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晋察冀根据地抗日影像

中国抗战:晋察冀根据地抗日影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道炫 著,沙飞 等 绘
图书标签:
  • 抗战
  • 晋察冀
  • 根据地
  • 影像
  • 历史
  • 战争
  • 纪录片
  • 中国近代史
  • 军事
  • 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910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23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对许多共产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后继者。
  《国家记忆》主编章东磐先生鼎力推荐。
  《山西画报》原总编辑顾棣先生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抗战:晋察冀根据地抗日影像》收录的这些珍贵图片共147幅,主要来自于沙飞主编的《晋察冀画报》,摄于1939年至1944年,是抗战胜利后美国进步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从延安带回美国的,并重新编辑分类,命名为《晋察冀边区影集》。
  这些珍贵图片既有八路军在前线的艰苦战斗,又有军民同心在后方的建设;既有日军的暴行,又有国际友人的无私援助。
  作为敌后根据地的模范,中共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展开一系列建设活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改善人民生活。推行“合理负担”和“救国公粮”,后来又实行了“统一累进税”,做到公平、合理。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诺尔曼?白求恩大夫,中国抗日期间,他加入共产党,担当了军医,承担上了救死扶伤的职责,本着“一切为伤员着想”的原则,废寝忘食地工作,从不顾及个人安危。
  以前只是从书本或是资料上得知这些信息,幸运的是,那些珍贵的瞬间都被红色摄影家定格,他们出生入死,或深入敌后,或跟随行军,或直上战场,留下了最真实最可歌可泣的悲壮史实。这些照片承载的厚重,岂是文字所能表达的。

作者简介

  沙飞(1912—1950),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人。
  1912年5月5日,生于广州。
  193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
  1936年10月,拍摄发表鲁迅最后的留影、鲁迅遗容及其葬礼的摄影作品,引起广泛震动。1936年12月和1937年6月,分别在广州和桂林举办个人影展。抗战爆发后担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并赴八路军115师采访刚刚结束的“平型关大捷”。
  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华北画报》社主任等职。在此期间拍下了本书中这些中国人在那个艰难年代里遭受的考验和苦难,并起而抗争的大部分影像。
  1950年3月,离世,终年38岁。

  黄道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院,主要从事民国史、中国革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蒋介石与中国文化》;《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2卷,中华书局2002年版,执笔5万字;《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与陈铁健合著)。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抗战:关于1937—1945年抗日战争罕见图片的独家出版
前方战斗
后方建设
日军暴行
国际援助
中共抗战持久的“三驾马车”:游击战、根据地、正规军

