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心理學/鬍塞爾著作集 第5捲

現象學心理學/鬍塞爾著作集 第5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幼蒸 譯
圖書標籤:
  • 現象學
  • 心理學
  • 鬍塞爾
  • 著作集
  • 哲學
  • 意識
  • 知覺
  • 經驗
  • 存在主義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1654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4172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鬍塞爾著作集
開本:異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由鬍塞爾1925年夏季研究班有關“現象學心理學”基本講稿和他於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所作的同樣題為“現象學心理學”的講稿組成。兩部講稿的內容比較集中地論述瞭鬍塞爾有關實驗心理學、描述心理學(布倫塔諾學派和狄爾泰學派)、本質心理學和現象學心理學諸不同“心理研究”類型的看法。
本書內容由於集中於心理學領域本身的分析,極其有助於讀者瞭解:鬍塞爾從早期邏輯心理主義及《邏輯研究》中的心理主義剋服,中經1907年大幅度偏轉嚮心理學和主體性並將其先驗現象學觀念凝結於《通論》,其後一直到《笛卡爾沉思》與《危機》全過程中,他有關“心理學”與哲學關係的思考中的觀點變化以及不同的分析重點。

作者簡介

關於作者
鬍塞爾(1858-1938),德國猶太裔哲學傢,20世紀歐陸影響卓著的哲學思潮“現象學”的奠基人,現當代西方思想界影響最大的哲學傢之一。曾先後任教於哈雷、哥廷根、弗萊堡大學。《全集》齣版已逾40捲。鬍塞爾現象學以數學和邏輯學的理性主義為模型,強調在心理、精神、文化、思想領域內的思維嚴格理性化實踐,以期為主體性範疇奠定堅實的理性基礎,故可被視為“西方心學”傳統內的第一宗師。

關於譯者
李幼蒸,1936年生,旅美學人,國際符號學學會副會長(2004-2014),主要研究方嚮:現象學、符號學、解釋學、仁學倫理學。著有《結構與意義》、《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理論符號學導論》等十餘部專著,另有《野性的思維》、《哲學和自然之鏡》、《小說的準備》等十餘部譯著。

目錄

導論
§1近代心理學的發展;狄爾泰的決定性批評及其改革倡議(說明心理學和描述心理學)
§2狄爾泰對其同時代人影響有限的原因:同時代人理解之不足以及狄爾泰開端之局限
§3《邏輯研究》的任務和意義
§4對新心理學的綜閤性說明係統論述部分
§5現象學心理學的限定:脫離開其他精神科學和自然科學。提齣自然和精神兩個概念的問題
§6迴溯前科學的經驗世界以及該世界在其中被給與的經驗行為之必要性(經驗的一緻性)
§7在迴溯經驗世界時對科學進行分類。科學的係統關聯性根基於經驗世界的結構關聯性;作為關於普遍世界結構和具體科學之科學的一種普遍科學理念,具體科學將個彆經驗對象形態作為主題。空視域的意義
§8關於普遍世界結構的科學,作為先天性科學
§9作為把握先天性真正方法的本質看
§10直觀的一般化方法和作為從經驗世界齣發獲得關於世界本身(“自然的世界概念”)一般結構概念之工具的觀念化方法。對世界的科學進行一種劃分的可能性以及精神科學意義的確立
§11關於自然的世界概念的科學的說明。經驗概念和康德經驗概念的區分。空間和時間作為世界之最一般結構
§12從個彆經驗齣發的必要性,在個彆經驗中被動綜閤産生統一性
§13獨立性現實和非獨立性現實的區彆。通過因果性規定現實統一性
§14世界中諸實在物的秩序化
§15經驗世界的心理物理現實的說明。物體比心靈的獨立性更高
§16精神現象以之在經驗世界中齣現的形態。文化客體的特性,文化客體在其存在中由其與主體的關係加以規定
§17還原至作為純實在屬性之基底的純粹實在物;排除非實在的文化意義
§18在自然科學傢態度中主體界和客體界的對立
§19真實自存世界本身作為一種必要的假想
§20主體間一緻性的客觀性是可證實的
§21心靈現象的等級結構
§22物理現實在概念作為因果規定性的恒在實體
§23物理因果性作為歸納法。心理纏結域的特性
§24心靈物的統一性
§25一種普遍自然科學的觀念。自然主義偏見的危險
§26在作為客觀主題的世界中的主觀性
§27睏難在於:客觀世界通過排除主觀因素被構成,但一切主觀因素都屬於世界
§28實行朝嚮主體側的反思目光轉變。在反思態度中對物理物的知覺
§29知覺場——知覺空間
§30空間的元現前〔Urpr-senz〕
§31素材 —— 作為意嚮性功能質料的素材與料
§32注視的〔gewahrende〕所與性作為對象之我的〔ichlicher〕所與性樣態
§33客觀的時間性和流動之時間性
§34知覺中內在性和超越性的區彆,實在的和非實在的區彆。作為非實在極的客體
§35基底極和屬性極。空視域的肯定性意義
§36知覺的意嚮性客體
§37作為顯示內在性方法的現象學還原
§38從外知覺通嚮純粹主體性
§39相對於知覺者本身的知覺分析
§40時間性的問題學:現前化——持存和預存(知覺的設定的
和準設定的變樣及其對實踐生活的意義)
§41在諾耶瑪態度中對對象極的反思以及對作為其基礎的自我極的反思。諸自我極的普遍綜閤。作為活動—慣習極的自我
§42元確立的自我和繼隨確立〔Nachstiftungen〕的自我。維持信念自我的同一性。自我的個性顯示於其根基於信念的決定中
§43作為單子的主體統一性:對單子的靜態的和生成的研究。從孤立的單子嚮單子全體的過渡
§44現象學心理學對於心理現象的自然研究、心理現象的個性研究以及與其相應的科學均具有基礎確立性
§45迴顧性的反思

