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波动力学 [Wave Mechanics]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波动力学 [Wave Mechan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永池 著
图书标签:
  • 波动力学
  • 量子力学
  • 物理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精品教材
  • 本科生
  • 研究生
  • 薛定谔方程
  • 波函数
  • 物理专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20366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45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
外文名称:Wave Mechan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5
字数:6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波动力学》是作者四十多年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爆炸固体力学”“应力波理论”和“波动力学”等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晶。全书力图以流体和固体相统一的思想,以波传播的广义特征理论为主线,对各类介质中有关波传播的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和主要结果进行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以便为读者进行爆炸与冲击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一维单纯应力波的阵面分析方法,一维单纯应力波的特征线方法,一维复合应力波的广义特征理论和典型间题,三维介质中应力波的基本理论。线性波的基本理论和某些结果,爆轰波的基本理论和某些工程间题等。在系统介绍波动力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书中也包含了作者及课题组近年来的某些最新研究成果,例如有关复合应力波和三维波广义特征理论的表述体系以及某些新的结果、三维固体中冲击波突跃条件的推导和阐述等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波动力学》可作为力学、工程热物理、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以及应用数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与力学有关的相关专业师牛和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目录

总序

前言
符号说明

第1章 一维单纯应力波的阵面分析方法
1.1 波阵面描述及阵面守恒条件
1.1.1 应力波的概念及分类
1.1.2 波的运动学
1.1.3 波阵面上的位移连续条件和动量守恒条件
1.1.4 波阵面上动量守恒条件的物理意义
1.1.5 冲击波阵面上的能量守恒条件
1.2 弹性波的传播和相互作用例I——弹性杆的对撞
1.2.1 题例及解法
1.2.2 结果分析
1.3 弹性波的传播和相互作用例Ⅱ——弹性波在两种材料交界面上的透反射
1.3.1 求解方法和结果
1.3.2 结果分析和结论
1.3.3 两个特例
1.3.4 层裂问题
1.4 一维单纯应力波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1.4.1 材料本构关系对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1.4.2 一维杆中的弹塑性应力一应变关系
1.4.3 一维应变条件下理想塑性材料的轴向弹塑性应力一应变关系
1.4.4 一维应变条件下塑性硬化材料的轴向弹塑性应力一应变关系
1.5 材料的弹塑性动态响应与弹塑性双波结构
1.5.1 材料的弹塑性动态响应曲线
1.5.2 简单波及其表达式
1.5.3 线性硬化材料简单波的传播图案和弹塑性双波结构
1.6 弹塑性加载波的相互作用
1.6.1 题例1
1.6.2 题例2
1.7 弹性卸载波对塑性加载波的追赶卸载
1.7.1 工程背景及题例
1.7.2 解法1:尝试法
1.7.3 解法2:预判法
1.7.4 应变间断面(更深刻些应称之为屈服强度间断面)
1.7.5 内反射波CE产生的机理
1.8 迎面卸载
1.8.1 工程背景及题例
1.8.2 解法1:尝试法
1.8.3 解法2:预判法
1.8.4 应变间断面(更深刻些应称之为屈服强度间断面)
1.8.5 内反射波CD和CD'/CD产生的机理
1.9 应变问断面对波的干扰
1.9.1 问题的提出
1.9.2 应变间断面的特点
1.9.3 解例
1.10 卸载波的相互作用
1. 10.1 工程背景
1. 10.2 本构模型对卸载波的限制
1. 10.3 卸载波的相互作用解例1
1.10.4 卸载波的相互作用解例2
1.11 弹塑性波在两种介质交界面上的透反射
习题1

