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日子

茶日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启彰 著,李启彰 译
图书标签:
  • 生活
  • 慢生活
  • 品味
  • 文化
  • 东方美学
  • 静心
  • 日常
  • 阅读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535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6098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爱茶人爱生活的人
  

  1第1本引导读者如何以舌头的味觉、韵的觉知、身体的体感、心灵层次等,依循序渐进方式品茶的书籍。

  2第1本以人体生理学的分析角度,将科学依据引入品茶观念的书籍。

  3第1本将气功的科学原理与品茶方式结合并探讨的书籍。

  4第1本介绍植物生物学(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环境),与品茶息息相关的书籍。

  5第1本探讨农药残留在身体里有何信号产生,要如何避免喝到农药残留超标茶的书籍。

  6第1本将禅学中的“内观呼吸”与品茶结合的书籍。

  7第1本研究古代诗词中,对于品茶方面理解之深度的书籍。

内容简介

    喝一口干净的茶,比喝一口好喝的茶来得重要!  《茶日子》作者将自己推广茶文化多年经验,将「喝茶」分为四大品类,有「以口品茶」,「以韵品茶」,「以身品茶」,「以心品茶」等;并将这四大类品茶从人体生理学、物理学、植物学等面向切入分析,如茶进入人的身体之后其感觉会有何变化做分层说明,及大自然改变与植物互动所产生的结果与差异,同时,作者更从气功、禅修、内观呼吸等角度,导引茶与人之身、心、灵之间的关连与作用。  另外,在农药泛滥使用与食品安全普遍成为消费者关切议题的现下,作者更以科学理论与实证做为依据,与读者分享农药残留的茶叶该如何分辨,让每个人都可成为对农药、化学添加物「有所感」的个体。  作者以简明易懂的文字道出自己长年经验,不管是入门或是高阶程度的爱茶人,都可循序渐进体验微妙的品茶世界,共同探索茶的奥妙。

作者简介

  李启彰,

  中国茶文化茶具连锁店“岩陶”总经理

  上海复旦大学EMBA,美国圣母大学MBA,淡江大学物理系毕业。

  理科背景出身,因缘际会踏入茶道世界,自2009年在中国大陆推广茶文化以来,已举办超过百余场的茶会与讲座。近来更以“无毒饮茶”为职志,从科学角度解密品茶,以实际行动宣传及追求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

内页插图

目录

推荐序
004 对急功近利文化的当头棒喝王唯工
005 品赏一泡好茶,需要身心俱到陈武雄
006 天人为体,科学为用周渝
008 看得见的?一口入喉?滋味林荣国
自序
010 喝一口干净的茶李启彰
016 引言 开门见茶
016 知茶境?从身而起
017 识茶趣?言茶五谈
020 第一谈 以口品茶
022 味觉分析―舌头的生理构造
023 苦、甜、酸味
024 生津
025 胶质
025 涩味
026 如何以口品茶
026 口品第一式?让茶汤在口腔内打转
028 口品第二式?吞咽是否滑顺
030 以口品茶的乐与苦
035 古诗词与“以口品茶”
035 唐?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036 第二谈 以韵品茶
038 嗅觉分析―韵的感知层次
038 嗅觉的气味接收
039 嗅觉空间
041 “不要问”的品茶迷思
042 呼吸与韵的关系
043 记忆的训练
043 嗅觉记忆区
046 辨识高山韵
048 香气与岩韵的平衡
051 层次感 拼配茶
052 如何以韵品茶
053 韵品第一式?闻香与汤香
056 韵品第二式?呼吸与层次感
057 韵品第三式?回甘与余韵
058 以韵品茶的乐与苦
064 古诗词与?以韵品茶?
064 唐?庭温筠?西陵道士茶歌?
066 唐?齐己?咏茶十二韵?
068 第三谈 以身品茶
070 气与品茶的关系
070 ?共振?是什么
071 王唯工??气的共振?理论
076 为何感受不到茶气
077 茶气的等级
081 农药施用与品茶之间
081 农药的检测
082 人体的神经系统
083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
084 中枢神经
085 农药中毒
087 农药残留症状分析
090 农药余毒与残留去除
091 洗茶法去农残
092 农药茶的二三事
093 农药超标下的体悟
096 锁喉
099 惊恐的锁喉经验
101 植物生长状态与品茶的关系
101 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竞合
104 植物的呼吸
105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106 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110 如何以身品茶
110 身品第一式?凉意与甜度
111 身品第二式?高山韵
114 身品第三式?采摘过度的生息
116 品出茶叶脉动
118 品第四式?感受茶叶干旱或酸雨气候
119 透过品茶感知自然讯息
120 身品第五式?焙火下的去水提香
125 品出不同焙火的滋味
126 身品第六式?湿仓茶 脾湿
127 会锁喉的受潮茶
128 以身品茶的乐与苦
134 古诗词与?以身品茶?
134 唐?卢仝?七碗茶歌?
136 清?周亮工?闽茶曲?
138 由?闽茶曲?看武
140 第四谈 以心品茶
142 人心与茶对坐
144 透过茶,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144 十字路口的抉择
148 因利诱导大自然反扑
150 国界的工业污染
151 商人的良心
153 内观呼吸法与品茶的关系
153 从内观中找出问题根本
154 内观前的禅定练习
155 观察呼吸
156 数息与回拉
156 驯服野象
157 觉知力与平等心
158 练习觉知力
160 内观在品茶的应用
162 观出茶人脾湿之症
163 如何以心品茶
163 心品第一式?看,不是看到
164 心品第二式?孩子
164 心品第三式?破除完美
165 心品第四式?随心所欲不逾矩
165 心品第五式?活在当下
166 心品第六式?未知
167 心品第七式?茶如其人
168 心品第八式?化学添加与茶气正邪
169 心品第九式?老茶范例分享
169 可打出太极的优质老茶
170 灌入能量的极品百年茶
170 能返璞归真的坐禅茶
171 心品第十式?以心入茶
171 心高气傲的茶
172 与大自然共舞的茶
174 以心品茶的乐与苦
178 古诗词与?以心品茶?
178 唐?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180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184 第五谈 ?寂(WABISABI)
186 日本茶道精髓
186 枝末细微处发现美
187 静谧低调中体验美
188 日本茶道的滥觞
190 日本茶圣千利休的改革
193 利休七则
194 一期一会一感动
195 精辟严苛的日本茶道
198 以?寂为名的三项追求
198 自然
199 大同山茶园
201 名间有机茶园
205 残缺美
208 养身先养心
208 身体十二官
210 身体、情绪、心的三位一体
211 觉知力与平等心
214 茶境 一杯茶的大同世界

