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羨與感恩 [Envy and Gratitude and Other Works 1946-1963]

嫉羨與感恩 [Envy and Gratitude and Other Works 1946-196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梅蘭妮·剋萊茵 著,呂煦宗,劉慧卿 譯
圖書標籤:
  • 文學
  • 散文
  • 迴憶錄
  • 個人隨筆
  • 情感
  • 心理
  • 美國文學
  • 20世紀文學
  • 文化
  • 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921081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6141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Envy and Gratitude and Other Works 1946-1963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7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嫉羨與感恩》一書收錄瞭剋萊茵在兩種心理位置(抑鬱心理位置和偏執—分裂心理位置)這一創新概念下的著作,並顯示這樣的理論架構如何擴展且深化瞭她的視野。這是兒童精神分析先驅剋萊茵畢生中ZUI重要的文獻,也是其著述的高峰,更是對精神分析的發展與轉型帶來瞭深遠的影響。
  為瞭嚮這位無與倫比的兒童精神分析大師緻敬,“世圖心理”將陸續推齣《剋萊茵全集》全套四本,完整呈現一代大師的工作實務及理論精髓!

內容簡介

  《嫉羨與感恩》一書收錄瞭梅蘭妮·剋萊茵從1946年以後到1960年去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在1963年她去世以後纔齣版的未完成作品。這些是剋萊茵畢生ZUI重要的文獻,也是其著述的高峰。
  剋萊茵在本書介紹瞭新的觀點:嫉羨在生命初期就已經在運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錶現。嫉羨與感恩是相衝突的,在偏執—分裂心理位置運作的嫉羨是精神病理的強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嚮都強調嫉羨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發現的陰莖嫉羨,但是,剋萊茵對於嫉羨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作者簡介

  梅蘭妮·剋萊茵(Melanie Klein,1882—1960),著名精神分析學傢,被稱為“客體關係之母”,兒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驅。在其意義深遠而富於開創性的工作中,她打開瞭理解嬰兒ZUI早期的心理曆程的途徑,這些早期心理曆程支配著嬰兒的內心活動。她的理論將精神分析關注的重點,從之前的“驅力”轉到瞭“關係”上。她也被譽為繼弗洛伊德之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ZUI具貢獻的領軍人物之一。

目錄

第一章 對某些精神分裂機製的論述(1946) 1
第二章 關於焦慮與罪疚感的理論(1948) 27
第三章 關於精神分析結束的標準(1950) 46
第四章 移情的根源(1952) 51
第五章 自我與本我在發展上的相互影響(1952) 61
第六章 關於嬰兒情感生活的一些理論性結論(1952) 65
第七章 嬰兒行為觀察(1952) 98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遊戲技術:其曆史與重要性(1955) 127
第九章 論認同(1955) 146
第十章 嫉羨與感恩(1957) 181
第十一章 關於心理機能的發展(1958) 241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及其嬰兒期根源(1959) 251
第十三章 對於精神分裂癥中的抑鬱的論述(1960) 268
第十四章 論心理健康(1960) 272
第十五章 關於〈俄瑞斯忒斯〉的一些思考 279
第十六章 關於孤獨感(1963) 305
短 論 318
附錄一 注解 327
附錄二 恩斯特·瓊斯對梅蘭妮·剋萊茵作品之前版本的介紹 343
附錄三 參考文獻 350
附錄四 剋萊茵生平年錶 355

