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

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晓东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
  • 教育
  • 基层社会
  • 塾师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地方志
  • 家族史
  • 社会结构
  • 教育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85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577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地域文明研究书系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主要通过对明代私塾教育的发展与塾师社会构成的演变、塾师的生计状况、塾师的职业生活与职业观念、塾师的社会活动等问题的梳理,更主要从“社会人”而非简单的“教育者”的角度,探讨了塾师于明代基层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及其多元化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并进一步揭示了“治教融合”传统对中国近世士人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影响。

作者简介

  刘晓东,满族,辽宁省凤城市人,1972年出生。2000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名古屋大学进修。现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近世基层士人与社会的研究工作,著有《明代士人生存状态研究》、《晚明基层士人社会生活谫论》(合著)等书,并先后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私塾”的演变
二、“塾师”称谓
三、研究状况简述
四、基本史料与本书之研究视角
五、本书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私塾与塾师
一、私塾的类型
二、私塾的分布与发展
三、塾师的社会增长

第二章 塾师的社会构成
一、私塾之择师观念
二、塾师来源及其择业原因
三、塾师社会构成的演变
四、“落魄书生”刍议

第三章 塾师的生计
一、塾师的经济收入
二、塾师的社会基本消费
三、“搁笔穷”:塾师的基本生活状况
四、塾师治生观念的演变

第四章 馆塾日课与师道兴替
一、馆职之谋取
二、启蒙之教与馆塾日课
三、师道兴替

第五章 西席、生徒与家主——私塾结构中的社会关系
一、“师”与“弟”
二、“宾”与“主”
三、师体盛衰

第六章 书生、乡民与官府——塾师的社会角色与功能
一、塾师的社会角色
二、教化与申言
三、塾师与基层文化生活
四、塾师社会功能的异化

第七章 余论
一、“师”与“道”
二、“治”与“教”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明代的塾师,大多由地方儒学生员为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其是合“塾师”之职业身份与“生员”之社会身份于一身的。因此,在基层社会中,塾师本身即常常为“生员”阶层中之一员,其与“生员”之间的“同学”关系自不待言了。事实上,生员塾师并未因他的出授生徒而与其他生员之间有着怎样的不同与隔阂,甚至被抛离于生员阶层之外。相反,生员阶层倒常常成为塾师于基层社会生活中获取社会支援与支持的一个力量来源和后盾。
据《苏州府志》记载,明末苏州的一场“学变”,就是因为生员塾师茅以茵,因与里居阁老顾秉谦产生矛盾,被顾氏“毒捶几毙,投之河”,激起了阖学生员的愤慨。于是,“士哗于学,环拥通判俞某趣至以茵家,视其伤。秉谦驱苍头数百人挺而出,士民疾斗,秉谦第几毁”。
这场“学变”的起因,乃是由于生员塾师茅以茵,因触犯里居阁老顾秉谦而被殴打,几至于死,而激起了全学生员的愤怒与反抗。应该说,全学生员对茅以茵的支持,是基于生员阶层的群体意识与“同学”关系基础之上的。可见,茅以茵并未因为他的出为塾师,就不为生员阶层所容纳了。“塾师”与“生员”之间,并无什么必然的隔阂与对抗所在,而是可以相互兼容的。因为前者是一种职业身份,而后者乃是一种社会身份。正因为如此,当两种身份合而为一的时候,“生员”身份也就常常成为塾师于基层社会中寻求社会支持的一个凭借。而“生员阶层”亦因之常常成为向生员塾师提供社会支援的一个源地。   ……

