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内科01:林氏活人录汇编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内科01:林氏活人录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林开燧<撰> 著,张琳叶,焦振廉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
  • 内科
  • 古医籍
  • 林氏活人录
  • 活人录
  • 医史
  • 传统医学
  • 病症
  • 方剂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19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31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2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林氏活人录汇编》,又名《活人方汇编》《活人方》,清代林开燧在刘默《证治石镜录》基础上增补改编而成。全书十四卷,六十二门,列中风、中寒等62种内科杂病证治方药,先述病源,次备方药。本次整理以清乾隆十八年(1753)三原张在浚刻本为底本。

目录

卷一
中风门
中腑
中脏
中经
中寒门
中暑门

卷二
湿门
燥门
火门

卷三
气门
血门

卷四
痰饮门
郁门
发热门
恶寒门

卷五
冒风门
咳嗽门
喘门

卷六
内伤门
疟门
痢门

卷七
黄疸门
水肿门
臌胀门

卷八
积聚癥瘕癖块门
脾胃门
泄泻门
伤食门

卷九
霍乱门
呕吐哕门
番胃门
噎膈门

卷十
痞满门
恶心门
中酸门
嘈杂门
呃门
嗳气门
头痛门
头风门
眩晕门

卷十一
心胃痛门
腹痛门
胁痛门
腰痛门
疝气门
脚气门

卷十二
痛风门
斑疹门
疠风门
肠风门
脱肛门

卷十三
癎门
癫狂门
怔忪门
淋浊门
痉痉门
痿门

卷十四
厥门
痹门
虚损门
痨瘵门
……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内科01:林氏活人录汇编》:
  答日:盖邪之所凑有表里浅深之分,故疟之发有远近早晏之殊。如邪气与痰涎渗于经络之中者,为浅,在营卫,易触而易发,发则随汗吐清散而亦易愈。若邪气与痰涎伏于六腑募原之间者,为半深,营卫不易触发,发时必由汗吐下三法而后清解,故不易愈。若邪痰沉陷于五脏至阴之处者,为愈深,营卫更不易触发,发则诸邪不能随汗吐下三法而出,故难愈。而况病人三阴,无可汗可吐可下之症也。
  或问:诸疟既得闻命矣,俗有胎疟之说,出自何典?见其一日一发,邪不为深,但有至百日或半年不愈者,何也?
  答日:俗云胎疟者,乃自出母胎始经之疟也。先哲置之不论,后学茫然不知,概以疟为微疾忽之。不分年少年暮,里虚里实,病者寒暖不节,饮食无忌,医者行痰去癖,过用克伐,或符药禁截,以求速止,使邪气不散,疟痰不清,乘脏腑营卫之元气亏损而变成别症,以至于死者不少,故不可不预为之计也。盖疟之寒热,本由营卫不和,不和则气血愈衰,而疟邪得以沉伏,其根蔓延,其势所以日久不愈。今人惟知执方治病,不求病之外感里因,邪之深浅新久,元气虚实,人年老少,率臆妄治,无有不误。偶遇已发再发及新发而已经多次者,其邪本经不能久留,随汗吐下而即解者有之,或服药或不药而愈者亦有之,若胎疟则不然,初经寒热不甚而发,寒则近火饮热,热则就凉饮冷,恣餐水果以解烦渴。岂知已病之寒热不能因汗液而透达,则新进生冷饮食之积复停滞于肠胃,而佐疟痰以为厉?甚有初发胃气强盛,不惟不断饮食,而反触禁忌之物,于是内伤外感交互不清,更加符药强截,使疟邪闭固无从发泄,遂至流连不已,半年百日不能即愈。医者须知扶脾胃之元气,以助营卫之阴阳,阴阳和则在表之汗液自透,营卫调则脏腑经络之痰涎自清,脾胃旺则在里之食积自消,新谷渐进,胃气既昌,不惟疟邪易于清解,即精神气血亦不难于平复矣。余当此病,即以胎疟之禁忌、胎疟之调摄详示,使之外避风暑,内忌腥荤及节饮食,先服疏散风寒暑湿之药二剂,使表邪从汗液而解,继服和解表里、清痰清食之药二剂以清里,再服清痰理气、开胃健脾之药二剂以和中。凡消散诸药及禁截之法,一切不用,听其自发,发时只用热姜汤助汗,使汗透如雨。候其面目指甲黄如金色,寒热虽发,其疟邪已轻,即用升柴六君子汤四剂,则无不愈。若邪尽者,竞可不药而自愈矣。此始终清理表里之邪无误、调和脾胃营卫之气无愆之效也。若病者欲速,医者勉就,非止截太早,即克伐伤元,而祸不旋踵。要知胎疟从幼早发者病轻,多因真气未漓,邪气易透而愈亦速也。
  ……

