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是弥尔顿·艾瑞克森仅有的亲自撰写的著作,由艾瑞克森基金会授权,由有二十年催眠研究及实践经验的于收先生五年精心研读翻译,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苏晓波倾力推荐。
徐峥主演的电影《催眠大师》中的催眠真的可能发生吗?催眠为什么有改变人行为的神奇魔力?要了解以上问题的答案可靠的方式便是认识催眠之父弥尔顿·艾瑞克森。这套《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就像是魔术解密表演一样让人惊叹又佩服,它拨开催眠的玄幻与神秘,详细地展示了它的原理、技术和艺术性。
弥尔顿·艾瑞克森被称为现代催眠之父,他的贡献可与弗洛伊德比肩。是他把催眠术从一种控制他人的古老方法演变为现代化的心理疗法。学者们从质疑他的方法转向对他顶礼膜拜,称他为泰斗。本套书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以直接地了解艾瑞克森这位伟大的天才是如何工作的。那些来访者经过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发生了神奇的改变,看上去十分玄妙,而艾瑞克森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向学习者详细讲解他的催眠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使他们了解催眠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今风靡全球的NLP教练技术也来源于对艾瑞克森行为模式的分析。
序
这本书是我们早期《催眠实务》(Erickson, Rossi, & Rossi, 1976)和 《催眠疗法: 探索性案例集锦 》(Erickson & Rossi, 1979)两本书的续篇,借由以上两本书,第一作者米尔顿·艾瑞克森,在临床催眠治疗中训练第二作者欧内斯特·罗西。这三本书汇总起来,对催眠是什么和实现催眠治疗创造性过程的方式,提供了深度的剖析。这三本书的内容最终触及了人类意识的本质,并提出多种开放式途径,以促进在催眠治疗及更多正规研究领域中对它的探索。
间接沟通是一个总的概念,我们用它来涵盖我们已经多方面描述过的一些概念,如双层沟通、自然方式和利用方式。所有这些方式的共同特征是:催眠治疗所涉及的东西比在单一客观层面上的简单交谈要多得多。显而易见,信息的公开内容只是冰山一角。间接沟通的接收者通常不会意识到他(或她)的联结过程在很多方向被自动激活到了什么程度。以这种方式接受的催眠暗示,其结果是,自动唤起和利用患者自己所储备的独特反应潜能,以实现若非如此则无法实现的治疗性目标。在前两本书中,我们把这个过程的运行概述为催眠诱导和暗示的微观动力。虽说这是第一作者对现代暗示学说原创性贡献的精华,但是在本书中,我们还是要回顾一下在悠久的催眠历史中,其他作者在力图达成对间接沟通的共识时,所用过的一些方法和概念。
本书的第一章,介绍第一作者就临床催眠所做的一次历史性的重要讲座,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从老的权威式催眠到他所倡导的新的许可式催眠的转变。基于这种讲座的独特性质,有一盒语音磁带随本书一同发行。我们强烈建议,职业读者在阅读讲座的文本稿之前,先听听这盒磁带并品味一番。
本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放在类僵现象、意念动力信号以及第一作者的两种基本催眠诱导和催眠治疗方式上。主要关心的是实践问题,怎样诱导治疗性催眠,以及怎样唤起可应用于催眠治疗中患者储存的生活经验和无意识反应系统。这两章通篇都在讨论我们目前对临床催眠和变动意识状态主观体验不断扩大的认知外延,这也是我们前期工作的主要特点。
爱温顿出版公司提供了一部关于艾瑞克森的影片,它由斯坦福大学的欧内斯特·希尔加德和杰伊·哈雷制作,因为有很多认真的学生希望能看到第三章所阐述的艾瑞克森在催眠诱导中怎样利用反转定势在非语言层面进行创新性工作,这个影片可以帮助他们学习第三章所呈现的在催眠诱导中怎样利用反转定势。我们相信,对这种反转定势方式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将极大地拓展我们对催眠动力的认识,并成为新一代更有效催眠治疗方式的基础。
第四章,针对催眠的体验性学习,详细阐述了第一作者近几年特别喜欢的工作之一:通过引导专业人士进行自我体验,对他们在催眠临床应用方面进行训练。这一章中所呈现的两次晤谈,是对一个具有现代的、理性的、经过科学训练的头脑的人在学习体验催眠现象时所面临问题的详细说明。在此阐述了现代意识在试图通过努力超越它目前的限制,力图对它自己有更多理解时,所呈现出的很多现象和悖论。
欧内斯特·罗西于加里弗尼亚,马布里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获得了一张通往人类心智迷宫的精细地图,但地图的绘制者显然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向导。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时间感知扭曲”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治疗中的应用部分印象最为深刻。作者通过描述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性干预,展示了如何利用催眠状态下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解构和重新编码那些固着于创伤记忆中的强烈情感标签。书中反复强调的“内在资源激活”策略,即引导来访者在安全、受控的状态下,主动调动自身潜在的积极体验来平衡负面情绪的洪水,这个概念对我启发极大。与我之前阅读的那些偏向于理论构建的书籍不同,这本书几乎每一章节末尾都附带了详细的“实践对照表”和“常见误区解析”,这种务实性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学习的门槛,让人感觉手中的工具箱里又多了一件趁手的、锋利的利器。