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看课的门道》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体育教师看课——理论准备”,是看课者首先要具备的基本理论,便于指导教师做到有充分理论准备地看,有明确目的地看,有多元视角地看和有原则地看。“第二部分,体育教师看课——实践方略”,是看课者要掌握的方法技巧,阐述了如何从整体看体育课和如何从局部看体育课。分别介绍的是如何能够看出体育教学设计的水平、体育教学中的真问题、体育教学中的闪光点等,以及如何了解所看课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等。“第三部分,体育教师看课——课例分析”,分别以研究课、常态课、评优课三个完整课例,个案分析了如何看教学设计,如何看教法学法,如何听教学语言等,便于看课者进一步把握看课的门道。
于素梅,女,1969年生于河南省漯河市,199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5年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河南大学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现在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近几年,主持完成11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2篇,其中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2篇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等重点出版社出版的专业学术论著12部,其中2部已被台湾省出版社出版发行。
第一部分 体育教师看课——理论准备
第一章 看课的主要目的
一、看常态课:重点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看观摩课:重点领悟教师的设计思路
第二章 看课的价值取向
一、看常态课:如何让常态课异彩纷呈
二、看观摩课:如何让观摩课返璞归真
第三章 看课的切入方法
一、看体育课如何确定视角
二、看体育课的切入方法
(一)各个部分切入法
(二)练习活动切入法
(三)场地器材切入法
(四)教学方法切入法
(五)教学语言切入法
(六)讲解示范切入法
(七)时间次数切入法
(八)亮点与问题切入法
第四章 看课的几项原则
一、局部与整体结合原则
二、内容与方法协同原则
三、手脑与耳眼并用原则
四、看课与评课兼顾原则
五、课前与课后衔接原则
第二部分 体育教师看课——实践方略
第一章 从整体看体育课的方略
一、看体育教学设计的水平
(一)体育教学设计的扩大化与缩小化现象
(二)看“跪跳起”分析体育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三)体育教学设计应考虑的教学要素与操作步骤
二、看体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一)体育教学问题的界定
(二)看体育教学问题的若干视角
(三)个案分析看体育教学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三、看体育教学中的闪光点
(一)体育课的特点
(二)体育课的亮点
(三)看课与分析体育课特点的视角与方法
(四)看课与分析体育课亮点的视角与方法
第二章 从局部看体育课的方略
一、看准备活动
(一)看新课改后准备活动的变化
(二)看多种形式的准备活动
(三)看准备活动的方法与技巧
(四)从看课谈准备活动的“全”、“新”问题
二、看放松活动
(一)有效放松活动的多维度定位
(二)看放松活动的切入视角与方法
(三)放松活动问题课例分析
(四)从看课谈放松活动的“老”、“新”问题
三、看讲解示范
(一)体育教学中的讲解示范是什么
(二)讲解示范看什么、怎么看
(三)不同课例中的讲解示范与分析
(四)从看课谈讲解示范的实效性
四、看教法学法
(一)教法与学法认识误区
(二)看课关注教法与学法的必要性
(三)看课对教法合理性的分析与判断
(四)看课对学法有效性的分析与判断
(五)看教法与学法的难题
五、听教学语言
(一)体育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
(二)、体育教学语言多视角归类
(三)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语言
(四)看课分析教学语言的视角
(五)看课分析教学语言的步骤与方法
六、看学生的表情
(一)体育课堂学生表情的定位
(二)体育课堂学生表情的分类与分析
(三)体育课堂学生表情的观察方略
七、看场地器材
(一)体育课场地器材运用诸现象分析
(二)看课与分析场地器材的视角与方法
(三)看体育课自制器材及其安全使用
八、看课堂评价
(一)看体育课堂评价的必要性
(二)看体育课堂评价的视角与方法
(三)体育课堂评价案例分析
(四)体育课堂多元评价方略
九、看安全隐患
(一)体育课安全隐患的危险性及认识误区
(二)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隐患类型
(三)看课判断安全隐患的有无与严重性
十、看突发事件
(一)突发事件如何定位
(二)突发事件源于何处
(三)看突发事件的步骤与方法
(四)突发事件如何防范与处理
第三部分 体育教师看课——课例分析
第一章 研究课:看教学设计——“武术:健身拳”
一、看课前了解教学设计
二、看课比较分析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对应性
(一)看开始部分与设计的对应性
(二)看准备部分与设计的对应性
(三)看基本部分与设计的对应性
(四)看结束部分与设计的对应性
第二章 常态课:看教法学法——“肩肘倒立”
一、看课前通过教案了解教法学法
二、看课中通过课堂分析教法学法
(一)教师的教法
(二)学生的学法
第三章 评优课:听教学语言——“软式垒球:击定位球”
一、看课前通过教案了解教学过程
二、看课中记录并分析教学语言
(一)教学语言记录