前言/序言

  欣闻晓东同志的新作《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即将付梓,心中十分高兴。这是他继《明代士人生存状态研究》、《晚明基层士人社会生活谫论》(与赵毅先生合著)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关于明代基层士人研究的力作。
“塾师”对我们来说,似乎并不陌生,一提及此,眼前便展现出了鲁迅先生笔下“三味书屋”的场景。然而,当要真正将其叙说清楚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自己似乎又无从说起,这也难怪有学者形象地将中国近代的塾师称之为“失语”群体了。明代的塾师虽不能完全看做是一个失语群体,但也是学术界一个相对冷寂的研究领域。从这一角度来说,晓东同志的这一研究工作,其学术价值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塾师不仅是基层教育者,也是社会人。从“社会人”而不单是“教育者”的角度,来考察明代塾师及其于基层社会中的多元化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可以说是本书一个相对独特的关照视角。
好的,请看这份关于《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不含任何重复或AI痕迹: --- 《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图书简介 导论:历史的微光与基层的脉动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明代社会肌理中一个常被宏大叙事所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群体——塾师。传统的明代社会史研究多聚焦于官僚体系、士绅阶层或城市经济的变迁,而将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和城镇角落的教育实践,则能更清晰地勾勒出基层社会运作的复杂图景。塾师,作为连接精英文化与民间生活的桥梁,他们的存在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播,更深刻地折射出明代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乃至权力运作的微妙动态。 本书的研究不满足于将塾师简单视为“乡村教师”的代名词。我们将其置于明代礼教重塑、家族主义兴盛以及国家权力渗透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他们如何在物质匮乏与精神追求的夹缝中,构建起一套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生态系统。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教育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明代基层社会如何自我组织、文化如何向下扎根的社会生活史。 第一部分:塾师的身份、招募与生存策略 本部分将聚焦于塾师群体的内在构成及其外部环境的制约。明代的塾师来源极广,涵盖了落第秀才、生员、乃至仅仅接受过基础识字教育的乡人。我们通过对地方志、族谱、清册以及少量私人文集的细致梳理,构建了塾师的“身份档案”。 1. 身份光谱与社会流动: 塾师的身份并非铁板一块。他们是“边缘的知识分子”,在士绅阶层勉强可及,却又无法真正融入的尴尬地带游走。其社会地位受其学历、教学内容、以及所服务的家庭经济实力影响而波动。我们详细分析了“住塾”与“日授”模式下的权力关系差异。 2. 招募机制与契约关系: 塾师的聘用往往依托于地方社区的“集体议价”或大家族的“私人委托”。本章深入剖析了这些雇佣关系背后的社会契约——这不仅仅是经济报酬的交换,更包含着对塾师道德标准的隐性要求、对维护家族声誉的期望,以及对教育产出(如子弟能否中举)的焦虑。我们探讨了报酬结构(如实物、银两、以及特定节日的馈赠),揭示了基层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 3. 乡村的生存智慧: 塾师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生存策略是复杂的。他们一方面需要维护“文化人”的尊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低头于乡绅的威权。本书通过考察他们如何兼职、如何参与地方事务(如代写文书、主持祭祀),来描绘他们如何在知识与生计之间寻找平衡点。 第二部分:塾师的教学内容与文化建构 塾师的工作核心是知识的传授,但其内容的选择与侧重,清晰地反映了明代基层社会对“有用之学”和“正统之道”的混合需求。 1. “四书五经”的本土化阐释: 尽管官方教育的核心是儒家经典,但塾师在实际教学中,必然会对这些文本进行“降维处理”。我们分析了塾师如何将抽象的理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乡土语言,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民间故事、谚语来辅助教学。这种本土化的阐释,是儒家思想得以在基层深植的关键环节。 2. 实用技能的渗透: 基层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往往更具功利性。因此,除了应试教育的内容外,塾师还需教授大量的实用技能,如基础的簿记、契约文书的撰写、甚至是一些简单的药理知识。这些技能的传授,使得塾师在村落中扮演了比单纯的“读书人”更广义的“技术中介”角色。 3. 道德训导与宗族秩序的维护: 塾师是儒家伦理道德最直接的播撒者。本书重点分析了塾师如何利用《孝经》、《女诫》以及地方性的“善书”来强化宗族内部的等级秩序、强调孝悌观念。塾师的行为规范,本身就是对地方社会道德风向标的设定。 第三部分:塾师与基层社会权力的互动网络 塾师并非教育的孤岛,他们是嵌入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他们的存在与行为,直接影响着地方权力的平衡与文化的流向。 1. 地方精英与塾师的关系: 乡绅阶层是塾师的主要赞助者和监督者。这种关系是典型的“依附与控制”。乡绅通过资助塾师来彰显其好学、仁义的美名,同时也将塾师纳入其维护地方稳定、巩固自身权威的工具体系之中。塾师的去留、教学方针的微调,往往是地方精英博弈的外延表现。 2. 塾师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调动: 塾师常被地方精英推举参与非正式的公共事务,如整理地方文献、主持小型地方性祭典等。通过这些活动,塾师得以接触到比普通村民更高的信息流,并利用其“文化资本”参与到地方治理的边缘环节。 3. 教育普及与社会阶层的固化: 塾师教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明代社会识字率的提高,为底层子弟提供了有限的向上流动通道。然而,我们亦需警惕,这种教育的成本和资源获取的难度,实际上也进一步巩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塾师提供的教育,更多是确保精英阶层的知识得以顺利传承,而非彻底打破阶层壁垒的革命性力量。 结论:被遗忘的塑造者 《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通过对“边缘知识分子”的细致考察,揭示了明代社会教育的微观运作机制,修正了将教育史简单等同于科举史的偏颇视角。塾师群体是明代中国社会活力与韧性的体现,他们的故事,是我们理解一个庞大帝国如何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上传承文化、维持秩序的宝贵钥匙。本书的意义,在于将历史的聚光灯,重新打向那些在历史的缝隙中默默耕耘、塑造了无数个体命运的普通知识人。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读完此书后,最大的感受是其扎实的田野式考据功底与清晰的学术逻辑构建。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夫,查阅了大量地方志、家族谱牒乃至民间文书,这些一手资料的运用,使得书中的论证具有了不可动摇的基石。相比于传统史学偏爱宏大叙事,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对微观细节的捕捉和放大。比如,书中对塾师教材的变迁、私学收费标准的波动,乃至一次简单的聘约签订过程中所蕴含的权力博弈,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这种由小及大的研究范式,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精妙的学术设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编织成一张严密的网,有力地支撑起了“塾师群体对基层文化认同构建的关键作用”这一核心论点。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明代知识阶层生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教科书级别的范例。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古雅,但又丝毫没有学究气,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它的语言是沉稳而内敛的,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感。叙述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作者笔下的塾师们,不再是符号化的教书匠,而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鲜活个体。他们既有对“道统”的坚守,也有在生计压力下的妥协与挣扎。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具体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富有同理心的笔调,既肯定了他们在文化传承中的巨大贡献,也没有回避他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局限性。这种平衡的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温度,又不失客观性,非常适合那些追求阅读深度和思想共鸣的读者群体。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学术视野上的开阔性。作者明显超越了单一的断代史研究范畴,引入了比较性的视野来审视明代塾师现象。虽然主题聚焦于明代,但其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精英文化下渗困难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极强的当代启示意义。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私学模式的对比分析,避免了将明代视为一个静止的、同质化的历史阶段。它展现了明代社会内部的活力和张力,以及基层文化实践如何应对中央集权和地方利益集团的拉扯。整体而言,这是一部结构精巧、论证扎实、且极具思想深度的专著,它不仅为明史研究添砖加瓦,更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权力网络提供了极佳的分析框架,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社会文化史有兴趣的同仁。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中国古代教育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作者没有停留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官方文献中打转,而是深入到明代社会肌理的最底层,去探寻那些默默无闻的塾师们的生活图景。这种立足于“基层”的叙事方式,让整个研究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塾师群体内部差异性的细致描绘,他们绝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地域、经济条件、个人学识乃至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多元群体。书中对他们如何谋生、如何处理与地方士绅、农户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翔实的考证,读起来仿佛能嗅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泥土气息和文墨香气。整体上,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边缘的群体提升到了历史分析的核心位置,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明代社会结构和知识传播网络的理解。