前言/序言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内科01:林氏活人录汇编》 简介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内科01:林氏活人录汇编》是一部集前人智慧、融汇医理精髓的经典中医内科医籍汇编。本书精选了历代流传甚广、疗效卓著的内科病症诊治方剂与论述,旨在系统地呈现中医内科学的丰富内涵与实践经验,为广大中医爱好者、从业者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本丛书的编纂,秉承“整理、传承、发扬”的宗旨,力求在最大限度上忠实于古籍原文,对历代医家关于内科疾病的诊疗经验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汇集。通过对海量珍贵医籍的仔细辨析与甄选,本卷精选辑录了数位名家名著中有关内科论治的核心内容。这些医籍历经岁月淘洗,疗效确凿,理论深邃,是中医内科学发展脉络中的重要节点,对于理解中医认识疾病、辨证施治的思维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的编排,遵循内科疾病的常见病理、病机演变及临床表现,层层递进,条理清晰。从内科基础理论的阐释,到各类内科杂病(如肺系、脾胃系、肝胆系、心肾系等)的详细论述,再到具体的病症辨析、治法选择、方剂配伍及加减变化,无不涵盖中医内科的各个重要维度。每一篇论述都力求深入浅出,既保留了古籍原文的学术精蕴,又辅以适度的考证与注释,方便读者理解和吸收。 在方剂的选录上,本书尤为注重其实用性和代表性。所收录的方剂,大多是经过历代医家反复验证、临床疗效显著的经典名方。对于每一个方剂,本书不仅详细列出其组成、用法、功效,更深入剖析其组方原理、配伍意义、以及在不同证候下的加减变化,使读者能够真正理解方剂的内在逻辑,掌握灵活运用的方法。同时,本书也收录了部分名医的临证验案,通过实际的医案展示,进一步印证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增强了方剂使用的说服力。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内科01:林氏活人录汇编》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本身的丰富与精深,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中华传统医学的宝贵智慧。在当前中西医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读和整理历代中医经典,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中医研究者、临床医生以及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内科医学的绝佳窗口。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掌握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临床诊疗水平,为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本书的整理者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严谨细致,对所引用的古籍资料进行多方核对,力求原文的准确性。同时,在注释方面,也参考了多位名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为读者提供准确、可靠的解读。相信通过这份汇编,读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医家在内科疾病诊治方面的卓越智慧,从中汲取治病救人的宝贵经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我本身并非科班出身,对中医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一些通俗读物和个人兴趣。因此,当拿到《林氏活人录汇编》时,我既兴奋又有些许忐忑。兴奋的是,终于有机会接触到如此系统、权威的古籍整理成果;忐忑的是,担心自己学识浅薄,无法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顾虑逐渐消散。编者的注释详尽而易懂,将复杂的病理、药理概念解释得十分透彻。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辨证论治过程的细致描述,每一个病案的分析都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让人忍不住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推演。书中引用的医案,很多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展现了古代医生高超的医术和仁爱之心。读着这些故事,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悬壶济世的身影,感受到了中医“医者父母心”的精神。对于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中医更深层次探索的热情,让我看到了中医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

评分

《林氏活人录汇编》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精”。精巧的编排,精准的注释,精深的理论。当我翻开这本书,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编纂者在整理过程中,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力求还原古籍的原貌,避免了后世的讹误和篡改。书中的许多内容,是首次以如此清晰、完整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的学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论述,以及其中提供的创新性疗法。虽然这些疗法可能在今天看来有些“古老”,但其背后蕴含的辩证思维和整体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知识的洗礼,对中医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强大生命力,也让我看到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读者珍藏的佳作。

评分

读《林氏活人录汇编》,总觉得像是穿越了时空,与千年前的先贤对话。这本书的装帧古朴典雅,纸张泛黄,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还没翻开,就已然心生敬意。打开卷帙,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深厚的学究气。作为一名对中医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那些失传或散逸的医籍。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心愿。它的编纂者显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将原本零散的医方、医案、理论,通过精心的整理和汇编,形成了一部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的巨著。翻阅其中,那些看似古老晦涩的文字,在编者的注释下,逐渐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观点梳理,能够让读者在理解具体方药的同时,也能窥见中医思想发展的宏观图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典籍,更是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窗户,它承载着古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深刻洞察,让人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反思当下医学的不足。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情结的爱好者,《林氏活人录汇编》无疑是一本让我欣喜若狂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我看来,能够将如此浩瀚的古医籍系统地整理出来,本身就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壮举。书中的内容,从篇章的设置到文字的考究,都透露出编纂者的严谨与用心。我尤其被其中对疾病认识的演变过程所吸引,能够清晰地看到古代医学家们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技手段的情况下,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经验的观察,一步步深化对人体和疾病的理解。书中对一些古方、验方的介绍,虽然年代久远,但在编者的解读下,依然能够感受到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临床疗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智慧是如此深厚而持久。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与古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更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让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无比自豪。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厚在内容,重在价值。作为一名对医学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深知古籍整理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能够看到《林氏活人录汇编》这样的成果问世,无疑是医学界的一大幸事。《林氏活人录汇编》的编纂水平之高,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对零散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在深入研究、辨别真伪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书中对一些争议性医案和医方的处理,显得尤为审慎,既保留了历史的原貌,又结合了现代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分析,使人能够客观地认识古代医学的成就与局限。我非常欣赏其中对医案中涉及的社会背景、人文风情的描绘,这使得枯燥的医学论述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也让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古代社会的医疗状况。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中医发展史、了解古代医疗实践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研究基础,也留下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