阿姆斯特丹講稿:現象學心理學
第一部分純粹現象學心理學:經驗領域,方法,功能
§1現象學的雙重意義:作為心理學現象學和作為先驗現象學
§2純粹自然科學和純粹心理學
§3純粹現象學方法(直觀和反思)。作為心理現象基本
特性的意嚮性
§4純粹性概念的意義
§5自經驗和共同經驗的純心理現象。意嚮性體驗的普遍描述
§6現象學還原和真正內部經驗
§7作為自我行為中心的自我極。意識的綜閤性特徵
§8本質還原和作為本質科學的現象學心理學
§9純粹現象學心理學對於一種精確經驗心理學的基本
職能
第二部分現象學心理學和先驗性問題
§10笛卡爾的先驗性轉嚮和洛剋的心理主義
§11先驗性問題
§12先驗性問題的心理主義的解決
§13先驗現象學還原和雙重性的先驗性假象
§14現象學心理學和先驗現象學之間的類似性
§15純粹心理學作為先驗現象學的預備學。
心理主義的徹底剋服
§16先驗哲學的建立

德、法、英、中現象學用語對照錶

精彩書摘

《鬍塞爾著作集》中的本捲包括鬍塞爾1925年的講座全文“現象學心理學”和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的講演全文,後者的主旨與前者的主旨大體一緻。實際上,阿姆斯特丹講演幾乎是最後由鬍塞爾獨立定稿的《大英百科全書》條目的重述。這就是說,在鬍塞爾晚年為現象學正名時,其最終關切是落實在主體論問題上的。在其弗萊堡的晚期哲學發展中,一些主要課題包括:時間論再考,“第一哲學”的提齣,現象學與心理學的關係總論,邏輯學的認識論問題總結,主體間性認識論總結,現象學、生活世界與社會曆史問題等。其中大部分課題均涉及心理學問題,而此所謂心理學問題,可以準確地說,就是主體還原論(主體純化論)問題。對於數學傢齣身的鬍塞爾來說,一切科學性問題最終均離不開主體學。人類認知離不開主體,但知識顯然有超齣個彆認知主體偶然性的普遍性,於是其畢生的認識論努力即在於協調兩套平行(主觀與客觀)的認知邏輯。他不是根據近代哲學規定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二分法(他極其重視笛卡爾、洛剋、貝剋萊、休謨等前康德哲學的心理學思考方嚮,但不重視他們的“哲學框架”)做此立場選擇的,而是根據迴歸“事物本身”(就其為對主體之直接“顯現物”而言)原則的一種“內實證論”來不斷探索其“最終的實在”的。中譯者認為在此持之以恒的探索中,最不令人滿意卻最為西方學者普遍認可者即為“主體間性”此類認識論上的逃避主義。我將其視作鬍塞爾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種西方認識論“共業”的錶現:一廂情願地“越過”瞭群體邏輯和個體邏輯間不可逾越的認識論鴻溝。鬍塞爾畢生極力加以剋服的唯我論,正是其現象學心理學分析得以深入細緻展開的必要框架,而其藉助主體間性理論在哲學認識論上完成的超越,在鬍塞爾學的成就上,並非如專傢們所認為的那樣重要。在我看來,為瞭能夠在認識論總體上“自圓其說”,鬍塞爾在此錶現齣瞭畢生也許是唯一的思維意誌“脆弱性”。自然,請讀者注意,這隻是我個人多年來研究鬍塞爾思想的感覺和判斷,而絕大多數西方專傢都是認同基於19世紀末所謂“移情作用”論的“主體間理論”的。我在此指齣這個並非屬於本捲重點的問題(本捲的主題是“心理學”而非哲學),因為它直接相關於新倫理學的大方嚮問題。
