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年鉴(2015)

中国图书馆年鉴(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图书馆学会 国家图书馆 著
图书标签:
  • 图书馆学
  • 中国图书馆
  • 年鉴
  • 统计数据
  • 行业报告
  • 文化
  • 社会科学
  • 2015
  • 参考工具
  • 信息资源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7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888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4
字数:9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图书馆年鉴2015》,是反映中国图书馆事业2015年度发展状况的大型资料工具书。本书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由国家图书馆研究院《中国图书馆年鉴》编辑部主持编纂。本书由特载、纪事、专文、图书馆事业、学术研究与活动、法律法规与规范性文件、专业文献、统计资料、年度大事记、索引和图书馆活动图辑等部分构成。

目录

纪事全国图书馆界启动“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举办高等学校图~馆“十三五”规划研讨会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馆长座谈会在国家图书馆召开文化部牵头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国家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图书馆界举办相关活动国家图书馆举办多项活动纪念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海南图书馆举办“南京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长春图书馆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国”系列纪念活动绵阳市图书馆举行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馆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与观众见面2014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在北京召开《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通过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进行修。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三所重点高校增设古籍保护方向专业硕士点第四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全国师范院校成立图书馆联盟中国阿拉伯国家图书馆馆长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中国科学家在线”平台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国家机关图书馆分会专文2014年度学校图书馆发展报告走向“基本国策”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2010-2014)图书馆界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自媒体服务进展图书馆事业国家图书馆综述年度工作公共图书馆综述年度工作高校图书馆综述年度工作普通高校图书馆军队院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年度工作科研院所图书馆国家机关图书馆医院图书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图书馆学会组织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高校图书馆分会军队院校图书馆委员会医院图书馆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与活动第三届图书馆资源建设学术交流论坛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2014年工作会议暨第八届全民阅读论坛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一期海外学科化服务馆员培训班2014中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大赛暨研讨会2014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第26届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2014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应用、服务和创新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数字图书馆与开放源码软件(DLIB&OSS2014;)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第十五次会议第六届中国图书馆馆长与国际出版社高层对话论坛缪荃孙诞辰17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2014学科馆员服务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海峡两岸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联展暨前瞻论坛2014年中国开放获取周第十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2014中国机构知识库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图书馆现代技术学术研讨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论坛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2014)第十三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中国图书馆学会2014年全民阅读推广峰会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图书馆馆长论坛第十三届中国社区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法律法规与政策性文件法律法规与政策性文件综述法律法规与政策性文件全文与图书馆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目录专业文献2014年部分院校图书