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文化爱好者 ★《回首阅明:明朝生活图志》是一本化繁为简的明朝生活图志
让社会生活史变得生动有趣、毫不枯燥,以当代人的视角、通俗的写作手法来演绎一幅多姿多彩、真实动人、别开生面的明朝生活画卷。
★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社会生活史
它既有正史的严谨精神又有野史的生动情趣,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既适合对历史人文有研究的读者,又符合一般大众的兴趣。本书面向一切渴望了解华夏民族历史风貌的人。阅读的过程将会是轻松有趣的,它将陪伴我们度过指尖流逝的悠长时光,追寻永不消逝的旷古记忆。
内容简介
《回首阅明:明朝生活图志》分绮绣、珍馐、画栋、归梦、闲趣五章,介绍明朝人的衣食住行。五章如五幅画卷勾勒出明朝从江湖至庙堂人们的生活情状,还描摹出处于社会边缘的妓女、宗教人士等社会众生相。本书观点新颖,资料翔实。除了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事件,还挖掘出很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是一本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历史读物。
作者简介
王建辉,男,85后青年学者,安徽绩溪上庄人。先后毕业于行政管理学和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职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疑问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目录
霓裳羽衣
皇帝的新装
贵贱冷暖,或长或短
四方平定与六合一统
世变与移俗
“禽兽”与“蟒”
女人妆,摇曳在红尘中
珍馐玉馔
由俭入奢,时代风气的渐变
由“妓鞋行酒”说开
清贫朴素求自在:人生三境界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雕梁画栋
明代建筑略述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回此徘徊
民居类型
室内陈设
暮云楼阁古今情
车马骈阗
运交华盖难舍求
车马行船与轿子
人在旅途
走不完的路程,说不尽的故事
冠带之国
家礼:冠礼、婚礼、葬礼和祭礼
婚姻习俗
明人的宗教生活
忘忧清乐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走不完的路程,说不尽的故事
悬灯待月,邮亭远映胥江
明代姑苏(苏州)驿站是京杭大运河航道上的水陆驿——横塘,原本的馆、楼、榭、台,如今只剩下一个亭子了。亭子两侧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客到烹茶旅客权当东道,悬灯待月邮亭远映胥江。”由此可见,明代驿站是商旅辐辏的热闹之地。本节我们就说一说明代的驿递。
分布在全国的水陆驿道是明代交通网络的主干,城市街道和内河航运是其不可或缺的延伸,而蜿蜒曲折的乡村道路则为末端。水陆驿道沟通了南北两京到全国十三个布政司(省)和边境重镇,城市街道、内河航道和乡村道路联系着各区域。古时,凡是与驿站、运递相关的事务,统称为“驿政”。驿政的管理从来都是政府行为,在朝廷由兵部的车驾司负责,在地方有管理驿递的驿传道。其中浙江、山西、陕西、福建、广西、贵州等布政司(省)的驿政工作由专门清理卫所军伍的清军道负责。此外,还在京师设立会同馆,负责接待各地藩王的公差、边疆少数民族觐见团和外国使节等。全国水陆驿道干线的交汇点和重要城镇设置水马驿,六十里为一驿。陆路上的驿站总称马驿(步递叫邮,马递称驿),水路上的叫水驿。驿站的工作主要包括军情快递、物质输送和人员接待。较大水陆码头和重要的枢纽又分设了递运所,顾名思义,递运所的工作以运输物资、贡物为主。递运所的覆盖率不及水马驿。在没有递运所的区域,水马驿承担了递运所的职能。各州县衙门还设置了急递铺,专职传送朝廷公文。明中期以后,急递铺逐渐废弃,邮传任务并入驿站。可以说,水马驿、递运所、急递铺构成了明代的驿递系统。明中叶以后,驿递系统内部腐败,日渐废弛,已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
以浙江金华府的急递铺为例,可以看出明代地方交通的发达。
总铺设在府前,下分东、南、西、北、西南五路。东路:经砖窑、念里、舍香、棠梨,到达义务(即“义乌”)的航慈铺。南路:经广墩、周村、坊前、篆岭,到达武义的茭道铺。西路:经溪陂、新塘,到达兰溪的板桥铺。西南:经马海,到达汤溪的山回铺。北路:经二仙、上目、拱坦、抱溪、太阳,到达浦江县的岭脚铺。而下面的各县,也是以县前的总铺为起点,向四方辐射。如兰溪县,总铺在县前,下分东西北三条分道。东路:经赶山、板桥,到达金华的新塘铺。西路:经马鞍、大有,到达汤溪的泽头铺。北路:经下金、女埠、赤塘、双塘,到达建德的三河铺。
这些站和所都设有专门的官吏、士卒,也配备了驿马、驿船等交通工具。在日常物质供给、服役制度和调动程序等方面,朝廷也做了明文规定。特别是征调驿所人员和物质上,需要朝廷分布的符验(后来改为“勘合”)或者兵部发出的火牌(一种文书凭证)。
