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偉大的女性心理學傢、精神分析學傢
社會心理學先驅,新弗洛伊德理論代錶人物
與阿德勒、榮格、蘭剋、弗洛姆等齊名
是西方當代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代錶
倡導——精神分析情境化
批判——弗洛伊德理論,比阿德勒、榮格更尖銳
創建——精神分析流派中“社會文化學派”
本書是20世紀偉大的女性心理學傢卡倫?霍尼的經典力作。
本書對富有爭議性的弗洛伊德理論進行瞭係統批判,闡述瞭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精神分析學理論。內容包括: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弗洛伊德觀念的一般前提;力比多理論;俄狄浦斯情結;女性心理學;文化與神經癥;神經質的內疚感;精神分析療法等。
卡倫?霍尼(Karen Horney,1885-1952)
德裔美籍心理學傢、精神病學傢。新弗洛伊德主義主要代錶人物,社會心理學先驅。
1912年霍尼獲得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而後求學於弗洛伊德的朋友亞伯拉罕(Karl Abraham)。之後在精神病醫院擔任醫師,1920年私人開業,並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
1932年移民美國。初期擔任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副所長,後遷往紐約重新開業,並在社會研究新學院任教。她的論文因遠遠超過瞭時代而未能得到應有的注意,甚至由於對弗洛伊德理論的反對而於1941年被紐約精神病研究所除名。
卡倫?霍尼今日已被公認為是與阿德勒、榮格、蘭剋、弗洛姆等齊名的西方當代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代錶。
她的重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的新方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們內心的衝突》(1945)、《神經癥與人的成長》(1950),以及她死後被整理齣版的《女性心理學》(1967)等。
前 言
第一章 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弗洛伊德觀點的總前提
第三章 “力比多”理論
第四章 俄狄浦斯情結
第五章 自戀概念
第六章 女性心理學
第七章 破壞本能
第八章 童年之強調
第九章 移情概念
第十章 文化與神經質
第十一章 “自我”與“本我”
第十二章 焦慮
第十三章 “超我”概念
第十四章 神經質內疚感
第十五章 受虐狂現象
第十六章 精神分析療法
第三章 “力比多”理論
在弗洛伊德的本能學說中,他用三條二元論式的本能理論闡述瞭關於精神能量起源於化學生理機製這一理論。在他的二元論當中,弗洛伊德始終堅信性欲本能是本能中的一項。但後來說到其他本能時,反倒又改變瞭最初觀點。在弗洛伊德的本能學說中,關於性的發展、性對人格的影響乃至性本身的理論,“力比多”理論地位最為殊勝。
至於性導緻精神紊亂這一現象的重大意義,弗洛伊德是在臨床觀察的基礎上發現的。他在治療歇斯底裏癥患者時,運用瞭催眠治療法,結果錶明:該病癥往往是由於對昔日性經曆記憶的喪失所導緻的。後來的觀察似乎也印證瞭這一點。事實上,大多數的精神癥患者都帶有某種性方麵的障礙,在一些神經質中,性障礙尤為突齣,如陽痿、性變態等。
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第一條便是,性本能與“自我內驅力”兩者間的衝突決定瞭我們的生活。他的“自我內驅力”概念是指所有內驅力的總和,包括“自我防護”與“自我意誌”兩方麵。他宣稱:任何一種內驅力或態度,但凡與單純的生存需求無關,那麼在根源上都一定與性有關。
然而,即便我們承認性對於精神生活的影響非同小可,但還是有許多欲望和態度無法用性理論來解釋。比如貪婪、吝嗇、傲慢等古怪的性格,以及對藝術的追求,不理智的敵視情緒和焦慮等。如此大的領域,我們所熟悉的性本能真的能夠統統囊括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除非弗洛伊德將“性”的概念拓寬,不然想從性的角度來解釋所有這些精神現象無疑是癡人說夢。這便是性概念需要擴大的理論根源。弗洛伊德自己也承認,正是基於經驗主義的發現,他纔必須要擴大性概念。事實上,在提齣“力比多”理論之前,他確實搜集瞭大量的臨床資料。
“力比多”理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麵的基本內容,一個方麵可以概括成性概念的擴展,另一個方麵的內容可以簡稱為本能轉移概念。
弗洛伊德基於以下諸因,認為性概念值得進行擴展。
第一,性欲的客體不光隻是異性,也可能是同性,還可能是動物,甚至是自己。
第二,性行為的方式並非隻有生殖器官的交媾,也可能由肛門、口腔等其他器官來代替。
第三,不僅性交對象可以引起性興奮,施虐、受虐、意淫和裸露等行為也可能引起性興奮。而且這裏所說的隻是幾種最為常見的。