馆学情报学士学位论文摘要2014年部分院校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2014年出版图书馆学情报学著作目录统计资料201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统计按年份全国公共图书馆主要业务活动情况按年份全国公共图书馆经费收支及设施情况臻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机构数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按年份各地区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图书外借册次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总支出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新增藏量购置费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购书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新购图书册数按年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按年份各地区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2014年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2014年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2014年各地区少儿图书馆基本情况2014年各地区省级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2014年各地区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2014年各地区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2014年全国高校图书馆统计数据2014年614所高校图书馆馆舍总面积统计表2014年647所高校图书馆在编职工统计表2014年608所高校图书馆年度总经费统计表2014年605所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购置费统计表2014年548所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费统计表国家图书馆2014年馆情数据汇总表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4年立项标准化工作项目统计2014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2014年文化行业标准制修项目2014年文化行业标准化研究项目2014年图书馆界获得各类基金资助项目统计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年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2014年文化部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藏项目年度大事记2014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大事记综合索引

前言/序言




《世界建筑史纲》 引言:穿越时空的凝视 建筑,是人类文明最直观、最持久的物质载体。它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庇护所,更是特定时代精神、技术水平、审美取向和社会结构的精妙缩影。当我们凝视一座古老的殿堂,或惊叹于摩天大楼的雄伟,我们其实是在与逝去的时代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世界建筑史纲》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清晰的全球建筑演变脉络,从史前遗迹的粗犷神秘,到后现代主义的多元解构,全面梳理人类建筑智慧的积累与飞跃。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年代编年史,而是一场跨越地域、文明与风格的深度考察。我们力求在详实的史料支撑下,揭示建筑背后的文化逻辑与哲学思考,让读者不仅“看到”建筑的形态,更能“理解”其精神内核。 --- 第一编:文明的基石——古代建筑的起源与奠基 (约公元前3000年 – 公元476年) 本篇聚焦于人类早期定居生活催生的宏伟工程,探讨了水利、宗教和王权对早期建筑形态的塑造。 第一章:史前遗迹与早期聚落的萌芽 从英格兰的巨石阵(Stonehenge)到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我们考察了原始人类如何利用自然材料(木材、泥土、石块)搭建最初的居所。重点分析了巨石阵在天文学观测与社会组织中的潜在功能,以及它所代表的早期几何学与工程学的初步实践。 第二章:美索不达米亚:泥板上的帝国印记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文明,以泥砖为主要建材,创造了独特的垂直向上发展的建筑形式。 神塔(Ziggurat)的形制与象征: 深入解析了乌尔第三王朝神塔的阶梯结构、夯土技术及其作为连接天人媒介的宗教意义。 宫殿与城防: 考察了宏伟的城墙、伊什塔尔城门上的琉璃砖工艺,以及这些防御工事如何反映了当时频繁的战争与中央集权的巩固。 第三章:尼罗河的永恒叙事——古埃及建筑 古埃及建筑是“永恒”的代名词,其对材料(石灰石、花岗岩)的偏好和对来世的执着深刻影响了其形态。 金字塔的建造之谜: 详细探讨了胡夫金字塔的几何精度、内部结构布局以及大规模劳动力调配所体现的法老权力体系。 神庙的序列空间: 分析了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中,从室外庭院到至圣所的“光影递进”空间序列,以及柱式(如纸莎草柱、莲花柱)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爱琴海的辉煌与希腊的理性光芒 本章涵盖了米诺斯文明的克诺索斯宫殿(以其复杂的布局和壁画闻名)以及古希腊对建筑规范的建立。 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柱式: 剖析了三大柱式在比例、装饰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被应用于帕特农神庙等公共建筑,体现了人文主义与秩序美学。 剧场与集会场所: 探讨了古希腊城市规划中,剧场(如厄庇道鲁斯)的声学设计和对自然地形的巧妙利用。 第五章:罗马的实用主义与工程奇迹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的柱式美学,但更侧重于功能、规模和材料的创新,特别是拱券、穹顶和混凝土的应用。 罗马工程学: 详述了渡槽、道路系统、公共浴场(如卡拉卡拉浴场)和竞技场(如罗马斗兽场)所体现的结构力学突破。 万神殿: 作为罗马建筑的巅峰之作,集中分析了其巨大的无筋混凝土穹顶、中央的眼洞(Oculus)对采光和结构稳定性的革命性意义。 --- 第二编:信仰的形态——中世纪与宗教建筑的兴盛 (约公元476年 – 1400年) 中世纪建筑的主题是信仰的表达。