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8-18歲青春期孩子的傢長 這本書會讓成人俯下身傾聽孩子的內心,然後把青春期孩子內心上升到成人的水平。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由兒童嚮成人過渡的時期,青春期教育的成功與否決定著孩子的一生。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發生著迅速的變化,這些變化會使少年産生睏擾、自卑、不安、焦慮等心理問題,嚴重的還會産生叛逆、早戀等不良行為。
麵對青春期孩子成長的癥結,爸爸媽媽不能采用簡單粗暴地方法訓斥打罵孩子。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具有優良品德的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
教育專傢在本書中將指導父母掌握溝通和引導技巧,幫助父母和孩子搭建起一個有效順暢交流的平颱。
內容簡介
本書將搭起父母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橋梁,幫助父母學會一種讓孩子聽話的神奇語言。 書中通過一個個身邊的傢庭情景對話開始,使父母走進孩子內心的真實世界,切身體會到孩子內心的感受。教育心理學專傢通過一係列實用有效的方法,幫助傢長學習采用孩子樂於接受的錶達方式,營造齣和諧融洽的傢庭氛圍。傢長會發現孩子變得不同尋常地願意與父母配閤,最終會引導青春期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
內頁插圖
目錄
一、溝通中最根本的錯/001
“以前和兒子溝通很容易,但現在他16歲瞭,我很難知道他到底在想什麼。他總是把自己關在屋裏,從不和我們主動交談。”一位母親說。
“以前不管我說什麼,女兒總是興緻勃勃的,很想聽。現在她15歲瞭,覺得我不可能理解她,和我談話沒有三分鍾就走瞭。”另一位母親說。
在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時候,很多傢長可能會和上麵兩位母親有同感,覺得和孩子你一言我一語,就像雙嚮車道上對開的兩輛車那樣有來有往,可是,那“擦肩而過”的三兩句話,根本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與孩子溝通怎麼就那麼難?會不會是傢長不經意間,犯瞭一些在溝通方麵最根本的錯?
1. 喋喋不休:過猶不及的溝通/002
2. 期望值過高:沒有結果的溝通/005
3. 真假討論:敷衍的溝通/009
4. 揭舊傷疤:把孩子越推越遠的溝通/013
5. 懷疑孩子:對立監視般的溝通/017
6. 過於遷就孩子:讓孩子“永不滿足”的溝通/020
7. 以學習為藉口:搪塞孩子的溝通/023
8. 盤問加威脅:令孩子逆反的溝通/026
9. 不打不成器:無效的溝通/029
二、用愛打下溝通的基礎/033
青春期是人生旅途中一個非常美妙、奇異、燦爛的時期,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正欣喜地體驗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體驗著成長的喜悅,成人心態在他們內心正迅速膨脹。這個時候,傢長除瞭要關注孩子有沒有吃飽、有沒有穿暖、成績有沒有下滑外,還要關注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心理上的微妙變化,並順著孩子的這些微妙變化而適時地改變自己說話做事的風格,調整“以往的教育方式”,為青春期的溝通打下良好的基礎。
1. 不要因為工作將孩子遺忘/034
2. 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037
3. 引導孩子參與聊天/040
4. 用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044
5. 把“下命令”變成“提建議”/047
6. 父母應適當反省自己的言行/050
7. 瞭解孩子的另類語言/053
三、避免與孩子發生衝突/055
有人把青春期喻為人生中的“急風暴雨”期,叛逆、倔強、不服管的少男少女和父母的衝突一觸即發,而每一次的衝突無疑會將孩子與父母的距離越拉越遠。有些孩子在衝突過後甚至會奪門而齣,去網吧、去迪廳,甚至徹夜不歸……如何避免與孩子發生衝突成為父母在與青春期孩子相處時的必修課。
1. 冷靜地對待孩子的氣話/056
2. 避免使用易産生衝突的字眼/059
3. 變“對抗”為“對話”/062
4. 彆總拿孩子與彆人比/064
5. 錶達對孩子的同情/067
6. 當孩子埋怨時要多忍耐/070
7. 釋放孩子的委屈情緒/073
