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境界:谈“生”论“死”

大师的境界:谈“生”论“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漱溟,胡适,季羡林,梁实秋,鲁迅 等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人生
  • 死亡
  • 生命意义
  • 自我超越
  • 精神成长
  • 智慧
  • 思考
  • 存在主义
  • 人生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79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418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14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为人生最大的问题,“生”与“死”是最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到困惑与不安的问题。而大师们对人生的看法与众不同,聆听大师谈“生”论“死”,了悟人生真相,收获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大师的境界:谈“生”论“死”》收录了梁漱溟、胡适、鲁迅、梁实秋、李叔同等大师谈论生死的最精彩的文章,从大师们人生的各个侧面和各种表象入手,深刻地阐述“生”与“死”的问题,从而引导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生,激发更豁达的生活态度。

内容简介

  《大师的境界:谈“生”论“死”》,这是一部透过“生”与“死”来研究和探寻人生和人生意义的著作。它从大师们人生的各个侧面和各种表象入手,博采百家,见人所未见,言人敢未言,通过丰富多彩的事例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地阐述了“生”与“死”的问题,引入深入认识人生,思考人生,品味人生,激励人们去直面人生。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漱溟是他的笔名之一。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年—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年—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运动。1938年—1947年,为谋求统一团结抗日与和平民主建国而奔走。其主要著作:《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及《人心与人生》等。

  胡适(1891—1962),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鲁迅(1881—1936),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

精彩书评

  ★人生能够常住不灭,恐世间将更无趣味。人世无常,或者正是很妙的事罢。
  ——周作人

  ★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阐释……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刻板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的袖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懂得戏的内容。
  ——梁实秋

  ★集中精力,多用心思,去掉懒惰。能如此,才算握住生命真谛,才算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梁漱溟
  如果我们的生前是尽责任的,是无愧的,我们就会安坦的走近我们的坟墓,我们的灵魂里不会有惭愧或侮恨的啮痕。
  ——徐志摩

目录

上编 谈“生”
人生的真相
人生的意义/ 梁漱溟 004
人生问题/ 胡适 010
生命的路/ 鲁迅 015
谈时间/ 梁实秋 017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022
谈人生与我/ 朱光潜 026
人生的困惑
中年/ 梁实秋 034
谈摆脱/ 朱光潜 038
悲观/ 梁实秋 044
谈恐惧心理/ 朱光潜 046
论压力/ 季羡林 051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056
容忍/ 季羡林 060
三种人生态度/ 梁漱溟 063
大宇宙中谈博爱/ 胡适 067
谈谦虚/ 朱光潜 070
成功与命运
成功/ 季羡林 082
论命运/ 冯友兰 085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朱光潜 090
走运与倒霉/ 季羡林 100
谈乐天知命/ 梁漱溟 103
何谓幸福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108
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梁漱溟 114
闲暇/ 梁实秋 117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 121
这也是生活/ 鲁迅 130
下编 论“死”

病/ 梁实秋 138
谈青年的心理病态/ 朱光潜 142
重病之时/ 史铁生 151
人生之最后
老年谈老/ 季羡林 156
退休/ 梁实秋 162
老而不僵/ 朱光潜  166
死后/ 鲁迅 168
人生之最后/ 弘一 173
关于死
死生/ 冯友兰 180
了生死/ 梁实秋 193
说死说活/ 史铁生 197
凭吊
墓碣文/ 鲁迅 208
给亡妇/ 朱自清 210
唁辞/ 周作人 216
我的祖母之死/ 徐志摩 220

