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8-18岁青春期孩子的家长 这本书会让成人俯下身倾听孩子的内心,然后把青春期孩子内心上升到成人的水平。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青春期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孩子的一生。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生着迅速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使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产生叛逆、早恋等不良行为。
面对青春期孩子成长的症结,爸爸妈妈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地方法训斥打骂孩子。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优良品德的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教育专家在本书中将指导父母掌握沟通和引导技巧,帮助父母和孩子搭建起一个有效顺畅交流的平台。
内容简介
本书将搭起父母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桥梁,帮助父母学会一种让孩子听话的神奇语言。 书中通过一个个身边的家庭情景对话开始,使父母走进孩子内心的真实世界,切身体会到孩子内心的感受。教育心理学专家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家长学习采用孩子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家长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父母配合,最终会引导青春期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内页插图
目录
一、沟通中最根本的错/001
“以前和儿子沟通很容易,但现在他16岁了,我很难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他总是把自己关在屋里,从不和我们主动交谈。”一位母亲说。
“以前不管我说什么,女儿总是兴致勃勃的,很想听。现在她15岁了,觉得我不可能理解她,和我谈话没有三分钟就走了。”另一位母亲说。
在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时候,很多家长可能会和上面两位母亲有同感,觉得和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就像双向车道上对开的两辆车那样有来有往,可是,那“擦肩而过”的三两句话,根本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沟通怎么就那么难?会不会是家长不经意间,犯了一些在沟通方面最根本的错?
1. 喋喋不休:过犹不及的沟通/002
2. 期望值过高:没有结果的沟通/005
3. 真假讨论:敷衍的沟通/009
4. 揭旧伤疤:把孩子越推越远的沟通/013
5. 怀疑孩子:对立监视般的沟通/017
6. 过于迁就孩子:让孩子“永不满足”的沟通/020
7. 以学习为借口:搪塞孩子的沟通/023
8. 盘问加威胁:令孩子逆反的沟通/026
9. 不打不成器:无效的沟通/029
二、用爱打下沟通的基础/033
青春期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非常美妙、奇异、灿烂的时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欣喜地体验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体验着成长的喜悦,成人心态在他们内心正迅速膨胀。这个时候,家长除了要关注孩子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成绩有没有下滑外,还要关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并顺着孩子的这些微妙变化而适时地改变自己说话做事的风格,调整“以往的教育方式”,为青春期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1. 不要因为工作将孩子遗忘/034
2. 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037
3. 引导孩子参与聊天/040
4. 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044
5. 把“下命令”变成“提建议”/047
6. 父母应适当反省自己的言行/050
7. 了解孩子的另类语言/053
三、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055
有人把青春期喻为人生中的“急风暴雨”期,叛逆、倔强、不服管的少男少女和父母的冲突一触即发,而每一次的冲突无疑会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拉越远。有些孩子在冲突过后甚至会夺门而出,去网吧、去迪厅,甚至彻夜不归……如何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成为父母在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时的必修课。
1. 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气话/056
2. 避免使用易产生冲突的字眼/059
3. 变“对抗”为“对话”/062
4. 别总拿孩子与别人比/064
5. 表达对孩子的同情/067
6. 当孩子埋怨时要多忍耐/070
7. 释放孩子的委屈情绪/073
8. 帮助孩子排解烦恼/078
9. 敏锐地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083
四、倾听有助于更好的沟通/087
愿意积极倾听的父母脸上会表现出慈爱,孩子会对这样的父母产生亲密的感觉,因而也会对父母做出类似的反应。因为父母肯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当然也愿意聆听父母的看法。积极的倾听,可以帮助父母在孩子敏感的成长阶段进行更好的沟通。
1. 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088
2. 主动向孩子倾诉感受/093
3. 重述孩子的感受让孩子乐意侃侃而谈/096
4. 注意孩子的体态语言/099
5. 读懂孩子的眼神/103
6. 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107
7. 把话语权还给孩子/110
8. 成为孩子的倾诉对象/114
五、多说孩子“爱听”的话/117
心理学家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青春期的孩子同样喜欢听“好听”的话,如果父母说得有技巧,那么它会比批评、打骂都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是思维简单的小朋友了,诸如“你真行”、“你真棒”、“妈妈相信你是最好的”,这些针对性不强、不够具体的“好话”,已经满足不了孩子,所以,对青春期的孩子说他们“爱听”的话,也是要讲究方法的。
