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

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西川宁 著,姚宇亮 译
图书标签:
  • 晋代书法
  • 西域出土文献
  • 书法史
  • 墨迹
  • 敦煌文献
  • 历史学
  • 艺术史
  • 古文字学
  • 丝绸之路
  • 出土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685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43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由日本知名书法史家西川宁1960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这是一部以学者渊博学识和书家敏锐洞察力完美结合的艺术史研究著作。
  20世纪初,中国西域发现了大量晋代简牍与残纸。从书法史研究角度看,这批实物资料的学术意义十分重大。由这些资料可论证并回答“钟、王”所处时代的书法史中的一些问题。
  《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资料介绍;第二部分为资料的整理与编年;第三部分为关于样式(风格)论的研究,以实证方法分别阐述书法表现的形式和意义,并作了样式论的综合考察;第四部分从书法史的角度对这些资料加以阐释,论证了西域出土书迹与同时代的钟繇、陆机、王羲之等的书风之关系。
  《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中的“样式论”的分析,显系受到了西方艺术史学中H.Wolfflin(沃尔夫林)等人的风格主义研究方法的启示。作者能将这一方法灵活而贴切地运用到书法研究当中来,对我们当代的美术史和书法史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西川宁(1902-1989),字安叔,号靖闇。1926年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1933年创立谦慎书道会。1949年创办《书品》杂志。19争0年发表博士论文《晋代墨迹の书道史的研究》。西川宁是日本当代最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史家,为“昭和三笔”之一。作为学者,西川宁学识高深,在文化领域贡献甚巨,被称为不世出的“书法巨人”。
  
  姚宇亮,1977年生,浙江嘉兴人。200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聘任为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2010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绪言

第一部 资料
A 斯坦因第一次探险发掘品
B 斯坦因第二次探险发掘品
C 斯坦因第三次探险发掘品
D 斯文赫定第二次探险发掘品
E 西本愿寺第二次探险发掘品

第二部 资料的整理和编年
A 类有纪年
B 类无纪年(1)
C 类无纪年(2)

第三部 风格的研究
泰始期
元康——永嘉期
建兴十八年——永和期
焉耆书
升平八年木简
风格论的综合

第四部 史的解释
泰始期
元康——永嘉期
建兴——永和期

附图
西域地图、楼兰遗迹图、LA地区平面图
著者简牍、残纸调查笔记(1968年)