第2章 一维单纯应力波的特征线方法
2.O引言
2.1 一维杆中纵波的基本方程组和特征关系
2.1.1 基本假定和基本方程组
2.1.2 求解一阶拟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的特征线法
2.1.3 简单波解
2.2 数值方法——几类典型的初边值问题
2.2.1 初值问题或Cauchy问题:A.a.Aa区域
2.2.2 混合解问题或Picard问题:A.Aa.E和a.e-Aa区域
2.2.3 特征边值问题或Goursat问题或Darboux问题:Aa.e.&.E区域
2.2.4 有限长杆中的加载波
2.3 冲击波的求解
2.3.1 冲击波速度和其紧后方物理量求解的一般方法
2.3.2 冲击波衰减问题解例
2.3.3 线性硬化弹塑性杆中塑性冲击波衰减的级数解
2.4 弹塑性交界面的传播
2.4.1 问题的提出和提法
2.4.2 强间断的弹塑性交界面和与冲击波迹线相重合的弱间断弹塑性交界面
2.4.3 一阶弱间断的弹塑性交界面
2.4.4 二阶弱间断的弹塑性交界面
2.4.5 单波区中连续卸载时卸载边界的传播
2.4.6 单波区中突然卸载时卸载界面的传播
2.5 流体中的波
2.5.1 流体中声波的概念
2.5.2 流体均熵场中的波
2.5.3 简单波解
2.5.4 流体中的非均熵连续波
2.5.5 流体中的冲击波
2.6 强爆炸空气冲击波在水面透反射的特征线计算
2.6.1 引言
2.6.2 数学处理
2.6.3 计算步骤
2.6.4 结果与分析
2.7 黏弹性变截面杆中冲击波的演化和波传播
2.7.1 问题和基本方程
2.7.2 特征关系和冲击波关系
2.7.3 冲击波的演化规律和波的传播特征
2.7.4 算例
习题2

第3章 一维复合应力波的广义特征理论和典型问题
3.0 引言
3.1 线性代数补充知识
3.1.1 线性齐次代数方程组的解空间及其正交补空间
3.1.2 非齐次线性代数方程组
3.1.3 特征值和特征矢量
3.1.4 广义特征值问题
3.2 一维复合应力波广义特征理论概述
3.2.1 一维复合应力波方程的一般形式
3.2.2 引入特征线的第一种方法——内导数法
3.2.3 引入特征线的第二种方法:外导数及偏导数的不定线法
3.2.4 引入特征线的第三种方法——弱间断线法
3.2.5 简单波解
3.3 简单弹l生材料中的平面复合应力波
3.3.1 基本方程组
3.3.2 简单波解和特征关系
3.3.3 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中的一维平面波
3.3.4 各向同性非线性弹性材料中的平面波
3.3.5 各向同性弹性材料中的平面冲击波
3.4 薄壁管中的弹塑性复合应力波
3.4.1 基本方程组
3.4.2 特征波速和简单波解
3.4.3 特征波速和简单波解的基本性质
3.4.4 典型初边值问题的解
习题3

第4章 三维介质中应力波的基本理论
4.1 三维波的运动学
4.2 三维固体冲击波的突跃条件
4.2.1 广义开口体系和冲击波突跃条件的E氏表述
4.2.2 广义开口体系和冲击波突跃条件的L氏表述
4.2.3 冲击波波阵面上的位移连续条件
4.2.4 关于质量守恒条件和位移连续条件的关系
4.3 三维固体中连续波的基本方程组
4.3.1 大变形条件下三维波动力学的基本方程组
4.3.2 小变形条件下三维波动力学的基本方程组
4.4 三维波传播的特征曲面、特征波速和特征关系
4.4.1 一般理论和方法
4.4.2 三维波传播中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4.5 一阶偏微分方程的几何理论和解析求解——特征曲面求解的预备知识
4.5.1 引言
4.5.2 二元函数的一阶拟线性偏微分方程
4.5.3 二元函数的一阶非拟线性偏微分方程
4.6 弹性流体中的波
4.6.1 弹性流体中三维均熵波的基本方程组及其线性化
4.6.2 特征曲面、特征波速和特征关系
4.6.3 特征曲面的求解
4.6.4 波阵面的求解
4.6.5 特征关系及其化简
4.7 三维弹性固体中的应力波
4.7.1 特征微分方程、特征波速和特征关系
4.7.2 特征曲面的求法和性质
4.7.3 特征关系的化简
4.7.4 慢表面和波阵面
习题4

