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它既有古典文献的庄重典雅,又不失现代学术的清晰明快。作者的文笔老练,行文流畅,即便是探讨那些艰深晦涩的青铜器铭文和字形演变,也能被他阐述得条理分明,极富条理感。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使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学术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文笔上的驾驭能力,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愉悦,没有丝毫枯燥感。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带着一种学者的温润与热情,引导读者一同探索文字背后的故事。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资料的详实程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程度。翻开任何一页,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收集、整理和比对上的巨大付出。那些罕见的拓片、摹本的引用,以及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构成了一个极其严密和扎实的论证体系。它不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概览,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的挖掘,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考”的功力。对于任何一个对古代文字有深入兴趣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范本,展示了如何以最审慎、最细致的态度去对待珍贵的文化遗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古老的符号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封面选用的纸张质感极佳,摸上去光滑细腻,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字体选择既有辨识度又不失古风韵味,尤其是那些拓片和摹本的印刷效果,细节清晰,线条流畅,色彩过渡自然,看得出装帧设计者在还原文物神韵上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那厚实的纸张,让人感觉翻阅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仪式,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书脊的处理也很巧妙,既坚固又美观,即便是长期翻阅,也不易磨损。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执着,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甚至会特意把这本书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装饰,一种对传统审美的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文字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作者仿佛不是在简单地介绍文物,而是在与我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底蕴和对古代文字的敬畏感,让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并非一味地堆砌资料,而是巧妙地将考证过程娓娓道来,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揣摩那些复杂的考证推论,那种拨开迷雾、探寻真相的快感,是其他通俗读物无法给予的。书中的一些论述角度非常新颖,让我对传统认知产生了新的思考,简直是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精神上的富足。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古代文字的专著,更像是一部关于“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的赞歌。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作者将对历史的热爱融入到了每一个字里行间,那种对文物的深沉情感,透过纸页传递出来,深深地感染了我。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的文明成果,是无数前人默默耕耘、细致考证的结果。这本书,是对所有致力于保护和研究我们民族文化精髓的人们,最好的致敬与激励。
评分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评分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评分质量不是非常好。
评分这是清代学者的一部著名的金石学著作,值得一读。
评分春秋左氏传正义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评分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资料!可惜已经配不齐了。