8. 幫助孩子排解煩惱/078
9. 敏銳地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083
四、傾聽有助於更好的溝通/087
願意積極傾聽的父母臉上會錶現齣慈愛,孩子會對這樣的父母産生親密的感覺,因而也會對父母做齣類似的反應。因為父母肯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當然也願意聆聽父母的看法。積極的傾聽,可以幫助父母在孩子敏感的成長階段進行更好的溝通。
1. 傾聽是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前提/088
2. 主動嚮孩子傾訴感受/093
3. 重述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樂意侃侃而談/096
4. 注意孩子的體態語言/099
5. 讀懂孩子的眼神/103
6. 聽懂孩子的“弦外之音”/107
7. 把話語權還給孩子/110
8. 成為孩子的傾訴對象/114
五、多說孩子“愛聽”的話/117
心理學傢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青春期的孩子同樣喜歡聽“好聽”的話,如果父母說得有技巧,那麼它會比批評、打罵都更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經不是思維簡單的小朋友瞭,諸如“你真行”、“你真棒”、“媽媽相信你是最好的”,這些針對性不強、不夠具體的“好話”,已經滿足不瞭孩子,所以,對青春期的孩子說他們“愛聽”的話,也是要講究方法的。
1. 賞識的言語讓孩子樂意與父母溝通/118
2. 真實、具體的肯定最有效/121
3. 用肯定和賞識替代否定和貶斥/124
4. 彆讓孩子走嚮自負的極端/127
5. 學會嚮孩子道歉/131
6. 給批評留一點位置/135
六、溝通的過程需要寬容/139
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需要父母的安慰、鼓勵、理解和支持。當初他離開母乳,離開嬰兒車,可以獨立地進食,獨立地行走,獨立地用語言錶達時,世界第一次嚮他展開瞭廣闊的空間,而青春期帶給孩子的是另一個全新的世界!走進這個世界的孩子,已經有力量去自我蛻變,而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在一旁注視著他,當他犯錯的時候,微笑著歡迎他迴傢;當他受傷的時候,給他吹吹傷口,擦點藥。
1. 原諒“頂嘴”的孩子/140
2. 正確對待隱瞞錯誤的孩子/143
3. 彆總是追究孩子的錯誤/146
4. 用溫和的態度對待做錯事的孩子/149
5. 用諒解感化孩子/152
6. 不妨幽他一默/155
7. 善待失敗的孩子/157
七、這樣懲罰孩子最科學/161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懲罰主要是為瞭孩子好,但是,幾乎所有父母都不願意看到孩子因為自己的懲罰而變得情緒低落,沒有自信心、自尊心;或者整天小心翼翼,像行走在雷區一樣,生怕走錯瞭一點而踏響地雷;更不願看到孩子因自己的懲罰而産生“抗藥性”,覺得一切都無所謂,批評、不批評一個樣……由於青春期的孩子不成熟的心理,他們很可能會因為父母“為瞭孩子好”的懲罰,變成這副模樣。所以,請不要任意懲罰孩子,而是努力去尋找科學、正確的懲罰孩子的方法。
1. 父母關於懲罰的觀點要一緻/162
2. 孩子應該受到怎樣的懲罰/165
3. 規矩要嚴格,但是要公平/169
4. 讓孩子品嘗一下“苦果”/173
5. 發怒三步驟/177
6. 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181
7. 監督比懲罰更重要/184
八、“敏感問題”的溝通方式/187
有人說青春期是“多事期”:早戀,網癮,厭學,性睏惑……麵對青春期的這些敏感問題,有的父母束手無策,有的父母傷心失落。青春期是人生的必經期,誰也不能逾越它,誰也不能逃避它。麵對孩子身上齣現的各種各樣的棘手問題,傢長要和孩子進行和諧的親子溝通,給齣切實的指導和建議。
1. 如何幫助網絡成癮的孩子/188
2. 正視孩子逃學的行為/192
3. 正確對待孩子的早戀問題/194
4. 彆讓孩子跨過愛的禁區/199
5. 引導孩子正確對待性成熟/201
6. 讓孩子遠離賭博場所/205
7. 警惕“黃毒”害瞭孩子/209
九、特殊傢庭更需要溝通/213
單親傢庭的孩子;離異傢庭的孩子;長期住校或寄養彆處,與父母缺乏溝通的孩子……對於這些特殊傢庭的孩子,時間不會因為他們坎坷的經曆而停下腳步。這些孩子更需要親人的悉心關懷,更需要理解與支持。
1. 如何與孩子談離婚/214
2. 單親傢庭的孩子更需要溝通/217
3. 當更年期“撞上”青春期/221
4. 寄宿、寄養不能讓愛止步/225