参考论文
李柏书稿年代考
《丧乱帖》年代考

解说

前言/序言


敦煌莫高窟的秘密:丝路文明的交响 一、引言:石窟中的时光回廊 本书聚焦于敦煌莫高窟,这座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咽喉之地的艺术宝库。莫高窟不仅仅是佛教艺术的殿堂,更是中华文明与西域文化、乃至中亚、南亚文明激烈碰撞与深度融合的活态博物馆。本书将突破传统的艺术史叙事框架,深入剖析莫高窟壁画、塑像、以及大量出土文书背后的历史脉络、宗教流变与社会生活图景。我们旨在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的细致解读,重构起一幅波澜壮阔的丝路文明交响曲,展现不同文化元素如何在这一节点上相互交织、催生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与信仰体系。 二、敦煌的地理与历史定位:丝路的十字路口 敦煌,自汉代河西四郡设立伊始,便承担了中原王朝抵御外侮、沟通西域的战略重任。本书首先梳理了敦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地位变迁——从汉唐盛世的繁荣开放,到中古时期吐蕃、回鹘的统治,直至宋元时期的宗教复兴。 地理环境的极端性(戈壁与绿洲的对比)塑造了敦煌独特的文化心理。我们考察了敦煌作为商旅、使节、僧侣的必经之地的功能性,阐释了“丝绸之路”并非单一的贸易路线,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向度的文化传输网络。壁画中的胡人形象、经幡上的异域文字,都是这一地理定位最直观的物证。本书将重点分析隋唐时期,随着粟特、波斯等中亚商团的深入,敦煌艺术如何吸纳了西亚健硕的造型语言和绚烂的色彩技法,完成了本土化转型的关键步骤。 三、信仰的变迁与视觉呈现:从犍陀罗到中国化 莫高窟的开凿历经千年,其宗教内涵也经历了深刻的演变。本书将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的路径,置于敦煌的具体语境中进行考察。 (一)早期(北凉至初唐):外来影响的直接投射 在这一时期,石窟的造像风格深受犍陀罗艺术和笈多艺术的影响。我们将细致对比早期洞窟(如第275窟、254窟)中的佛陀形象,分析其面部特征、衣纹处理(如“褒衣博带”的早期形态),以及“飞天”形象的起源——它们如何在敦煌本土的审美趣味中被驯化和中国化。特别是对“禅宗”思想传入敦煌后,壁画中“说法图”和“因果故事”的叙事方式如何从印度式的逻辑推理转向更具世俗性和通俗性的民间叙事,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盛期(盛唐):帝国气象与宗教融合 盛唐是敦煌艺术的巅峰期,也是汉文化自信达到顶峰的时期。本书认为,盛唐壁画不再是简单的模仿与翻译,而是对佛教教义的本土化创造性阐释。壁画中菩萨的丰满圆润、气势磅礴的佛坛画布局,体现了盛唐帝国强大的文化辐射力。我们关注了密宗(金刚乘)在唐朝中后期传入敦煌后的影响,分析了造像中“忿怒相”的出现,以及曼荼罗题材在洞窟中的布局,这标志着敦煌信仰体系的复杂化和世俗化倾向。 (三)中晚期(五代、宋、西夏、元):地方政权的文化旗帜 五代时期的归义军、西夏王朝以及后来的元朝,对敦煌的统治形成了多元并立的局面。本书将重点解析不同政权如何利用敦煌的宗教资源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例如,西夏时期(11世纪至13世纪)的洞窟艺术,其风格明显带有党项民族的审美特征,如人物脸型趋于宽阔、色彩运用趋于厚重。而元代,随着藏传佛教(萨迦派)在漠北的兴盛,莫高窟中出现了大量元朝宫廷风格的壁画和供养人画像,体现了帝国对宗教艺术的统一调控。 四、丝路贸易的镜像:世俗生活的艺术记录 莫高窟的价值远超宗教范畴,它是研究中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一)供养人像的社会史意义 供养人画像是洞窟中最直接的世俗介入点。本书将供养人图像视为中古敦煌社会的“名人录”和“财产清单”。通过对历代供养人服饰、仪态、随行人员的分析,我们可以精确地勾勒出敦煌社会的阶层结构——从地方豪强、军政官员到粟特商人、以及虔诚的妇女团体。特别是唐代供养人服饰中丝绸、珠宝的细节描绘,提供了研究中古纺织品贸易路线的宝贵线索。 (二)世俗生活的壁画主题 除了佛本生、经变故事外,敦煌壁画中隐藏着大量描绘世俗场景的“细节”。例如,农耕场景、狩猎场面、宴饮图、以及手工业作坊的描绘。本书将重点考察反映河西走廊特色经济的壁画,如养蚕缫丝、酿酒制陶等劳动场景,它们展现了绿洲农业文明的韧性与活力。此外,壁画中记录的乐舞伎人形象,是研究中古乐舞(如“胡旋舞”)最直接的视觉资料。 五、文书的沉默之声:档案中的敦煌 虽然本书侧重于洞窟内的艺术遗存,但我们必须提及与石窟并存的文书档案。虽然不直接涉及晋代墨迹的研究,但敦煌文书(唐宋以后的文献)揭示了石窟艺术背后的管理结构、经济运作和民众的信仰需求。通过对比艺术风格的“宏大叙事”与文书的“微观操作”,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莫高窟作为一个宗教、经济综合体的运作模式。 六、结语:跨越时空的对话 莫高窟是中外文明长期交流、相互塑造的见证。本书旨在通过对石窟中艺术形式与宗教主题的深度剖析,揭示其背后所承载的丝路贸易、民族融合与信仰转化的历史力量。敦煌的艺术是开放与包容的典范,它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动态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角。通过研究这些历经千年风沙的艺术品,我们得以与那个辉煌的时代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对于“西域出土”这一特定范围的书法材料是否足够支撑起一部“研究”感到一丝疑虑。然而,作者的论证过程却展现了令人惊叹的韧性和深度。他巧妙地运用了文献学、考古学乃至环境科学的多重交叉视角,将原本零散、碎片化的墨迹碎片,编织成了一幅有机的历史图景。特别是关于书写材料(如麻纸、绢帛)与地域气候对墨迹保存形态的影响分析,极其精彩。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偏离了纯粹的艺术鉴赏,实则构成了理解书法风格得以“固化”或“演变”的关键外在条件。与其说这是一部书法史,不如说是一部“书写人类学”的力作。它强迫我们跳出中原中心的视角,重新审视书法艺术在帝国边缘地带的生命力与适应性。书中对几种特定书体从产生到成熟的逻辑链条推演,逻辑严密,如同解剖一台精密的古代书写机器,令人叹服其治学的严谨性与开拓精神。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地域性”在书法艺术中作用的深入剖析。我们通常认为晋代书法是高度统一的“士人风范”,但这部作品却通过西域的实物证据,生动地展示了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下,标准化的“晋风”是如何被地方性的书写需求所“改造”的。那些在边关戍守的军吏、在地方任职的士人,他们的笔迹中蕴含着一种既有中州正统风范,又掺杂着实用主义和地方习气的“混合体”。这种“混合”并非贬义,而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交融的证明。书中对这种“地方笔意”的细微差别进行了翔实的描述和对比,例如,某些草书中对连带的强调,或对点画的简化,都暗示了当时信息传递的效率需求和书写速度的侧重。这使我意识到,书法史的研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美学评价层面,而必须植根于当时的社会运作机制之中。

