活百態
戳浮屍
鄉下大姑娘,有吃嘸看相
瘌痢背洋槍,洋槍打老虎
搛著一筷
三腳貓
叉袋底
江西人覓寶
撥倷乘仔白船,還嫌杉木氣
柒講鬼話│“鬼話連篇”的心理注解
閻羅王格爺——老鬼
鬼迷張天師
亦做師娘亦做鬼
落水鬼
鬼畫符
捌講史話│蘇州話中的曆史印記
銅鈿眼裏韆跟鬥
半腰裏殺齣個程咬金
張公養鳥,越養越小
捉兔子
搭漿
赤鬆
老鬼(車)失匹
講張
托人托格黃伯伯
韆年文書好閤藥
木瀆巡檢司,吃飯(糧)不管事
新鮮活死人
玖講習俗│歲時民風方言裏
觀音山轎子——人抬人
老和尚過江
烏米飯
牽羊賭彩
齣會
拾講閑話│稀奇事體有一籮筐
稀奇
嘴花野味
一拍脗縫
鼻涕說鼻涕
派頭一落,轉去吃粥
鴨孵卵冒充金剛鑽
鹽也(亦)勿是鹽,醬也(亦)勿是醬
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
嚼大頭蛆
後記
精彩書摘
說起蘇州話、蘇州方言(蘇州閑話),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吳語或吳方言,因為蘇州是吳地文化的發祥地,吳地文化的中心。相關的曆史與內容,不管爭論到什麼地方,爭論到什麼年代,看到一個“吳”字,寫到一個“吳”字,令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蘇州”,而不是其他城市,其他地方。
因此,某種意義上說,“蘇州”就是“吳”,“吳”就是“蘇州”。
當然,嚴格地講,“蘇州”隻是吳地的中心、吳地的代錶,兩者區彆還是有的。就地域大小而言,蘇州城指的是當年吳王闔閭命令伍子胥負責設計與建築的國都闔閭大城,其地盤所在,即今天的蘇州古城;而吳地,作為吳國的疆域,麵積要大得多,以當年吳國統屬地域而言,南自今天的江西省東北部,北到江蘇省的北部,西自安徽省的東部,東至黃海、東海邊。就使用方言的地區而言,蘇州話舊時通常指蘇州城區、郊區和吳縣的地方方言;而吳方言,則包括今江蘇南部、浙江大部及上海市使用的方言,即所謂“江浙話”。再詳盡些,則可說吳方言區域包括瞭今長江以南蘇、锡、常三市,鎮江的丹陽,南京的高淳,長江以北的南通、海門、啓東、靖江,上海全境,以及浙江除淳安、建德、蒼南、平陽以外的所有地區,和江西、安徽的部分區域。
蘇州話屬於吳語範疇,是溫山軟水孕育下的方言,人稱“吳儂軟語”,是吳語中語音最好聽、影響力最大的一支,從來就是吳方言的代錶。而吳方言,則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就使用人數而言,它屬於漢語中第二大方言,僅次於北方方言。
蘇州話曆史悠久,特徵明顯,但幾韆年來變化也大,這裏不擬詳述。它給人們最大的印象,或者說為人們一緻公認的是它“好聽”,語音輕清柔和,講起來親切、軟糯、甜美,早就成為蘇州文化的標識,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被世人公認為世界文化遺産的昆麯、評彈,也是通過蘇州話來傳承的。
蘇州話的詞語特彆豐富,它的常用詞語、俗語、熟語和諺語,相當程度上體現瞭幾韆年來國人意象中的“江南”,尤其是蘇州的風物特色,反映瞭“江南”,特彆是蘇州的人文內涵。蘇州話不僅十分形象、優雅、風趣,而且十分凝煉、深刻,從來就是祖國語言寶庫中熠熠生輝的明珠。但是,毋庸諱言,近幾十年來,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人纔的延攬、匯聚(蘇州目前已成瞭全國最大的移民城市之一,移民比例之高僅次於深圳),市民在工作和生活中開始大量使用普通話,能說標準和流利蘇州話的市民相對減少,蘇州話正在走嚮衰落,同時語音也發生瞭明顯的變化。但是,作為地域文化傳承的載體,作為蘇州市民日常的生活用語,蘇州話又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更是祖國語言中的寶貴財富。它不僅影響著生活和工作在蘇州的人們的溝通、交流和生活方式,見證著吳地社會、曆史、文化和民俗的發展與演變,還包含著漢語中許多精彩的亮點和未解之謎,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其他地區的方言,從而為祖國語言的發展與變化做齣貢獻。
為瞭進一步探索蘇州閑話中的相關人文內容,我在已搜集的上韆條蘇州方言詞目中,分門彆類,精選瞭八十條有淵源、有故事、風趣活潑的詞目,予以考證和介紹(其中部分條目,早先已在某些報刊上發錶過,後又經過修改與補充),貢獻給大傢。語言的生命力在於使用,希望本書能給關注、使用和保護蘇州話,樂意融入和樂意研究蘇州社會、蘇州風俗、蘇州情調、蘇州生活方式的朋友們,帶來興趣、方便和快樂。
……
《聽聲 耳畔蘇州·吳語》是一本旨在探索蘇州吳語深層魅力與文化底蘊的著作,它並非一本簡單的語言學習手冊,也不是枯燥的學術研究報告,而是試圖以一種更具感官體驗、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吳語的世界,感受蘇州獨有的韻味。 書中,作者並非直接教授吳語的語法規則或詞匯,而是巧妙地將吳語的“聽”與“聞”相結閤,以“聽聲”為引,捕捉語言在特定情境下發齣的細微聲響,以及“耳畔”所勾勒齣的蘇州生活圖景。這種獨特的切入點,使得吳語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鮮活的、流淌在空氣中的生命力。 第一章:尋聲姑蘇,吳語初探 本章是本書的引子,作者從一個尋常的蘇州清晨開始,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街頭巷尾、庭院深處傳來的各種聲音。清脆的鳥鳴,悠揚的評彈,吳儂軟語的叫賣聲,孩子嬉鬧的笑語,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構成瞭蘇州特有的聲景。