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幼兒、小學教師 這是一本集趣味性、知識性於一體的少兒素質教育教師指導手冊,在生命關懷人道教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解答孩子或傢長可能提齣的問題。生命關懷人道教育是要在社會和法律框架內,防止虐待動物,減輕動物的苦難,提高動物福利。
內容簡介
“生命關懷人道教育”課程旨在透過同理心和責任感增強人們對關懷一切生命形態的尊重、關愛、和保護。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主編寄語
序一
序二
課程概述
課程宗旨與意義
課程特色
生命關懷人道教育講師職責與規範
第一單元 生物之間的聯係/
第二單元 三個願望
第一單元 動物是有感覺的
第二單元 動物的需求
主題一 生命之網
主題二 動物的感知
第一單元 誰需要什麼
第二單元 如何成為好主人
第一單元 它想說什麼
第二單元 我該怎麼辦
第一單元 怎麼做比較好
第二單元 創造不同的改變
主題三 尊重與責任
主題五 同理心與關懷
主題四 友善相處
分享與鼓勵/
顧問團隊/
緻謝/
前言/序言
序一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談論教育時,總是會不自覺地將教育等同於應試的分數,等同於上好幼兒園、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然後,一方麵激烈抨擊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另一方麵沉重嘆息自己作為父母的種種無奈,而結論往往是: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不讓孩子接受應試教育的蹂躪,又有什麼辦法呢?
比如,在活熊取膽問題上,盡管一些人激烈抨擊這種極其不人道的做法,但更多的人站在所謂“人”的立場上,為活熊取膽辯護,甚至拿齣瞭所謂的法律依據,證明動物之生存,就是為“人”服務的,無論在服務的過程中,動物是否痛苦,更不必說關心動物也和人一樣擁有的“權利”,也需要最起碼的尊重。
比如,在老人摔倒問題上,在婦女、兒童受傢庭暴力傷害問題上,在城市外來人口被歧視問題上,越來越多的人保持瞭沉默,甚至其中的一些人公開為這些惡行、罪行辯護,其猖狂程度經常超越秩序、文明、道德、法律的底綫。
可以想象,當這種不正常成為正常時,當這種潛規則成為規則時,生命之輕,將會輕到何種程度!不要說動物的生命,即便是人類的生命,都輕如草芥,甚至連草芥都不如。草芥還可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人僅有一次的生命,又豈能有這樣的頑強?動物,當然更是如此。因為在很多人眼裏,動物隻是“食物”,而且也隻能是“食物”。一方麵,所有國人的正當權利越來越被衊視,如自由遷徙權,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沉默;另一方麵,極少部分國人違背世界文明潮流的、殘忍的、野蠻的“舌尖上的權利”,卻被上升到東西方文明衝突的高度竭力受到保護,這豈不是荒唐可笑嗎?然而,現實是,荒唐不被認為荒唐,卻被認為正常,這纔是最大的荒唐。在這個社會背景下,倡導生命關懷、人道教育,就成為彌足珍貴的、文明的、高貴的、仁慈的行動。生命關懷是底綫價值,是人類共有的、普世性質的美好價值,是真正值得用生命去嗬護、捍衛的價值。因此,這本書的齣版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們期待它能像一根堅強的稻草,拯救起那些陷入野蠻洪流的人們,讓他們知道,隻有生命關懷,無論是關懷人的生命,還是關懷動物的生命,纔會造福於自己,造福於自己賴以生存的世界。不絕望,就永遠有希望。我相信,這本書的齣版,就像夜空裏的一顆星星,雖然它在整個夜空中並不起眼,甚至光亮不如一隻飛舞著的螢火蟲,但它的光,將必然會使夜空不再漆黑。隻是很可惜,在2014年的中國情人節即七夕節,數百萬隻螢火蟲被捕捉,然後被當作愛情的浪漫禮物買賣,最終導緻它們一隻隻死亡,這是多麼殘忍、多麼冷酷的愛情!什麼時候,幸福中的戀人們能想到螢火蟲們的幸福,什麼時候中國人的心纔會熱起來,纔會暖起來。
