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所编制而成。
这本《GB51070-2014 煤炭矿井防治水设计规范》的封面设计得十分简洁大气,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清晰的白色宋体字,立刻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初次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排版,看得出在装帧和印刷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特别留意了前言部分,那里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标准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国家层面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特别是水患防治的重视程度。翻阅到目录时,我感到非常清晰,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从勘察预案到具体的水害类型分类处理,再到后期的监测与应急措施,体系结构非常完整。它不像是一本枯燥的条文汇编,更像是一本系统化的工程手册,指导性非常强。尤其欣赏它在引言部分对一些核心概念的界定,非常精准,为后续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现场工程师来说,这样一本条理清晰、内容详实的规范,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能够迅速定位到所需的技术要求,避免了在实际工作中因标准模糊而产生的偏差。
评分再谈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虽然它是一本技术规范,但其结构安排上确实体现了对使用者友好性的考量。章节标题清晰地对应了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从前期准备到后期验收,脉络分明。我发现它非常注重“标准化”的贯彻,无论是表格的格式、图例的符号,还是术语的定义,都力求全国统一,这对于跨区域合作的项目尤其重要。这种标准化不仅体现在技术细节上,更体现在安全文化理念的植入上。通过阅读,你能感受到规范背后所蕴含的“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它不仅仅是一堆技术条文的堆砌,而是一个行业对自身安全极限的深刻反思和共同承诺的体现。对于初入煤矿设计领域的新人来说,这本规范就是一座坚实的基础平台,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标准的起点和专业的视野,是他们职业生涯中不可绕开的“第一导师”。
评分从一个工程实践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预期。我喜欢它在“应急预案与抢险救援”部分的处理方式。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口号式的救援口诀,而是建立了一套基于风险等级的、分级的响应机制。比如,针对不同涌水量等级的水患,详细规定了启动多少级预案、需要调动哪些专业队伍、物资储备应达到什么标准。这种体系化的设计,使得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现场指挥人员能够迅速做出最符合规范要求的决策,避免了手忙脚乱。此外,规范中对信息化和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要求也显得非常“与时俱进”,它强调了实时数据采集和远程诊断的重要性,这在现代矿井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设计”,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可控的防治水体系”,这种系统思维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规范中关于“特殊水害类型防治技术”那一章的深度。例如,处理老空水、暗河、采空区积水等复杂水文地质问题时,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宏观指导,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的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我看到关于高压水层穿越的技术论述,其中涉及到的钻孔封隔技术、注浆加固的材料选择和压力控制范围,都详细到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制者的严谨态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典型的国家标准语汇,严谨、精确、不带一丝感情色彩,但正是这种客观性,让它具有了无可争议的权威性。我注意到其中穿插了一些图示和流程图,虽然是黑白印刷,但逻辑路径清晰可见,对于理解那些复杂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序列操作至关重要。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避险宝典”,每一次查阅,都能发现过去忽略的细节和潜在的风险点,是对经验主义的一种有力修正。
评分我记得有一次和几个老矿业的朋友聊起这个规范,他们一致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完美结合。一位经验丰富的总工告诉我,这个规范在水文地质勘察这一块的要求简直是“吹毛求疵”,但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才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了风险。书中对于不同煤层、不同断层带的水文地质特征分析,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征来确定合理的勘探孔间距和密度,描述得极其细致。我翻阅到其中关于“突涌水源”的判定标准那几页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标准的培训课堂。它不仅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比如不同岩性对导水性的影响机制。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与设计院反复沟通的单位来说,这本规范成了一把“度尺”,确保了所有人在同一套专业语言下进行交流。它极大地减少了因理解偏差导致的返工和延误,是提升整体设计质量的硬核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