精彩書摘

  多年以來,我一直對人們所熟知的兩種態度——嫉羨與感恩的最早來源感興趣。我得到一個結論:從根源上逐漸侵蝕愛和感恩的感覺,最強而有力的因素是嫉羨,因為它影響著所有關係中最早期的關係,也就是和母親的關係。此種關係對個人整體情感生活的根本重要性,已經在一些精神分析的作品中被具體闡述。而我認為,藉著進一步探索一個在早期階段可能乾擾很大的特定因素,我為我關於嬰兒發展(infantile development)和人格形成(personality formation)的發現,增添瞭某些具有重要意義的東西。
  我認為,嫉羨是破壞衝動中一種口腔施虐(oral-sadistic)和肛門施虐(anal- sadistic)的錶達,從生命的開始就運作著,而且它有一種體質上的基礎。這些結論與卡爾·亞伯拉罕作品中的要素一樣,然而也蘊含著某些差異。亞伯拉罕發現嫉羨是一種口腔特性,但是根據他的假說,他認定嫉羨和敵意在稍後的時期纔開始運作,也就是在第二口腔施虐階段,這與我的觀點不同。亞伯拉罕並未提到感恩,但是他形容“慷慨”(generosity)是一種口腔特徵。他也認為在嫉羨中,肛門要素是一種重要成分,並且強調它們是由口腔施虐衝動而來的衍生物。
  亞伯拉罕認為,在口腔衝動的強度之中有一個體質要素,這個進一步的根本觀點是我所贊成的。而他也將躁鬱癥(manic-depressive illness)的病因學與口腔衝動的強度相關聯。
  最重要的是,亞伯拉罕和我自己的作品都更全麵而深入地帶齣破壞衝動的重要意義。在他寫於1924年的《力比多發展簡論》(Short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ido, Viewed in the Light of Mental Disorders)一文中,雖然《超越享樂原則》(Beyond Pleasure Principle)已於四年前齣版,亞伯拉罕並未提及弗洛伊德關於生本能與死本能的假說。然而,在他的書中,亞伯拉罕探索破壞衝動的根源,並且比之前所提的,更明確地將這樣的理解運用於心理障礙的病因學上。雖然他並未使用弗洛伊德生本能與死本能的觀念,但這對我而言,他作品的根基還是在該方嚮上的洞見,特彆是在對最初躁鬱癥患者的分析中。我認為亞伯拉罕的早逝,使他無法領悟他自身發現的這些全麵復雜的內涵,和這些現象與弗洛伊德所發現的兩種本能之間的核心有重要關聯。
  當我正要齣版《嫉羨與感恩》時,正是亞伯拉罕逝世後三十年,我的作品使亞伯拉罕之發現的全麵重要性越益受到肯定。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極大滿足的來源。
  一
  在這裏,我的意圖是要對嬰兒最早期的情感生活做更進一步的建議,同時推論齣關於成人時期和心理健康的某些結論。瞭解成人人格的前提,是探索病人的過去、童年和無意識,這本來就在弗洛伊德的發現之中。弗洛伊德發現成人的俄狄浦斯情結,並從這類素材中,不隻重構瞭俄狄浦斯情結的細節,還有其時間點。亞伯拉罕的發現,相當程度地補充瞭這種已經成為精神分析方法特徵的取嚮。我們也應該記住,根據弗洛伊德的說法,心理的意識部分是由無意識發展齣來的。因此,我跟隨一種現今在精神分析中所熟悉的步驟,追溯嬰兒早期的素材,我最先是在嬰孩的分析中發現這些早期嬰兒素材,隨後又在成人的分析中發現。對嬰兒的觀察很快就確認瞭弗洛伊德的發現。我相信我關於一個更早階段(生命第一年)的某些結論,也同樣可以藉由觀察而獲得關鍵性的確認。通過病人所呈現的素材,我們去重構關於較早期階段的細節和資料,這種做法的正當性——實際上是必要性。弗洛伊德在以下段落中,做瞭最令人信服的描述:
  “我們所尋找的是病人所遺忘的歲月的一幅圖像,這幅圖像應該是同樣可信的,在各個本質層麵上也應該是完整的……他的(精神分析師的)建構工作,或者稱為重構(reconstruction),很像是一位考古學傢在挖掘某些已被破壞、掩埋的住處,或某些古代的建築。事實上,考古和分析的過程是一樣的,但是分析師是在較好的情況下工作,因為他擁有更多的素材,可以任他運用來協助自己,也因為他所處理的不是一些已經破壞的東西,而是仍然存活的東西——或是為瞭其他的理由。但是正如考古學傢從依舊矗立的基座中,建造起建築物的牆,從陷落的地層中決定圓柱的數量和位置,並從廢墟所發現的殘留物中重構壁飾和壁畫,分析師也是這樣進行的。他們從記憶的片斷、聯想和分析過程中的個體行為中,做齣他們的推論。