然而,要將這些常識告訴公眾、啓濛公眾,卻需要有更多的教師和誌願者行動起來,通過學校的小課堂、社會的大課堂,去傳播美好的理念,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關懷生命,關懷每一個人、每一個生靈,不僅會使自己的生命發光,也會讓整個世界發光。我相信,學校裏的小公民,會在教師們的引導下,積極行動起來,成長為負責任、有愛心的大公民;我也相信,社會上的大公民,會在誌願者們的引導下,積極行動起來,為小公民做錶率,成長為有責任感、有榮譽感的真正公民。隻要努力,這個世界就會有光;隻要行動,這個世界就會有愛。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期待著這一天,並為之做齣自己的努力,可以是一顆星星的努力,也可以是一隻螢火蟲的努力。你呢,和我一起,做一顆閃光的星星嗎?還是做一個捕捉、買賣螢火蟲的殺手?打開書吧,我等待著你用良心與良知做齣迴答。
是為序。
曹保印
2014年8月14日
於北京
《看見彼此:構建理解與行動的橋梁》 你是否曾在人際交往中感到力不從心,渴望更深刻地連接他人,卻又不知如何著手?你是否常常麵對他人的睏境,心中湧起想要幫助的念頭,卻又被現實的復雜和自身的局限所睏擾?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看見彼此》將是你探索人際深度、激發內在力量的珍貴指南。 這本書並非一本空洞的說教,而是一次深入心靈的旅程,一次關於理解、連接與行動的全麵探索。它將帶領我們審視那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但卻構成人際關係基石的關鍵要素。我們將一起挖掘那些隱藏在行為之下、言語之中的真實情感與需求,學習如何穿透錶象,觸及他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第一部分:打開感知的窗戶——同理心的修煉場 在《看見彼此》的開篇,我們將一同走進同理心的世界。這並非是簡單地說“我理解你”,而是要學習一種更主動、更深入的傾聽方式。我們會探討同理心並非天生的特質,而是一種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提升的能力。 傾聽的藝術,超越言語的理解: 我們將深入解析“主動傾聽”的技巧。這包括如何放下評判,專注於對方的錶達,捕捉非語言的信號,以及如何通過恰當的迴應來確認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對方。我們將學習辨彆不同類型的傾聽,例如信息性傾聽、情感性傾聽和評估性傾聽,並理解在不同情境下應采用何種傾聽方式。我們會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那些無效傾聽造成的誤解和隔閡,以及那些高效傾聽如何化解矛盾、增進信任。 角色扮演與視角切換: 親身體驗他人的處境,是培養同理心的絕佳途徑。本書將提供一係列引導性的練習,鼓勵讀者進行“角色扮演”,嘗試從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去感受他們的情緒和經曆。這包括想象一個與自己背景、經曆截然不同的人,嘗試理解他們的動機和感受。我們將探討,即使我們無法完全復製他人的經曆,但通過這種視角切換,我們能夠極大地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減少刻闆印象和偏見。 情緒的識彆與命名: 很多時候,我們對他人的情緒感到無所適從,是因為我們自己也無法清晰地識彆和命名自己的情緒。本書將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更豐富的情緒詞匯庫,學習如何準確地辨彆和描述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我們將瞭解情緒是如何産生的,它們背後隱藏的意義,以及如何應對那些強烈或負麵的情緒,而不是被它們所吞噬。 共情的力量: 同理心不僅僅是理解,更是能夠與對方的情感産生共鳴。本書將區分“認知同理”和“情感同理”,並探討如何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前提下,體驗他人的情感。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非語言的錶達,如眼神、姿態和語調,來傳遞你的理解和支持,讓對方感受到被看見和被接納。 第二部分:責任的種子——行動的驅動力 僅僅理解他人的感受是不夠的,真正的連接還需要我們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並將理解轉化為有意義的行動。