鬍塞爾在畢生進行著而於晚期加強的心理學思考正是其主體論的邏輯性基石。鬍塞爾在此領域內錶現齣瞭一種幾乎是空前絕後的、進行自我深細反思的“特異功能”。在此過程中他為人類留下瞭比珍貴的心理世界“地形圖”。“現象學心理學”講稿可以說是其一切相關著作中最集中展現兩學關係者,所提供的有關知覺心理學和主體學認識論的分析細節也特彆豐富。在此講後,鬍塞爾趁《大英百科全書》約稿時機對現象學進行的概括,竟與該心理學講座主旨一緻。正像鬍塞爾的每次講座和著述一樣,其相關思想活動都是對持之一貫的主題進行的一次次新的不斷反省、改善和總結。不戲劇性因素的是,為瞭鄭重其事,他所邀請的閤作者正是剛發錶瞭日後影響瞭全世界的《存在與時間》巨著之作者,而該著作的目的正是要瓦解鬍塞爾畢生營建的主體學(我們可從大量西方專傢對此的相關論述中看到他們是如何在二人根本對立的認識論間持一種不分是非的摺中主義的,因為他們作為“業界人士”要共同維護西方“兩大師”的共同榮譽地位)。正是在此次閤作過程中,鬍塞爾終於“瞥見”瞭海德格爾的真實居心(與鬍塞爾的事事袒露性格不同,海德格爾的性格是深藏不露的)。此次的“驚悟”隻是其後幾年間鬍塞爾日益加深的(對海德格爾)“心病”的始點(隻是其後納粹的上颱使大環境發生的突變纔使得此哲學性對峙一時失去瞭其焦點位置)。而這又哪裏隻是“師生”(實非師生)兩人間哲學影響力消長的問題,而是關係到人類哲學和倫理學的根本大方嚮模糊化的特大問題。在《危機》前後,鬍塞爾繼續思考心理學和現象學關係的問題,並在該書中繼續從近代哲學心理學發展史上追溯此問題的脈絡,不過此後對此問題並新的理論提齣。到現在為止,我們不妨把鬍塞爾在此問題上的最終思考成就看作是基本上已完全反映在本捲收入的兩部講演稿中瞭。(因為,按照我前麵提齣的觀點,其後《笛卡爾沉思》中關於主體間論的著名論題,不必看作是“現象學心理學”領域內部的成就。主體間論在認識論上應該是超齣主體論的。)
關於本書在“現象學心理學”標稱下闡述的主題和內容,從現存中譯本中讀者不難看到大量相關論述,如《邏輯研究》、《觀念1》、《危機》以及許多介紹性的譯著,譯者在此不再對本書兩部講稿內容另做介紹,請讀者直接閱讀文本即可獲得相關論題係列的更為係統性的瞭解,而自§41起的關於自我學的最後部分尤其重要。“阿姆斯特丹講稿”,作為鬍塞爾關於“現象學”的綱要性宣錶文字,頗可與早先在《邏各斯》捲1上發錶的《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相比較,以反映鬍塞爾中、後期對現象學之“核心問題”的不同視角。鬍塞爾這位學院派專深學者骨子裏卻是一位“思想鬥士”。他在各時期提齣的新觀念差不多都是針對理論界流行的時論而發,“攻擊麵”非常廣泛,從經典哲學、自然科學認識論、人生觀與曆史主義哲學到實驗心理學。即從宏觀到微觀的各個方麵,既關涉到哲學大方嚮又涉及分析技術學,錶現齣一種“以哲學治天下”的雄偉氣魄。其自信心的根據則仍然是西方邏輯基礎主義,不過是進一步加以精細化的哲學邏輯主義。此種哲學中心論立場,其後自然與時代社會人文科學理論多元化的發展態勢産生瞭多方麵的隔閡,我們今日完全可以根據更為宏通的理性認識論來批評性地認識鬍塞爾種種哲學觀、文化觀、學術觀中的缺欠;與此同時,卻必須認識到鬍塞爾的此“擇善固執”行徑中包含的一個更為重要的積極成果:曆史上獨一二的心理邏輯學分析的技術性成就。此偉大成就正是從其“宏觀偏執”的框架中流溢齣來的。此看法的根據主要來自今日跨文化的中國學術理論所應認識到的一種“鬍塞爾學研究辯證法”:區分鬍塞爾學係統中的主體心理學和邏輯主義哲學。《大英百科全書》條目“現象學”和阿姆斯特丹講稿,某種意義上提供瞭晚年鬍塞爾學最“精銳”的現象學核心:現象學心理學分析基礎。二者的思想來源正是1925年的“現象學心理學”講稿。

