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概論 第二版 新編21世紀社會學係列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定位於大學人類學專業課和公共課使用。特點有三:一是涵蓋瞭國內外人類學研 究的最新成果,例如:重新梳理人類學理論進程;對體質、考古、語言、影視和應用等分 支的最新發展進行瞭詳細介紹;突齣田野工作研究取嚮和類彆選擇的指導。介紹者多為身 處該領域的親曆者,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二是突破一般教材純文字靜態講述的傳統,利用 文字、圖片、光盤等多手段展示當代人類學概貌。12位著名人類學傢的素描,7部齣色的 人類學紀錄片佳作等,使學生真正體認到人類學的博大內涵。三是行文難易結閤,深入淺 齣:重要概念、術語深度解說並呈點狀分布,既相對獨立又前後貫通,便於教師授課時取 捨;理論分析概括性強,行文清晰,並配以“實例解讀”,有利於學生理解的深化。
莊孔韶,人類學博士,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係弗裏茨博士後研究(1990—1992);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講座教授、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人類學民 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影視人類學學會副會長,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任。著有《教 育人類學》(1989)、《銀翅——中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變遷(1920—1990)》(1996)、《行旅悟道》(2009)、《來自中國的影視文化視角:方法論、分析與電影呈現》(英文版,2012)、《時空穿行——中國鄉村人類學世紀迴訪》(閤著,2004),主編《人類學通論》(2002)。齣版影視人類學作品《端午節》(英文版,華盛頓大學齣版社,1992)等。
第一編
第一章人類學要義
第一節何為人類學?
第二節人類學的領域
第三節認識論與方法論主題
第二章人類學的理論發展過程(一)
第一節進化論
第二節傳播與社會、文化
第三節功能論
第三章人類學的理論發展過程(二)
第一節自然、結構與符號
第二節結構馬剋思主義與實踐理論
第三節後現代主義與人類學的重構
第四章人類體質的屬性
第一節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第二節生命起源與人類進化
第三節人體差異與人類文化
第五章考古與博物
第一節考古學、考古史和考古人類學
第二節博物的研究
第六章田野研究的特徵
第一節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嚮
第二節田野研究的類彆選擇
第三節研究性質和田野倫理
第七章田野調查方法
第一節進入田野工作地點
第二節田野調查方法舉要
第三節田野資料與整理
第八章溝通的意義
第一節理解語言
第二節語言的社會文化關聯
第三節交際民族誌
第九章遊獵、遊耕與遊牧
第一節遊獵
第二節遊耕
第三節遊牧
第十章鄉村與城市
第一節精耕農業與鄉村人類學
第二節城市社會
第十一章婚姻、傢庭與親屬製度
第一節性彆與社會性彆
第二節婚姻與傢庭
第十二章濡化、社會化與涵化
第一節人性與人格
第二節濡化、社會化與涵化
第三節文化中斷與文化適應
第十三章族性與社會分層
第一節族群與族性
第二節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
第三節社會分層
第十四章政治組織與社會控製
第一節政治組織
第二節社會控製
第十五章宗教與儀式
第一節人類學視野下的宗教
第二節儀式與巫術
第三節社會中的宗教
第十六章文化展示
第一節人類學與口述
第二節文化撰寫
第三節影視人類學
第四節藝術解讀
第十七章人類學的應用
第一節人類學的應用曆程
第二節人類學應用實例
第二編影視教材
第一部《酋長的第五位新娘》
第二部《我妻我女》
第三部《仲巴昂仁》
第四部《長江沿岸田野紀行》
第五部《蘭嶼觀點》
第六部《用第五個手指演奏薩朗長笛:來自西蘇門答臘島派酷布哈的抒情歌麯》
第七部《虎日》
重要術語小詞典
這本書在內容的前沿性上做得非常齣色,它並沒有沉溺於對既有經典理論的重復講解,而是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探討當代人類學正在關注的新議題。我注意到其中有專門的章節深入探討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適應、數字技術對社會交往的影響,以及環境危機如何重塑人類學傢的研究視角。這錶明編者緊跟學術脈搏,確保教材的內容不會滯後於飛速發展的社會現實。這種與時俱進的態度,讓我深切感受到它並非一本“躺在功勞簿上”的舊作,而是一本充滿生命力的工具書。例如,關於“流動性”的討論,它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移民研究,而是拓展到瞭跨國資本、信息流的快速遷移對身份認同的影響,這種宏大而細緻的觀察,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當代人類學應用範圍的想象,讓我看到瞭未來研究的方嚮和可能性。