精彩书摘

  谈时间/梁实秋
  希腊哲学家Diogenes 经常睡在一只瓦缸里,有一天亚历山大皇帝走去看他,以皇帝的惯用的口吻问他:“你对我有什么请求吗?”这位玩世不恭的哲人翻了翻白眼,答道:“我请求你走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这个家喻户晓的小故事,究竟含义何在,恐怕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通常总是觉得那位哲人视尊荣犹敝屣,富贵如浮云,虽然皇帝驾到,殊无异于等闲之辈,不但对他无所希冀,而且亦不必特别的假以颜色。可是约翰逊博士另有一种看法,他认为应该注意的是那阳光,阳光不是皇帝所能赐予的,所以请求他不要把他所不能赐予的夺了去。这个请求不能算奢,却是用意深刻。因此约翰逊博士由“光阴”悟到“时间”,时间也者虽然也是极为宝贵,而也是常常被人劫夺的。
  “人生不满百”,大致是不错的。当然,老而不死的人,不是没有,不过期颐以上不是一般人所敢想望的。数十寒暑当中,睡眠去了很大一部分。苏东坡所谓“睡眠去其半”,稍嫌有一点夸张,大约三分之一总是有的。童蒙一段时期,说它是天真未凿也好,说它是昏昧无知也好,反正是浑浑噩噩,不知不觉;及至寿登耄耋,老悖聋暝,甚至“佳丽当前,未能缱绻”,比死人多一口气,也没有多少生趣可言。掐头去尾,人生所余无几。就是这短暂的一生,时间亦不见得能由我们自己支配。约翰逊博士所抱怨的那些不速之客,动辄登门拜访,不管你正在怎样忙碌,他都觉得宾至如归,这种情形固然令人啼笑皆非,我觉得究竟不能算是怎样严重的“时间之贼”。他只是在我们有限的资本上抽取一点捐税而已。我们的时间之大宗的消耗,怕还是要由我们自己负责。
  有人说:“时间即生命。”也有人说:“时间即金钱。”二说均是,因为有人根本认为金钱即生命。不过细想一下,有命斯有财,命之不存,财于何有?要钱不要命者,固然实繁有徒,但是舍财不舍命,仍然是较聪明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我们幼时,谁没有作过“惜阴说”之类的课艺?可是谁又能趁早体会到时间之“难得而易失”?我小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位教师,书房桌上有一座钟,我和我姐姐常趁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把时针往前拨快半个钟头,以便提早放学,后来被老师觉察了,他用朱笔在窗户纸上的太阳阴影划一痕记,作为放学的时刻,这才息了逃学的念头。
  时光不断地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以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的往下扯,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不可挽住的就让它去罢!问题在,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如何去打发它。梁任公先生最恶闻“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去“杀时间”。他认为一个人要做的事太多,时间根本不够用,哪里还有时间可供消遣?不过打发时间的方法,亦人各不同,士各有志。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舟楫往来,熙熙攘攘,顾问左右:“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和珅侍卫在侧,脱口而出:“无非名利二字。”这答案相当正确,我们不可以人废言。不过三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大概名利二字当中还是利的成分大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时间即金钱之说仍属不诬。诗人华兹华斯有句:
  尘世耗用我们的时间太多了,夙兴夜寐,
  赚钱挥霍,把我们的精力都浪费掉了。
  所以有人宁可遁迹山林,享受那清风明月,“侣鱼虾而友麋鹿”,过那高蹈隐逸的生活。诗人济慈宁愿长时间的守着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为那是人间至乐。嵇康在大树底下扬槌打铁,“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刘伶“止则操厄执觚,动则挈植提壶”,一生中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这又是一种颇不寻常的方式。最彻底的超然的例子是《传灯录》所记载的:“南泉师问陆宣曰:‘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曰:‘寸丝不挂!’”寸丝不挂即是了无挂碍之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境界高超极了,可以说是“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根本不发生什么时间问题。
  人,诚如波斯诗人奥玛·海亚姆所说,来不知从何处来,去不知向何处去,来时并非本愿,去时亦未征得同意,稀里糊涂的在世间逗留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我们是以心为形役呢?还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还是参究生死直超三界呢?这大主意需要自己拿。
  ……