這兩者都有一種無可爭論的權利:藉由補充、組閤幸存的殘留物來重構。更甚者,他們都很容易碰到相同的睏難和錯誤來源……如我們所說過的,和考古學傢比起來,分析師是在較佳的情況下工作,因為他有任其處置的素材。然而在考古學傢的挖掘中卻沒有這樣的材料可供對應參考,例如可追溯至嬰兒期的重復反應,以及所有與這些反應有關而通過移情來反映的現象……所有的本質都被保留下來。即使似乎是完全被遺忘的事情,也總是會以某種方式、在某個地方齣現,而且隻是因為被掩埋,纔導緻個體無從接觸。誠然,如我們所知,也許我們可以質疑,是否有任何精神結構真的會遭到全麵的破壞。我們能否成功地為完全被隱匿的部分帶來曙光,這隻能倚靠分析的技術。”178-1
  經驗教導我,已經完全成長的人格之復雜,隻能藉由我們從嬰兒心理所獲得的洞識,和追蹤其進入後期生命的發展來瞭解。也就是說,分析的進行是從成人期迴溯到嬰兒期,再經由一些中間階段返迴成人期,這種反復地來來迴迴的動作,是依據普遍的移情情境。
  在我全部的作品中,我賦予嬰兒的第一個客體關係(對母親的乳房和對母親的關係)根本的重要性,並且得到結論:如果這個被內射的原初客體(primal object)帶著相當程度的安全感而植根於自我,就奠立瞭一種令人滿意的發展基礎。這種聯結涉及天生的因素。在口腔衝動的主導下,乳房被本能地感覺為滋養的來源,更深層的意義則是生命的來源。如果事情進行順利,在心理和身體親近這種令人滿足的乳房,在某種程度上復原瞭那種齣生前與母親的一體感(unity)和伴隨其中的安全感。這大部分取決於嬰兒充分地貫注於乳房或其象徵之錶徵(奶瓶)的能力。以這樣的方式,母親被轉為一個所愛的客體。很有可能是在齣生前,嬰兒所擁有的母親已成形的部分影響瞭嬰兒天生的感覺:在他之外有某個東西,將會提供他一切所需要的和欲求的。好乳房被納入,成為自我的一部分,而一開始在母親裏麵的嬰兒,現在他自己的內在有瞭母親。
  毫無疑問,齣生前的狀態意味著一體感和安全感,這種狀態如何可以不受乾擾,取決於母親的心理和身體狀況。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未齣生嬰兒的內在,仍然有可能有其他未經探討的因素。因此,我們可以視其為對齣生前狀態的普遍渴求(longing),是理想化驅力的一種錶達。如果我們以理想化的角度研究這樣的渴求,會發現其來源之一,是因為齣生所引起的強烈的被害焦慮。我們可以審視,這第一個焦慮形式也許可以擴展到未齣生嬰兒的不愉快經驗,同時伴隨著在子宮中的安全感覺,預示瞭對母親的雙重關係:好乳房和壞乳房。
  在對乳房的初始關係之中,外在的周遭環境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齣生的過程遭遇睏難,特彆是若導緻瞭並發癥,例如缺氧,一種適應外在世界的睏擾就會發生,而對乳房的關係就會在很不利的狀況下開始。在這種情形中,嬰兒去經驗滿足之新來源的能力有所缺損,結果無法充分地內化一個真正好的原初客體。更進一步,不論這個小孩是否被足夠地喂食和撫養,不論母親是否完全地享受對孩子的照顧,或是感到焦慮、在喂食上有心理睏難——這些因素都影響瞭嬰兒享受乳汁和內化好乳房的能力。
  乳房所造成的挫摺要素,注定會進入嬰兒和它最早的關係之中,因為即使是快樂的喂食情境,也無法完全取代和母親在産前的一體感。同樣地,嬰兒渴求一種無窮盡和永存的乳房,無疑地隻是源自對食物的熱望(craving)和力比多的欲望(libidonal desires)。因為,即使在最早的階段,要得到母愛之持續證明的驅力,根植於焦慮之上。生本能與死本能之間的掙紮,自體和客體受破壞衝動滅絕(annihilation)的持續威脅,是嬰兒與母親初始關係的根本因素。因為他的欲望意味著乳房(很快變成母親)應該處理這些攻擊的衝動,以及被害焦慮的痛苦。
  不可避免的委屈,伴隨著快樂的經驗,增強愛恨之間與生俱來的衝突。事實上,基本是在生本能統與死本能之間的衝突,並且導緻有好乳房和壞乳房存在的感覺。結果早期的情感生活在某種意義上,以失去和重新獲得好客體為特徵。說到愛恨之間天生的衝突,我指的是對愛和破壞衝動兩者的能力,在某些程度上,是體質性的,所以強度和從開始與外在情境的互動,有個體間的差異。
  我重復地提齣以下假說:原初的好客體,即母親的乳房,形成瞭自我的核心,對其成長有不可或缺的貢獻。我也常常描述,嬰兒如何感覺他具體內化的乳房和它所給予的乳汁。同時,在他的心理中,乳房和母親的其他部位和層麵,已經有瞭某些模糊的關聯。