作者通過對這些聲音的捕捉,引齣瞭書中核心的探討——吳語的聲音特質。 在這裏,讀者會瞭解到,吳語並非單一的方言,而是包含著豐富多樣的地域變體。作者將通過精選的蘇州地區代錶性吳語片段,例如來自平江路的老蘇州話,或是園林深處的溫婉吳語,讓讀者初步領略到吳語在語音上的獨特性,如其獨特的聲調變化,以及一些在普通話中已不常見的古樸讀音。這種“聽”的體驗,將是理解吳語的第一步。 第二章:言語之間,生活百味 如果說第一章側重於聲音的物理層麵,那麼第二章則將目光聚焦於吳語如何承載和傳遞蘇州的生活氣息。作者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和個人觀察,收錄瞭不同生活場景下的吳語對話。這可能是一對老夫妻在後院聊傢常,語氣中充滿瞭生活的智慧和煙火氣;可能是一位茶館老闆熱情招呼客人的場景,話語中帶著江南人的爽朗和熱情;也可能是孩童在學堂裏朗讀古詩,稚嫩的童音為古老的文字賦予瞭新的生命。 本章並非簡單地羅列對話,而是通過對這些對話的分析,揭示吳語中蘊含的蘇州人的思維方式、情感錶達以及價值觀念。例如,一些吳語中的疊詞、語氣詞,如何恰如其分地錶達情感的細膩和婉轉;一些地域性極強的詞匯,又如何反映齣蘇州的地理環境、曆史變遷和民俗風情。讀者將從中體會到,吳語不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是蘇州人精神世界的一種獨特載體。 第三章:吳語的根脈,曆史的迴響 本章將吳語置於更宏大的曆史語境中進行審視。作者會追溯吳語的起源,探討其與其他漢語方言在曆史上的淵源關係,以及它如何在中國語言史的長河中獨樹一幟。這並非一本曆史著作,但會通過一些生動的例子,展現吳語中保留的古漢語的痕跡。 例如,一些吳語詞匯的發音或用法,可能與《詩經》或唐宋時期的古籍中記載的語言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作者會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例子,進行簡要的解釋和說明,讓讀者感受到吳語作為一種活化石般的語言,所承載的深厚曆史積澱。此外,本章還會觸及吳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以及一些曆史事件對吳語發展産生的影響,從而讓讀者對吳語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刻的認知。 第四章:韻味悠長,文脈的流淌 蘇州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譽,而吳語作為蘇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在文學藝術領域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本章將重點探討吳語在蘇州的文學、戲劇、音樂等方麵的獨特貢獻。 作者可能會引用一些經典評彈、昆麯的唱詞,分析其中吳語的運用如何增強瞭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和地域特色。一些著名的蘇州作傢,如瀋復、俞樾等人的作品,也可能被提及,重點在於分析其作品中是否蘊含瞭吳語的韻味,以及這種韻味如何為作品增色。此外,本章還會介紹一些與吳語相關的民間傳說、諺語、歇後語,這些碎片化的語言精華,同樣摺射齣蘇州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審美。 第五章:時代浪潮,吳語的未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普通話的普及,許多地方方言都麵臨著傳承的挑戰。《聽聲 耳畔蘇州·吳語》的本章並非以悲觀的態度審視方言的式微,而是更傾嚮於探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吳語的生存與發展。 作者可能會采訪一些在吳語傳承方麵做齣努力的個人或組織,例如一些緻力於推廣吳語的老師、藝術傢,或是研究吳語的學者。書中還會介紹一些新近齣現的,將吳語與現代媒介相結閤的嘗試,如一些地方性的網絡視頻、音樂作品等。通過這些鮮活的案例,展現吳語在新時代下煥發齣的生命力,以及它在人們心中仍然占據的重要位置。本章更像是一種對未來的展望,希望能激發讀者對保護和傳承吳語的思考。 總結 《聽聲 耳畔蘇州·吳語》的整體風格是知性而富有人文關懷的。作者並非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研究者角度齣發,而是以一個熱愛蘇州、熱愛吳語的“傾聽者”的姿態,與讀者一同踏上這段探索之旅。書中不會充斥著生硬的學術術語,而是以流暢的敘事、生動的描繪、細膩的觀察,將吳語的魅力娓娓道來。 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在瞭解一種語言,更是在感受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曆史的沉澱。這本書希望達到的目的,是通過“聽”和“聞”,讓讀者在心靈深處,也能聽到那來自蘇州,來自耳畔的,溫柔而有力的吳語迴響。它是一次對蘇州文化肌理的深層挖掘,也是一次對語言生命力的生動呈現。書中沒有枯燥的語言學分析,隻有對語言背後的人文情懷的描摹,對蘇州這座城市獨特魅力的細膩捕捉。閱讀此書,仿佛置身於蘇州的小巷,微風拂過,耳畔響起的是古老而又鮮活的吳語,那是一種無法言說的親切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