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幼儿、小学教师 这是一本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少儿素质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在生命关怀人道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解答孩子或家长可能提出的问题。生命关怀人道教育是要在社会和法律框架内,防止虐待动物,减轻动物的苦难,提高动物福利。
内容简介
“生命关怀人道教育”课程旨在透过同理心和责任感增强人们对关怀一切生命形态的尊重、关爱、和保护。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主编寄语
序一
序二
课程概述
课程宗旨与意义
课程特色
生命关怀人道教育讲师职责与规范
第一单元 生物之间的联系/
第二单元 三个愿望
第一单元 动物是有感觉的
第二单元 动物的需求
主题一 生命之网
主题二 动物的感知
第一单元 谁需要什么
第二单元 如何成为好主人
第一单元 它想说什么
第二单元 我该怎么办
第一单元 怎么做比较好
第二单元 创造不同的改变
主题三 尊重与责任
主题五 同理心与关怀
主题四 友善相处
分享与鼓励/
顾问团队/
致谢/
前言/序言
序一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谈论教育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将教育等同于应试的分数,等同于上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然后,一方面激烈抨击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沉重叹息自己作为父母的种种无奈,而结论往往是: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不让孩子接受应试教育的蹂躏,又有什么办法呢?
比如,在活熊取胆问题上,尽管一些人激烈抨击这种极其不人道的做法,但更多的人站在所谓“人”的立场上,为活熊取胆辩护,甚至拿出了所谓的法律依据,证明动物之生存,就是为“人”服务的,无论在服务的过程中,动物是否痛苦,更不必说关心动物也和人一样拥有的“权利”,也需要最起码的尊重。
比如,在老人摔倒问题上,在妇女、儿童受家庭暴力伤害问题上,在城市外来人口被歧视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人保持了沉默,甚至其中的一些人公开为这些恶行、罪行辩护,其猖狂程度经常超越秩序、文明、道德、法律的底线。
可以想象,当这种不正常成为正常时,当这种潜规则成为规则时,生命之轻,将会轻到何种程度!不要说动物的生命,即便是人类的生命,都轻如草芥,甚至连草芥都不如。草芥还可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人仅有一次的生命,又岂能有这样的顽强?动物,当然更是如此。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动物只是“食物”,而且也只能是“食物”。一方面,所有国人的正当权利越来越被蔑视,如自由迁徙权,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默;另一方面,极少部分国人违背世界文明潮流的、残忍的、野蛮的“舌尖上的权利”,却被上升到东西方文明冲突的高度竭力受到保护,这岂不是荒唐可笑吗?然而,现实是,荒唐不被认为荒唐,却被认为正常,这才是最大的荒唐。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倡导生命关怀、人道教育,就成为弥足珍贵的、文明的、高贵的、仁慈的行动。生命关怀是底线价值,是人类共有的、普世性质的美好价值,是真正值得用生命去呵护、捍卫的价值。因此,这本书的出版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期待它能像一根坚强的稻草,拯救起那些陷入野蛮洪流的人们,让他们知道,只有生命关怀,无论是关怀人的生命,还是关怀动物的生命,才会造福于自己,造福于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不绝望,就永远有希望。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就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星,虽然它在整个夜空中并不起眼,甚至光亮不如一只飞舞着的萤火虫,但它的光,将必然会使夜空不再漆黑。只是很可惜,在2014年的中国情人节即七夕节,数百万只萤火虫被捕捉,然后被当作爱情的浪漫礼物买卖,最终导致它们一只只死亡,这是多么残忍、多么冷酷的爱情!什么时候,幸福中的恋人们能想到萤火虫们的幸福,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心才会热起来,才会暖起来。
然而,要将这些常识告诉公众、启蒙公众,却需要有更多的教师和志愿者行动起来,通过学校的小课堂、社会的大课堂,去传播美好的理念,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关怀生命,关怀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不仅会使自己的生命发光,也会让整个世界发光。我相信,学校里的小公民,会在教师们的引导下,积极行动起来,成长为负责任、有爱心的大公民;我也相信,社会上的大公民,会在志愿者们的引导下,积极行动起来,为小公民做表率,成长为有责任感、有荣誉感的真正公民。只要努力,这个世界就会有光;只要行动,这个世界就会有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期待着这一天,并为之做出自己的努力,可以是一颗星星的努力,也可以是一只萤火虫的努力。你呢,和我一起,做一颗闪光的星星吗?还是做一个捕捉、买卖萤火虫的杀手?打开书吧,我等待着你用良心与良知做出回答。
是为序。
曹保印
2014年8月14日
于北京
《看见彼此:构建理解与行动的桥梁》 你是否曾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力不从心,渴望更深刻地连接他人,却又不知如何着手?你是否常常面对他人的困境,心中涌起想要帮助的念头,却又被现实的复杂和自身的局限所困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看见彼此》将是你探索人际深度、激发内在力量的珍贵指南。 这本书并非一本空洞的说教,而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旅程,一次关于理解、连接与行动的全面探索。它将带领我们审视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但却构成人际关系基石的关键要素。我们将一起挖掘那些隐藏在行为之下、言语之中的真实情感与需求,学习如何穿透表象,触及他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第一部分:打开感知的窗户——同理心的修炼场 在《看见彼此》的开篇,我们将一同走进同理心的世界。这并非是简单地说“我理解你”,而是要学习一种更主动、更深入的倾听方式。我们会探讨同理心并非天生的特质,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的能力。 倾听的艺术,超越言语的理解: 我们将深入解析“主动倾听”的技巧。这包括如何放下评判,专注于对方的表达,捕捉非语言的信号,以及如何通过恰当的回应来确认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对方。我们将学习辨别不同类型的倾听,例如信息性倾听、情感性倾听和评估性倾听,并理解在不同情境下应采用何种倾听方式。我们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那些无效倾听造成的误解和隔阂,以及那些高效倾听如何化解矛盾、增进信任。 角色扮演与视角切换: 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是培养同理心的绝佳途径。