第5章 线性波的基本理论和某些结果
5.1 各向异性材料本构关系及其波传播的基本特征
5.2 线弹性各向同性材料中波的特性
5.3 平面波的斜反射问题
5.4 Rayleigh表面波
5.5 波的弥散和耗散
5.6 球面波和球腔壁对称冲击的球腔膨胀问题
5.7 线弹性各向异性薄壁管中波的传播
5.7.1 本构关系
5.7.2 基本方程组
5.7.3 特征波速特征关系与通解
5.7.4 简单波解
5.7.5 算例
习题5

第6章 爆轰波的基本理论和某些工程问题
6.1 爆轰过程和平稳自持爆轰模型
6.1.1 爆轰过程
6.1.2 平稳自持爆轰波和其波阵面上的守恒条件
6.2 爆轰产物的一维自模拟解和爆轰流场
6.3 炸药在刚壁上的平面一维接触爆炸
6.4 炸药与钢板接触爆炸和钢板撞击的一维层裂分析
6.4.1 材料的动态损伤和破坏简述
6.4.2 炸药与钢板接触爆炸时的一维层裂分析
6.4.3 钢板撞击问题的一维层裂分析
6.5 球壳(和柱壳)在内部炸药一维球面(柱面)爆轰下的损伤破坏
6.5.1 基本方程组
6.5.2 计算流程
6.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习题6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波动力学:深入探索微观世界的量子之舞 摘要 波动力学,作为量子力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为我们揭示了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原子乃至更复杂的分子——所展现出的奇特而迷人的波粒二象性。它颠覆了经典力学对物质粒子“实实在在”的认知,引入了概率波的概念,并以数学化的形式精确描述了这些微观实体在时空中的演化规律。本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波动力学》旨在系统、深入地阐述波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核心概念、重要方程以及其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中的应用。我们将从波函数的内涵出发,逐步引向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和求解,并通过对各种势场下微观粒子行为的分析,展现波动力学强大的预测能力。本书不仅是对量子力学基础知识的梳理,更是对理解原子、分子结构,认识固体物理、核物理乃至宇宙学等诸多前沿科学领域的必不可少的一把钥匙。 引言:从经典困境到量子革命 在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在宏观世界的成功似乎预示着物理学的终结。然而,一系列实验现象的出现,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原子光谱的离散性,却让经典物理学陷入了难以解释的困境。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都发生在微观尺度,而经典理论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 普朗克的量子假设,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以及玻尔的原子模型,标志着一场物理学革命的开端。这些早期量子理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存在局限性,未能形成一个自洽、完备的理论体系。直到20世纪20年代,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才为波动力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德布罗意认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伴随着一种波,其波长与物体的动量成反比。这一革命性的设想,将波的概念引入了物质本身,从而开启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新篇章。 第一部分:波函数的革命——概率与不确定性 波函数的概念是波动力学的基石。它是一个复数值的函数,通常用希腊字母 $Psi$ (psi) 表示,并且是坐标和时间的函数,即 $Psi(x, t)$。与经典物理中的波(如水波或声波)不同,波函数本身并没有直接的物理意义,它不代表任何可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然而,其模的平方 $|Psi(x, t)|^2$ 却具有深刻的概率解释。 马克斯·玻恩提出的概率诠释是波动力学的核心思想之一:$|Psi(x, t)|^2 dx$ 表示在时刻 $t$,粒子出现在空间位置 $x$ 附近一个微小区域 $dx$ 内的概率。这意味着,在微观世界,我们无法像经典物理那样精确地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相反,我们只能谈论粒子出现在某个区域的可能性。这种概率性的描述,引入了内在的不确定性,与经典物理的确定性截然不同。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 波函数的性质: 讨论波函数的叠加原理,线性性,以及其作为一种量子态的表示。我们将强调波函数作为一种概率幅,其复数性质在描述量子现象中的重要性。 归一化条件: 介绍波函数归一化的概念,即粒子在整个空间中出现的总概率必须为1。 期望值: 讲解如何通过波函数计算物理量的期望值(平均值),以及平均值与经典物理中的测量值之间的联系。 不确定性原理: 详细阐述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它直接源于波函数的概率性质,指出了位置和动量等一对共轭物理量不能同时被精确测量。 