精彩书摘

  难得看到一本谈“茶”的书,能写得如此妙趣横生,无一冗笔,引领普罗大众窥探茶汤一口入喉,在“口、韵、身、心”共荡的美妙。  启彰是美国圣母大学MBA,上海复旦大学EMBA,现在是岩陶总经理。以他的金融学识、经历,向来接的都是大型案子。当初争取做陶作坊的客户,我心里其实很讶异。几次相处后,面对一个刚接触茶产业四年,如此用功、用心的茶人,我入行三十年,仍感到佩服。  “只接触四年,竟然就要写这样的书。”这是我收到初稿的第一个想法。一般写茶的书,多半谈的是精致茶席、茶产区分布或产业。少有人愿意密集尝试、研究演绎,试着为大众理出一套,在每个人身、心上都有迹可循的方法系统。启彰在两岸,四处找场合学习喝茶、向人讨教,像神农尝百草,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尝到头来,茶汤是发一次芽、二次芽、生态环境及是不是有农药……竟然都喝得出来。经过四年不断尝试,他的身体已能和茶、大自然频率同步。这是一条不简单的修行路。人的身心灵像一台收音机,可以通过修行或用心,调整频率与植物、大地同步。那样的频率,就弥漫在你我之间,人人都有机会通过喝一杯茶,和植物的成长史产生连接,依着各自努力的方向,遇见那份顿悟、狂喜。  任何一种消费行为,都有“物以稀为贵”的怪诞现象,茶也不例外。  2013年深圳茶会上,我有幸喝了三泡老茶——台湾乌龙茶、岩茶、黑茶。每个人喝的瞬间,都是感动。但拿起这些茶叶底来看,都不是人们偏好的“嫩叶”。  若我们爱这片大地,是不是要懂得放下追逐“纯”、“稀有”的痛快,是不是该物尽其用,站在中庸之道、自然调合的基础,做合理的资源分配?产业里若存在“稀有”迷思,一千片叶子,嫩芽可能只有五十片可用,九百五十片就要这样浪费了。如果一罐茶里头能将叶、中等叶、粗老叶作适当的调配,让专业人士调合出全方位的质量,关照全方位的生态,茶产业才能更长久,大地才能持续美好。像是7542茶品,也是一种配方。时至今日,我们不认为这样的调配是罪过,反而是茶经典的代名词,正因其掌握了顺应自然的道理。梵高不用最贵的颜料,毕加索也不见得用最好的画布。能把一般的原料物尽其用,混合成安全、高水平的作品,那就是艺术。启彰在文中显露的爱茶、爱生态之心,平实的字句每每带人进入形上的体悟。  从零开始,启彰拥抱自己的一无所知,到了第二、第三、第四年,逐渐能放眼大众,聆听自然,展现大爱,朝初衷持续精进,告诉大家如何“放心喝茶”。对茶,他已是无可救药的投入。我想,一定还有好几个年头要继续前进,这是我们的福气。  ……

