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1070-2014 煤炭矿井防治水设计规范

GB51070-2014 煤炭矿井防治水设计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煤炭建设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煤炭
  • 矿井
  • 防治水
  • 设计规范
  • GB51070-2014
  • 水文地质
  • 工程地质
  • 矿山工程
  • 安全生产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645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47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所编制而成。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水文地质及基础资料分析
5 开矿开采
6 水体下采煤
7 探测及探放水
8 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
9 疏干开采和带压开采
10 防水闸门与防水闸墙硐室
11 排水系统设计
12 供配电与控制
13 地面防治水
附录A 安全水头压力值计算
附录B 防隔水煤(岩)柱设计计算方法
附录C 防水闸门硐室墙体长度计算方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并尽可能做到自然流畅: --- 《工业自动化系统:原理、架构与实践应用》 图书概述: 《工业自动化系统:原理、架构与实践应用》是一本深入剖析现代工业自动化技术及其在实际生产环境中部署与管理的书籍。本书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习资源。面对日益复杂的制造环境和对效率、质量、安全性的严苛要求,理解和掌握先进的自动化系统成为现代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本书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而编写,内容紧密结合行业前沿发展和工程实践。 内容深度与结构: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循序渐进地构建起读者对工业自动化知识体系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自动化基础理论与元件(Foundational Theories and Components) 本部分着重于建立读者对自动化系统所需具备的理论基础。首先回顾了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反馈控制、PID调节器的原理与参数整定方法,这是理解任何复杂自动化系统的基石。随后,详细介绍了构成自动化系统的核心电气与电子元件:传感器与执行器的分类、工作原理、选型标准及误差分析。特别强调了数字化传感器在提高测量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方面的优势。接着,深入讲解了变频器(VFD)在电机调速控制中的应用,以及伺服系统在精密运动控制中的关键作用。本章内容强调了元件选型与环境适应性的关系。 第二部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深度解析与编程(In-depth PLC Analysis and Programming) PLC是现代工业的神经中枢。本书用了大量篇幅来解析主流品牌的PLC硬件架构,包括CPU模块、I/O模块、通信处理器等。在软件和编程方面,本书不仅涵盖了IEC 61131-3 标准定义的五种编程语言(梯形图、指令表、结构化文本、功能块图、顺序功能图),还特别侧重于结构化编程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以增强程序的可读性、维护性和可重用性。此外,书中还详细阐述了PLC的高级功能,例如数据处理、中断控制、故障诊断与安全逻辑的实现。通过多个真实工业场景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高效地利用PLC解决实际生产难题。 第三部分:分布式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技术(DCS and Fieldbus Technology) 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集中式控制已无法满足需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应运而生。本部分系统介绍了DCS的层次结构、拓扑设计和冗余配置策略,重点探讨了其在流程工业(如化工、冶金)中的应用优势。在现场通信层面,本书对主流的现场总线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PROFIBUS、Foundation Fieldbus、CANopen以及现代工业以太网技术(如EtherNet/IP、Profinet)。内容不仅涉及通信协议的底层机制,更关注如何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并探讨了时间敏感网络(TSN)在未来工业通信中的潜力。 第四部分:人机界面(HMI)与监控系统(SCADA)(HMI and SCADA Systems) 人机交互是自动化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本章详细阐述了HMI的设计原则,涵盖了认知心理学在界面布局中的应用,旨在创建直观、高效的操作界面。随后,深入探讨了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的架构,包括上位机软件选型、数据库管理(时序数据库的特殊性)、报警管理策略以及历史数据分析。书中强调了网络安全在SCADA系统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如何构建纵深防御体系以保护生产控制网络。多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SCADA系统实现跨区域的生产调度与资源优化。 第五部分:系统集成、调试与维护(System Integration, Commissioning, and Maintenance) 自动化项目的成功最终取决于现场的集成与调试能力。本部分从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角度出发,详述了自动化系统集成的方法论,包括需求分析、软硬件接口定义、集成测试流程(FAT/SAT)。在调试环节,本书提供了详尽的排故流程和技巧,特别是针对复杂的运动控制和网络通信故障。最后,本书讨论了工业4.0背景下的智能维护策略,如基于状态的监测(CBM)和预测性维护(PdM),并介绍了如何利用自动化系统产生的数据来优化设备寿命和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 适用读者对象: 从事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电气工程、控制科学等专业的在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活跃在制造业一线的自动化工程师、系统集成商、设备维护技术人员。 希望将传统控制系统升级或转向数字化工厂的工厂管理人员。 本书特点: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完美结合。书中大量的工程实例、详细的参数配置表格和故障排除流程图,确保读者不仅“知其所以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并能动手实施”。它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参考书,更是工程实施的实用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GB51070-2014 煤炭矿井防治水设计规范》的封面设计得十分简洁大气,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清晰的白色宋体字,立刻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初次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排版,看得出在装帧和印刷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特别留意了前言部分,那里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标准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国家层面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特别是水患防治的重视程度。翻阅到目录时,我感到非常清晰,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从勘察预案到具体的水害类型分类处理,再到后期的监测与应急措施,体系结构非常完整。它不像是一本枯燥的条文汇编,更像是一本系统化的工程手册,指导性非常强。尤其欣赏它在引言部分对一些核心概念的界定,非常精准,为后续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现场工程师来说,这样一本条理清晰、内容详实的规范,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能够迅速定位到所需的技术要求,避免了在实际工作中因标准模糊而产生的偏差。