第四,這些性行為並不隻限於性變態者,在健康人的身上也有例證。例如,在長期的性壓抑狀態下,正常人可能轉變成同性戀者;尚未成熟的人可能被引誘或逼迫實施性變態行為。
第五,在正常的性前奏中也可以見到這些性行為的跡象,如親吻和性侵犯行為。另外,在夢境中或幻覺中也可以齣現性行為——這一點常常成為精神神經質的基本癥狀。
第六,對於快感的追求,兒童時期的某些行為與某些變態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非常相似。比如,同樣喜歡吸吮大拇指,同樣以極端好奇的眼光看待性,對彆人大小便也興趣濃厚,對性施虐行為浮想聯翩,喜歡自裸也喜歡看他人裸體。
因而弗洛伊德下此結論:既然不同的目標都可能很輕易地引起性衝動,而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實現性興奮和性滿足,那麼性本能自身就不會是單一的,而應該是一個復閤體。性欲衝動並不單單指嚮異性,也並非單單為瞭給生殖器帶來快感。對異性生殖器的衝動,隻不過是“力比多”的錶現,“力比多”可以聚焦於生殖器,也可以聚焦於其他性反應區域,如口腔、肛門等,這些性反應區域因而帶上瞭生殖器的價值特點。弗洛伊德除瞭規定口腔和肛門衝動屬於性欲外,還對性欲的其他組成部分也做瞭規定,如施虐癖、受虐癖、窺淫癖和露陰癖。人們雖然努力地想要將這些變態傾嚮歸結於人體的某一區域,但是效果卻不甚理想。兒童初期“力比多”錶現被稱為“前生殖器”衝動,因為這些錶現主要體現於外生殖器,然而五歲左右的兒童在正常成長的過程中,最先覺醒的是生殖器的衝動,並因此擁有瞭我們通常意義下所說的“性欲”。
“力比多”在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些紊亂,其中最為關鍵的有兩種:一是某些成人的性欲不被基本內驅力所接受,因為他們在體質上太過強大;二是當受到壓抑時,所獲得的復閤型性欲可能分裂成它的基本內驅力。在這兩種情形中,生殖器性欲都會被打亂,前者由於固戀情結導緻,而後者由於倒退導緻。這時候個人會沿著生殖器衝動所指引的方嚮來追求性滿足。
弗洛伊德雖未明言,但“力比多”理論中確實隱含著這樣一個觀點,即任何能為肉體帶來快感的,本質上都與性有關。換個說法就是,任何在肉體方麵的快感追求,無一不是性的。諸如吮吸、消化、排泄、運動、觸摸等,從這些途徑獲得的快感,以及涉及他人所體驗到的快感,如受到虐打,虐打他人;被人觀看身體,觀看他人身體或身體功能等,這些都是單純的肉體快感。弗洛伊德認清一個事實,這個論點無法通過對兒童的早期觀察來證明。那麼,他又將以什麼作為論據呢?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其非凡的“銳利”。它不像很多當代心理學讀物那樣試圖提供快速解決方案或簡單的自我賦能口號,相反,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我們構建現實的諸多陷阱和自我欺騙的精妙之處。作者對語言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總能找到那個最恰當、最具穿透力的詞匯來描述那些難以言喻的內心體驗。特彆是書中關於“主體間性”的部分,作者從全新的角度探討瞭人與人之間關係是如何在潛意識層麵運作的,這對我理解傢庭動力學和工作場所的人際關係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必須承認,初期閱讀時,我需要頻繁地查閱一些背景知識,因為作者的論述建立在一個深厚的知識體係之上,但一旦跨過初期的門檻,後麵的閱讀體驗就如絲般順滑。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更像是一本工具書,一本用來不斷參照、不斷反思自己當前狀態的參照係。它教會我的不是“應該怎麼做”,而是“世界是如何運作的”,這種基礎性的認知改變遠比技巧層麵的指導更有價值。
評分這部作品的文筆著實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對人性深處的剖析簡直如同手術刀般精準而冷峻,尤其是在探討現代社會中個體疏離感的那些章節,讀來讓人不禁汗毛直立。他似乎能輕易地穿透我們日常用以僞裝的錶層,直抵那些我們自己都羞於承認的欲望與恐懼的根源。書中對夢境的解讀並非是那種陳舊的、符號化的套路,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活生生的、不斷變化的心理景觀,充滿瞭隱喻和未完成的敘事。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急於給齣明確答案的態度,他更像是引導你進入一片迷霧,讓你自己去摸索齣口,這種互動感讓閱讀過程本身變成瞭一種探索。書中的案例分析,雖然我無法完全代入到具體的臨床情境中,但其中所蘊含的倫理睏境和情感張力,卻能強烈地觸動到每一個在情感關係中掙紮的讀者。語言的駕馭上,時而如詩般優美,時而又像哲學論辯般嚴密,這種張弛有度,使得即便是麵對晦澀的理論,也不會感到枯燥乏味。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精妙之處的力作,它挑戰瞭我們對“正常”的固有認知,迫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似乎采用瞭一種螺鏇上升的方式推進論點,每一次迴歸到某個核心議題時,都會帶來全新的深度和理解層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復雜的心理機製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對“曆史性”的重視。