(二)教学语言分析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纪实,仿佛作者本人就坐在我旁边,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构建一堂完美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PBL)。我之前一直觉得PBL操作起来很繁琐,材料收集难,过程管理更难,总感觉力不从心。但这本书的介绍,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详细拆解了一个完整PBL项目的生命周期,从主题的遴选(强调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性),到学生小组的组建与赋权,再到阶段性成果的展示与评估,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步骤和建议的资源清单。特别是关于“项目成果的外部展示”这一部分,书中提供了多种创新性的展示形式,比如虚拟现实报告、社区服务项目等,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这本书不像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手把手带徒弟的资深导师的口述实录,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实战的智慧。读完后,我立刻信心倍增,已经着手在下个学期设计一个以“城市生态保护”为主题的PBL课程。
评分关于教育技术与教学整合的部分,这本书的见解简直是超前的洞察力的体现。在当前这个AI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教师还在迷茫于如何将平板电脑、交互白板等工具简单地用于展示PPT,而这本书则将重点放在了“技术赋能下的学习体验重塑”。它没有过多渲染新奇的硬件,而是聚焦于如何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工具,来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精辟地指出,技术不应该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是认知冲突的催化剂。书中对“基于数据的反馈循环”的论述尤为精彩,它教会我如何通过学习管理系统(LMS)收集到的非结构化数据,反向指导我的课堂设计,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动态调整。对于渴望在数字化浪潮中抓住机遇、避免被技术淘汰的教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清晰的航向图。
评分这本书的评价体系构建的章节,简直是为我解决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过去,我总是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摇摆不定,总觉得前者过于主观,后者又过于功利。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精致、富有人文关怀的框架,它提倡使用“多维度的表现性评估”。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档案袋(Portfolio),如何运用同伴互评和学生自评来内化学习标准,以及如何将评价本身转化为一种教学行为。书中列举了大量具体的评分细则和反馈范例,使得原本抽象的“评价标准”变得具体可感。这套方法论让我意识到,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打一个分数,而是为了清晰地展示学习的轨迹与深度,从而为下一次的教学干预提供精确的坐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做到了将评价艺术化、科学化。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其对教师个人反思与职业韧性的关注。我们常常把目光都聚焦在如何“教好学生”上,却忽略了教师自身的“精神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作者用非常真诚和富有同理心的笔触,探讨了长期高压下教师可能面临的职业倦怠、自我怀疑等问题。书中提供的一系列结构化的自我诊断工具和职业发展规划模型,帮助我系统地梳理了自己过去十年的教学轨迹,并清晰地看到了未来五年需要突破的关键瓶颈。它强调,专业的成长不是靠一两次培训就能达成的,而是一个持续对话、持续调整的内在过程。这种关注“人”本身的写作态度,让我在阅读时感到了一种强烈的被理解和支持,极大地增强了我面对未来教学挑战的内心力量和从容感。
评分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让我这个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教师,也对“因材施教”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动机理论”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真实的课堂案例,告诉我如何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激发那些看起来“散漫”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尝试着运用书中所提的“自我决定理论”来调整我的课堂结构,比如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权,结果出乎意料地好,那些原本不爱发言的孩子也开始积极参与讨论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提供了一套可操作、可实践的心理学工具箱,让我能更精准地把握住学生的“脉搏”。这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提升自身教学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让我明白,好的教学,首先是深入人心的心理引导。
评分总体感觉不错
评分赠品表面都是花的,其它比较满意
评分赠品表面都是花的,其它比较满意
评分好
评分完美
评分总体感觉不错
评分总体感觉不错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总体感觉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