前言/序言

  前方战斗
  1937年9月,一一五师在出师华北途中取得了平型关大捷。10月,按照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决定,一一五师主力转移到汾河以西吕梁山脉,一一五师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率师独立团、骑兵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部,加上各地方工作团约3000人,留守五台山地区,以五台山为中心,分向四面发展,着手在河北、山西、察哈尔三省交界地带,开展游击战争,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设四个军分区。18日,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由山西五台县移到河北阜平县城。
  晋察冀军区机关进入阜平后,11月底,中共晋察冀省委正式成立,黄敬为书记。各地区党的特委和县以下各级党组织也先后建立起来。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召开。会议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
  晋察冀根据地建立后,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领导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与多路围攻的日军进行多次战斗。到年底,共毙伤日军近2000人,粉碎了日军消灭边区八路军主力和领导机关的企图,使根据地在敌后站稳了脚跟。此后,晋察冀根据地动员民众广泛开展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战斗,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成为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模范。
  出版缘起
  今年初,从《国家记忆》主编章东磐先生处得知,美国有人收藏了一批珍贵的晋察冀根据地抗战图片,虽然只是耳闻,但凭着出版人的职业敏感,当即委托章先生去联络图片的主人。
  章先生是有神通的人,前些年做滇缅战场的研究,寻找国民党老兵,上天入地,蛛丝马迹,从不放弃。一次次,将那些尘封的记忆打开,打捞历史深处的东西。以此调查为基础写就的《父亲的战场》使无数读者感动泪流,也使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曾经被孤立甚至遭嫌弃的国民党老兵,民间学者钱文俊称赞此书“是一部饱含人性的历史”。
  有了这样的经验垫底,我们知道,章先生肯定不负所托。
  果然,很快就传来了喜讯。章先生联系上了图片收藏者、远在美国的民间摄影家乔·施瓦兹的后人。
  施瓦兹收藏的这些图片共147幅,主要来自于沙飞主编的《晋察冀画报》,摄于1939年至1944年,是抗战胜利后美国进步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从延安带回美国的,全称为《晋察冀边区影集》。
  斯特朗仔细地将这些照片按内容作了编排,分为《军事斗争(一)》《军事斗争(二)》《民主政治建设》和《冀中平原的游击战》四部分,放进四个天鹅绒封套的本子。她认真地将照片原有的中文说明一一翻译成英文,部分字句的翻译还反复作了修改。
  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波诡云谲,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斯特朗带回美国的这批照片只得束之高阁。
  1958年,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离开美国,到中国定居。临行前,教会赞助人和教会牧师朋友的身份使她把所有的个人物品寄存在洛杉矶一所圣教会内一个锁着的地下室里。教会将这些东西都锁在教堂的一个储物间里,使这批照片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里被完整保存下来。
  时间久了,可能是连斯特朗自己也忘了曾在教堂寄存过这些照片,直到1970年去世,斯特朗也没再提起过它们。
  几年后,教会将这批物品拿出来拍卖,一位美国摄影师将照片买了下来。此人便是乔·施瓦兹。
  得到照片的施瓦兹将之重新翻拍修补,在21世纪初,做了大型展览,这些曾经蒙尘的照片遂重见天日。
  施瓦兹收藏的这些照片本来是没有标明拍摄者的,恰好我们社的顾棣老师前几年出版过一部《中国红色摄影史录》,我们便请顾老师帮忙。顾老是小八路出身,曾随沙飞学习摄影,服务于《晋察冀画报》,对这些图片,他熟稔于心,虽八六高龄,却记忆犹新,图片到手后,很快就标明了摄影者,并且对原来错讹的注释做出修订。
  以上诸位的深德厚意,常挂于心,不得不谢。更要感谢冒着敌人炮火,浴血拍下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没有他们的奉献,就没有现在这些珍贵的图片。
  遗憾的是,虽经多方联络,尚有部分照片的拍摄者依然无法落实,如果因此而使这些珍贵的图片无法与读者见面,作为出版人,作为炎黄子孙实在于心不忍。因此,我们斗胆推出,希望未注明摄影者作品的知情者寓目后,尽快联系我们,以方便我们寄送样书,并在重印时修订。
  山西人民出版社
  北京汉唐阳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字数在1500字左右,内容丰富,不涉及《中国抗战:晋察冀根据地抗日影像》这本书的信息: --- 《烽火连天:二战欧洲战场风云录》 导言:历史的转折点 1939年至1945年,世界被一场空前的浩劫所笼罩——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冲突不仅重新划分了全球的政治版图,更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残酷性,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欧洲,作为战火燃起的原点与核心战场,见证了闪电战的疾驰、钢铁洪流的碰撞、以及无数个体的挣扎与抗争。《烽火连天:二战欧洲战场风云录》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和翔实的史料考证,致力于还原这场决定世界命运的战争全貌,重点剖析西线、东线以及北非战场的关键战役、战略决策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本书不仅是一部军事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意识形态冲突与全球格局重塑的深度解读。 第一部分:战争的序幕与闪电的开端(1939-1941)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微妙而紧张的国际关系。