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汪荣祖教授的成名之作。
作者在深入研读陈氏的诗词、文扎的基础上,全景式呈现了陈氏一生的学术历程与思想。对陈氏的史学成就与地位有持平之论,对陈氏寄托感情的《论再生缘》与《柳如是别传》等力作亦有中肯的评析。
助读者读懂一代史学宗师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灵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阅读《国学大师丛书:陈寅恪评传》的过程,是一次与历史深层对话的奇妙体验。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陈寅恪先生作为一位“人”的丰富面向。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其学术成就,更是深入挖掘了他性格中那些鲜为人知的侧面:他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以及他面对世事变迁时的淡然与坚守。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陈寅恪先生在困境中仍坚持学术研究的描写所打动。即便生活环境再艰苦,他也从未放弃对历史真相的探求,这种精神力量,仿佛一座灯塔,照亮了那个时代的黑暗。然而,书中对陈寅恪先生学术思想的阐述,我感觉似乎略显跳跃,有些理论的形成过程和核心观点,并没有被详细展开。例如,他对于“天人合一”的理解,对于“士大夫精神”的解读,虽然提及,但具体到其学术体系的构建,以及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的具体影响,我未能找到更系统、更深入的阐释。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充满情感的素描,勾勒出陈寅恪的灵魂轮廓,但对于其学术思想这幅宏大画卷的细节,则留下了一些空白,需要读者自行填补。
评分《国学大师丛书:陈寅恪评传》给我带来了一种审视历史人物的新视角。与其将陈寅恪先生视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神祇,不如把他看作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普通知识分子。书中,作者并没有刻意拔高陈寅恪的地位,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会面临的困惑、挣扎,甚至也会有无奈与失落。这种“去神化”的处理方式,反而让陈寅恪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陈寅恪先生的深深敬意,但这敬意并非源于对完美形象的塑造,而是对他在逆境中展现出的精神力量和学术坚守的由衷钦佩。不过,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其在历史分期、民族融合等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介绍得相对简略。更多的是在描述他的人生际遇,如何受到政治风波的影响,如何为生计奔波。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放在了“评”而非“传”的学术部分,更侧重于评价他的人格魅力与时代印记,而对其具体的学术贡献和方法论的详细梳理,则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评分读完《国学大师丛书:陈寅恪评传》,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位在历史长河中孤独而坚持的学者形象。作者以近乎史诗般的笔调,描绘了陈寅恪先生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如何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不屈的脊梁,守护着学术的纯粹。书中关于陈寅恪先生与国民政府、与学术界的互动,以及他如何在夹缝中为国家保存文化火种的细节,都让我深感震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陈寅恪先生晚年视力衰退,却仍坚持口述史学研究的描写,那种对学术的执着,超越了肉体上的痛苦,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但是,让我略感遗憾的是,这本书对于陈寅恪先生的学术研究方法,例如他如何运用敦煌文献、如何比较不同语言文字的史料,以及他如何将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这些具体到操作层面的内容,描述得并不多。我更期待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陈寅恪先生是如何运用其独特的治学方法,去揭示历史真相的。这本书更像是为陈寅恪先生的一生写下了一份充满敬意的注脚,但对于其学术思想体系的深入剖析,仍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评分初读《国学大师丛书:陈寅恪评传》,我满怀期待地想深入了解这位近现代史学巨擘的人生轨迹与学术思想。然而,在翻阅了部分章节后,我却发现这本书似乎更多地聚焦于陈寅恪先生晚年的学术困境与个人遭遇,而非其早期求学经历和在史学领域开创性的贡献。书中所描绘的陈寅恪,仿佛是一位被时代洪流裹挟、身不由己的悲剧性人物,他的学术抱负在动荡年代中屡屡受挫,他高洁的人格与坚守的原则在现实面前显得尤为孤寂。虽然这种视角确实能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反思,也展现了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但对于希望从这本书中汲取学术营养,了解陈寅恪如何构建其独树一帜的史学理论、如何开辟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研究新方向的读者而言,这份篇幅的侧重无疑会稍显不足。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他学术方法的探讨,例如他如何运用“尚书”考据,如何融汇中西学术,如何以“低于”的治学态度去“发现”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曲哀婉的挽歌,歌颂了陈寅恪的坚韧与不幸,却未能充分铺陈他学术思想的光辉与深远影响。
评分《国学大师丛书:陈寅恪评传》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化”解读。作者似乎有意打破了传统传记中对名人的高大全式的描写,而是将陈寅恪先生置于普通人的情感与境遇之中,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个体。书中关于陈寅恪先生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描写,以及他对于故土的眷恋,都为这位史学大家增添了温暖的人情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陈寅恪先生性格中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侧面描绘,这种精神内核,贯穿了他的一生,也正是他学术思想的灵魂所在。然而,在学术内容的呈现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幅陈寅恪先生人生的剪影,捕捉了他人生中的一些重要片段,但未能将这些片段编织成一张完整精密的学术地图。对于陈寅恪先生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他在史学理论上的贡献,以及他如何影响了后世学人,书中并没有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我更希望从中看到,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其理论体系的精髓何在,以及他为中国史学发展留下了怎样的宝贵遗产。
评分无塑封,没弄脏,有一点折。还不错。
评分此书为十多年后再版,汪荣祖教授对陈先生的评价基本全面(在当时的条件下)。等待多年,终于有机会买到,只能是庆幸。
评分非常好的书,很有用,很喜欢,书山有路勤为径!!!!
评分好
评分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评分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评分这算是收到了,太慢了…………
评分朋友推荐,厂家送货快,满意。
评分《国学大师丛书:陈寅恪评传》以春秋笔法对近代闻名遐尔的大史学家陈寅恪的家世、生平、人品风骨、为学风范和学术成就,以及陈寅恪与胡适等学者名流的交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入情入理的评介。“治学为人”与“精诚为国”两条基线贯穿全书,读来使人感奋不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