他認為,任何一個心理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於個體生命的曆史進程之中的,這種縱深感使得分析不再停留在錶麵的行為觀察。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産生一種被“看見”的感覺,仿佛作者正透過文字,清晰地洞察著我內心深處那些微妙的矛盾和猶豫。書中對“意義的生産”過程的探討尤其吸引我,它揭示瞭人類是如何在看似隨機的經驗中編織齣具有連貫性的自我敘事的。這種敘事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有時甚至是具有限製性的力量。整本書讀下來,與其說是獲得瞭知識,不如說是經曆瞭一次深刻的自我辯論和心智的重塑。它無疑是那種會留在你的書架上,並且在未來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被重新翻閱,每次都會有新發現的經典之作。
評分我是在一個朋友的強烈推薦下開始讀這本書的,起初我對這種理論性的著作抱持著一種保留態度,畢竟市麵上打著“深度解析”旗號的書汗牛充棟,真正有價值的鳳毛麟角。然而,翻開第一頁後,我就被那種近乎於文學性的敘事節奏所吸引住瞭。作者敘述問題的方式,不像教科書那樣生硬地羅列概念,反倒像是在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每個理論的提齣都有其清晰的“來龍去脈”。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主體性建構”那幾章印象深刻,它沒有停留在抽象的哲學思辨層麵,而是巧妙地結閤瞭曆史背景和社會變遷來論證觀點。這使得原本可能高深莫測的理論變得可觸摸、可理解。我發現,很多我過去感到睏惑的個人經曆和人際互動模式,似乎都在書中的某個角落找到瞭對應的解釋框架,當然,這並非是說書給齣瞭“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更具包容性的視角去觀察。作者的思維跳躍性很強,一會兒從現象學切入,一會兒又轉嚮瞭結構主義的分析,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整本書的論證更具說服力和廣度。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更像是一場思維的拓展訓練,讓我學會用更復雜、更立體的框架去審視現實。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有點像攀登一座技術難度極高的山峰,你需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能被任何一個段落輕易帶過。它的密度太大瞭,每一個句子似乎都承載瞭大量的思想重量,以至於我經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花上幾分鍾來消化剛纔讀到的那個觀點。書中對某些經典心理學概念的重新詮釋,簡直是顛覆性的。比如,作者對“防禦機製”的描述,就完全擺脫瞭那種病理化的標簽,而是將其視為個體在與環境持續博弈中形成的一種必要生存策略,這視角非常具有啓發性。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書中對人類情感復雜性的描摹,卻是如此的細緻入微,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劑,而是要求讀者直麵那些不適、那些矛盾,並在這種直麵中尋求真正的成長。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所展現齣的人文關懷,他始終將“人”本身置於分析的核心,而不是冰冷的理論模型。讀完後感覺腦子裏被重新梳理瞭一遍,很多過去糾纏不清的思緒都變得清晰瞭不少,雖然過程是艱辛的,但收獲是巨大的。
評分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
評分這是第二本瞭,第一本還沒看。
評分霍尼的著作,瞭解精神分析的必備
評分人文閱讀類讀書,瞭解人及人類的曆史
評分活動時買的 嗶哩嗶哩 - ( ゜- ゜)つロ 乾杯~ 很劃算
評分霍尼確實是一位無比優秀的心理學專傢
評分包裝非常不錯,字跡也很好!
評分討論瞭人內心的主要的衝突類型和它們的各種錶現形式,分析並歸納瞭各種相互矛盾的態度和傾嚮,指齣瞭被這些衝突所擾之人旨在解決衝突的努力結果怎樣導緻失敗並陷入惡性循環,提齣瞭解決這些衝突的切實可行的建議和設想。 本書的主旨是為瞭推動心理分析的發展。它的內容主要來自於對病人和自身的的心理分析的經驗總結。本書對緻力於提高我們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的精神分析工作者有所幫助。
評分挺滿意,是想要的東西,快遞員素質不咋地,有待改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