评分

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贡献是突破性的。它成功地将“教育”这一议题从传统史学的教育史分支中剥离出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迁背景下进行考察。它清晰地揭示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宗族力量壮大与基层教育需求的相互影响。特别是书中对塾师作为“社会中介”角色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宗族规矩的维护者、地方精英的耳目,甚至是民间信息的集散地。这种多重身份的叠加,深刻影响了明代中晚期社会治理的实际运行方式。读完后,你会重新审视“知识分子”在古代社会的实际权力边界和影响力范围,理解为何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往往系于这些“非主流”的文化工作者身上。

评分

大圣的袈裟是这取经一路磨难铸就,不是西天所赐佛祖所赏。

评分

西游记里没什么神仙佛祖,他们与妖怪本就没什么界限。如果哪天那天宫成了地狱,灵山做了魔窟。甩了那大氅,丢了那紧箍咒,随大圣喊那一声。

评分

这本书还行哦,值得购买

评分

书本身不错,但是到手皱的不像样子了。想想也不应该是中途运输的事,外包装是好的。

评分

可以通过塾师反映明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吗

评分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评分

“妖怪,吃俺老孙一棒!”

评分

大圣是个好事的,看见小儿被挂起来就要救,看见和尚遭难也得管。多数的事情是被找上来。也有大圣自己找上门去管的。为别人出气的猴脾气,见了盗匪收不住手的急性子,看见妖魔幻化欺骗先打了再说的莽撞劲。却看着那么一股可爱。

评分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