从拜占庭的金色马赛克到哥特式的直冲云霄,建筑成为神圣教义的实体化文本。 第六章:拜占庭的穹顶与光影 (公元4世纪 – 15世纪)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拜占庭建筑巧妙地将罗马的拱顶技术与东方的装饰艺术融合。 圣索菲亚大教堂: 重点解析了其巨大的主穹顶如何通过半穹顶和拱券系统在方形基座上实现平稳过渡的结构奥秘,以及内部光线营造的神秘感。 第七章:早期与罗马式:厚重与坚固 在西欧的封建化进程中,建筑趋于内敛、厚重,以防御性和宗教力量的彰显为主。 教堂特征: 考察了厚墙、小开窗、筒形拱顶的特点,分析了其在抵御入侵和强化修道院权威中的作用。 第八章:哥特式建筑的飞升:光线与结构的交响 哥特式是中世纪建筑技术和精神的最高成就。 关键技术: 详细阐述了尖拱、肋拱和飞扶壁(Flying Buttress)这“三大件”如何协同作用,将墙体的承重任务转移到外部支撑系统,从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耸、纤细的立面和巨大的彩色玻璃窗。 地域差异: 对比了法国的兰斯大教堂(强调垂直性)与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强调平面和复杂装饰)的风格差异。 --- 第三编:复兴、秩序与冲突——文艺复兴至19世纪 (约1400年 – 1900年) 随着古典文化的再发现和科学理性的回归,建筑开始回归和谐、比例与人本尺度。 第九章:文艺复兴:回归古典的和谐 意大利的建筑师们重新研究维特鲁威的理论,追求清晰的几何形体和严格的对称性。 文艺复兴的先驱: 探讨了布鲁内莱斯基对古罗马遗迹的测绘,以及他对圆心、比例和透视法的应用(如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 古典的再诠释: 分析了帕拉第奥(Palladio)对古罗马神庙立面和庄园设计的标准化,其“帕拉第奥母题”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古典复兴建筑。 第十章:巴洛克与洛可可:情感的张力和动态美学 17世纪,建筑不再满足于宁静的秩序,转而追求宏大叙事、戏剧性的光影变化和强烈的空间流动感。 巴洛克的舞台效果: 考察了贝尼尼在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设计,以及建筑立面如何被塑造成充满动感的雕塑。 洛可可的室内精致: 探讨了法国宫廷风格中对曲线、不对称和轻盈装饰的偏爱,及其在室内空间中的极致体现。 第十一章:启蒙运动与古典复兴的浪潮 18世纪末至19世纪,建筑界对巴洛克和洛可可的“过度装饰”进行反思,掀起了新古典主义运动。 理想的城市与建筑: 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前后,对古希腊民主精神的追溯,导致了如法国巴黎的先贤祠等大量采用简洁的柱廊和山花造型的建筑。 第十二章:工业革命的冲击与新材料的登场 19世纪下半叶是建筑技术与美学剧烈碰撞的时期。 铁与玻璃的解放: 考察了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和艾菲尔铁塔等作品,这些结构突破了传统石材的限制,为现代建筑的轻盈和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艺术与工艺运动的抗争: 威廉·莫里斯等人对工业化批量生产美学缺失的反抗,强调传统手工艺的价值。 --- 第四编:现代主义的诞生与世界语的形成 (约1900年 – 1970年代) 本篇是建筑史上的断裂期。面对新的社会需求和革命性的工程技术,建筑师们抛弃了历史的装饰,寻求功能至上的“新建筑语言”。 第十三章:现代主义的先驱:新艺术运动与学院派的终结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探索了这一风格如何通过有机、流动的线条来抵抗僵化的工业美学,其在比利时和法国的代表作。 第十四章:现代主义的五点宣言与国际风格的推广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对现代建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柯布西耶的革新: 详细阐述其“新建筑五点”(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屋顶花园)如何得益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包豪斯与功能主义: 考察了格罗皮乌斯(Gropius)领导下的包豪斯学院,如何倡导“形式追随功能”,以及其对教育理念和标准化设计的贡献。 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 分析了其玻璃幕墙和清晰结构体系(如范斯沃斯住宅、西格拉姆大厦)如何定义了战后办公建筑的范式。 第十五章:区域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本土化尝试 并非所有建筑师都接受纯粹的国际风格。本章关注现代主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与发展。 美国现代主义的适应: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有机建筑哲学(如流水别墅),强调建筑与场地的融合。 斯堪的纳维亚的温情: 探讨了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如何在功能至上的原则中,重新引入木材、曲线和人性化的尺度。 --- 第五编:多元与反思——后现代与当代建筑的格局 (约1970年代至今) 随着现代主义的严谨性引发的审美疲劳,建筑进入了后现代的解构与多元探索时期。 第十六章: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的回归 符号与历史的再利用: 探讨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提出的“少即是乏味”,建筑开始重新拥抱装饰、讽刺和历史语汇,挑战现代主义的纯粹性。 对权力的解构: 考察了对大型、单一同质化建筑的反思。 第十七章:高技派与结构美学的极致展现 高技派(High-Tech Architecture)将建筑的结构、设备和管线暴露,使其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技术美学: 分析了蓬皮杜艺术中心(Piano & Rogers)和汇丰银行大厦(Foster)如何将“骨架”外置,探讨了其对城市空间和使用者的影响。 第十八章:解构主义与空间碎片化 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解构主义挑战了传统的几何逻辑和稳定的结构。 形式的扭曲: 重点分析了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的瓦解形体(如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以及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对流线型和动态空间的探索。 第十九章:当代趋势:可持续性、参数化与地方性 当代的建筑实践面临全球变暖、资源稀缺和文化认同的挑战。 绿色建筑的崛起: 探讨了被动式设计、可持续材料和能源效率在当代设计中的核心地位。 