前言/序言
探索心靈的橋梁:關於溝通與理解的成長指南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總會有一些岔路口,讓我們這些做父母的措手不及。尤其是當他們步入青春期,荷爾濛的躁動、身份的探索、以及對自我獨立的渴望,就像一陣陣突如其來的風暴,讓原本溫馨的親子關係變得搖搖欲墜。我們常常感到睏惑:為什麼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坦誠?為什麼我們精心準備的建議,換來的卻是敷衍或反抗?我們渴望找到一種方式,一種能真正觸及他們心靈,讓他們願意傾聽,願意交流的溝通模式。 這本書,正是為瞭迴應這份普遍的焦慮和迫切的需要而生。它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說服公式”,也不是強硬的“命令手冊”,而是倡導一種基於理解、尊重和共情的溝通藝術。它深知,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蛻變,他們既需要父母的引導,又渴望被當作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因此,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如何說”,以及在說之前,我們如何去“聽”。 理解青春期的迷霧:看見孩子,也看見自己 首先,這本書會帶領我們深入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它不會止步於列舉青春期行為特徵,而是會剖析這些行為背後可能隱藏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驅動。青春期是生理、心理、社會性都在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孩子可能麵臨著身體形象的焦慮、同伴關係的壓力、學業的挑戰,以及對未來世界的迷茫。他們用一些看似叛逆、疏遠的舉動,來錶達他們內心的不安、睏惑和成長的陣痛。 理解這些,是我們建立有效溝通的第一步。當我們不再簡單地將孩子的行為標簽化為“不聽話”、“不懂事”,而是嘗試去探究其背麵的原因,我們就為打開溝通的大門奠定瞭基礎。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放下固有的成見,以一種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審視孩子的言行。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還會引導我們審視父母自身的成長經曆和育兒模式。我們自己的青春期是怎樣的?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如何?我們童年時期的情感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這些經曆往往會不自覺地影響著我們現在的育兒方式。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過度擔憂或控製,可能源於我們自身未被解決的內在衝突。認識到這一點,有助於我們跳齣慣性思維,以更健康、更成熟的方式與孩子互動。 傾聽的力量:耳朵與心的雙重奏 “媽媽這樣說,青春期的孩子纔願意聽”——這句話的重點,其實不在於“說”,而在於“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習慣瞭錶達,卻往往忽略瞭傾聽的藝術。這本書會詳細闡述“傾聽”的真正含義。它不是被動地等待對方說完,而是主動地、帶著好奇和同理心地去接收信息,理解對方的情感和立場。 它會教導我們如何進行“積極傾聽”,比如: 全神貫注:放下手中的手機,停止內心的思緒,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孩子身上,用眼神、肢體語言迴應。 不打斷:給孩子充分錶達的空間,即使聽到的內容讓我們不認同,也要耐心等待他們說完。 理解並迴應:用自己的話復述孩子所錶達的意思,確認自己是否理解正確,例如“我聽到你說……,是這樣嗎?” 錶達情感共鳴:不僅僅關注孩子說瞭什麼,更要關注他們說瞭時所感受到的情緒,並適當地錶達理解,例如“聽起來你很失望”,“我能感受到你的沮喪”。 提問以深入瞭解:用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孩子進一步闡述,而不是用封閉性的問題限製他們的迴答。 傾聽,是建立信任的基石。當孩子感到自己的聲音被聽見,被尊重,他們纔更願意敞開心扉,分享他們的煩惱、喜悅和睏惑。當我們能真正做到“聽懂”孩子,我們纔能找到恰當的時機和方式,去錶達我們的關心和建議,而這些建議,纔可能被他們真正地接受。 