前言/序言


《星际回响:失落文明的碎片》 内容简介 在群星的彼端,人类文明的火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一场缓慢而深远的熵增,侵蚀着星际联邦赖以生存的科技基石与文化认同。联邦历三四五二年,被称为“大寂静”的现象开始在银河系边缘扩散:远距离通讯中断,关键的量子纠缠节点失效,曾经支撑星际航行的曲率引擎也变得时灵时不灵。世界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按下了静音键,曾经喧嚣的宇宙回到了它亘古的沉默。 本书的故事,聚焦于一艘被派遣至“幽灵星域”的勘探飞船——“漫游者号”。幽灵星域,是联邦早期探索时遗失的一块区域,被认为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不稳定的时空结构。然而,新的数据模型显示,大寂静的源头可能就隐藏在那片被遗忘的星海深处。 船长凯拉·维恩,一位在军事学院以冷静和近乎偏执的逻辑著称的女性指挥官,接到了一个几乎等同于“有去无回”的任务:找到“先行者”留下的可能线索。先行者,是比人类更早出现在银河系,并在数万年前神秘消失的超级文明。他们的技术,特别是他们对宇宙基本规律的理解,被认为是解开当前危机的唯一钥匙。 “漫游者号”的船员构成极具代表性: 亚历克斯·雷诺兹,首席语言学家兼符号破译专家。他痴迷于分析那些在宇宙中随机出现的、无法解释的几何图案。雷诺兹坚信,这些图案并非自然现象,而是先行者留下的加密信息,一种超越了语言和数学的“宇宙语法”。他带着一套自制的、基于亚原子振动的破译设备登船,他的目标是解读出第一个完整的先行者词汇。 伊莱亚斯·索伦,理论物理学家,联邦“反熵能”研究的领军人物。索伦对先行者的能源理论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他认为先行者掌握了一种能够逆转局部时空热力学定律的“奇点约束技术”,正是这种技术可以修复大寂静对信息流的破坏。但他的理论过于激进,常被主流科学界斥为伪科学。 莉娅·姆巴佩,生物工程与环境适应专家。她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幽灵星域的生态系统——如果那里还有生态系统可言。莉娅对先行者在其他星球上留下的有机遗迹尤其感兴趣,她怀疑先行者并非单纯地“消失”了,而是以一种我们无法识别的形式“转化”了自身。 飞船进入幽灵星域,景象令人窒息。恒星的光芒在这里显得黯淡无力,仿佛被某种巨大的吸收体吞噬。他们的曲率引擎开始频繁失灵,每一次跳跃都伴随着剧烈的空间扭曲,船体结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一次近乎致命的跃迁后,“漫游者号”被抛入了一个未知的、充斥着紫色星云的区域。在这里,他们发现了第一件确凿的先行者遗迹:一座漂浮在真空中的巨大结构体,它并非由金属或岩石构成,而像是某种凝固的光线,散发出低沉的、规律的脉冲。 雷诺兹立即开始工作。他发现,这些脉冲并非随机信号,而是对应着他多年前推测的“宇宙语法”中的特定结构。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发射器,而是一个宏大的、跨越了数万年的交互式教学模块。 随着破译的深入,船员们开始经历奇异的“记忆回响”。他们不再只是接收信息,而是仿佛在体验先行者的视角。凯拉开始理解先行者文明衰亡的原因——那并非源于外敌入侵或内部战争,而是源于他们对“存在”本身的过度探索,一种超越了他们自身认知框架的“真理溢出”。 索伦则在结构体中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约束场发生器”的蓝图。然而,他很快发现,先行者并未将这种技术用于能源,而是用于自我隔离。他们看到了某个未来,一个更恐怖的宇宙尺度威胁,并选择将自己文明的绝大部分信息和存在形式,封装并“冻结”在时空结构中,等待一个被他们定义的“合适时机”的继承者。 大寂静,并非是联邦科技的衰退,而是先行者“休眠系统”的无意间干扰。联邦的量子网络,意外地触碰到了先行者为了自我保护而设置的边界。 故事的高潮在于,船员们必须做出抉择:是激活先行者留下的隔离装置,强行阻止大寂静的扩散,但同时也可能永久切断人类文明与星系核心的联系;还是冒险利用索伦破译的部分“约束技术”,尝试重新构建联邦的网络,但这样做会完全暴露在先行者所警惕的那个未知威胁之下。 凯拉最终做出的决定,不仅关乎“漫游者号”的生死,更关乎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定位——是成为一个警惕的继承者,还是一个鲁莽的探索者。本书的叙事在宏大的宇宙尺度与细微的个体心理挣扎之间不断切换,探讨了知识的极限、文明的责任,以及面对无法理解的“超越性”时,人类应有的谦卑与勇气。最终的结局,指向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关于选择延续的形态的深刻命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生活有追求的人,总觉得日常琐碎中藏着大智慧,而《茶日子》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拥有一种“慢下来”的能力,并且她把这种能力通过文字传递给了读者。她描绘的那些“茶日子”,不是说一定要喝多少昂贵的茶叶,也不是说一定要有多么讲究的茶具,而是那种在忙碌之余,愿意为自己留出一点时间,用一杯茶来安抚内心的浮躁。我特别欣赏她对待“茶”的态度,里面不只是关于冲泡的技巧,更多的是关于一种心境的培养。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跟着她一起,坐在窗边,听着细雨滴答,感受着手中茶杯的温度,让思绪随着袅袅茶香一同飘远。书中没有生硬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分享着她与茶相遇的点点滴滴。那些场景,那些感悟,都像是生活中无声的提醒,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尘世,也可以拥有一份内心的宁静与从容。这本书,就像是一剂温柔的良药,能够抚平生活带给我们的疲惫和焦虑。