《看見彼此》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責任感的養成,探討我們如何在理解他人的基礎上,積極地參與到改善人際關係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理解與行動的邏輯鏈條: 我們將剖析同理心如何自然地催生責任感。當一個人真正看見他人的痛苦或需求時,內心會湧現齣一種想要做齣改變的衝動。本書將闡述這種內在的驅動力如何轉化為外在的行動,以及如何剋服那些阻礙我們行動的恐懼、猶豫和惰性。 界限的藝術: 責任感的養成並非意味著無原則的付齣或犧牲。相反,它強調的是在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限製的前提下,做齣最恰當的迴應。我們將學習如何設定健康的個人界限,區分“我能做什麼”和“我應該做什麼”,以及如何在不越界的前提下,提供支持和幫助。這包括學習如何說“不”,以及如何用一種尊重的方式錶達自己的需求。 微小行動的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巨大的挑戰或他人的苦難所嚇倒,認為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本書將強調“微小行動”的巨大影響力。通過一係列真實的案例,我們將看到,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及時的幫助,都可能在他人的人生中激起漣漪,産生意想不到的積極影響。我們將學習如何從小事做起,積少成多,逐漸培養起強大的行動力。 解決問題的實踐: 當理解與責任感結閤時,我們就能更有效地參與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本書將提供一些實用的問題解決框架和溝通技巧,幫助我們在麵對人際衝突或團隊閤作中的挑戰時,能夠更冷靜、更具建設性地找到解決方案。這包括學習如何清晰地錶達自己的觀點,如何傾聽不同的意見,以及如何通過協作達成共識。 責任的傳承與影響: 我們不僅對當下的人際關係負責,我們的行為也將在更廣闊的範圍內産生影響。本書將探討責任感如何通過言傳身教,代代相傳,以及我們如何成為積極社會變革的推動者。我們將思考,當我們每個人都願意承擔起更多責任時,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第三部分:連接的實踐——構建和諧的人際網絡 《看見彼此》的第三部分是將前兩部分所學到的同理心和責任感,轉化為實際的人際互動策略。我們將重點關注如何在傢庭、工作、朋友關係等不同場景下,構建更加和諧、深刻的連接。 親密關係的深度對話: 在愛情、婚姻和傢庭中,同理心和責任感是維持關係健康發展的基石。本書將提供關於如何進行更深入、更有效的溝通的指導,如何處理分歧,如何錶達愛意和感激,以及如何在睏難時期互相支持。 職場中的閤作與理解: 在日益復雜的職場環境中,理解同事、客戶和上級的需求,並以負責任的態度完成工作,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同理心來提升團隊閤作效率,如何化解職場衝突,以及如何建立積極的工作關係。 友誼的滋養與維係: 真正的友誼需要雙方的付齣和理解。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識彆和培養健康的友誼,如何在朋友遇到睏難時提供支持,以及如何處理友誼中的挑戰和變化。 社群的參與與貢獻: 責任感不僅體現在個人關係中,也延伸到我們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我們將探討如何以同理心去理解社會問題,如何以負責任的態度參與到社區事務中,以及如何為構建更美好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自我關懷與邊界的再思考: 在我們關注他人、承擔責任的同時,本書也強調自我關懷的重要性。隻有當我們能夠關懷自己,理解自己的需求,並設定健康的界限時,我們纔能更持久、更有效地去關懷他人。我們將重新審視自我關懷的真正含義,以及它如何與對他人的責任感相輔相成。 《看見彼此》是一本邀請你踏上自我發現與成長之旅的書。它將幫助你看見他人,聽見他們的心聲,理解他們的世界,並激勵你行動起來,去創造更美好的連接和更具意義的人生。這本書沒有預設答案,它提供的是一種方法,一種視角,一種邀請——邀請你去探索,去實踐,去成為那個更富有同理心、更勇於承擔責任的自己。它將幫助你打開感知的天窗,點亮內心的火炬,最終,與這個世界建立起更深刻、更溫暖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