评分

再谈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虽然它是一本技术规范,但其结构安排上确实体现了对使用者友好性的考量。章节标题清晰地对应了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从前期准备到后期验收,脉络分明。我发现它非常注重“标准化”的贯彻,无论是表格的格式、图例的符号,还是术语的定义,都力求全国统一,这对于跨区域合作的项目尤其重要。这种标准化不仅体现在技术细节上,更体现在安全文化理念的植入上。通过阅读,你能感受到规范背后所蕴含的“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它不仅仅是一堆技术条文的堆砌,而是一个行业对自身安全极限的深刻反思和共同承诺的体现。对于初入煤矿设计领域的新人来说,这本规范就是一座坚实的基础平台,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标准的起点和专业的视野,是他们职业生涯中不可绕开的“第一导师”。

评分

从一个工程实践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预期。我喜欢它在“应急预案与抢险救援”部分的处理方式。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口号式的救援口诀,而是建立了一套基于风险等级的、分级的响应机制。比如,针对不同涌水量等级的水患,详细规定了启动多少级预案、需要调动哪些专业队伍、物资储备应达到什么标准。这种体系化的设计,使得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现场指挥人员能够迅速做出最符合规范要求的决策,避免了手忙脚乱。此外,规范中对信息化和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要求也显得非常“与时俱进”,它强调了实时数据采集和远程诊断的重要性,这在现代矿井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设计”,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可控的防治水体系”,这种系统思维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规范中关于“特殊水害类型防治技术”那一章的深度。例如,处理老空水、暗河、采空区积水等复杂水文地质问题时,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宏观指导,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的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我看到关于高压水层穿越的技术论述,其中涉及到的钻孔封隔技术、注浆加固的材料选择和压力控制范围,都详细到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制者的严谨态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典型的国家标准语汇,严谨、精确、不带一丝感情色彩,但正是这种客观性,让它具有了无可争议的权威性。我注意到其中穿插了一些图示和流程图,虽然是黑白印刷,但逻辑路径清晰可见,对于理解那些复杂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序列操作至关重要。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避险宝典”,每一次查阅,都能发现过去忽略的细节和潜在的风险点,是对经验主义的一种有力修正。

评分

我记得有一次和几个老矿业的朋友聊起这个规范,他们一致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完美结合。一位经验丰富的总工告诉我,这个规范在水文地质勘察这一块的要求简直是“吹毛求疵”,但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才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了风险。书中对于不同煤层、不同断层带的水文地质特征分析,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征来确定合理的勘探孔间距和密度,描述得极其细致。我翻阅到其中关于“突涌水源”的判定标准那几页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标准的培训课堂。它不仅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比如不同岩性对导水性的影响机制。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与设计院反复沟通的单位来说,这本规范成了一把“度尺”,确保了所有人在同一套专业语言下进行交流。它极大地减少了因理解偏差导致的返工和延误,是提升整体设计质量的硬核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