  我並不認定對嬰兒而言,乳房隻是一個身體上的客體。其全部的本能欲望和潛意識幻想,使乳房充滿瞭遠遠超過它所提供的實際營養的性質。180-1
  在我們對病人的分析中,發現乳房在其好的層麵是母性美好(maternal goodness)、無窮盡的耐心和慷慨大方的原型(prototype of generosity),也是創造力的原型。正是這些潛意識幻想和本能需要,如此地豐富瞭此原初客體,使其仍舊是希望、信任和相信美好的基石。
  這本書處理最早期客體關係和內化過程,一個根植於口腔特質(orality)的特殊層麵。我會提到嫉羨對感恩能力和快樂能力在發展上的影響。嫉羨造成嬰兒難以建立其好客體,因為他覺得他所被剝奪的滿足,被讓他感到挫摺的乳房獨占瞭。180-2
  我們必須區辨嫉羨、嫉妒(jealousy)和貪婪(greed)。嫉羨是一種憤怒的感覺:另一個人擁有、享受某些所欲求的東西——嫉羨的衝動是要去奪走它或毀壞它。更甚者,嫉羨意味著隻介於主體和某人之間的關係,且返迴最早與母親的排他關係。嫉妒基於嫉羨,但是參與這種關係的至少有兩個人。它主要涉及的是主體感覺應該是自己應得的愛,卻被對手從他身上奪走,或陷入被搶走的危險中。日常生活中的嫉妒觀念,是一個男人或女人覺得被其他人剝奪瞭所愛之人。
  貪婪是一種貪得無厭的強烈渴求,遠遠超過主體的需要和客體所能夠和願意給的。在無意識的層次,貪婪的目標主要在於完全地掏空、吸乾、狼吞虎咽地吃光乳房,也就是說,它的目標是破壞的內射(destructive introjection)。然而,嫉羨不隻是尋求這種方式的搶奪,也是把壞東西放入母親體內,主要是壞的排泄物和自體壞的部分,而且最重要的是放入她的乳房,以便毀壞和摧毀她。在最深層的意義上,這意味著摧毀她的創造力。這樣的過程,源自尿道和肛門施虐衝動,我在其他地方已經將之定義181-1為一種開始於生命之初181-2的投射式認同之破壞層麵。雖然貪婪和嫉羨是如此緊密地相關,但是它們之間並無法畫齣固定的分界綫,基本的差異在於:貪婪主要是和內射聯結在一起的,而嫉羨則是和投射一起。
  根據《簡短牛津字典》(Shorter Oxford Dictionary),嫉妒意味著某個人已經拿走或被給予“好東西”,而這“好東西”照理說應該是屬於另一個人的。在這樣的脈絡下,基本上我會將“好東西”詮釋為是好乳房、母親、所愛的人,這“好東西”已經被其他人拿走。根據奎博(Crabb)所著的《英文同義詞》(English Synonyms):“……嫉妒是害怕失去所擁有的;嫉羨是因看到另一個人擁有他想要的東西而痛苦……嫉羨的人厭惡看到彆人享受,他隻有在彆人的悲慘中纔覺得自在。因此,所有想要滿足嫉羨之人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的。”根據奎博的說法,嫉妒是“根據客體而來的一種高貴或卑鄙的熱情。在前一種情況下,它是因恐懼而尖銳化的競爭;在後一種情況下,它是被恐懼激起的貪婪。嫉羨永遠是一種基本的熱情,導緻瞭那些更壞的熱情。”
  對嫉妒的一般態度不同於對嫉羨的態度。事實上,在某些國傢(特彆是在法國),因嫉妒而謀殺的判決較輕。這種差異的原因,可以在下列這種普遍的感覺中找到:謀殺對方,意味謀殺者仍愛著那個背叛自己的人。以上述所討論的詞匯而言,這意味著對“好東西”的愛存在著,而且所愛的客體不會像在嫉羨中一樣被損壞或毀壞。
  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賽羅,在嫉妒影響下,他摧毀瞭他所愛的客體,而以我的觀點,這就是奎博所形容的一種“嫉妒之卑鄙熱情”的特徵——被恐懼激起的貪婪。嫉妒作為一種心理天生的品質,在相同的劇作中有一段重要的論述:
  可是多疑的人是不會因此而滿足的;
  他們往往不是因為有瞭什麼理由而嫉妒,
  隻是為瞭嫉妒而嫉妒,
  那是一個憑空而來、自生自長的怪物。
  我們可以說:非常嫉羨的人是貪得無厭的,他永遠不會被滿足,因為他的嫉羨源自內在,因此總是會尋找一個可以聚焦的客體。這裏也顯示齣嫉妒、貪婪和嫉羨之間密切的關聯。
  莎士比亞似乎並沒有一直都區分嫉羨和嫉妒。以此處我所定義的層麵而言,下麵奧賽羅所說的文句,充分地顯示齣嫉羨的重要意義:
  哦,主帥,你要留心嫉妒啊;
  那是一個綠眼的妖魔,
  誰做瞭它的犧牲品,就要受它玩弄……
  這讓人想起一句諺語:“咬噬喂養他的那隻手”。咬、摧毀、毀壞乳房,幾乎是同義詞。
  ……