第二部分:薛定谔方程——微观世界的运动方程 如果说波函数描述了微观粒子在某一时刻的状态,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这种状态如何随时间演化呢?答案就是薛定谔方程,这是波动力学的核心动力学方程,由埃尔温·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 薛定谔方程有几种形式,最常用的是含时薛定谔方程: $ihbar frac{partial}{partial t} Psi(x, t) = hat{H} Psi(x, t)$ 其中,$i$ 是虚数单位,$hbar$ 是约化普朗克常数($h/2pi$),$hat{H}$ 是哈密顿算符,它代表了系统的总能量(动能与势能之和)。薛定谔方程本质上是能量守恒在量子力学中的一种表达形式。 我们还将重点介绍非含时薛定谔方程: $hat{H} psi(x) = E psi(x)$ 这个方程在解决定态问题时尤为重要,例如求解原子或分子的能量本征态。它的解 $psi(x)$ 代表系统的空间波函数,而 $E$ 则是对应的能量本征值。 本部分将系统讲解: 哈密顿算符的构成: 详细介绍动能算符和势能算符,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波函数。 薛定谔方程的推导思路: 探讨其与经典力学中哈密顿-雅可比方程的联系,以及从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说出发的启发。 求解策略: 介绍分离变量法等求解薛定谔方程的常用技巧,以及如何处理不同的势场问题。 定态与含时演化: 区分定态波函数和含时波函数,理解定态问题的物理意义。 第三部分:基本势场中的应用——展现波动力学的威力 理论框架的建立最终需要通过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来检验和巩固。《波动力学》一书将通过一系列典型的势场问题,生动地展示波动力学的强大应用能力,并揭示微观粒子行为的奇特性。 一维无限深势阱: 这是最简单的模型之一,但却能清楚地展现量子化能级和空间分布的特点。我们将分析粒子的能量为何只能取离散值,以及其波函数在阱内的分布规律。 一维有限深势阱: 引入有限深度的势阱,将探讨粒子隧穿势垒的可能性,这是经典物理中无法理解的现象,却在量子世界中普遍存在。 谐振子: 谐振子模型在物理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分子振动到固体中的晶格振动,都可用谐振子来近似描述。我们将求解谐振子的薛定谔方程,分析其等间距的能级结构,并探讨其波函数(厄米多项式)的特点。 自由粒子: 讨论不处在任何势场中的粒子,其波函数是平面波,并分析其动量和能量的连续性。 氢原子模型: 这是波动力学应用最为辉煌的例子之一。我们将介绍如何将薛定谔方程推广到三维球坐标系,并求解氢原子哈密顿量。通过求解,我们将能够精确地预测氢原子的能级光谱,解释其稳定性,并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和概率分布,为现代化学和材料科学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更深入的概念——量子力学的精髓 在掌握了基本方程和典型势场问题后,本书将进一步拓展,引入波动力学中更深层次的概念,为深入理解量子力学提供支撑。 算符与可观测量: 介绍在量子力学中,物理量由算符表示。我们将深入探讨算符的性质,如厄米算符的性质(确保测量结果是实数),以及对易关系在不确定性原理中的作用。 本征值与本征态: 详细解释算符作用于其本征态时,得到的是一个常数(本征值)乘以该本征态。本征值代表了可观测量可能取的值,而本征态则代表了系统在该测量值下的状态。 量子态的叠加与测量: 再次强调量子态的叠加原理,即一个量子系统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的叠加态。而当进行测量时,系统会“坍缩”到其中一个本征态,其概率由叠加态的系数决定。这将进一步阐述测量过程在量子力学中的不可回避性及其对系统状态的影响。 角动量量子化: 深入研究角动量在量子力学中的量子化现象,包括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这对于理解原子结构和光谱至关重要。 结论:波动力学——理解物质世界的量子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波动力学》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严谨、清晰、系统的波动力学知识体系。通过对波函数、薛定谔方程及其在各种典型势场中的应用的深入讲解,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微观粒子的奇特行为,掌握描述和预测这些行为的基本工具。 波动力学不仅仅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更是我们理解物质世界最深层次运作方式的基石。从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到化学键的形成,再到固态材料的电子性质,乃至宇宙的演化,无不闪耀着波动力学的光辉。掌握了波动力学,也就掌握了探索现代物理和相关科学领域的一把关键钥匙,为进一步学习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等更高级的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希望能激发读者对量子世界的浓厚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为未来的科学探索之旅播下种子。