前言/序言


《生之奥秘:跨越生死界限的哲学冥思》 在这浩瀚的宇宙洪流中,生命如同一粒微尘,转瞬即逝。然而,正是这短暂的存在,孕育了无数的喜悦、悲伤、探索与觉醒。本书《生之奥秘:跨越生死界限的哲学冥思》并非对某个特定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对某个科学理论的深度剖析,而是将目光聚焦于“生”与“死”这两个人类永恒的命题,通过跨越不同文化、不同哲学流派的视角,开启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与宇宙观照。 我们从“生”的奇迹说起。生命,究竟是如何开始的?从最基础的细胞分裂,到精妙绝伦的基因编码,再到错综复杂的生命系统,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设计与巧合。本书将追溯生命起源的宏大叙事,并非提供一个详尽的生物化学教科书,而是从哲学的高度去品味生命诞生的不易与珍贵。我们会探讨,是什么让无机物能够演化出感知、意识与情感?是怎样的力量,赋予了生命不断繁衍、适应与进化的不竭动力?在这里,“生”不仅仅是生理学的过程,更是宇宙意识在物质世界中一次次成功的显化。 我们也将深入“生”的多重维度。生命并非仅限于生物学的范畴。个体生命的经历,无论是童年的懵懂,青春的激荡,壮年的担当,还是暮年的沉淀,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画卷。本书将引导读者反思,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体验、去学习、去创造、去爱?我们如何理解“活着”的意义?这并非一本关于“如何成功”的励志手册,而是通过对不同人生阶段的哲学审视,去体悟生命旅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与挑战。我们会借由古老智慧的启示,探讨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在人际的交往中寻觅真挚的情感,如何在面对挫折时重拾勇气。 “生”的体验,也离不开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却又是紧密联系的社群。家庭、社会、文化、自然,每一个层面都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生命轨迹。本书将尝试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的理解与实践。例如,东方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如何影响着人们与自然的关系?西方哲学中关于“个体自由”的追求,又如何塑造着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我们并非要罗列各个文化的习俗,而是要从中提炼出关于“生”的普世性思考,理解个体如何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与此同时,本书也将以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去审视“生”与“死”的辩证统一。“死”,这个常常被我们回避、恐惧的词汇,实则贯穿于生命的始终。每一次细胞的衰老与更新,每一次经验的抛弃与重塑,每一次关系的结束与开始,都带着死亡的印记。本书不以悲观的态度去描述死亡,而是将其视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超越。 我们会从不同哲学流派中汲取智慧,来理解“死”的哲学含义。例如,古希腊哲学家如何看待死亡?他们认为死亡是终结,还是灵魂的解脱?存在主义者如何强调个体在死亡面前的自由与责任?佛教中的“无常”与“涅槃”,又如何提供了一种面对死亡的全然不同的视角?我们并非要进行冗长的哲学史梳理,而是要从中提炼出那些能够帮助我们破除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更积极地面对生命的思想火花。 “死”的必然性,反而赋予了“生”以紧迫感与珍贵性。正是因为生命的有限,我们才更应该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意义?这并非鼓吹享乐主义,而是鼓励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投入,一种对价值的坚定追求。我们会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甚至是普通人的生命故事中,寻找活出“真我”的勇气与智慧,理解那些在面对死亡时,依然能够安详与平和的心境,是如何在生前就已经被精心培育。 “死”也引发了我们对“存在”的终极追问。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我将去向何处?这些问题,在面对死亡的阴影时,显得尤为迫切。本书将尝试从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一些前沿的科学猜想中,去探索关于“死后”的可能性,并非宣扬某种宗教教义,也不是推崇未经证实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拥抱那些超越我们当前认知的猜想,去理解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叙事来安顿对未知的恐惧与好奇。 本书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对“生”与“死”的深入探讨,帮助读者建立一种更为完整、更为深刻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我们并非要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因为关于生命与死亡的终极真理,可能早已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等待着被唤醒。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引路者,它将带领你穿梭于不同的思想风景,让你在与这些智慧的对话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当我们开始理解“生”的无限可能性,也拥抱“死”的必然性时,我们便能真正地跨越生死界限的藩篱,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体验生命的每一个瞬间。这本书旨在点燃你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好奇与敬畏,让你在反思“生”与“死”的过程中,发现生命本身所蕴含的无尽宝藏,并最终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精彩。它邀请你一同踏上这场探索之旅,去发现,生命最深沉的意义,往往就蕴藏在最简单、也最宏大的“生”与“死”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探讨宏大主题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内在蕴含的巨大“情感张力”。