前言/序言

  剋萊茵的原生傢庭與她的個人發展
  梅蘭妮·剋萊茵,1882年生於維也納,雖然她在那裏生活到19歲,卻是在1910年搬到布達佩斯以後,纔真正“發現瞭”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從此精神分析成為其主要的興趣與熱情所在。而使她獲得這一發現的傢庭背景是有意義的。她的父親萊齊斯(Moriz Reizes)是一位醫生,其傳統的猶太父母希望他能成為一個祭司,但是他默默反抗,研習瞭醫學,並且在他買下牙醫診所之前執業瞭一段時間。他是一個很認真的學生,廣泛地閱讀,且自學瞭十種歐洲語言。他在剋萊茵18歲時過世。剋萊茵的母親來自比較自由的傢庭,似乎是一位富於冒險、溫暖和勇敢的女性,她在剋萊茵32歲時過世。我們可以從她的傢庭背景裏看到人性的溫暖、勇氣,以及進步與改變的能力,這些在剋萊茵日後對精神分析的貢獻裏扮演瞭重要的角色。
  梅蘭妮·剋萊茵與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是其發展上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她是四個孩子中最小的,西多妮(Sidonie)大她四歲、伊曼紐爾(Emanuel)大她五歲、艾米麗(Emily)大她六歲。西多妮罹患重病,她短短的九年生命,幾乎都是在醫院中度過的,雖然她過世時梅蘭妮隻有5歲,但是她們之間已經發展齣非常親密與投契的關係。據說她想將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教給妹妹,也是她教導梅蘭妮閱讀與算數。伊曼紐爾在寫作與音樂兩方麵都顯露齣纔華,但是他罹患瞭風濕性心髒病,很瘦弱。他像西多妮一樣,也看齣梅蘭妮的能力,並且鼓勵她、支持她讀書。他有點叛逆,但是交友廣闊,對於文化方麵具有廣泛的興趣,也引領妹妹進入瞭這些領域。經由伊曼紐爾,她認識瞭未來的丈夫阿瑟·剋萊茵(Arthur Klein)。伊曼紐爾曾想習醫,但由於健康狀況而必須放棄。在14歲前,剋萊茵也曾計劃習醫,但事與願違。17歲時她訂婚,並於四年後結瞭婚,因而必須放棄醫學之路。不過,在訂婚之後的兩年裏,她到維也納大學研讀人文科學。
  阿瑟·剋萊茵是個工程師和商人,為瞭工作必須時常旅行,有幾年這對夫妻居住在斯洛伐剋與席雷西亞(Silesia)地區的小鎮。梅蘭妮深深懷念她在維也納的社交與智性生活,當時也已經齣現婚姻問題。不過當1910年她的丈夫在布達佩斯找到工作時,她的生命改變瞭。當時她已有兩個小孩,梅莉塔(Melitta)生於1904年,漢斯(Hans)生於1907年。在布達佩斯,梅蘭妮發現瞭弗洛伊德的作品《夢的解析》(On Dreams,1901)以及改變其生命的精神分析。她與費倫齊(Ferenczi)聯係並接受其分析,費倫齊鼓勵她開始分析兒童。1919年,她在匈牙利精神分析學會發錶瞭第一篇文章《一名兒童的發展》(On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ld)。大約在這個時候,阿瑟前往瑞典工作,她終於與阿瑟分居瞭,並於1926年離婚。1921年她搬到柏林,在這之前她曾於海牙的精神分析年會中見過亞伯拉罕(Karl Abraham),且深深被他及其思想所吸引。亞伯拉罕對於剋萊茵的工作非常肯定,她終於在排除萬難之後,說服亞伯拉罕於1924年初開始為她分析,但是1925年12月亞伯拉罕去世瞭。失去瞭這個治療師同時是朋友的支持,剋萊茵在柏林的生活越來越艱辛瞭。也是在1925年,她認識瞭恩斯特·瓊斯(Ernest Jones),他對她的著作非常感興趣,並邀請她去英國演講,她欣然答應,她在英國共進行瞭六場關於兒童精神分析的演講,這些演講內容隨後編輯成她的第一本書《兒童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的前段。來年她帶著最小的孩子——當時13歲的艾力剋(Erich)移居倫敦。梅莉塔在此前已經與施密德伯格醫師(Dr W. Schmideberg)結婚,夫妻雙雙接受訓練並成為精神分析師,也定居在倫敦,剋萊茵的長子漢斯則留在柏林。梅蘭妮鏇即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British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的曆史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她常態性地參與學術研討會,在學會中宣讀文章、舉辦討論會與演講。她的取嚮引起瞭很大的爭議,受到某些人的強烈反對,又為其他人所高度贊許。
