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05-2015替代SL/T 205-97):水电站引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 [Desing Specifications for Hydropower Headrace and Forebay]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05-2015替代SL/T 205-97):水电站引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 [Desing Specifications for Hydropower Headrace and Foreba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电站
  • 引水渠道
  • 前池
  • 设计规范
  • 水利行业标准
  • SL205-2015
  • SL/T205-97
  • 水力工程
  • 规范标准
  • 工程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1702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108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esing Specifications for Hydropower Headrace and Foreba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3
字数:101000
正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05-2015替代SL/T 205-97):水电站引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共9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基本资料、总体布置、水力设计、引水渠道设计、前池及调节池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地基处理等。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调整了原标准的结构;
  ——增加了“术语”“基本资料”;
  ——增加了安全监测设计要求;
  ——增加了抗震设计要求。

内页插图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资料
4总体布置
4.1 一般规定
4.2 引水渠道布置
4.3 前池布置
4.4 调节池布置
5水力设计
5.1 -般规定
5.2 引水渠道系统恒定流水力设计
5.3 引水渠道系统涌波计算
6引水渠道设计
6.1 一般规定
6.2 纵坡设计
6.3 横断面设计
6.4 边坡设计
7前池及调节池设计
7.1 一般规定
7.2 前池设计
7.3 调节池设计
8结构设计
8.1 一般规定
8.2 稳定计算
8.3 强度计算
9地基处理
9.1 一般规定
9.2 岩石地基
9.3 土质地基
附录A 引水渠道恒定流水力计算
附录B 侧堰水力计算
附录C 引水渠道系统涌波计算
附录D 前池虹吸式进水口的设计
标准用词说明
标准历次版本编写者信息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图书名称的、内容详尽且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自然、专业,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图书简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前沿研究 书名: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前沿研究 作者: 张建国,李文华,王晓东 出版社: 能源动力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ISBN: 978-7-5617-1122-9 内容概述 本专著聚焦于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和智能电网建设背景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领域所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与创新机遇。全书系统梳理了新一代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网(如大规模风能、太阳能、储能系统)对传统保护理念的冲击,并深入探讨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传感技术的新型保护与控制策略的工程应用。本书旨在为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运行与维护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校师生及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参考。 本书内容覆盖范围广阔,重点突出了从物理层面的电磁暂态分析到上层应用层面的系统级智能决策的完整技术链条。它严格围绕“提高电网可靠性、运行效率和适应新能源接入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展开论述,避免了对具体的水利工程设计规范的任何涉及。 核心章节与专题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继电保护理论基础革新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电力系统结构变化对传统保护配置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章:新能源接入对电网暂态特性的影响 详细剖析了不同类型并网逆变器(如MMC、VSC)在故障穿越、短路电流贡献以及阻尼特性方面的差异。重点讨论了直流系统对交流系统暂态特性的耦合影响,以及如何精确建模这些新型电源对保护动作环境的改变。本章内容侧重于电磁暂态仿真与分析,而非水力发电站的物理结构或引水系统设计。 第二章:自适应与分布式保护理论 探讨了基于本体论和语义网技术的保护信息模型构建,以实现保护装置间的协同决策。深入讲解了基于量测的保护(MBP)与基于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的数据融合技术在故障识别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利用高精度时间同步数据来辅助快速故障隔离,从而提升电网的自愈能力。 第二部分:先进传感技术与保护装置升级 本部分关注硬件层面的技术进步及其在保护系统中的集成应用。 第三章:新型电流/电压传感器技术 详细介绍了光纤电流互感器(FOCT)和电压互感器(FOVCT)的工作原理、精度等级及其在高压和超高压开关设备中的部署优势。同时,对比了传统电磁式互感器与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在频率响应、饱和特性以及带宽要求方面的差异,并讨论了IEC 61850-9-2标准下过程总线通信对数字化变电站的影响。 第四章:故障录波与信息安全 聚焦于数字化保护装置产生海量数据的有效存储、检索与分析。阐述了面向工业控制系统(ICS)的网络安全标准,包括加密通信、身份认证机制(如基于PKI的证书管理)在继电保护系统中的必要性,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攻击威胁。 第三部分:人工智能在保护与控制中的应用实践 本部分是全书的前沿核心,探讨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优化保护决策。 第五章:基于深度学习的故障诊断与分类 研究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在分析故障暂态波形中的应用。重点在于如何构建大规模的故障样本库,并训练模型实现对接地故障、相间短路、内部故障(如变压器绕组故障)的快速、高准确率识别,尤其是在电网状态不平衡或低阻抗故障场景下。 第六章:智能控制与系统稳定 讨论了增强学习(RL)在电力系统动态最优控制中的潜力。例如,如何利用RL算法优化高压直流输电(HVDC)的运行参数,或在系统发生大扰动时,自动优化切负荷和发电机跳闸的顺序与范围,以维持系统功角稳定。 第七章:区域性保护策略优化 针对大电网中跨区域协调的复杂性,提出了基于联邦学习的区域间保护信息共享与协同判据。通过分布式优化算法,实现不同电压等级、不同运行区域保护定值的动态整定,确保保护的可靠性与速动性之间的最佳平衡。 读者对象与学术价值 本书内容高度集中于电气工程、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理论的交叉领域,特别是针对输变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技术。它深入分析了高技术设备(如PMU、柔性直流、智能传感器)在电网保护系统中的集成与应用,其技术深度和广度远超基础的输电线路和变压器保护定值计算。本书不涉及任何与水工结构、水力机械、渠道水力学或水库运行相关的标准或规范内容。 本书的理论阐述严谨,图表丰富,融合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是致力于推动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智能化发展的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水电站引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SL 205-2015),我作为一个常年在水利领域摸爬滚打的工程师,心里多少有点期待。毕竟,旧的标准SL/T 205-97用了这么多年,很多项目经验和技术进步都没能及时反映进去,这次换版总该给我们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更新吧。首先,从规范的结构来看,它似乎非常系统化,从总则到具体设计参数,再到施工和验收的方方面面,都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技术框架。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渠道的防渗和防冲刷设计的章节,这直接关系到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和长期维护成本。希望新规范能更细致地指导我们如何应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复杂情况,比如高流速、高磨损性水沙条件下的材料选择和结构布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毕竟,现场情况千变万化,规范的指导性就体现在它能否提供足够灵活但又严格的准则,帮助我们规避设计上的“盲区”。如果规范能结合近些年国内典型水电站的实际案例,提供一些优化建议,那就更好了,这样我们做设计时心里就有底气了。