尽管内容是高度理性和思辨的,但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一股对生命本质的深切关怀和近乎于虔诚的探索欲。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答案,而是勇敢地直面那些最令人不安的问题,并且以一种近乎坦诚的姿态与读者进行对话。阅读时,我时常会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某些坚固的认知正在被轻轻撼动、重塑。这种被挑战、被引导着去重新审视自身存在意义的体验,是阅读的终极愉悦。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博学而又慈悲的智者,他没有急着给你一张地图,而是递给你一盏灯,邀请你亲自踏入未知的旷野,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读完后,虽然心中仍有未解之谜,但步履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有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章节之间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灵活性。在探讨一些形而上的概念时,它的语言变得极其诗意和模糊,充满了隐喻和象征,读起来像是在品味古老的诗歌,需要细细咀嚼其中的味道。然而,当作者需要对某个历史案例进行剖析或引用具体的科学发现来佐证观点时,文字的风格会立刻转变为精准、克制且极富条理的学术陈述。这种收放自如的笔触,避免了全书陷入单一的沉闷或矫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跨学科的引用时所展现出的广博学识,他能将古代东方哲学与现代认知科学的理论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认知框架。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让这本书的视野显得极其开阔,绝非局限于某一固定学派的窠臼之中。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我尝试着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但很快就发现这是个错误——周围的嘈杂和人流的涌动完全打断了我的思路。这本书更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刻,配上一盏暖色调的台灯,独自享用。作者在构建逻辑链条时极其严谨,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观察点出发,逐步向上搭建起宏伟的理论架构,每一步的推导都像是精密仪器上的齿轮咬合,不容许丝毫偏差。但这种严谨性带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当你真正跟上作者的思维步伐,穿过那些复杂的论证迷宫,最终抵达结论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给予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耐心地展示“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对思考过程的尊重,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直奔主题的、教科书式的论述,而是用了一连串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描写来切入。我记得第一章的引子部分,作者描绘了一个清晨薄雾弥漫的山涧,那里有古老的石桥和潺潺流水,瞬间就把读者的心绪带入了一种宁静而略带苍凉的氛围中。这种叙事手法极其高明,它不是在“说教”我们要思考什么,而是在“引导”你进入一种思考的状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陷入长久的沉思。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得惊人,他似乎总能找到最精准、最富有张力的词汇来描绘那些难以言喻的内心感受和复杂的概念。很多哲理性的探讨,在他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每一个理论都有了血肉和温度,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堆砌。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次读到精妙的比喻或恰到好处的反问时,都会忍不住在心里拍案叫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那种深邃的黑底配上鎏金的标题字体,简直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偶然翻到它的,当时就被那种沉稳厚重的气息吸引住了。我本来对哲学思辨类的书籍一直持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过于高深莫测,难以亲近。但这本书不同,它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书脊上的烫金工艺极其精致,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装帧的质感拿在手里非常踏实,让人感觉自己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印刷品,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一些小心思,比如某些章节的引言部分使用了特殊的字体和留白处理,给读者一种阅读仪式感,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为内容定下了一个基调,它暗示着里面探讨的主题绝非轻描淡写之物,而是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带着敬畏去体会的。光是看这本书的外表,我已经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评分

很好,绝对正品!

评分

好书就要多读,读书要趁早。

评分

购物上京东,好品牌。

评分

好好好一好好好一好好好

评分

质量不错,可以购买,值得推荐。

评分

神速,昨天下午买的,今天上午就到了,点赞京东网,点赞物流小哥。当然书品质都好。

评分

很好快递小哥送货快服务好送货快.............

评分

很好,绝对正品!

评分

嗯,不错的一个人气,看就是想找这样的主题的来看看,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