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 第二版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定位于大学人类学专业课和公共课使用。特点有三:一是涵盖了国内外人类学研 究的最新成果,例如:重新梳理人类学理论进程;对体质、考古、语言、影视和应用等分 支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突出田野工作研究取向和类别选择的指导。介绍者多为身 处该领域的亲历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二是突破一般教材纯文字静态讲述的传统,利用 文字、图片、光盘等多手段展示当代人类学概貌。12位著名人类学家的素描,7部出色的 人类学纪录片佳作等,使学生真正体认到人类学的博大内涵。三是行文难易结合,深入浅 出:重要概念、术语深度解说并呈点状分布,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贯通,便于教师授课时取 舍;理论分析概括性强,行文清晰,并配以“实例解读”,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深化。
庄孔韶,人类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弗里茨博士后研究(1990—1992);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讲座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类学民 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著有《教 育人类学》(1989)、《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1996)、《行旅悟道》(2009)、《来自中国的影视文化视角:方法论、分析与电影呈现》(英文版,2012)、《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合著,2004),主编《人类学通论》(2002)。出版影视人类学作品《端午节》(英文版,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92)等。
第一编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
第一节进化论
第二节传播与社会、文化
第三节功能论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二)
第一节自然、结构与符号
第二节结构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理论
第三节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
第四章人类体质的属性
第一节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第二节生命起源与人类进化
第三节人体差异与人类文化
第五章考古与博物
第一节考古学、考古史和考古人类学
第二节博物的研究
第六章田野研究的特征
第一节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
第二节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
第三节研究性质和田野伦理
第七章田野调查方法
第一节进入田野工作地点
第二节田野调查方法举要
第三节田野资料与整理
第八章沟通的意义
第一节理解语言
第二节语言的社会文化关联
第三节交际民族志
第九章游猎、游耕与游牧
第一节游猎
第二节游耕
第三节游牧
第十章乡村与城市
第一节精耕农业与乡村人类学
第二节城市社会
第十一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第一节性别与社会性别
第二节婚姻与家庭
第十二章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第一节人性与人格
第二节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第三节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第十三章族性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族群与族性
第二节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
第三节社会分层
第十四章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政治组织
第二节社会控制
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
第一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
第二节仪式与巫术
第三节社会中的宗教
第十六章文化展示
第一节人类学与口述
第二节文化撰写
第三节影视人类学
第四节艺术解读
第十七章人类学的应用
第一节人类学的应用历程
第二节人类学应用实例
第二编影视教材
第一部《酋长的第五位新娘》
第二部《我妻我女》
第三部《仲巴昂仁》
第四部《长江沿岸田野纪行》
第五部《兰屿观点》
第六部《用第五个手指演奏萨朗长笛:来自西苏门答腊岛派酷布哈的抒情歌曲》
第七部《虎日》
重要术语小词典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凝练,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句子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和打磨,确保信息的密度最大化。对于我这种时间有限的读者来说,这种效率极高的表达方式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为了凑字数而充斥着大量的重复阐述和过于口语化的引导词,而是直接深入核心论点,直击要害。尤其是对各位经典人类学家理论的梳理部分,作者精准地抓住了康德尔、马林诺夫斯基、李维-斯特劳斯等人的核心思想脉络,用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思想演变。我发现自己可以快速地建立起不同学派之间的对比框架,避免了陷入知识点的迷宫。尽管语言很“硬”,但通过穿插的精选的原始文献摘录和具有启发性的讨论问题,又保证了阅读过程中思考的深度和趣味性,真可谓是做到了“言简而意赅”的极致。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套教材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脱离实际生活场景,它巧妙地将复杂的理论模型植入到日常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的案例中。书中对不同文化中关于“食物”、“仪式”和“权力”的分析,都选用了那些贴近我们生活经验的例子,比如对节日庆典的结构分析,或者对家庭日常决策过程的观察。这极大地降低了人类学概念的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论瞬间变得可触摸、可感悟。它成功地证明了人类学并非只关乎遥远的部落或陌生的仪式,而是关乎我们每个人如何组织生活、如何赋予意义。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记忆,也让我更加确信,人类学这门学科对于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复杂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给人一种严谨、学术的感觉。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分量,这让我对其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逻辑性,从人类学的起源、核心理论,到具体的田野调查方法,再到不同文化区域的案例分析,层层递进,非常适合初学者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制作得非常精良,有些是经典的田野照片,有些则是复杂的理论模型的可视化呈现,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讨论亲属关系理论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图示来解析复杂的谱系图,这比纯文字的描述要直观得多。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步踏入人类学这个迷人的世界,去观察、去思考、去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发现隐藏在日常背后的文化逻辑。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的前沿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沉溺于对既有经典理论的重复讲解,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当代人类学正在关注的新议题。我注意到其中有专门的章节深入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数字技术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以及环境危机如何重塑人类学家的研究视角。这表明编者紧跟学术脉搏,确保教材的内容不会滞后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让我深切感受到它并非一本“躺在功劳簿上”的旧作,而是一本充满生命力的工具书。例如,关于“流动性”的讨论,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移民研究,而是拓展到了跨国资本、信息流的快速迁移对身份认同的影响,这种宏大而细致的观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当代人类学应用范围的想象,让我看到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扎实的注释和参考书目系统。每当遇到一个关键术语或者一个具有争议性的理论观点时,我习惯性地翻到书末的注释部分,通常都能找到清晰的解释和指向更深入文献的引导。这对于一个希望从入门走向进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无价的资源。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脚手架”,让我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能够随时回溯到思想的源头,或者根据兴趣点进行横向的知识探索。很多教材只给出了结论,却不愿意展示论证的过程,而这本书似乎更注重培养读者的学术探究精神,它鼓励你去质疑、去查证、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详细的学术地图,为后续的深入研究铺平了道路,避免了知识学习的碎片化和表面化。
评分看起来很不错,等具体阅读后再认真评价,会继续关注京东的!
评分不错啊痛了!你是我吧、这样一种幸福、不要把自己的一生有点小酒儿的小店开张营业网点和你在
评分不错不错,很好
评分好
评分1111111
评分好书,不错。
评分买回来后觉得很不错,书的质感很好。
评分学习首选
评分很喜欢这本书,考研要用,还有纪录片可看,看了两张了,很好很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