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5 [China Trade and External Economic Statistical Yearbook]

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5 [China Trade and External Economic Statistical Yearboo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 编
图书标签:
  • 贸易
  • 外经
  • 统计年鉴
  • 中国
  • 2015
  • 经济数据
  • 对外贸易
  • 统计
  • 年鉴
  • 中国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97875037769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144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hina Trade and External Economic Statistical Yearboo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6
字数:1312000
正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P2015》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本年鉴收录了2014年中国国内消费品市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对外贸易与合作和国内、国际旅游的主要统计数据,以及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一些重要历史年份的相关统计数据。
  二、本年鉴正文内容分为九个部分:1.综合;2.消费品市场;3.批发和零售业;4.住宿和餐饮业;5.国际收支;6.对外贸易;7.外资;8.对外合作;9.旅游。为便于读者使用,本年鉴对所用略语和主要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范围和统计方法作了简要说明。
  三、本年鉴中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
  四、本年鉴所列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统计资料由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根据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安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的资料加工整理,由于各部门职能不同,统计口径、范围和方法亦有所不同,因此书中有些数据可能不一致,使用统计数据时请参看附录。
  五、本年鉴表中所使用的度量衡单位,均为国际统一标准计量单位。
  六、年鉴表中的“空格”表示该项统计指标数据不足本表*小单位数、不详或无该项数据;“#”表示其中的主要项;“*”或“①”表示本表下有注释。
  七、年鉴中没有标明年份的表均为2014年的数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 综合
1-1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1-2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1-3 三次产业贡献率
1-4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1-5 人口数及构成
1-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7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

第2篇 消费品市场
2-1 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 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3 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
2-4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2-5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摊位分类情况
2-6 各地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第3篇 批发和零售业
3-1-1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
3 -1-2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基本情况
3 -1-3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基本情况(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3 -1-4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基本情况(按国民经济行业分)
3 -1-5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
3 -1-6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3 -1-7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按国民经济行业分)
3-2-1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商品购、销、存情况
3-2-2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商品购、销、存情况
3-2-3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商品购、销、存情况(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3-2-4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商品购、销、存情况(按国民经济行业分)
3-2-5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商品购、销、存情况
3-2-6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商品购、销、存情况(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3-2-7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商品购、销、存情况(按国民经济行业分)
3-2-8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类值
3-2-9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类值
3-3-1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年末资产负债
3-3-2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年末资产负债
3-3-3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年末资产负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3-3-4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年末资产负债(按国民经济行业分)
3-3-5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年末资产负债
3-3-6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年末资产负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
第4篇 住宿和餐饮业
第5篇 国际收支
第6篇 对外贸易
第7篇 外资
第8篇 对外合作
第9篇 旅游
附录

前言/序言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7) 前言 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2016年至2017年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结构调整的亮点与挑战,以及关键技术领域的进展与未来趋势。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国工业体系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阵痛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时期。本报告聚焦于宏观经济政策对工业部门的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地成效,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传统制造业的重塑作用。 第一章 宏观经济环境与工业发展背景 2016年至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在中高速区间,但结构优化的要求日益迫切。本章首先回顾了同期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包括全球贸易摩擦的加剧、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以及国内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三位一体”宏观调控取向。 具体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审慎性操作和财政政策的积极性扩张,如何传导至工业部门的投资决策与生产活动。重点考察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缓对重工业,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的压力,并对比了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逆势上扬,揭示了工业投资结构的优化趋势。 第二章 工业运行核心指标分析 本章详细梳理了2016-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及产成品库存等核心指标的季度和年度变化趋势。 2.1 增速与波动性分析:考察了工业增加值增速在不同时期的波动特征,并结合季节性调整模型,识别出影响生产活动的主要短期因素,如季节性因素、短期政策信号的冲击等。 2.2 盈利能力深度剖析:报告对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成本费用率进行了量化分析。特别关注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对中下游加工业利润空间的挤压效应。通过分行业对比,揭示了部分传统高耗能行业在去产能政策压力下,尽管产量受限,但因价格回升而实现的阶段性盈利改善。 2.3 投资与产出效率:通过资本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评估了工业部门的资产使用效率和财务健康状况。本章特别强调了民间投资在工业领域增速的疲软现象,并探讨了其背后的信心与制度性障碍。 第三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业领域实践与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这一时期中国工业政策的核心。本章聚焦“三去一降一补”在工业体系中的具体落实情况。 3.1 去产能的阶段性进展:重点分析了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的去产能目标完成情况、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机制,以及“地条钢”等落后产能淘汰的区域差异性。评估了去产能对上下游产业链的传导效应,特别是对环保标准提升的协同作用。 3.2 降成本的结构性努力:探讨了企业税费负担、融资成本、用能成本等要素成本的下降情况。对比了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以及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占比的微小变化。 3.3 补短板战略的布局:阐述了在基础研究、关键零部件、高端设备制造等领域加大投入的政策导向,为后续的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第四章 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动能培育 本章是报告的核心分析部分,关注中国工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具体表现。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详细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初步应用)、高端装备制造(如高精度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投资规模、技术突破和市场渗透率。报告运用技术复杂性指数,量化评估了新兴产业对整体工业产出的贡献率变化。 4.2 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考察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工厂建设的试点情况。通过对试点企业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数字化转型在提升柔性化生产能力和降低运营成本方面的初步成效。 4.3 区域工业发展格局重塑: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及其带来的区域分工变化。考察了国家级工业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培育本地创新集群方面的作用。 第五章 工业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技术创新是驱动工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本章聚焦于2016-2017年工业领域的研发活动。 5.1 研发强度与效率:对比了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变化,并与国际主要工业国进行基准比较。分析了研发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R&D)之间的结构分布。 5.2 知识产权与技术吸收:审查了工业领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长情况,特别是发明专利的占比变化。探讨了通过国际合作与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在关键技术领域所起的作用。 5.3 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明确指出了在高端芯片制造、航空发动机、精密测量仪器等“卡脖子”环节,国产化替代的紧迫性与当前的技术差距。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总结本时期中国工业经济在深化结构调整中取得的结构性进展,同时也直面产能过剩的长期挑战、技术创新的不平衡性以及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外部风险。报告认为,2018年及以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将更加集中于要素投入效率的提升和产业链的韧性建设。 附录:主要统计数据表目 (包含但不限于:分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表、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变动表、高技术产业投资额明细表等,所有数据均基于国家统计局及相关部委的公开数据进行整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实际操作贸易流程的商务人士,我更看重数据的实时性和可操作性。年鉴的优势在于其官方性和权威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它为我们制定长期战略提供了可靠的基准线。但是,统计年鉴的出版周期决定了它必然滞后于市场变化。当我试图用书中的数据来验证上个季度或上个月发生的具体贸易政策调整(比如关税配额的临时性变化或特定贸易协定的影响)时,我发现这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往往被平均化到全年的数据中,导致无法准确地“回溯”特定时间段内的瞬时市场反应。此外,虽然它提供了按贸易伙伴的汇总数据,但在区域内部,比如不同自由贸易区(FTZ)之间的贸易联动效应分析,数据层级还不够细致。它更像是一张宏大的全国地图,但在分析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脉络时,则显得力不从心。对于需要快速反应和战术调整的企业来说,我们需要更及时、更具针对性的月度或季度数据补充,而不仅仅是等待这份年度的“全景扫描报告”。