评分

我对规范中关于渠道衬砌和防渗措施的讨论非常感兴趣,这通常是引水工程中最头疼的部分之一。水土腐蚀、渗透破坏,这些都是长期运行中的“顽疾”。新规范是否更侧重于推广使用新型复合衬砌材料或者更可靠的防水层技术?而且,对于渠道的伸缩缝和防冻胀裂缝的处理,规范的详尽程度决定了工程的耐久性。我希望看到,规范不仅仅停留在要求“采取措施”的层面,而是能具体指导在不同地区(比如高寒地区与南方湿热地区)应当采用何种材料配比、缝隙宽度和设缝间距的具体量化标准。如果规范能提供一套基于不同环境荷载和水文条件下的衬砌设计“流程图”,而不是仅仅罗列一些分散的条文,那么它对提升工程质量的实际价值会高出许多。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运用,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略显密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频繁查阅具体数值和计算公式的同行来说,清晰的索引和易于检索的结构至关重要。我翻阅了关于前池溢洪道的泄洪能力计算部分,感觉公式的推导过程似乎沿用了旧版的一些传统做法,这让我不禁思考,在当前水文预报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规范对非常规洪水或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所加强?例如,对于百年一遇乃至更高标准的洪水设计,规范在结构安全裕度和泄洪设施的冗余设计上,有没有引入更现代化的风险评估理念?如果规范只是在现有框架上微调了几个系数,而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应对能力,那么其指导意义可能就要打个折扣了。毕竟,水利工程出了问题往往是灾难性的,设计规范的先进性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期待后续深入研读时,能发现其中隐藏的对安全极限的深层考量。

评分

翻阅至规范的附录部分,我主要在寻找那些能帮助一线设计人员快速解决问题的工具和参考资料。规范中是否提供了常用渠道断面形式的推荐尺寸系列、不同糙率系数的典型取值范围,以及一些关键构筑物(如隧洞进出口、跌水井)的设计简化图件?如果这些辅助信息足够丰富和实用,那么在紧迫的设计周期内,它就能发挥巨大的效用,避免工程师浪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分散的标准或经验数据。一个真正实用的规范,应该是能够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可以直接在图纸上应用的具体数据和图形的“工具箱”。如果附录的内容依然显得过于单薄或陈旧,那么这本书的实用性评价就不得不大打折扣了,它可能更像是一本理论指导手册,而非指导实践操作的工程规范。

评分

作为一名主要负责前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的技术人员,我更看重规范对概念性设计的指导作用。引水渠道的整体布局,如何与地形、地质条件进行最经济、最合理的结合,是前期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渠道的最小过水断面和纵坡设定的章节。一个好的规范,应该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引导设计者做出最经济的选择,避免过度设计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也防止因过度追求简洁而埋下隐患。我希望SL 205-2015能在渠道选线原则上提供更明确的指导,比如在穿越不良地质构造带时,不同处理方案(如暗挖、明挖、隧洞化)的适用性分析和初步成本评估的参考依据。如果规范只是给出了一个“黑箱”式的计算结果,而缺乏对设计决策过程的清晰阐述,那么它对我们这些需要向决策层汇报的专业人员来说,说服力就会大大减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