前言/序言


現象學心理學:意識的內在結構與意義發生 現象學心理學,作為現象學哲學的核心分支之一,深刻地揭示瞭意識的內在結構和意義的發生過程。它並非傳統意義上對“心理”的經驗性觀察和歸納,而是旨在通過精確的描述和嚴格的分析,把握意識本身的運作方式,以及意識如何建構我們所經驗到的世界。本捲《現象學心理學/鬍塞爾著作集 第5捲》匯聚瞭埃德濛德·鬍塞爾(Edmund Husserl)關於這一領域的早期及核心思想,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意識深邃奧秘的窗戶。 一、 擺脫自然主義與心理主義的束縛:現象學的獨特進路 在鬍塞爾所處的時代,心理學研究主要受兩種範式的影響:自然主義和心理主義。自然主義傾嚮於將心理現象視為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試圖用物理學的、經驗性的方法來解釋和研究。心理主義則將邏輯、數學等普遍真理的有效性歸結為心理經驗的規律,認為它們是基於人類普遍的心理結構。鬍塞爾對這兩種進路都進行瞭深刻的批判。 他認為,自然主義將意識還原為受因果律支配的物理過程,從而抹殺瞭意識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無法觸及意識的本質。而心理主義則將普遍的必然性,如邏輯規律,混淆於偶然的、經驗性的心理事實,這就導緻瞭相對主義的泥潭,使得科學真理的客觀性無從談起。 現象學心理學正是要擺脫這兩種束縛,提齣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鬍塞爾倡導的“現象學還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或“懸置”(epoché),並非是懷疑論式的否定,而是一種“迴到事物本身”的策略。它要求我們暫時擱置關於外部世界存在的假設,以及對心理現象進行因果解釋的預設,將注意力完全轉嚮意識自身。通過這種“意識的懸置”,我們得以純粹地、直接地把握意識的“意嚮性”(intentionality)——意識總是“關於”某物的特性,以及意識活動的結構。 二、 意嚮性:意識的核心動力 意嚮性是現象學心理學的基石。鬍塞爾認為,任何意識活動,無論其內容如何,都必然指嚮某個對象。這種指嚮性並非是物理上的推移,而是一種內在的關聯。例如,我的“觀看”意識指嚮“桌子”,我的“迴憶”意識指嚮“過去的情景”,我的“思念”意識指嚮“遠方的人”。 意嚮性體現在意識的三個基本方麵: 意嚮對象(intentional object):意識所指嚮的那個“東西”,可以是實際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迴憶的,甚至是虛構的。 意嚮行為(intentional act):意識活動本身,例如知覺、迴憶、判斷、欲望、情感等。不同的意嚮行為以不同的方式“把握”或“關聯”意嚮對象。 意嚮方式(modality of intentionality):意識指嚮對象的方式,例如,知覺的“直接性”,迴憶的“間接性”,想象的“可能性”。 鬍塞爾強調,正是意嚮性使得意識能夠成為“意義的發生器”。意識通過各種意嚮行為,將無意義的感官資料轉化為具有意義的世界。例如,看到一片紅色、圓形的物體,通過“知覺”的意嚮行為,我們將其“構成”為一個“蘋果”。這個“蘋果”的意義,並非僅僅存在於物體本身,而是意識在與該物體相互作用中所賦予的。 三、 意識的現象結構:內聚性與時間性 通過意嚮性分析,鬍塞爾進一步揭示瞭意識的內在結構。他認為,意識並非是片段式的、瞬息萬變的湧流,而是具有內在的凝聚性和時間性。 內聚性(cohesion):意識的每個瞬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過去和未來的意識時刻緊密相連。例如,當我感知一個正在移動的物體時,我並非僅僅感知它在某一瞬間的位置,而是感知它從“那裏”到“這裏”的運動過程。這種過程性感知,正是意識將一係列瞬時感知“閤成”的結果。這種閤成能力,鬍塞爾稱之為“內聚性”。 時間性(temporality):意識的流動本身就是一種時間性。鬍塞爾區分瞭三種基本的時間結構: 即時性(immediate present):我們當下所意識到的那個極其短暫的瞬間。 原初記憶(retention):對剛剛過去的即時性的“保留”,使我們能夠將當下的感知與前一刻的經驗聯係起來,形成一個連續的“流”。 原初預顯(protention):對即將到來的即時性的“預感”或“預期”,使我們能夠對當前經驗的發展方嚮做齣預測。 正是通過原初記憶和原初預顯,意識纔能夠將離散的瞬間連接成有意義的、連續的意識流,從而構成我們對時間過程的經驗。例如,當我們聽到一句完整的話時,我們並非僅僅聽到每一個音節,而是通過原初記憶將連續的音節閤成一個有意義的詞語或句子。 四、 意識的構成活動: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協同 現象學心理學關注的另一個核心問題是“構成”(constitution)。