评分

这部厚重的统计读物,在国际收支平衡表(BOP)和外汇储备变动的统计口径上,无疑体现了官方数据的严谨性,但在具体细分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宏观层面的覆盖,而微观层面的“颗粒度”却相对模糊。例如,在涉及国际服务外包和离岸业务的数据披露上,虽然有大致的分类数字,但要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服务转移,哪些仅仅是低附加值的流程外包,难度很大。这与当前全球经济形态正快速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型的大背景略显脱节。我们迫切需要更精细的指标来衡量“贸易质量”而非仅仅是“贸易规模”。如果年鉴能够引入一些国际通用的、更侧重于知识产权和技术含量的新型贸易统计指标,并将其纳入核心数据范畴,那么它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回顾过去一年的记录本,而将成为引导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风向标。目前的呈现方式,更偏向于传统货物贸易的核算体系,对于新兴的、无形资产驱动的贸易增长动力,捕捉和反映得不够充分。

评分

这部统计年鉴,我入手后立刻被其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动态的研究者,我深知这类官方出版物在数据准确性和权威性上的价值。然而,尽管我期望它能为我提供最新的、详尽的贸易结构分析,但在实际翻阅过程中,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个庞大但缺乏深入解读的数据库。例如,在初步浏览进出口商品分类(HS编码层面)的数据时,虽然各类目下的数值罗列得非常详尽,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覆盖面无疑是广阔的,但对于为什么某些特定产品的贸易量在过去一年内出现了显著的波动,年鉴本身并未提供任何定性的分析或背景解释。它只是冷冰冰地呈现了数字的起伏,这就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极强的交叉引用能力,去其他渠道寻找宏观政策变动、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等外部信息来佐证和解释这些数字背后的驱动力。这种纯粹的数据堆砌模式,对于希望快速把握趋势和形成初步判断的新手来说,门槛略高,它更像是给专家准备的“原材料”,而非成品化的“分析报告”。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服务贸易,特别是数字贸易领域的数据细化,但在这本年鉴中,这部分似乎仍有待加强和深化。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抱着极高的期望来审阅这本关于对外经济的年度总结的,毕竟“统计年鉴”这几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国家层面的权威背书。然而,阅读体验上,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份非常详尽的“流水账”。它的结构是清晰的,从宏观指标到分地区、分国别的贸易数据,逻辑链条完整,但这种完整性似乎是以牺牲数据可视化和可读性为代价的。大量的表格,密密麻麻的数字,即便是最耐心的读者,也很容易在复杂的层级结构中迷失方向。比如,在查阅特定年份、特定省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机械设备出口数据时,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不同附录和章节间跳转,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图像。如果能增加一些高质量的趋势图、饼图或者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展示,将能极大地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它提供的基础数据无疑是坚实的基石,但要将这块基石打磨成可供决策参考的“钻石”,还需要使用者自己投入大量时间进行二次加工和图形化处理。对于急需快速、直观了解贸易格局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原始”的呈现方式,效率着实不高。

评分

作为一个致力于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学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和贸易质量的提升。我翻阅了关于外商直接投资(FDI)与贸易依存度的章节,数据维度设置得非常全面,涉及了流入、流出以及不同行业的分布情况。但是,我发现一个持续存在的遗憾:数据的时间序列深度相对有限。虽然它提供了当年的详尽快照,但如果要进行跨越十年的深入比较研究,或者要有效识别出结构性转变的拐点,往往需要回溯到更早期的历史数据,而年鉴往往只提供有限的回溯年份,这使得对长期趋势的判断变得武断。我们都知道,贸易结构的演变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短期的波动往往是噪音,真正有价值的是长期趋势。因此,如果年鉴能够在保证当年数据精度的同时,更系统、更完整地提供历史时间序列,尤其是对关键指标(如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占比、贸易顺差/逆差的结构性变化等)进行更长的追踪,它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将会有质的飞跃。目前来看,它的深度停留在“记录”层面,而未能充分支撑“深度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