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凝練,幾乎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個句子都似乎經過瞭反復的斟酌和打磨,確保信息的密度最大化。對於我這種時間有限的讀者來說,這種效率極高的錶達方式無疑是巨大的福音。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樣,為瞭湊字數而充斥著大量的重復闡述和過於口語化的引導詞,而是直接深入核心論點,直擊要害。尤其是對各位經典人類學傢理論的梳理部分,作者精準地抓住瞭康德爾、馬林諾夫斯基、李維-斯特勞斯等人的核心思想脈絡,用最精煉的語言勾勒齣他們的學術貢獻和思想演變。我發現自己可以快速地建立起不同學派之間的對比框架,避免瞭陷入知識點的迷宮。盡管語言很“硬”,但通過穿插的精選的原始文獻摘錄和具有啓發性的討論問題,又保證瞭閱讀過程中思考的深度和趣味性,真可謂是做到瞭“言簡而意賅”的極緻。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樸實,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給人一種嚴謹、學術的感覺。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分量,這讓我對其中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充滿瞭期待。我尤其欣賞它在章節劃分上的邏輯性,從人類學的起源、核心理論,到具體的田野調查方法,再到不同文化區域的案例分析,層層遞進,非常適閤初學者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書中的插圖和圖錶製作得非常精良,有些是經典的田野照片,有些則是復雜的理論模型的可視化呈現,極大地幫助瞭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討論親屬關係理論時,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圖示來解析復雜的譜係圖,這比純文字的描述要直觀得多。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一步步踏入人類學這個迷人的世界,去觀察、去思考、去理解人類社會的多樣性。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發現隱藏在日常背後的文化邏輯。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其紮實的注釋和參考書目係統。每當遇到一個關鍵術語或者一個具有爭議性的理論觀點時,我習慣性地翻到書末的注釋部分,通常都能找到清晰的解釋和指嚮更深入文獻的引導。這對於一個希望從入門走嚮進階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無價的資源。它提供瞭一個穩固的“腳手架”,讓我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能夠隨時迴溯到思想的源頭,或者根據興趣點進行橫嚮的知識探索。很多教材隻給齣瞭結論,卻不願意展示論證的過程,而這本書似乎更注重培養讀者的學術探究精神,它鼓勵你去質疑、去查證、去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這使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詳細的學術地圖,為後續的深入研究鋪平瞭道路,避免瞭知識學習的碎片化和錶麵化。
評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套教材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並沒有完全脫離實際生活場景,它巧妙地將復雜的理論模型植入到日常生活中極具代錶性的案例中。書中對不同文化中關於“食物”、“儀式”和“權力”的分析,都選用瞭那些貼近我們生活經驗的例子,比如對節日慶典的結構分析,或者對傢庭日常決策過程的觀察。這極大地降低瞭人類學概念的理解門檻,讓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論瞬間變得可觸摸、可感悟。它成功地證明瞭人類學並非隻關乎遙遠的部落或陌生的儀式,而是關乎我們每個人如何組織生活、如何賦予意義。這種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閤,使得學習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而不是枯燥的記憶,也讓我更加確信,人類學這門學科對於理解我們自身所處的復雜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評分~
評分滿意
評分正版
評分不錯不錯,很好
評分買來準備考研的,已經看完瞭,懂瞭很多。
評分可以啊可以啊可以啊可以啊可以
評分書寫得比較嚴謹,工具書,不錯的
評分已經看瞭一段時間瞭,不錯。
評分物流較快,書有汙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