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引导性的练习,鼓励读者进行“角色扮演”,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和经历。这包括想象一个与自己背景、经历截然不同的人,尝试理解他们的动机和感受。我们将探讨,即使我们无法完全复制他人的经历,但通过这种视角切换,我们能够极大地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减少刻板印象和偏见。 情绪的识别与命名: 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的情绪感到无所适从,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清晰地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本书将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丰富的情绪词汇库,学习如何准确地辨别和描述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我们将了解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它们背后隐藏的意义,以及如何应对那些强烈或负面的情绪,而不是被它们所吞噬。 共情的力量: 同理心不仅仅是理解,更是能够与对方的情感产生共鸣。本书将区分“认知同理”和“情感同理”,并探讨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体验他人的情感。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非语言的表达,如眼神、姿态和语调,来传递你的理解和支持,让对方感受到被看见和被接纳。 第二部分:责任的种子——行动的驱动力 仅仅理解他人的感受是不够的,真正的连接还需要我们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将理解转化为有意义的行动。《看见彼此》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责任感的养成,探讨我们如何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到改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理解与行动的逻辑链条: 我们将剖析同理心如何自然地催生责任感。当一个人真正看见他人的痛苦或需求时,内心会涌现出一种想要做出改变的冲动。本书将阐述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如何转化为外在的行动,以及如何克服那些阻碍我们行动的恐惧、犹豫和惰性。 界限的艺术: 责任感的养成并非意味着无原则的付出或牺牲。相反,它强调的是在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限制的前提下,做出最恰当的回应。我们将学习如何设定健康的个人界限,区分“我能做什么”和“我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在不越界的前提下,提供支持和帮助。这包括学习如何说“不”,以及如何用一种尊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微小行动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巨大的挑战或他人的苦难所吓倒,认为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本书将强调“微小行动”的巨大影响力。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我们将看到,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及时的帮助,都可能在他人的人生中激起涟漪,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我们将学习如何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逐渐培养起强大的行动力。 解决问题的实践: 当理解与责任感结合时,我们就能更有效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本书将提供一些实用的问题解决框架和沟通技巧,帮助我们在面对人际冲突或团队合作中的挑战时,能够更冷静、更具建设性地找到解决方案。这包括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不同的意见,以及如何通过协作达成共识。 责任的传承与影响: 我们不仅对当下的人际关系负责,我们的行为也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产生影响。本书将探讨责任感如何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相传,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积极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我们将思考,当我们每个人都愿意承担起更多责任时,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三部分:连接的实践——构建和谐的人际网络 《看见彼此》的第三部分是将前两部分所学到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转化为实际的人际互动策略。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在家庭、工作、朋友关系等不同场景下,构建更加和谐、深刻的连接。 亲密关系的深度对话: 在爱情、婚姻和家庭中,同理心和责任感是维持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石。本书将提供关于如何进行更深入、更有效的沟通的指导,如何处理分歧,如何表达爱意和感激,以及如何在困难时期互相支持。 职场中的合作与理解: 在日益复杂的职场环境中,理解同事、客户和上级的需求,并以负责任的态度完成工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同理心来提升团队合作效率,如何化解职场冲突,以及如何建立积极的工作关系。 友谊的滋养与维系: 真正的友谊需要双方的付出和理解。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和培养健康的友谊,如何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持,以及如何处理友谊中的挑战和变化。 社群的参与与贡献: 责任感不仅体现在个人关系中,也延伸到我们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我们将探讨如何以同理心去理解社会问题,如何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社区事务中,以及如何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我关怀与边界的再思考: 在我们关注他人、承担责任的同时,本书也强调自我关怀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能够关怀自己,理解自己的需求,并设定健康的界限时,我们才能更持久、更有效地去关怀他人。我们将重新审视自我关怀的真正含义,以及它如何与对他人的责任感相辅相成。 《看见彼此》是一本邀请你踏上自我发现与成长之旅的书。它将帮助你看见他人,听见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世界,并激励你行动起来,去创造更美好的连接和更具意义的人生。这本书没有预设答案,它提供的是一种方法,一种视角,一种邀请——邀请你去探索,去实践,去成为那个更富有同理心、更勇于承担责任的自己。它将帮助你打开感知的天窗,点亮内心的火炬,最终,与这个世界建立起更深刻、更温暖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