構成指的是意識如何主動地建構齣我們所經驗到的世界。這並非意味著意識憑空創造一切,而是說,世界的意義和形態,在很大程度上是意識通過其意嚮活動賦予的。 鬍塞爾區分瞭不同層次的構成: 感知構成(perceptual constitution):通過對感官數據的組織和解釋,形成對外部對象的感知經驗。例如,看到光影、顔色、綫條,通過感知構成,我們將其整閤成一個三維的、具有確定形狀和位置的物體。 記憶構成(memorial constitution):通過迴憶,將過去的經驗帶入當前的意識,並賦予其特定的意義和情境。 想象構成(imaginative constitution):通過想象,創造齣非現實的、虛構的世界和對象。 判斷構成(judicative constitution):通過判斷,對事物做齣評價、歸類或連接,從而形成我們的知識和信念。 鬍塞爾強調,意識的構成活動並非是孤立的主觀行為,而是具有一種“共感”(intersubjectivity)的維度。我們所共有的世界,是基於我們之間相互理解和共鳴的構成活動。雖然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意識,但人類共同的經驗結構和溝通能力,使得我們能夠共享一個相對穩定的、客觀化的世界。 五、 現象學心理學在《鬍塞爾著作集 第5捲》中的意義 本捲《現象學心理學》標誌著鬍塞爾現象學研究的早期重要階段。在這裏,他奠定瞭意嚮性、意識結構、時間性以及構成等核心概念的基礎。通過對意識本質的深入探究,鬍塞爾試圖為心理學提供一種更具哲學深度和科學嚴謹性的基礎,超越當時流行的實證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局限。 本書中的論述,為我們理解以下問題提供瞭獨特的視角: 我們如何認識世界? 現象學心理學揭示瞭認識並非是被動接受,而是意識積極構成的過程。 我們如何體驗時間? 意識的時間性結構解釋瞭我們對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續感知。 主觀性與客觀性如何關聯? 意嚮性和構成活動揭示瞭意識如何從主觀體驗過渡到客觀世界。 意義從何而來? 意識的意嚮性是意義産生的源泉。 通過研讀本捲,讀者將能夠深入理解鬍塞爾現象學方法的精髓,並認識到現象學心理學對於理解意識、認知、以及人類經驗的獨特價值。它不僅是哲學史上的重要著作,更是對我們自身意識活動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提醒我們,我們並非僅僅是 passively observing external phenomena,而是 actively shaping the very reality we experience. 這種對意識創造性力量的洞察,至今仍閃耀著思想的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所展現齣的內在結構和論證的推進方式,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在觀看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而不是聽一首流行歌麯。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多個層次、多個聲部交織而成的宏大敘事。每一個看似獨立的章節,都像是樂章中的一個樂章,有其自身的節奏和主題,但最終都服務於整體的和諧與統一。當我試圖將某個章節抽離齣來單獨理解時,總會發現它力量有所減弱,因為它必須依附於上下文的嚴密邏輯鏈條纔能發揮其最大的效力。這種整體性要求讀者必須從頭到尾保持高度的連貫性思維,否則很容易在某一處迷失方嚮,感覺自己被捲入瞭無盡的思辨迷宮。對於想要快速獲取某個結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顯得效率低下,但對於那些熱衷於追溯思想的生成過程、探究理論是如何一步步被搭建起來的“手藝人”來說,它提供的結構圖景是無可替代的寶藏。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術語和概念,作者似乎運用瞭非常精心的處理手法來強調它們。我注意到,很多關鍵的哲學概念在第一次齣現時,都會被特意加粗或者使用斜體,這對於識彆核心術語的構建至關重要。而且,全書的腳注係統做得相當龐大和詳盡,很多注釋不僅解釋瞭作者的特定用法,還常常引述瞭其他學者的觀點進行對比或批判,這讓讀者可以沿著這些綫索做進一步的拓展閱讀。雖然注釋占據瞭相當的版麵空間,但它們極大地豐富瞭文本的層次感。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帶著工具箱閱讀”的體驗,它讓原本就復雜的理論結構,有瞭一個可以隨時參考的外部參照係。總而言之,從製作工藝上看,這本書無疑是為嚴肅的學術研究者準備的,每一個細節都在服務於思想的精確傳達,而不是為瞭迎閤大眾讀者的閱讀習慣。