  梅蘭妮·剋萊茵和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大約在同一時間開始分析兒童,但是她們的工作在許多基本麵嚮上大相徑庭,這些差異可見於1927年的《兒童分析論叢》(Symposium on Child Analysis)。梅蘭妮·剋萊茵對於精神分析之主要貢獻的根源可以說在《兒童精神分析》一書中就已經存在瞭。舉例來說:本書顯現瞭她對兒童焦慮的關注,這一焦慮經常伴隨著潛在的攻擊性。她看到詮釋焦慮的重要性,而非用來忽略它。她見到兒童的潛意識幻想與焦慮事實上錶現在遊戲中、使用玩具的方式上以及在遊戲室裏的行為中,因此,接觸兒童的遊戲讓剋萊茵能夠與幼兒工作,即使是欠缺語言錶達能力的兒童亦然。這樣的取嚮隨後開啓瞭對潛意識幻想更多的瞭解,並且幫助她辨識瞭許多弗洛伊德曾經生動描述的議題,事實上在個體生命的更早期就已經開始瞭,例如與客體的關係、認同與內射(introjection)的過程、俄狄浦斯情結等。她見到幼童帶著先前對客體已經形成的期待與態度,進入治療中。她開始探討內在客體的本質,以及這些客體在兒童的內在世界裏是如何相互産生關聯。她觀察到這些內在客體運作的方式決定瞭兒童與分析師建立關係的方式——也就是移情。她對移情的觀察有助於進一步瞭解投射與內射的機製,以及移情如何反映瞭兒童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經驗之間不斷進行的互動。
  這些以及許多其他的發現,隨著她持續對兒童與成人的分析而逐步開展與豐富化,並且建立瞭一個新的理論架構。這一點隨著1935年發錶的《論躁鬱狀態的心理成因》(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Manic-Depressive States)而更為清楚,這篇文章綜閤上述許多觀念,並加以係統化。現在,我們見到她比較不強調攻擊性,而較強調生死本能、愛與恨之間的互動及其隱含的意義。她引介瞭“心理位置”的觀念,並描述“抑鬱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及其與“偏執心理位置”(paranoid position,當時如此稱呼,後來名為“偏執—分裂心理位置”〔paranoid schizoid position〕)之關係。心理位置的觀念意味著與較為僵化的發展階段概念有所區彆。剋萊茵認為,每個心理位置具有其獨特的焦慮與用來對抗這些焦慮的防禦方式,而這些防禦或是更偏嚮整閤和更真實的客體關係,或是相反地,更偏嚮分裂(splitting)與碎裂化(fragmentation)。因此,她並不視這些心理位置為已經渡過且完成的階段,而是個體人格中的動力部分。
  這些想法在五年後的文章《哀悼及其與躁鬱狀態的關係》(Mourning and its Relation to Manic-Depressive States)中有進一步的發展,不過要等到1946年在《對某些分裂機製的論述》(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中,梅蘭妮·剋萊茵的基本理論架構纔算得到最終闡明。在該篇文章中,她更巨細靡遺地探討瞭生命最初幾個月間的心理過程,即偏執—分裂心理位置,並且引介瞭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的概念:既是一種防禦機製,也是一種侵入和控製客體的方式。她在這個領域的工作對於瞭解精神病具有很重要的貢獻,這些在羅森費爾德(H. Rosenfeld)、 西格爾(H. Segal)、比昂(W. Bion)等人的工作上獲得瞭進一步的發展。1957年,剋萊茵齣版瞭最後一本重要著作《嫉羨與感恩》(Envy and Gratitude),在此作品中,先前曾在某些兒童案例中被描述為重要情緒的“嫉羨”,現在被視為正常與病態發展的要素。
  雖然梅蘭妮·剋萊茵發展瞭新的理論架構,她始終都覺得自己的工作基本上奠基於弗洛伊德的理論,隻是在一些方嚮上有所不同,這些歧異之處主要在於她相信:許多弗洛伊德的發現,事實上源於比他所認為更早的階段。剋萊茵的理論思想萌發於她在臨床工作上很深的投入,其理論的發展也和臨床工作並行。這種介於臨床工作與理論思想之間的互動,對於許多欣賞並且重視其貢獻的分析師而言,已被證實為非常有力的啓示。
  貝蒂·約瑟夫(Betty Joseph)
  梅蘭妮·剋萊茵基金會(The Melanie Klein Trust)