用户评价

评分

《波动力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其对物理图像的构建非常重视。在讲解薛定谔方程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方程,而是通过类比“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等经典概念,引出了方程中的各项物理量代表的意义。特别是“哈密顿算符”的出现,让我理解了它在量子力学中扮演着能量的“角色”。书中对“波包”的分析,将粒子的局域性与波动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粒子如何能够同时具备波的弥散性和粒子的有限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相速度”和“群速度”的区分讲解,它们分别代表了波动的峰值传播速度和能量传播速度,这种精细的区分对于理解波的传播机制至关重要。

评分

《中国科学素养系列:波动力学》这本书,我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其内容,它不仅仅是一本物理教材,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启蒙。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量子力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地位,从半导体技术到激光应用,无不渗透着波动力学的思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物理学和量子力学之间过渡的阐述,例如从经典力学的相空间到量子力学的希尔伯特空间,这一跳跃虽然巨大,但作者通过引入“量子化”这一概念,将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使得整个过渡显得自然而又不失严谨。书中对“态叠加原理”的解释,让我对量子系统同时处于多种状态的可能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对其微观机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但教材提供的理解框架是清晰而有力的。当读到关于“量子纠缠”的初步介绍时,即便只是点到为止,也足以激发我对这个令人着迷的现象的无限遐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宏观世界,在微观层面遵循着一套截然不同的、充满神秘色彩的规律。

评分

我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波动力学》中关于量子统计力学的初步介绍,留下了一些思考。书中在提到费米-狄拉克统计和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时,虽然篇幅不长,但已经让我瞥见了微观粒子在大量聚集时的宏观表现。我开始思考,为什么电子遵循费米-狄拉克统计,而光子则遵循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教材中对“全同粒子”概念的引入,为理解这两种统计规律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我对“泡利不相容原理”在费米子系统中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解释了为何电子会填充不同的能级,从而构成了物质的稳定结构。

评分

阅读《波动力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书中对“测量问题”的初步探讨,虽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已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量子力学基础的疑问。当波函数坍缩成一个确定的态时,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是观测者的意识起到了作用,还是存在着某种未知的物理机制?教材并没有回避这些深刻的哲学问题,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呈现,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引导思考。