通过对凡尔赛体系的瓦解、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崛起、以及绥靖政策的失败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得以理解战争爆发的深层结构性原因。 1939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的入侵标志着欧洲战事的正式开启。作者详细描绘了“闪电战”(Blitzkrieg)的战术精髓——集中优势兵力,快速突破,瘫痪敌方指挥系统。波兰的迅速陷落,向世界展示了新型战争形态的恐怖。随后,丹麦和挪威的沦陷,保证了德国获取重要的战略资源通道。 真正的震撼发生在1940年春季。本书用了大量篇幅解析了“水晶行动”(威悉河行动)的成功与“黄计划”(对法国的进攻)的精妙布局。低地国家的佯攻,对阿登山区的集中突破,以及对英法联军的战略合围,最终导致了邓克尔克大撤退的奇迹。邓克尔克不仅是军事上的险境,更是英国民族精神的试金石。 法国的投降使得英国成为欧洲大陆上唯一的抵抗力量。在“不列颠之战”中,英国皇家空军(RAF)凭借雷达技术和坚定的意志,成功抵御了德国空军(Luftwaffe)的全面空袭,这是二战中德军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战略挫折。本书特别探讨了丘吉尔的领导力在凝聚民族抵抗意志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战线的扩大与全球性的对抗(1941-1943) 1941年是二战的转折之年。德军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对苏联的入侵。这一行动将战火引向了广袤的东欧平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军事对抗。本书详尽描述了德军初期取得的惊人进展,以及苏联在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城下的顽强抵抗。 与此同时,战争的舞台扩展至北非。隆美尔领导的非洲军团(Afrika Korps)与英联邦部队在沙漠中展开了残酷的追逐战。蒙哥马利的胜利,标志着轴心国在北非战略目标的破灭。 本书还深入分析了战争如何从欧洲本土蔓延至大西洋。U型潜艇在“大西洋海战”中对盟军补给线的致命威胁,以及盟军如何通过护航体系和反潜技术最终扭转了战局,确保了对英伦三岛的物资供应。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卷入战争,使得盟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书详细介绍了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决策,以及其庞大的工业动员能力如何成为压垮轴心国的关键砝码。 第三部分:决定性的反攻与轴心的瓦解(1943-1945) 1943年是盟军开始全面反攻的起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结局,不仅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使东线战局开始向有利于苏军的方向倾斜。库尔斯克会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最终耗尽了德军在东线最精锐的装甲力量。 地中海战役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盟军登陆西西里岛,推翻了墨索里尼的政权,意大利随后投降,但随后德军迅速占领了意大利北部,战事转入漫长而艰苦的意大利半岛战役。 本书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在于对“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D-Day)的细致还原。从盟军精心策划的欺骗战术(如坚忍行动),到奥马哈海滩的血腥突破,再到盟军在法国北部的快速推进,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对减轻苏军压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随着盟军从西、东、南三面包围德军,战争进入倒计时。本书描绘了盟军在莱茵河的渡河战,苏军对柏林的最后攻势,以及希特勒的覆灭。1945年5月8日,欧洲战场宣告结束。 结语:战争的遗产与记忆 《烽火连天》的最后部分探讨了二战留给欧洲的深远影响:大屠杀的创伤、战后重建的挑战、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以及联合国和冷战格局的诞生。通过对无数普通士兵、抵抗组织成员和受难平民的个体命运的关注,本书力求超越纯粹的军事部署,展示战争对人类文明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提醒我们,和平的代价,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沉重。 本书特色: 地图与图像的佐证: 配有大量从未公开或罕见的战役地图、高分辨率照片和战后档案影像。 多维视角: 综合德、苏、英、美、法等多国军事档案,力求提供平衡的叙事。 战术深度解析: 对特定战役的战术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如坦克运用、空中支援和后勤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影像资料的编排逻辑,与其说是一部编年史,不如说是一部情绪流动的交响乐章。开篇往往是较为压抑和沉重的场景,聚焦于初期的艰难与日寇的暴行,那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是直接且猛烈的。但随着篇章的推进,尤其是进入到根据地政权建立和壮大之后,画面的色调和构图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逐渐透出一种坚韧的生命力。比如,对于根据地学校和简易医院的描绘,虽然条件简陋,但那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透过黑白影像依然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环境说明的图注,虽然文字不多,但点到了要害。它没有去拔高人物的身份,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交代了事件的背景,这种克制反而让影像的感染力达到了顶峰。它提供了一种难得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绕开官方叙事中可能存在的“完美滤镜”,直接面对历史肌理上的褶皱与裂痕。