巧妙的語言藝術:讓你的話語成為橋梁,而非壁壘 當傾聽打通瞭溝通的渠道,如何“說”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會提供一係列實用的語言技巧,幫助父母用更有效、更有建設性的方式與青春期的孩子交流。 避免說教和指責:青春期的孩子對說教和指責極其敏感,這些往往會激發他們的防禦機製。取而代之的是,用陳述事實、錶達感受的方式來溝通。例如,與其說“你為什麼總是不收拾房間?”,不如說“我看到房間有些亂,我感覺有點心煩,我們一起想想怎麼整理一下好嗎?” 使用“我”開頭的語句:強調自己的感受和觀點,而不是給孩子貼標簽或下定義。例如,“我擔心你學習會落後”比“你這樣下去學習肯定會很差”更能讓孩子接受。 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決定:在安全和可控的範圍內,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即使他們的選擇與我們的期待不同,也要尊重他們的權利,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 贊美與鼓勵:發掘孩子的優點,及時給予真誠的贊美和鼓勵。這比任何批評都能更能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約定與協商:對於一些規則和界限,可以嘗試與孩子共同商討,達成共識。讓孩子參與到規則的製定中,他們會更有責任感去遵守。 恰當的幽默感:適時地運用幽默,可以化解緊張的氣氛,拉近親子距離。 這本書會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和情景模擬,讓讀者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溝通技巧的應用。它強調的是,溝通不是一場“輸贏”的較量,而是一次次“連接”和“理解”的過程。 建立信任與支持:在愛與界限中成長 青春期的孩子,既渴望獨立,又需要安全感。父母的角色,是成為他們背後堅實的後盾,同時也要設定清晰的界限,引導他們走嚮成熟。 建立安全的界限:明確哪些事情是不可觸碰的,並與孩子清晰溝通這些界限的原因。這些界限是為瞭保護孩子,而不是束縛他們。 給予信任與空間:在孩子錶現齣負責任的行為時,給予他們更多的信任和自由。過度地監控和乾涉,反而會讓他們感到被懷疑,從而産生逆反心理。 提供情感支持:無論孩子遇到什麼睏難,讓他們知道你永遠是他們的支持者。鼓勵他們麵對挑戰,並在他們跌倒時給予安慰和力量。 成為孩子的榜樣:父母自身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以身作則,展示健康的情緒管理、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及良好的溝通方式。 這本書會告訴我們,在青春期這個特殊的階段,父母的愛,需要轉化為一種更有智慧、更有技巧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強製,不是命令,而是通過有效的溝通,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搭建一座心靈的橋梁,讓父母與孩子的心靈不再遙遠,讓成長的道路,充滿理解與支持。 這是一場關於愛與成長的旅程 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學習溝通技巧,更是一次深入自我審視和成長的旅程。它邀請我們放慢腳步,重新審視與孩子的關係,重新思考父母的意義。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的人生進入瞭一個全新的階段,而我們作為父母,也麵臨著一次重大的角色轉型。 放下焦慮,擁抱變化。這本書將是你手中一份珍貴的指南,它不會告訴你“必須怎麼做”,而是為你提供“可以怎麼做”的可能性。它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理解,每一個父母都擁有愛孩子的能力。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找到那把開啓孩子心靈的鑰匙,如何用恰當的方式,讓愛與理解,成為我們與孩子之間最堅固的紐帶。 最終,當孩子願意聽我們說,那是因為他們感受到瞭我們的傾聽;當他們願意與我們分享,那是因為他們相信我們的理解;當他們願意接受我們的建議,那是因為他們看到瞭我們堅定的愛與支持。這是一場循序漸進的蛻變,而這場蛻變,始於我們願意改變的開始,始於我們願意伸齣的雙手,始於我們願意用心去聽,用心去說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