评分

我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波动力学》中关于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探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在引入这一概念时,并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如双缝干涉实验的详细剖析,引导读者逐步认识到粒子行为的非经典性。作者巧妙地将波的干涉叠加原理应用于粒子,解释了为何单个粒子也能产生干涉条纹,这对于理解量子世界的奇妙之处至关重要。我对书中所描述的“概率波”概念印象尤为深刻,它不再是经典意义上的物理波,而是描述粒子处于某种状态的概率分布。这种概率性的描述,在初期确实让我感到有些难以适应,但随着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我逐渐体会到量子世界本身的内在不确定性。书中关于“位置算符”和“动量算符”的引入,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易关系,为理解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用简洁而精准的语言解释了算符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波函数来提取物理信息。这种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方式,让我对量子力学的基本框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波动力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数学的严谨性与物理的深刻性相辅相成。在介绍“厄米算符”和“幺正变换”时,我感受到了量子力学在数学结构上的优美。这些数学工具的引入,不仅保证了物理量的可观测量,也保证了量子态的演化是幺正的,即概率守恒。我对书中利用“厄米算符”的性质来证明某些物理量的守恒性印象深刻。这种从数学的抽象推演到物理意义的深刻揭示,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

评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波动力学》在对“微扰理论”的阐述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遇到无法精确求解的薛定谔方程时,微扰理论提供了一种近似求解的有力工具。书中通过对一些简单的微扰算例进行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引入微小的扰动来近似计算体系的能级和波函数。我理解到,在实际的物理问题中,很多情况都无法得到精确的解析解,而微扰理论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对这些复杂系统进行有效的近似描述。

评分

我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波动力学》在对角动量及其量子化的讲解部分,印象特别深刻。书中关于角动量算符的代数结构,以及其本征值和本征函数的求解过程,被处理得相当透彻。作者通过引入“球谐函数”这一重要的数学工具,将角动量量子化的几何意义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理解了在量子世界中,角动量的取值是离散的,并且存在特定的空间取向。我对书中关于“自旋”的引入感到非常惊奇,它是一种内禀的角动量,并不来源于粒子的轨道运动,这一概念在经典物理学中是难以想象的。教材通过对泡利矩阵等数学工具的介绍,为理解自旋的性质提供了必要的数学基础。当我读到用波函数来描述粒子的自旋状态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物理学的描述能力超乎想象。

评分

我特别欣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波动力学》在讲解“量子谐振子”模型时的处理方式。作者通过将经典谐振子与量子谐振子进行对比,突出了量子化能级带来的独特性。书中对“产生算符”和“湮灭算符”的介绍,为求解量子谐振子的能级提供了一种简洁而优雅的方法,比直接求解薛定谔方程更为高效。我对这些算符的物理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们能够改变粒子的激发态,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物理操作。

评分

初次翻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波动力学》,我便被其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脉络深深吸引。教材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抽象的量子力学概念具象化,从经典的波动理论入手,逐步引入波函数的概念,再到薛定谔方程的推导与求解,仿佛在我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物理世界。每一个公式的出现都伴随着详细的推导过程,每一步的逻辑转变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证,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领略到物理学的严谨之美。特别是关于势阱和势垒的讨论,作者通过生动的类比和形象的图示,将微观粒子在不同势场中的行为刻画得淋漓尽致,即便是在最抽象的量子隧道效应面前,我也能清晰地感受到粒子穿越势垒的“可能性”。书中对氢原子能级谱的推导部分,更是让我对原子结构的量子化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每一个能级的出现都有其必然的物理根源,不再是凭空臆想。教材在处理复杂的数学推导时,并未一味地罗列公式,而是穿插了对物理意义的深入解读,让我明白每一个数学符号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物理内涵。这种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无疑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它不仅教会我如何“计算”,更教会我如何“理解”。

评分

适合中度及较深的理解应力波

评分

书很好 书很好 书很好

评分

突破巢窠,创新观点!!!全书力图以流体和固体相统一的思想,以波传播的广义特征理论为主线,对各类介质中有关波传播的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和主要结果进行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以便为读者进行爆炸与冲击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评分

适合中度及较深的理解应力波

评分

不错,包装的挺好,内容翔实,比较有参考价值

评分

应该挺深奥的,还没看。

评分

评分

书质量不错,快递速度很快

评分

书质量不错,快递速度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