《嫉羨與感恩》並非一本涵蓋所有人類情感的百科全書,也不是對心理學理論的流水賬式梳理。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充滿個人印記的探索,作者藉由“嫉羨”與“感恩”這兩個看似極端卻又微妙交織的情感,撬開瞭人類內心深處更廣闊的風景。這本書所呈現的,並非是對這些情感的簡單定義或分類,而是對其復雜性、動態性以及在個體生命曆程中扮演的深刻角色的細緻剖析。 本書的核心,與其說是對“嫉羨”和“感恩”這兩個詞匯本身進行羅列式的討論,不如說是通過這兩個情感的棱鏡,摺射齣更普遍的人性議題。作者並非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冷冰冰地分析這些情緒,而是以一種近乎於自省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充滿共鳴的內心世界。他所描繪的“嫉羨”,並非僅僅是看到彆人擁有而自己沒有時的簡單失落,而是可能源於更深層次的自我評價、對公平的感知,甚至是對自身潛能的認知。這種“嫉羨”,可能在不經意間激發瞭進取之心,也可能在極端情況下扭麯瞭正常的價值判斷。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嫉羨錶象的描繪,而是試圖去理解它産生的土壤,比如童年經曆、社會比較、個人期望與現實的落差等等。他會探討嫉羨如何像一條暗流,在人際關係中悄然湧動,如何在團隊協作中製造微妙的阻礙,又如何在個人成長中成為一種隱秘的動力。 而“感恩”,這本書中所探討的,也絕非簡單的“謝謝”二字。它可能是一種對微小善意的深刻體察,對生命中點滴美好的珍視,甚至是麵對睏境時,從絕望中汲取的一絲光明。作者可能會描繪齣,感恩是如何將一段平淡的經曆升華為一次難忘的迴憶,如何化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如何在睏頓中給予人繼續前行的力量。他會深入挖掘,感恩的産生是否需要一種特定的心境,是否需要對“給予”的理解,以及感恩的錶達方式的多樣性。它可能體現在一句感謝的話語,一個關懷的眼神,一次力所能求的幫助,甚至是一種對生活本身深刻的敬意。作者可能還會追溯,感恩的缺失又會帶來怎樣的後果,比如麻木不仁,比如對擁有的視而不見,甚至是對他人的善意産生不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嫉羨與感恩》並非一本簡單的對照性讀物,將嫉羨視為負麵,感恩視為正麵,然後進行非此即彼的劃分。相反,作者更傾嚮於展現這兩個情感之間可能存在的復雜聯係和轉化。有時候,正因為我們能感受到某種程度的“不及”,纔更能體會到他人擁有的“好”,進而生齣“感恩”之心,感謝那些我們所未曾擁有,卻有人願意分享或給予的。反之,過度的嫉羨,可能會讓人忽略掉自己已經擁有的,從而阻礙瞭感恩的産生。作者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綫索,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展現齣人性光譜中更加豐富和細膩的色彩。 本書的價值,更在於它對這些情感的“工作方式”的深入探究。作者並非滿足於描述這些情緒“是什麼”,而是去追問它們“如何運作”。他可能會藉助個人的經曆、觀察到的社會現象,甚至是一些文學或藝術作品中的片段,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他會探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嫉羨與感恩是如何被理解和錶達的;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它們又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比如,青春期的嫉羨可能更顯露和衝動,而成熟後的嫉羨則可能更加內斂和復雜。同樣,童年時期的感恩可能更多是針對物質上的給予,而成年後的感恩則可能更多體現在對情感支持、人生經驗的傳承。 《嫉羨與感恩》也不是一本提供簡單“心靈雞湯”的書籍。它不會告訴你“隻要感恩,一切都會好起來”或者“不要嫉妒,你就會快樂”這樣淺顯的結論。作者所做的是一種更加審慎和細緻的挖掘,他會承認這些情感的復雜性,承認它們在人性中的必然性,並試圖幫助讀者去理解它們,而不是一味地去壓抑或宣揚。他提供的,是一種對自身內心世界的更深刻的理解,一種更成熟和多元的視角去看待自己以及身邊的人。 因此,閱讀《嫉羨與感恩》,可能並不能讓你立刻擺脫嫉羨,或者讓你變得時刻心懷感恩。但它能做的是,讓你在麵對這些情感時,不再感到睏惑或無助。它能夠幫助你識彆齣自己內心的真實聲音,理解那些常常被忽略或誤解的情緒。它會讓你意識到,人性並非非黑即白,而是一個充滿動態和張力的光譜。在這本書中,你可能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煩惱的情感,原來有著更深層的根源,而那些曾經讓你欣慰的時刻,原來蘊含著更豐富的意義。 這本書的篇幅,如作者所言,涵蓋瞭1946年至1963年這段時間的作品。這本身就意味著,它所呈現的觀點和思考,是經過漫長歲月沉澱的。作者的文字,可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印記,也可能融入瞭作者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感悟。這種跨越時空的深度,使得本書的內容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思考。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場關於人性復雜性的探索之旅,去認識那些潛藏在心底、塑造著我們生活的“嫉羨”與“感恩”,以及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它最終的目的,或許是讓每一個閱讀它的人,都能以一種更加清醒、更加寬容的態度,去麵對自己內心世界的種種起伏,去理解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互動,並最終,在對這一切的深刻認知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寜與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難度是進階級的,它挑戰瞭讀者對於“連貫敘事”的傳統期待。我第一次翻開它時,差點因為那些晦澀的哲學思辨而放棄。作者似乎對時間概念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經常在不同的年代間自由穿梭,用後來的視角去審視過去的決定,這種手法製造瞭一種強烈的宿命感。其中探討的關於“選擇的代價”的主題尤其深刻,它揭示瞭我們每做一個決定,其實都是在親手埋葬瞭無數個未曾發生的自己。文本中充斥著大量的意象,比如永恒的雨季、被遺忘的鍾聲,這些意象的重復齣現構建瞭一種潛意識的結構,初讀時可能隻覺得零碎,但隨著閱讀深入,它們會像拼圖一樣自動對接,形成一個宏大而令人不安的圖景。對於習慣於綫性敘事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對閱讀耐心的嚴峻考驗,但隻要堅持下來,等待你的將是精神層麵的巨大補償。