随着明朝的建立和政权的扩张,驿道也不断延伸。如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进军西南,开辟了贵州、四川、云南的驿道。永乐十二年(1414), 朝廷又把驿道延伸到西藏。最终形成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对社会起到了全面的影响。交通网络除了为政权统治、军事行动提供保证和条件之外,也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明代,如果用驿递运送货物,就可以避开大大小小的关卡,降低运输成本,为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繁荣,商品流动和人员流动起到推动作用。驿递还为商旅行人提供食宿。大大小小的驿馆,历来就有大量的文人题记。如本节开篇提到的姑苏驿,明代丘霁就写有《姑苏馆赋》。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直接以横塘为名,写下诗句:“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行旅指南
明代出现了专门供人们行旅用的路程图引类书籍,当时主要有《客商一览醒迷天下水陆路程》《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寰宇通衢》《天下路程图引》《图像南北两京路程》等数十种。这类图文书籍在明清两代流行近四百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安黄汴编撰、金陵李潮刊刻的《新刻客商一览醒迷天下水陆路程》序文写道:
天下中国以至于九夷八蛮之地,莫不由舟车而至。名山大川以至于海隅日出之表,莫不由遵道而行。舟非水不行,车非陆不至。乃水陆莫不有程途,无程途,滔滔天下,令人迷津,茫茫山河,令人裹足。行必由径,篡入迷途,故差毫厘失千里者也。于是有水陆路程之设,使天下仕者知立于朝,耕者知耕于野,商贾知藏于市,行旅知出于途。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往不适,使海内仕耕商旅,由天下之达道登天下之正路,恍然驾轻车、就熟路。凡天下之大,四海之广,谁能舍正路不由哉!
这段序文明确提出了各地道路的复杂性,要想走对路就必须要了解这些路程知识。该书也确实以此为目的,在卷一、卷二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南北两京到十三省的主要路线,卷三记载了南京及周边府县的路程,卷四记载了北京周边、东北各都司、西北边境的路程,卷五到卷八记载江北、江南的水陆路程。
被誉为“万里在一目中,大为天下利益”的《一统路线图记》更是出门必备,书中详细记载的路引有一百四十四条之多,各省道路的起点、终点、转道、分合、行程、里途、水马驿站都说明得很清楚。
新安程春宇所著的《士商类要》,是路程图记和经营知识多方面内容的汇总。比如说书中提到的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
春、夏二季常有风暴,若遇天气湿热,其日午后或云起,或雷声,所起之方,必有暴风,急宜避之。
还有水陆交通情况的歌谣,内容易懂好记:
一自渔梁坝,百里至街口;八十淳安县,茶园六十有;九十严州府,钓台桐庐守;潼梓关富阳,三浙垅江口;徽郡至杭州,水程六百走。
恰如歌谣所描绘的情形,当年徽商鼎盛时期的渔梁坝曾停靠有300 余艘船只,樯桅如林,商贾如云,可谓盛极一时。
张翰所著的《松窗梦语》八卷,有《宦游纪》《南游纪》等三十三纪,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为官数十年,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官拜吏部尚书,游历遍及全国。书中有典章故事、朝野杂记、风土人情、行旅风貌等,内容广泛。
明初,朝廷还专门编撰了一本《寰宇通衢》,杨正泰撰写的《明代驿站考》附录中辑录了该书全文。寰宇即天下,通衢就是四面八方畅通无阻。《寰宇通衢》一书,顾名思义,就是记载明代全国交通道路的专作。全书共一百四十五页,由南京到各省、府、卫、道、驿站以及彼此之间的路程、里数都收罗其中。
“程图路引”是明代士商旅行的必备之物。行旅参照“程图”,并依靠“路引”判定所在方向,计算旅程远近,并借助于询问来确定行进路线,便能到达目的地。正如明吴岫所言,“程图”一类的书籍,“士大夫得之,可为四牲览劳之资;商贾得之,可知风俗利害。入境知禁,涉方审直,万里在一目中,大为天下利益,实世有用之书”。
在时人的其他著作中,同样也能找到各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出行指南。最为人知的要数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了。该书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各种地理风貌、人文景观、行路情况。虽然说《徐霞客游记》是崇祯十五年(1642)初刻,这离明朝灭亡只有两年时间,因而该书并没有作为明人的出游指南。但是类似徐霞客这样的人和《徐霞客游记》这样的著作在明代是很多的,从这个层面上讲,也确实给时人带来大量的地理知识和指导。
这就说到了王士性的《广志绎》。王士性的《广志绎》是明代地理学的杰作,被后来研究者誉为“已走在当时世界地理学的前列,是明代人文地理学方面的奇葩”。该书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上进行介绍,还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人地关系,进行了一定的区域研究。这在当时也起到了普及和教育的作用。
……
前言/序言