1. 赏识的言语让孩子乐意与父母沟通/118
2. 真实、具体的肯定最有效/121
3. 用肯定和赏识替代否定和贬斥/124
4. 别让孩子走向自负的极端/127
5. 学会向孩子道歉/131
6. 给批评留一点位置/135
六、沟通的过程需要宽容/139
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需要父母的安慰、鼓励、理解和支持。当初他离开母乳,离开婴儿车,可以独立地进食,独立地行走,独立地用语言表达时,世界第一次向他展开了广阔的空间,而青春期带给孩子的是另一个全新的世界!走进这个世界的孩子,已经有力量去自我蜕变,而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在一旁注视着他,当他犯错的时候,微笑着欢迎他回家;当他受伤的时候,给他吹吹伤口,擦点药。
1. 原谅“顶嘴”的孩子/140
2. 正确对待隐瞒错误的孩子/143
3. 别总是追究孩子的错误/146
4. 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做错事的孩子/149
5. 用谅解感化孩子/152
6. 不妨幽他一默/155
7. 善待失败的孩子/157
七、这样惩罚孩子最科学/161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惩罚主要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几乎所有父母都不愿意看到孩子因为自己的惩罚而变得情绪低落,没有自信心、自尊心;或者整天小心翼翼,像行走在雷区一样,生怕走错了一点而踏响地雷;更不愿看到孩子因自己的惩罚而产生“抗药性”,觉得一切都无所谓,批评、不批评一个样……由于青春期的孩子不成熟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因为父母“为了孩子好”的惩罚,变成这副模样。所以,请不要任意惩罚孩子,而是努力去寻找科学、正确的惩罚孩子的方法。
1. 父母关于惩罚的观点要一致/162
2. 孩子应该受到怎样的惩罚/165
3. 规矩要严格,但是要公平/169
4. 让孩子品尝一下“苦果”/173
5. 发怒三步骤/177
6. 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181
7. 监督比惩罚更重要/184
八、“敏感问题”的沟通方式/187
有人说青春期是“多事期”:早恋,网瘾,厌学,性困惑……面对青春期的这些敏感问题,有的父母束手无策,有的父母伤心失落。青春期是人生的必经期,谁也不能逾越它,谁也不能逃避它。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棘手问题,家长要和孩子进行和谐的亲子沟通,给出切实的指导和建议。
1. 如何帮助网络成瘾的孩子/188
2. 正视孩子逃学的行为/192
3. 正确对待孩子的早恋问题/194
4. 别让孩子跨过爱的禁区/199
5. 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性成熟/201
6. 让孩子远离赌博场所/205
7. 警惕“黄毒”害了孩子/209
九、特殊家庭更需要沟通/213
单亲家庭的孩子;离异家庭的孩子;长期住校或寄养别处,与父母缺乏沟通的孩子……对于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时间不会因为他们坎坷的经历而停下脚步。这些孩子更需要亲人的悉心关怀,更需要理解与支持。
1. 如何与孩子谈离婚/214
2. 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沟通/217
3. 当更年期“撞上”青春期/221
4. 寄宿、寄养不能让爱止步/225
前言/序言
探索心灵的桥梁:关于沟通与理解的成长指南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一些岔路口,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措手不及。尤其是当他们步入青春期,荷尔蒙的躁动、身份的探索、以及对自我独立的渴望,就像一阵阵突如其来的风暴,让原本温馨的亲子关系变得摇摇欲坠。我们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坦诚?为什么我们精心准备的建议,换来的却是敷衍或反抗?我们渴望找到一种方式,一种能真正触及他们心灵,让他们愿意倾听,愿意交流的沟通模式。 这本书,正是为了回应这份普遍的焦虑和迫切的需要而生。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说服公式”,也不是强硬的“命令手册”,而是倡导一种基于理解、尊重和共情的沟通艺术。它深知,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蜕变,他们既需要父母的引导,又渴望被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因此,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如何说”,以及在说之前,我们如何去“听”。 理解青春期的迷雾:看见孩子,也看见自己 首先,这本书会带领我们深入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它不会止步于列举青春期行为特征,而是会剖析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驱动。青春期是生理、心理、社会性都在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孩子可能面临着身体形象的焦虑、同伴关系的压力、学业的挑战,以及对未来世界的迷茫。他们用一些看似叛逆、疏远的举动,来表达他们内心的不安、困惑和成长的阵痛。 理解这些,是我们建立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当我们不再简单地将孩子的行为标签化为“不听话”、“不懂事”,而是尝试去探究其背面的原因,我们就为打开沟通的大门奠定了基础。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放下固有的成见,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审视孩子的言行。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还会引导我们审视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和育儿模式。我们自己的青春期是怎样的?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如何?我们童年时期的情感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这些经历往往会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的育儿方式。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过度担忧或控制,可能源于我们自身未被解决的内在冲突。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跳出惯性思维,以更健康、更成熟的方式与孩子互动。 