評分

這本書散發著一種古典的、近乎學術的嚴謹氣質,但其內核卻是極其現代和叛逆的。作者在分析社會現象時,援引瞭許多我聞所未聞的理論框架,這使得文本的厚度猛增,我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查閱背景資料。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他者凝視”的批判,那種被審視、被定義、從而失去主體性的感覺,被描繪得入木三分,讓我這個旁觀者都感到一種被剝奪的憤怒。行文布局上,作者非常擅長使用鋪墊和留白,他從不急於給齣答案,而是將判斷的權利完全交給瞭讀者,這種互動性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博弈。每次閤上書本,我都會花很長時間去整理腦海中被激發齣的各種觀點和反駁,這本書與其說是在提供觀點,不如說是在提供一個思考的“場域”。它更像是精神世界的健身房,需要你使齣全力去舉起那些沉重的概念杠鈴。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復雜而矛盾的,它既讓人感到極度的啓發,又讓人無可避免地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沼。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幾段關於記憶的探討,作者質疑瞭我們記憶的可靠性,認為我們所珍視的“過去”很可能隻是一係列被精心編輯過的幻象。文字的節奏時而急促,如同心跳過速的恐慌,時而又緩慢得如同冰川移動,這種強烈的節奏對比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錶現力。它不太依賴於情節的抓人眼球,而是完全依靠思想的深度來吸引人。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的不是你希望看到的形象,而是你竭力想掩蓋的內在構造。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多瞭一層濾鏡,看什麼都多瞭一份審慎和探究,仿佛參與瞭一場盛大的思想解剖會,雖然略感疲憊,但精神上的充實感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

這本厚重的文集,簡直是一場心靈的迷宮探險。我花瞭整整一個星期纔勉強啃完頭幾篇,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茂密的原始森林裏摸索,每一步都充滿瞭未知和潛在的陷阱。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他似乎擁有一種洞察人性的X光機,能穿透所有虛僞的錶象,直抵最深處的欲望與不安。尤其是關於社會階層固化那幾篇,簡直是當頭棒喝,讓我不得不反思自己平日裏那些不經意的傲慢與自卑是如何形成的。他的敘事結構經常是跳躍的,時而冷峻如手術刀般精準剖析,時而又轉為近乎夢囈的意識流,讓人在邏輯的清晰與情感的混沌之間來迴拉扯。讀完後勁極大,很多句子需要反復咂摸,纔能品齣其中那股略帶苦澀的況味。感覺作者並非在講述故事,而是在構建一個精神世界的模型,讓我們得以一窺人類情感的復雜性與脆弱性。這本書不是用來“享受”的,更像是一次必須完成的“精神朝聖”,過程艱辛,但收獲的思考深度是無可估量的。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整體氛圍,那一定是“壓抑的勃發”。它不像那些直抒胸臆的暢銷書,讓你讀完後感覺輕鬆愉快。恰恰相反,它像一劑慢性毒藥,緩慢而持續地滲透你的認知邊界。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衝突的方式,他從不簡單地將人物劃分為好人或壞蛋,而是將他們置於一個道德的灰色地帶,讓他們在看似無解的睏境中掙紮。有幾處關於傢庭倫理的描寫,其尖銳程度讓我不寒而栗,仿佛看到瞭自己傢族曆史中那些被刻意遺忘的幽暗角落。語言風格是冷峻中帶著一絲詩意的反諷,就像在冰冷的鋼結構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這本書的節奏感掌握得非常高明,長短句交錯,段落長短不一,讀起來有一種搖曳生姿的韻律感,雖然內容沉重,但閱讀體驗卻齣奇地富有張力,絕不會讓人感到冗長乏味。我強烈推薦給那些對“人性真相”抱有探究欲望的讀者。

評分

非常好

評分

湊單買的,還沒仔細看,希望不錯。

評分

印刷質量一般般,是不是DB難說

評分

剋萊因係列,都是心理學經典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還沒看,迴頭追評

評分

經典心理學書籍,值得一看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非常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