評分

我必須坦誠,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帶有一種強烈的時代烙印,那種行文的節奏和用詞習慣,明顯區彆於我們現在習慣的快餐式信息輸齣。它需要一種沉靜的、近乎冥想的狀態纔能進入。我發現,最好的閱讀時機是在一個完全安靜的下午,遠離一切電子設備的乾擾,讓自己的心緒完全沉澱下來,纔能真正跟上作者構建的那個“純粹意識”的場域。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度內嚮和反思性的,它不像是在與外界交流,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與自身思維最深層結構的對話。每一次深入閱讀,都像是在打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那種緩慢的、甚至是痛苦的認知重塑過程,最終帶來的思維深度的拓展,是其他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比擬的。這本書對讀者的要求很高,但它給予的迴報,也是對思維質量的根本性提升。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有意思的,采用瞭一種比較樸素的深藍色調,中間用燙金字體印著書名和作者,整體感覺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一種經典傳承的韻味。拿到手裏的時候,厚度確實讓人有點望而生畏,感覺像是在捧著一塊磚頭,不過內頁的紙張質量摸起來還算舒服,印刷清晰,字號適中,雖然篇幅浩大,但至少閱讀體驗上沒有太多硬傷。我特彆留意瞭一下目錄結構,發現編排得相當有邏輯性,每一章節的過渡似乎都經過瞭深思熟慮,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顯得零散。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其內容,但光是從裝幀和版式來看,齣版方顯然是下瞭功夫的,至少在“體麵”上是達到瞭很高水準的,對於這種重量級的哲學文獻來說,一個好的外殼往往是吸引新讀者邁齣第一步的重要因素。這本書放在我的書架上,光是那份厚重感就足以讓人感受到它所承載的思想重量,期待著翻開它後,能有一場智識上的深度漫遊。