倾听的力量:耳朵与心的双重奏 “妈妈这样说,青春期的孩子才愿意听”——这句话的重点,其实不在于“说”,而在于“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表达,却往往忽略了倾听的艺术。这本书会详细阐述“倾听”的真正含义。它不是被动地等待对方说完,而是主动地、带着好奇和同理心地去接收信息,理解对方的情感和立场。 它会教导我们如何进行“积极倾听”,比如: 全神贯注:放下手中的手机,停止内心的思绪,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孩子身上,用眼神、肢体语言回应。 不打断:给孩子充分表达的空间,即使听到的内容让我们不认同,也要耐心等待他们说完。 理解并回应:用自己的话复述孩子所表达的意思,确认自己是否理解正确,例如“我听到你说……,是这样吗?” 表达情感共鸣:不仅仅关注孩子说了什么,更要关注他们说了时所感受到的情绪,并适当地表达理解,例如“听起来你很失望”,“我能感受到你的沮丧”。 提问以深入了解:用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孩子进一步阐述,而不是用封闭性的问题限制他们的回答。 倾听,是建立信任的基石。当孩子感到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被尊重,他们才更愿意敞开心扉,分享他们的烦恼、喜悦和困惑。当我们能真正做到“听懂”孩子,我们才能找到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去表达我们的关心和建议,而这些建议,才可能被他们真正地接受。 巧妙的语言艺术:让你的话语成为桥梁,而非壁垒 当倾听打通了沟通的渠道,如何“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会提供一系列实用的语言技巧,帮助父母用更有效、更有建设性的方式与青春期的孩子交流。 避免说教和指责:青春期的孩子对说教和指责极其敏感,这些往往会激发他们的防御机制。取而代之的是,用陈述事实、表达感受的方式来沟通。例如,与其说“你为什么总是不收拾房间?”,不如说“我看到房间有些乱,我感觉有点心烦,我们一起想想怎么整理一下好吗?” 使用“我”开头的语句:强调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而不是给孩子贴标签或下定义。例如,“我担心你学习会落后”比“你这样下去学习肯定会很差”更能让孩子接受。 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在安全和可控的范围内,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即使他们的选择与我们的期待不同,也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赞美与鼓励:发掘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真诚的赞美和鼓励。这比任何批评都能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约定与协商:对于一些规则和界限,可以尝试与孩子共同商讨,达成共识。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他们会更有责任感去遵守。 恰当的幽默感:适时地运用幽默,可以化解紧张的气氛,拉近亲子距离。 这本书会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和情景模拟,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沟通技巧的应用。它强调的是,沟通不是一场“输赢”的较量,而是一次次“连接”和“理解”的过程。 建立信任与支持:在爱与界限中成长 青春期的孩子,既渴望独立,又需要安全感。父母的角色,是成为他们背后坚实的后盾,同时也要设定清晰的界限,引导他们走向成熟。 建立安全的界限:明确哪些事情是不可触碰的,并与孩子清晰沟通这些界限的原因。这些界限是为了保护孩子,而不是束缚他们。 给予信任与空间:在孩子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时,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和自由。过度地监控和干涉,反而会让他们感到被怀疑,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提供情感支持: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困难,让他们知道你永远是他们的支持者。鼓励他们面对挑战,并在他们跌倒时给予安慰和力量。 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自身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以身作则,展示健康的情绪管理、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沟通方式。 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父母的爱,需要转化为一种更有智慧、更有技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强制,不是命令,而是通过有效的沟通,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让父母与孩子的心灵不再遥远,让成长的道路,充满理解与支持。 这是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旅程 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沟通技巧,更是一次深入自我审视和成长的旅程。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重新审视与孩子的关系,重新思考父母的意义。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我们作为父母,也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角色转型。 放下焦虑,拥抱变化。这本书将是你手中一份珍贵的指南,它不会告诉你“必须怎么做”,而是为你提供“可以怎么做”的可能性。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理解,每一个父母都拥有爱孩子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找到那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让爱与理解,成为我们与孩子之间最坚固的纽带。 最终,当孩子愿意听我们说,那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我们的倾听;当他们愿意与我们分享,那是因为他们相信我们的理解;当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坚定的爱与支持。这是一场循序渐进的蜕变,而这场蜕变,始于我们愿意改变的开始,始于我们愿意伸出的双手,始于我们愿意用心去听,用心去说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