评分

对于一个军事史爱好者来说,这部作品在细节考证上的严谨性是值得称赞的。我仔细比对了不同时期出现的武器装备、服饰特点,甚至连通讯工具的样式,都似乎能对应上那个特定阶段的生产和缴获情况。这说明主编者在收集和整理时,必定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进行了多方位的交叉验证。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收录了不少非战斗场景的记录。例如,关于冬季取暖的场景,那些大家围着火炉,或是在简易工坊里修补衣物的画面,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更立体、更具烟火气的根据地生活侧面。这些“生活流”的影像,往往比那些激烈的战斗场面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们直观地展示了战争是如何渗透到每一个日常细节中的。它们告诉我,如何在没有硝烟的地方,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精神力量最顽强的体现。

评分

这部厚重的影像集,仅仅是翻开封面,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尘埃感就足以让人屏息凝神。我特地选了个周末的午后,泡上一壶浓茶,打算静下心来好好品味一番。影像的质感非常考究,即便是泛黄的老照片,其细节的捕捉能力也令人惊叹。它不像那种刻意摆拍的宣传画册,而是真正流露出那个时代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状态——那些泥泞的土路、简陋的供给,以及战士们脸上那种混合着疲惫与坚毅的复杂神情。尤其有一组关于后勤保障的图片,拍摄角度极其独特,从侧面反映了敌后根据地资源匮乏到何种程度,每一个弹药箱、每一块口粮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人的汗水甚至生命。这绝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文字叙述可以替代的,它更像是一扇沉重的铁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将我们瞬间拉回了那个硝烟弥漫、血肉筑成的年代。我常常停留在某一个瞬间,想象着按下快门的摄影师当时身处的险境,以及照片中人物命运的走向,那种强烈的代入感,让人不得不深思“胜利”二字背后的沉重代价。

评分

总而言之,这部影像作品带来的体验是极其丰富且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视觉宣言。我体验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那种对逝去年代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它强迫我慢下来,去细读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去感受光影的流转中所蕴含的历史重量。如果你想了解某一个特定区域在特定历史阶段是如何组织、如何生存、如何抗争的,这类一手影像资料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以一种沉默却有力的姿态,完成了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深度留存,是研究者和普通历史爱好者都应该仔细研读的珍贵文献。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感到胸口被一种复杂的情感充盈着,那是对先辈们巨大牺牲的深深感激,以及对和平来之不易的深刻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纯粹的图片资料集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少了点文字的引导和深度解读,可能会流于表面。然而,这部作品却以一种近乎无声的呐喊,完成了对历史最深沉的致敬。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人”的关注,而非仅仅是宏大的战役叙事。画面中那些年轻的、甚至有些稚嫩的面孔,他们手持钢枪,眼神却依然清澈,对比着周围的残酷环境,这种强烈的反差带来的震撼力是无与伦比的。我注意到其中一组关于地方干部与群众互动的小图组,虽然分辨率不高,但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鱼水情深的默契。没有刻意的美化,只有最朴素的记录——一起劳动、共同开会的场景,展现了根据地建设的艰难与基层治理的智慧。它让我们明白,抗战的胜利,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千千万万普通人最坚韧的意志和最朴实的互助之上。阅读的过程中,我几次放下书本,走到窗前,试图在现代的宁静中,捕捉一丝彼时的回响。

评分

影像记录的抗战,虽然价格有点贵,还是值得收藏。

评分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评分

给孩子买的,孩子喜欢看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一看和收藏。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影像记录的抗战,虽然价格有点贵,还是值得收藏。

评分

《中国抗战:晋察冀根据地抗日影像》为美国著名进步女作家、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于抗日战争时期两次来华,用镜头真实记录下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在华北晋察冀根据地坚持抗战的英勇不屈风貌及遭受的艰苦考验。收录的这些珍贵图片共147幅。

评分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