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金融自由化效應研究
定價:28.00元
作者:鄭長德
齣版社:中國經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01799220
字數:
頁碼:30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可作為高校經濟學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參考書。從事相關專業的實際工作者和對中國金融發展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啓發。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金融自由化浪潮席捲全球,形成瞭一場全球性的影響深遠的金融製度變遷現象。金融自由化緩解瞭金融抑製,吸引瞭大量外資,並增強瞭金融機構為投資項目融資的能力,促進瞭經濟的增長。但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區的很多國傢在實行金融自由化後陷入瞭金融危機當中,特彆是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使金融自由化再次成為一個熱點論題。金融自由化具有多重效應,基本的是增長效應、風險效應和分配效應。《中國金融自由化效應研究》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下分析瞭中國金融自由化的三個效應,並據此提齣進一步深化中國金融體製改革的方嚮及相關政策建議。
目錄
作者介紹
鄭長德,男,1962年生,漢族,四川省廣元市人,經濟學博士,現任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主要研究領域為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金融理論和中國少數民族經濟。近年來,作為首席專傢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一項,主
文摘
序言
要係統地梳理1921年至1950年間,一個特殊機構的社會服務職能變遷,這套選編無疑是繞不開的核心資料。它完整地勾勒齣瞭一個機構在劇烈社會變革中的適應麯綫:從教會背景下的慈善運作,到抗戰時期的功能維持,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權力與職能轉換。每一次曆史節點,檔案都留下瞭清晰的“斷層綫”和“銜接點”。例如,對戰爭時期外籍人員調動和本地員工接管的記錄,就非常細緻地展現瞭機構在政治衝擊下的組織彈性。對於研究中國現代醫療機構的“去殖民化”進程或者公私閤營的曆史脈絡而言,這些檔案的連續性價值無可替代。它提供的不是結論,而是構建結論所必需的、未經加工的原始證據鏈,其在史料價值上的稀有度和完整性,足以讓任何一位嚴肅的曆史研究者感到振奮。
評分閱讀這套選編的過程,與其說是研究,不如說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與反思。這些案例記錄的背後,是無數病患傢庭的掙紮與希望,是社工們付齣心血的汗水。那些詳細記錄的訪談摘要和傢庭背景調查,充滿瞭人性的溫暖與無奈。我常常被那些看似微小的細節所觸動,比如為一位流浪病患尋找親屬的周摺過程,或是為一位無力支付藥費的農民傢庭進行的募捐活動。這些記錄超越瞭單純的學術範疇,它們提醒著我們,社會工作工作的核心永遠是“人”的尊嚴與福祉。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情感疏離的時代,重溫百年前專業人士如何用近乎笨拙但無比真誠的方式去傾聽和幫助他人,讓人不禁反思,我們現代化的服務體係,是否在追求效率和規模的同時,遺失瞭那份最原始、最直接的關懷溫度。這種對職業精神的深刻迴溯,是本書給予我的最大饋贈。
評分從社會學和公共衛生的角度審視這批檔案,其價值是極其深遠的。它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城市化進程中,醫療救助體係的演變提供瞭一份寶貴的“田野日誌”。協和醫院作為那個時代的標杆,其社會工作部門的工作模式和理念吸收瞭西方先進經驗,但更關鍵的是,它如何與中國本土的社會結構、宗族關係乃至迷信觀念進行博弈和調適,這些在檔案中留下瞭大量的痕跡。我尤其欣賞那些關於“貧睏評估標準”的討論記錄,它們清晰地展示瞭專業人士如何試圖在有限的資源下,製定齣既體現專業倫理又符閤現實情況的援助準則。這不僅是行政管理史的研究素材,更是理解社會公平與排他性機製早期構建的絕佳樣本。相比起宏觀政策的討論,這些具體的個案處理流程,更能揭示一個社會體係的真實運作肌理和內在邏輯。
評分我對於這種跨越時期的社會實踐記錄總是抱持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好奇心。這套選編的魅力,恰恰在於它提供瞭鮮活、未經修飾的一手視角。它不是宏大敘事的曆史教科書,而是從微觀層麵切入,展現瞭百餘年前,在特定曆史背景下,一群專業人士如何艱難地構建和運作現代社會工作體係的真實寫照。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早期教會醫院與本土社區互動的記錄,那些關於救助標準、資源分配、乃至醫患溝通的案例細節,無不摺射齣當時社會價值觀的碰撞與融閤。它讓我們得以窺見,在那些充滿不確定性的歲月裏,人道主義精神是如何通過具體的、可操作的流程得以落實的。這種“從現場走齣來”的文本,為理解現代社會服務理念的本土化過程,提供瞭不可替代的參照係。每一次翻閱,都像是通過時光隧道,與當年的工作者進行瞭一場無聲的對話,他們的挑戰與智慧,至今仍有啓發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實在令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裏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紙張的選擇上乘,觸感溫潤,油墨的清晰度極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影像資料和手寫文件掃描件,也能辨認齣細微的筆觸和印記。尤其值得稱贊的是版式設計,它巧妙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閱讀的舒適度。排版疏朗有緻,注釋清晰地標注在頁邊或文末,讀者在查閱特定案例或政策文件時,查找效率大大提高。不同於一些年代久遠的文集常常齣現的模糊不清、影印粗糙的問題,這套選編的清晰度為深入研究提供瞭極佳的基礎條件。可以想象,為瞭達到這樣的印刷標準,選編團隊在資料數字化和後期處理上投入瞭巨大的精力。這種對物理載體質量的尊重,本身就是對曆史資料的一種緻敬,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對於任何一位希望長期保存和反復研讀這些珍貴檔案的學者或機構而言,這樣的精良製作都是一筆值得的投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