评分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强记。青少年时随父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都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举人,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此后10年间,一直供职翰林院,官至翰林院编修。居京时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对于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学问,无不深入研究,而尤酷爱金石文字的搜集与考证。曾向当时著名学者阮元求教质疑,并与何绍基、吴式芬、李方亦等许多金石学者互相切磋。他不惜巨资搜集文物,仅三代、秦汉古印一项,就有7000余方。1850年(道光三十年),他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一幢。在许瀚、吴式芬、何绍基等人协助下,他将所收藏的古印、封泥反复鉴别,系统整理,编成《簠斋印章》。他在京时,目睹朝廷丧权辱国,不满官场腐败,咸丰四年(1854年)借口处理母亲的丧事返归故里,从此不再复出为官。回到潍县后,专心致志从事金石研究,到处购求文物,每得一器一物,必察其渊源,考其价值,解奇释疑,一丝不苟。嗜好收藏文物,铜器、玺印、石刻、陶器砖瓦、造像等无不搜集。精于鉴赏,尤擅墨拓技艺,其手拓铜器、陶、玺、石刻等拓片享有盛名。其收藏中包括大量重要文物。收藏的汉代纪年铜镜、淮阳玉玺等大批古代玺印,都是同类文物中的精品。他一生精于金石文字考证及器物辨伪,其《簠斋金石文考释》一书对较重要的青铜器均进行了精审的考据和释读。著有《簋斋传古别录》专门介绍拓片技法。他收集到秦代“铁权”(秤锤),别人以为是块“顽铁”,他却视为珍宝,妥藏入库。对于古陶文字,前人没有收藏、著录的,他独予重视,不仅搜集了很多齐鲁古陶,而且进行开创性的研究,著成《簠斋藏陶》一书。他鉴精藏富,治学严谨,多有创见,与江苏学者潘祖荫被并誉为“南潘北陈”。 此古器内壁铭文多达499字,极为罕见。所作毛公鼎考释,对研究西周时期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藏有商、 周古钟11件,取其整数,因而“万印楼”又称“十钟山房”。又因集有三代及秦汉印7000余方,名其楼曰“万印楼”。此外,还有商周铜器235件, 秦汉器物80余种,以及秦汉刻石、各种古钱、陶、瓷、砖瓦、碑碣、造像、古籍、书画等精品达万件以上。具体情况是: "嘉德本"共一百八十二纸,"藏本"一百零八纸,"嘉德本"较 "藏本"竟多出七十四纸,"藏本"有而"嘉德本"没有的六纸。可靠的材料说明,陈介祺的藏镜实数,应该是陈告知吴大?的一百七十镜加"嘉德本"较此多出来的十二镜,再加"藏本"所有而"嘉德本"所无的六镜,总共一百八十八镜。作者最近查阅了出版于四十年代初的梁上椿《岩窟藏镜》,梁氏多次称该书著录陈介祺藏镜二十面,经与"嘉德本"仔细核对,梁氏谈的这二十面,在"嘉德本"中找到了十一面,一百八十八面再加这十一面正好是一百九十九面,由此看来,陈介祺藏镜不会少于二百面,至于他对吴大?谈只有一百七十面,是在他去世之前二十五年的话,已经不足为凭了。
评分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强记。青少年时随父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都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举人,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此后10年间,一直供职翰林院,官至翰林院编修。居京时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对于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学问,无不深入研究,而尤酷爱金石文字的搜集与考证。曾向当时著名学者阮元求教质疑,并与何绍基、吴式芬、李方亦等许多金石学者互相切磋。他不惜巨资搜集文物,仅三代、秦汉古印一项,就有7000余方。1850年(道光三十年),他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一幢。在许瀚、吴式芬、何绍基等人协助下,他将所收藏的古印、封泥反复鉴别,系统整理,编成《簠斋印章》。他在京时,目睹朝廷丧权辱国,不满官场腐败,咸丰四年(1854年)借口处理母亲的丧事返归故里,从此不再复出为官。回到潍县后,专心致志从事金石研究,到处购求文物,每得一器一物,必察其渊源,考其价值,解奇释疑,一丝不苟。嗜好收藏文物,铜器、玺印、石刻、陶器砖瓦、造像等无不搜集。精于鉴赏,尤擅墨拓技艺,其手拓铜器、陶、玺、石刻等拓片享有盛名。其收藏中包括大量重要文物。收藏的汉代纪年铜镜、淮阳玉玺等大批古代玺印,都是同类文物中的精品。他一生精于金石文字考证及器物辨伪,其《簠斋金石文考释》一书对较重要的青铜器均进行了精审的考据和释读。著有《簋斋传古别录》专门介绍拓片技法。他收集到秦代“铁权”(秤锤),别人以为是块“顽铁”,他却视为珍宝,妥藏入库。对于古陶文字,前人没有收藏、著录的,他独予重视,不仅搜集了很多齐鲁古陶,而且进行开创性的研究,著成《簠斋藏陶》一书。他鉴精藏富,治学严谨,多有创见,与江苏学者潘祖荫被并誉为“南潘北陈”。 此古器内壁铭文多达499字,极为罕见。所作毛公鼎考释,对研究西周时期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藏有商、 周古钟11件,取其整数,因而“万印楼”又称“十钟山房”。又因集有三代及秦汉印7000余方,名其楼曰“万印楼”。此外,还有商周铜器235件, 秦汉器物80余种,以及秦汉刻石、各种古钱、陶、瓷、砖瓦、碑碣、造像、古籍、书画等精品达万件以上。具体情况是: "嘉德本"共一百八十二纸,"藏本"一百零八纸,"嘉德本"较 "藏本"竟多出七十四纸,"藏本"有而"嘉德本"没有的六纸。可靠的材料说明,陈介祺的藏镜实数,应该是陈告知吴大?的一百七十镜加"嘉德本"较此多出来的十二镜,再加"藏本"所有而"嘉德本"所无的六镜,总共一百八十八镜。作者最近查阅了出版于四十年代初的梁上椿《岩窟藏镜》,梁氏多次称该书著录陈介祺藏镜二十面,经与"嘉德本"仔细核对,梁氏谈的这二十面,在"嘉德本"中找到了十一面,一百八十八面再加这十一面正好是一百九十九面,由此看来,陈介祺藏镜不会少于二百面,至于他对吴大?谈只有一百七十面,是在他去世之前二十五年的话,已经不足为凭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