数字时代的建筑: 分析参数化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如何使得前所未有的复杂曲面成为可能,以及建筑师如何重新寻找“地方性”的意义,使建筑回归对特定文化和环境的深刻回应。 结语:面向未来的建筑语言 全球化和数字化正在重塑我们对“家园”的理解。未来的建筑将如何在技术的最前沿与人文的深处之间找到平衡点,仍是本时代建筑师需要回答的核心命题。 附录:主要建筑师与流派年表 索引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来看,这是一本适合长期保存的参考书,印刷质量上乘,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方面的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系统性地介绍当年在古籍保护、地方文献抢救性数字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或者有哪些新的技术标准被确立。然而,在相关章节中,我找到的主要是各个机构年度报告的罗列,缺乏一个连贯的、关于“中国图书馆界在文化传承数字化战略上取得了哪些质的飞跃”的整体性论述。这些分散的记录,使得读者难以从中提炼出国家层面的战略重点和年度内的关键成就。如果年鉴能够增加一两个关于重大数字化项目的深度专题报道,分析其背后的技术挑战、合作模式和最终的社会效益,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和可读性都会大大增强。目前的呈现方式,更像是将各个单位的年度简报汇编在一起,其“年鉴”的宏大叙事感被这种碎片化的信息结构削弱了许多,使得我很难从中获得对行业年度成就的清晰、高屋建瓴的认识。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光是翻开扉页,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来接触的,毕竟“年鉴”二字,就意味着它是一部对过去一年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的权威性著作。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试图从中寻找我对某个特定领域最新动态的了解时,却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俯瞰全局的工具书,而非我期望中的那种深入某一特定议题的专题研究。它就像一个巨大的信息仓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卡片,每一张卡片都精确地记录着某一机构、某项政策或者某一统计数据。你需要非常清楚自己要找什么,才能高效地利用它。如果只是随便翻阅,很容易被那海量的数据和条目淹没,找不到一个清晰的脉络来指导阅读。比如,我原以为它会重点分析当年数字阅读趋势的拐点,或者新兴阅读平台的崛起与挑战,但书中呈现的更多是基础性的馆藏统计、年度经费支出报告以及全国各省市图书馆的硬件设施更新概览。这种详尽的罗列固然体现了其编纂的严谨性,但对于一个追求洞察力的普通读者来说,未免显得有些枯燥和缺乏想象空间。它更像是图书馆员和研究人员的案头必备,而非普通书虫的床头读物,这或许是这类年鉴的宿命,但着实让我的阅读体验偏向了“查阅”而非“阅读”。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确实让人望而生畏,这本身就说明了编纂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力求全面和详尽。我试图从其中寻找关于图书馆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例如,新一代图书馆人需要具备哪些跨学科能力?行业内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如何变化的?我期望看到关于从业人员薪酬结构、继续教育体系改革等方面的统计分析。但这本书的关注点,似乎仍然牢牢锁定在基础设施、馆藏规模和固定资产的统计上。当然,这些数据是构建行业基石的必要元素,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关注行业未来生态的观察者,我更看重的是“人”的流动和能力的升级。这种对“物”的详尽记录和对“人”的关注不足,使得这本书在描绘一个充满活力的、正在快速迭代的知识服务行业时,显得略微滞后,或者说,视角有些过于偏重传统的、有形的资产建设。它像是一份关于“存量”的完美清单,但对于“增量”的讨论,则显得相对保守和侧重于既有范式的延续。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那严谨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所吸引。那种黑体加粗的标题,配合着规范的字体和精准的行距,让人感觉这本书的背后是极其专业的编辑团队在运作。我原本期待的是,在这样一部记录年度大事的刊物中,能看到一些对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预测,或者至少是对于一些标志性事件的深度剖析和案例研究。比如,某个重大文化工程的落地对当地阅读生态产生了怎样的涟漪效应,或者某个创新服务的推广在用户体验层面获得了怎样的反馈。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似乎更侧重于“是什么”而非“为什么”和“会怎样”。它更像是一份客观的成绩单,将所有数据和事件都放置在同一时间轴上,等待着专业的读者自行去解读背后的含义。我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浏览关于资源建设和阅读推广活动的部分,发现很多描述都非常程序化,缺乏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案例支撑。读完后,我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幅由无数精确的数字和名称构成的抽象画,却很难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年度行业图景。这种信息传递的克制感,使得它在吸引非专业读者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评分

说实话,我对着装帧精美的书籍总是抱有较高的期望,尤其是这种冠以“年鉴”之名的,总觉得它应该像一面镜子,能清晰地映照出过去一年整个领域最核心的脉动和最引人注目的转折点。我花时间去查找了关于读者服务创新的章节,希望能看到一些打破常规的、具有启发性的新思路。比如,是否有图书馆尝试了元宇宙技术来构建虚拟阅读空间,或者采用了何种机制来有效应对信息茧房的挑战。然而,呈现给我的更多是常规性的活动总结,例如“某某馆举办了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某某资源库新增了多少篇电子期刊”。这些都是基础工作,固然重要,但放在年鉴这种具有总结性质的出版物中,似乎分量略显不足。如果年鉴能够更侧重于对那些“非典型”事件的聚焦,对那些突破现有框架的实践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报道,那么它的价值无疑会大幅提升。目前这本书的结构,更像是一本官方年报,其信息密度很高,但信息趣味性相对较低,对于我这种渴望在阅读中获得灵感的读者来说,略感意犹未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