评分

这部著作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我们通常对晋代书法艺术的宏大叙事,而是将聚光灯投向了一批“出土”的文献——那些尘封在西域古迹中的墨迹。这种以物证史的研究方法,无疑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书风的形成与流变提供了全新的、鲜活的材料。作者对考古发现的敏感度极高,通过对这些墨迹的细致考证,不仅还原了书写者的身份与生存环境,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书法风格在特定地域文化交流中的变异与融合。例如,书中对某些写经残卷笔意的分析,展现出一种兼具北方遒劲与南方秀美的过渡形态,这在以往的文献研究中是难以触及的细节。它挑战了传统史观中对“魏晋风度”的单一化理解,而是展示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接地气、更具地方特色的书法图景。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仿佛也置身于那片古老的丝路重镇,亲手触摸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字痕迹,那种震撼感是纯粹的文本研究无法比拟的。读完后,我对“晋风”的理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玄谈,而是落实在每一笔的提按顿挫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习惯了传统书法史叙事的读者来说,或许会带来一些“结构性冲击”。它摒弃了传统的以名家谱系为主线的叙事模式,转而以“物质证据”为中心展开,使得叙事节奏显得更为跳跃和碎片化,但这种碎片恰恰是研究者最珍视的“真实”。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对古籍记载与出土实物之间的矛盾与印证关系处理得极为老练。他从不急于下定论,而是层层剥茧,将各种可能性以严谨的论证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求真”的态度,是高级学术研究的体现。书中对于某一类风格的定名和归类,也明显带有对既有学说的修正意味,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理基础和敢于质疑的学术勇气。对于那些真正想深入了解晋代书法细节,而非满足于泛泛而谈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思想盛宴,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研究方法论上的启发。

评分

阅读此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考古挖掘”。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样不容小觑,他能在高度专业化的术语和严谨的论证之间,保持一种克制而富有韵律感的文风。尽管主题聚焦于相对冷门的“墨迹残片”,但叙述中始终贯穿着对晋人精神世界的关怀。那些在敦煌、楼兰发现的尺牍,即便只是寥寥数语,也透露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情绪波动与人际交往的细节。作者将这些墨迹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解读,使得每一份出土文书都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而不只是一个孤立的文物符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侧门,去观察那个光芒万丈的晋代书法,是如何在广袤的疆域内,以最朴素、最真实的面貌存在的。它提供的参照系是全新的,为未来的同类研究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评分

帮同事买的,挺好的。

评分

一、东汉时的鲜卑及檀石槐建立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

评分

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

分析书法字形,根据出土材料,结合传世法书,非常有用。

评分

早期书法史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评分

分析书法字形,根据出土材料,结合传世法书,非常有用。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第一章 早期东胡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