它并非鼓吹万能解药,而是倡导一种更具穿透力的临床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没有那种学术论文的僵硬和冷漠,反而充满了对人类心智复杂性的敬畏与好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自我催眠与持续性改变”时所采用的比喻,他将催眠状态比作一个“心灵的园丁”,在专注的时刻,松动了长期板结的土壤,从而为新的、健康的思维模式的萌芽创造了条件。这种比喻不仅生动,而且准确地抓住了催眠作用的精髓——它不是外力的强加,而是潜能的释放。书中的后半部分,转向探讨在团体治疗环境中如何谨慎地应用暗示技术,这一点非常具有前瞻性。作者细致地讨论了从众心理对暗示接受度的影响,并提供了一套双重安全网机制,确保在集体体验中个体的主体性不被稀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接纳与承诺疗法”(ACT)中的“解离”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性理解,仿佛看到了催眠如何作为一种加速器,帮助来访者与那些不再为己所用的想法实现必要的“去认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选择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它成功地在深度和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发现作者对“预期效应”的心理学基础进行了非常透彻的梳理,这对于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治疗师使用相似的脚本却可能产生迥异的结果至关重要。作者论证了治疗师自身的“信念强度”是如何通过微妙的非语言线索传递给来访者,从而成为影响最终效果的关键变量。这种对“治疗关系中的能量传递”的关注,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层面。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处理“催眠抵抗”——这不是简单地视为失败,而是看作来访者潜意识中对“控制权丧失”的正常防御反应,并提供了温和的、绕过防御的重新进入策略。这些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们总是将“选择权”和“安全感”重新交还给被试者,使得整个干预过程充满了尊重和协作的意味。对于那些希望超越基础技巧、深入理解人际互动动态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著作无疑是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感到非常满意,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将理论堆砌在一起,而是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一个和谐的统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身体扫描”与“本体感觉”的连接时所采取的跨学科视角,他巧妙地引入了神经科学中关于皮层图的最新研究,来解释为什么特定的身体意象能有效缓解慢性疼痛。这种对现有心理学范畴的拓宽,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对“想象力的精准性”的探讨非常到位,作者指出,模糊的、泛泛的指令往往效率低下,真正有效的是那些能被多感官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同时捕捉和体验的清晰意象。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临床洞察力。这本书并非仅仅是教授你“如何做”,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你“如何思考”一个具有潜能的头脑,它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更具弹性的心智工作模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流动的光影效果,立刻让人联想到意识深处的神秘与力量。我是在寻找关于认知行为疗法(CBT)结合叙事疗法的进阶资料时偶然发现它的。初读便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吸引,他并未将催眠塑造成那种舞台上哗众取宠的把戏,而是以一种极其严谨、近乎科学实验的态度去剖析其内在机制。书中对于“潜意识脚本”的探讨尤其深刻,作者详尽地阐述了如何通过特定的引导语和意象构建,去重塑个体长期以来深信不疑的、却又阻碍其成长的核心信念系统。我发现作者在引用案例时,非常注重伦理边界的清晰划分,这对于我们临床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它提醒我们,任何强大的技术都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知情同意和对来访者福祉的绝对尊重之上。整本书的论证逻辑层层递进,从基础的唤醒技巧到复杂的情绪调节模型,都提供了可操作性极强的框架,让我对如何将这种技术无缝嵌入到常规的心理咨询流程中有了豁然开朗的认识。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111111222224444555666
评分百年经典
评分那些年放假放假记得记得回答不打很大很大很大
评分不错,顶一个,谁要你这么诚信呢。。呵呵谢谢咯!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很棒的包装,还没开始看
评分比较专业的一本书,介绍细致
评分好卖家,真有耐心,我终于买到想要的东西了。谢谢卖家。认定商城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