评分

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在喧嚣中找到片刻安宁的书,偶然间看到了《茶日子》,名字就透着一股禅意和闲适,像是夏日午后的一缕清风。翻开书页,立刻就被那种轻柔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所打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温婉,她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美好瞬间。书中对“茶”的描绘,更像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我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对于每一次泡茶,每一次品饮的郑重其事,那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慰藉,更是对心灵的滋养。她将茶与自然、与季节、与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耳朵里是潺潺流水声,鼻腔里是淡淡茶香,心中是平和与喜悦。其中有几个关于茶与友谊的段落,写得尤其真挚,让我回忆起和朋友们一起喝茶聊天的场景,那种无言的默契和温暖,仿佛又重现眼前。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的美,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点滴的积累,在于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朋友安利了,一直好奇是什么样的“茶日子”,拿到手后迫不及待地翻开。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沉静的气息,淡淡的色彩,细致的纹理,似乎就能闻到一股若有若无的茶香。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看似随笔却又饱含深情的文字所吸引,仿佛走进了另一个悠闲的次元。她对茶的描写,不仅仅是口感、香气的分析,更多的是茶在生活中的角色,是清晨醒来的一杯,是午后小憩的陪伴,是与友人闲谈的媒介。我尤其喜欢其中一段描写,作者在窗边,看着雨丝落下,手中握着一杯热气腾腾的普洱,那画面感实在太强了,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自己某个下雨天,同样在窗边,一杯清茶,一份宁静。书中的段落很短,像是散落的珍珠,却又串联起了一种生活态度。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去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慢时光。读这本书,不像是在阅读,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一次精神的放松。那些关于茶的感悟,其实也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在不经意间,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小事”。《茶日子》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挖掘出了无限的意趣。作者通过与“茶”的连接,展现了一种知足常乐、悠然自得的生活哲学。书中的文字,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就像和一位老朋友在午后闲聊,对方娓娓道来,你静静聆听。我特别喜欢她描述泡茶时的那种专注和仪式感,仿佛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爱意和敬意。这不仅仅是对待一杯茶的态度,更是对待生活本身的一种态度。她将茶的品味,与人生的感悟巧妙地结合,让我每次读到某个段落,都会产生一种“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看了会立刻变得如何如何的书,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关注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美好。它就像是一杯醇厚的茶,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甘甜。

评分

我最近被《茶日子》这本书深深吸引了。它没有复杂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作者以一种极其舒缓的节奏,描绘着她与茶的日常。我总觉得,真正美好的生活,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里。她笔下的“茶日子”,不仅仅是关于喝茶,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她能够从一片茶叶,一次冲泡中,感受到四季的变化,人生的起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段落,作者在描写特定季节里的茶事,比如春天新茶的鲜嫩,夏天冰镇茶的清爽,秋天红茶的醇厚,冬天热茶的暖意。这些描写,不仅生动形象,更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与这些时节相关的饮茶记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暂时远离了外界的喧嚣,沉浸在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中。它教会我,即使生活有压力,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去享受当下,去感受生命中的小确幸。

评分

很不错,朋友很喜欢

评分

很满意

评分

书是台湾人写的,作者理科生。可以看看他怎么解释茶的。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东西实在是便宜,质量也不错。为了的积分东西实在是便宜,质量也不错。为了的积分东西实在是便宜,质量也不错。为了的积分东西实在是便宜,质量也不错。为了的积分东西实在是便宜,质量也不错。为了的积分东西实在是便宜,质量也不错。为了的积分

评分

物流很快,货刚到,准备看

评分

对我以后的学习生涯很有帮助,学的非常的贴合实际情况。也从书中领略到很多东西

评分

写得真好,爱茶之人必备

评分

发货挺快的,服务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