評分

初次翻閱這本書時,最直觀的感受是其行文風格的極其古典和嚴密。它不像當代許多心理學著作那樣追求簡潔明瞭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而是采用瞭那種需要反復咀嚼、甚至需要做筆記纔能跟上的論述方式。作者似乎總是在為每一個概念進行地毯式的鋪陳和辯護,每一個轉摺都像是精心設計的邏輯推演,很少有跳躍性的論斷。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挑戰,你不能指望快速瀏覽就能掌握其精髓,更像是在攀登一座需要耐力和精準步伐纔能登頂的高峰。我得承認,在閱讀某些段落時,我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查閱一些背景知識,甚至需要迴溯前文以確保我對作者正在構建的那個“現象世界”的理解沒有産生偏差。這種閱讀體驗非常“費腦”,但也正是這種強迫性的深度思考,讓人對知識的獲取産生一種久違的滿足感。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用來消磨時間的讀物,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用近乎苛刻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詞語的選擇。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吳藕汀先生與中華書局的結緣已經有半個世紀之久。1958年,經由陳乃乾先生的紹介,藕公第一部作品《詞名索引》由中華書局齣版。2012年3月16日至31日,中華書局在國傢圖書館的稽古廳舉辦“中華書局百年曆程暨珍貴圖書文獻展”,展品中有1999年吳藕汀先生創作的一幅繪畫作品,主要構圖為遠襯青山,近著紅樹,旁有茅屋,兩人相對。作品右上題字如右:“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傢祭無忘告乃翁。陸遊詩,己卯年八月,吳藕汀,時年八十又七。”此作是經由誰人之手交予中華書局收藏,至今已經無從查考。藕公去世後一年,即2006年,中華書局編輯李忠良齣差嘉興,順道訪秀州書局範笑我,恰逢吳藕汀之子吳小汀在場。當即達成瞭“吳藕汀作品集”的齣版意嚮。自2008年8月以來,中華書局已齣版的吳藕汀作品有《詞名索引》、《戲文內外》、《藥窗雜談——與侗廔信摘錄》、《十年鴻跡》、《鴛湖煙雨》。2013年,適值吳藕汀先生誕辰百年,《孤燈夜話》和《藥窗詩話》(增訂本)的相繼齣版,標誌著先生的大部分重要作品已齣齊,這算是對藕公最好的紀念吧。(《孤燈夜話》/吳藕汀著 吳小汀整理/中華書局2013年4月第1版/定價:29元)

評分

好書,值得買

評分

吳藕汀(1913-2005),浙江嘉興人,詞壇名宿、畫傢、版本目錄學傢。今刊登該書責任編輯啓正所撰之前言,題目為編者所加。

評分

吳藕汀《孤燈夜話》裏有戚繼光一則,曰戚繼光,通過買美姬送張居正的手段從而飛黃騰達,生活奢華,人品低下,西湖邊不應該建他的塔。餘覺甚為迂腐可笑,戚乃王陽明心學傳人,知行閤一,若他不知道審時度勢,豈有後來的一番作為。

評分

很好的!!

評分

《鬍塞爾著作集》中的本捲包括鬍塞爾1925年的講座全文“現象學心理學”和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的講演全文,後者的主旨與前者的主旨大體一緻。實際上,阿姆斯特丹講演幾乎是最後由鬍塞爾獨立定稿的《大英百科全書》條目的重述。這就是說,在鬍塞爾晚年為現象學正名時,其最終關切是落實在主體論問題上的。在其弗萊堡的晚期哲學發展中,一些主要課題包括:時間論再考,“第一哲學”的提齣,現象學與心理學的關係總論,邏輯學的認識論問題總結,主體間性認識論總結,現象學、生活世界與社會曆史問題等。其中大部分課題均涉及心理學問題,而此所謂心理學問題,可以準確地說,就是主體還原論(主體純化論)問題。對於數學傢齣身的鬍塞爾來說,一切科學性問題最終均離不開主體學。人類認知離不開主體,但知識顯然有超齣個彆認知

評分

不錯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