《灯火阑珊处:宋代市井风情录》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描摹北宋至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最为繁荣、市民阶层最为活跃的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市井生活画卷。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以细腻的笔触还原宋代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娱乐休闲、商业活动乃至精神信仰的方方面面,力求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声色俱厉的“宋朝生存指南”。 第一部分:繁华的城市肌理——从坊市到街巷 宋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书首先从城市空间布局的巨变入手,详细探讨了唐代严格的“坊市制”如何在宋初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开放、自由的“街巷制”。我们将重点分析开封和杭州这两座都城,以及其他区域性重镇如苏州、成都的城市形态。 城池的脉络与呼吸: 详细考察汴京(开封)的“朱雀门大街”如何成为城市的主动脉,描摹其沿街的官署、邸店与民居的混杂布局。对比临安(杭州)在南渡后依托西湖和运河的特殊地理优势,城市如何向外扩张,形成环绕湖泊的商业带。 里坊的消亡与街店的崛起: 阐述夜禁制度的松弛,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经营时间的延长。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等图像资料的细致解读,还原沿街商铺的招牌、建筑风格及其功能分区,如酒楼、茶肆、更衣铺等。 居住的演变: 从士大夫的府邸到普通市民的“排门”或“里巷”,探讨不同阶层在城市中的居住密度、采光布局以及对公共空间(如街道、河埠)的依赖程度。 第二部分:舌尖上的宋朝——饮食的革命与社交的载体 宋代的饮食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丰富性和精致性,不仅是物质富足的体现,更是市民阶层生活情趣的重要标志。 “吃喝”的专业化与细分: 本部分详述宋代餐饮业的高度分工。不再是简单的“饭店”,而是出现了专门经营“炙(烤肉)”“脍(生鱼片)”“点心”“糖果”的店铺。我们追溯了“面食革命”——从唐代的“饼”到宋代高度成熟的面条制作技术,以及不同地域面食的差异。 茶饮文化的鼎盛与衰落: 重点剖析宋代“点茶”技艺的繁荣。不仅仅是品饮,更是士大夫和市民阶层重要的社交活动。通过对“斗茶”习俗的描摹,展示茶盏、茶具(如建盏)的审美趣味,以及茶楼作为信息交流中心的地位。 节令与宴饮: 结合农历节气,介绍宋代特有的节令食品。深入分析宋人宴席的规制,从菜品的数量、烹饪技法(如“糊”和“羹”的区分)到餐桌礼仪,展示士人阶层精致化的生活追求。 第三部分:闲暇的艺术——市民娱乐的勃兴 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大量市民的闲暇时间,催生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大多发生在公共空间。 瓦舍勾栏的声光色影: 详细描绘宋代城市娱乐的核心地带——“瓦舍”与“勾栏”。解析说书、杂剧(南戏的前身)、傀儡戏、皮影戏等表演艺术的结构和观众的参与方式。重点探讨说书艺人(如“说话人”)如何通过评话、讲史、讲说民间故事来传播社会价值观和时事信息。 街头的声响: 采集有关宋代“叫卖”的声学样本。不同时段、不同行业的商贩如何使用独特的叫卖声(如挑水声、卖菜声、更夫声)来标记自己的存在,构成了城市独有的背景音乐。 赌博与游戏的普及: 记录了宋代流行的各种纸牌、骰子游戏(如“牌九”),以及在特定场合进行的带有仪式感的体育活动,如蹴鞠(足球)的推广和职业化趋势。 第四部分:衣冠的变迁与风尚的流转 宋代的服饰不再是单纯的等级象征,市民阶层开始在穿着上展现出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受到了儒学复兴和外来影响的双重塑造。 士人与公服: 考察官服制度的细微变化,特别是“公服”与“常服”的区别。对“幞头”(帽子)的样式演变及其在不同场合下的佩戴规定进行细致梳理。 市民的日常着装: 重点关注店主、工匠、脚夫等市民阶层的衣着特点,如袖口、衣长、色彩偏好等,以及女性服饰在颜色和配饰上的相对解放。 审美取向的转向: 探讨宋代“天青色”与“月白”等淡雅色系的流行,反映了市民阶层对内敛、含蓄的审美趣味的追求,与唐代的华丽奔放形成鲜明对比。 第五部分:劳作与市井的规矩 市井生活的高效运转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无形的社会契约。 商业信用与金融: 剖析“飞钱”的雏形以及“交子”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大宗交易模式。分析行会(行店)在维护行业秩序、定价权和保障会员权益中的作用。 城市管理与治安: 描述宋代“厢兵”和“坊正”在维护城市治安、处理邻里纠纷中的职能。探讨火灾的频发对城市建筑安全和市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消防组织的设置。 市井的俚语与民间信仰: 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宋代市井间的流行语、歇后语,揭示其独特的幽默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考察城隍庙、土地庙等地方性神祇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鬼神故事的接纳态度。 通过以上五个层面的深入挖掘,《灯火阑珊处:宋代市井风情录》力求为读者重构一幅生动、细致、充满烟火气的宋代市民生活图景,展现那个时代特有的活力与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