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战国 二 合纵连横

说战国 二 合纵连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志刚 著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国史
  • 合纵连横
  • 纵横家
  • 政治
  • 策略
  • 历史人物
  • 古代史
  • 军事
  • 权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959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291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320
字数:333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列国争雄,百家争鸣,道术为天下裂。
《说战国》好戏连台,历史从未如此精彩!

继畅销系列《说春秋》之后,贾志刚再揭战国大幕,从波诡云谲的历史中窥探人性的变化,让战国神人轮番登场,演绎一场令人欲罢不能的历史大戏。
在《说战国 二 合纵连横》中,战国进入di四季、di五季,主角: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庞孙动刀兵,苏张逞口舌,把战国搅了个天翻地覆。
本卷di四季说透了战争为什么是政治的延续,di五季告诉你政治为什么是高明的骗术。



内容简介

贾志刚《说战国》分季联播,好戏连台。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神奇人物——鬼谷子。
据说,鬼谷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足不出户,就凭门下的几个弟子搅动天下大势。
据说,鬼谷子的理论可以归结为“纵横捭阖”,高深无比,所向无敌。
鬼谷子的弟子是谁?他的“纵横捭阖”之术是否真的那么高妙?那就要看战国各大诸侯国经过变法,新的时势召唤怎样的牛人登场,又需要什么新鲜的玩法了。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庞涓、孙膑、苏秦和张仪。正是这些人玩出了后世耳熟能详的围魏救赵、增兵减灶、合纵连横,把战国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推向高潮。
同时不要忘了,在兵家与纵横家大显身手的时候,齐威王默默做了一件中国历史上*的事情,那就是创建了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容纳了诸多学派,他们之间互相辩难争论,百家争鸣之势,隐然成形……

作者简介

贾志刚,《说春秋》作者,《说论语》作者,《副处长》作者。另有《春秋启示录》《无间盗》《侠义无道》《奔向地狱》等作品因故未能出版,你懂的。现流寓美国,以中英文写作,编剧为生。

精彩书评

贾志刚同志是有功底的,思想是有深度的。有心的人可以看看中国的历史是不是在重演?悲剧是不是一次次重现?那些聪明人和光辉的思想却因为缺乏土壤枯萎在空气中,*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下。
贾志刚是借历史说现在, 酣畅淋漓,十分痛快,我就喜欢这股痛快劲儿!
——豆瓣网友“吃饭睡觉打豆豆”

跟《明朝那些事儿》一样精彩,可以当做枕边书常读常新。
——豆瓣网友“柳笺疏”

很赞的一本书!用小说式的结构、风趣的语言讲述了战国时代的重要事件。*可贵的是,背景、人物等介绍得很全面,分析和评价一针见血,值得一读。
——豆瓣网友“常乐”

目录

第四季 庞涓和孙膑

第一章 年轻的老头
第二章 投奔师兄去
第三章 卖烤红薯的是谁
第四章 刺客聂政
第五章 怂人申不害
第六章 庞涓献诗
第七章 大成求援
第八章 田忌赛马
第九章 我是一个哲学家
第十章 战国段子手
第十一章 百家争鸣
第十二章 马陵之战
第十三章 孙膑兵法
第十四章 千古齐威王

第五季 苏秦和张仪

第一章 开启外交模式
第二章 双王会
第三章 当苏秦遇上张仪
第四章 自干五
第五章 苏秦上位
第六章 张仪蒙冤
第七章 逼上秦国
第八章 张小二报恩
第九章 苏老五还乡
第十章 大良造公孙衍
第十一章 创造困难也要上
第十二章 一箭三雕
第十三章 三王会
第十四章 五王会
第十五章 陈轸归秦
第十六章 张仪奔魏
第十七章 鹊巢鸠占
第十八章 竹篮打水
第十九章 公孙妙计安天下
第二十章 张仪妙计破公孙
第二十一章 张仪灭蜀
第二十二章 华阳国志
第二十三章 混混总在街头死
第二十四章 郢都,我来了
第二十五章 忽悠不停歇
第二十六章 郢都,我又来了
第二十七章 人生就是一场忽悠?
第二十八章 没有敌人是可耻的

精彩书摘

我是一个哲学家

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原本是魏国和宋国联合攻打赵国,现在则变成了韩国、楚国和齐国从三个方向攻打魏国,如果再算上赵国,就成了四国围攻魏国了。
魏惠侯有些惊慌起来,急忙派使者召庞涓速回。
“慌什么,这三个怂国家怕他们干什么?他们顶多是虚张声势,根本不敢进攻魏国。”庞涓信心十足,拒绝撤军。
对于庞涓的说法,魏惠侯倒是愿意相信,可心里难免还是打鼓。于是,接连不断派出使者,催促庞涓撤军退防。
“唉。”庞涓叹了一口气。

庞涓实在不甘心就这么收兵,可是后方这样催促,又不能不撤,怎么办?
“全力攻城,拿下邯郸之后撤军。”庞涓下令。
魏军开始全力攻城,一时间,邯郸城危在旦夕,而三国救兵还在魏国边境观望。到了这个时候,赵成侯才不得不相信鹿茸皮的话。
“这年头,靠谁都靠不住,到头来还是靠自己啊。”赵成侯慌了手脚,不知道该怎么办。
“主公,魏国人看来不拿下邯郸是不肯罢休了。我看,邯郸是守不住了,咱们弃城吧。”鹿茸皮提出建议。
“啊,首都沦陷,那,那不是太没面子了。”赵成侯有些犹豫。
“都什么时候了,还讲什么面子?”
“那,那咱们逃去哪里?”
“晋阳啊。”
“如果魏国人追到晋阳呢?”
“怕什么啊?当初范家和中行家包围晋阳,结果呢?赵家没咋地,范家和中行家完蛋了。后来,智瑶包围晋阳,结果呢?赵家没咋地,智瑶完蛋了。魏国人要是包围晋阳,结果呢?”鹿茸皮把历史搬出来一讲,还真有说服力。
“对啊,早说啊。”赵成侯不知道是真的放了心,还是找到了台阶,当下决定弃城而逃。
赵成侯派人前往魏军军营,约定明日决战。
当天晚上,趁着月色,赵成侯率领文武百官和大小老婆悄悄地开了北门,直奔晋阳而去。
第二天,魏军等不到赵军决战,这才发现邯郸已经成了空城,能跑的都跑了,只剩下老百姓们无处而逃。
就这样,庞涓拿下了邯郸。
“立即撤军。”庞涓下令,除了一部分军队驻守邯郸外,大军南撤。

此时,齐军还在包围魏国的襄陵,威胁魏国首都大梁。不过其实齐国人也就是做个样子,也是围而不攻。
“孙膑先生,这个,邯郸终究还是没能救了啊,还是让魏国人给占了。”田忌对孙膑说,语气里透出一些不信任来。
是啊,围魏救赵啊,结果还是没能救赵国啊。
“将军,一城一地的得失,何足挂齿。邯郸沦陷看似严重,实际上并没有坏处。”孙膑并不慌张,他早就料到了邯郸守不住,“将军想想,如果没有我们围魏救赵,邯郸也是会沦陷。之后呢?魏军会乘胜北上,吞并整个赵国。可是如今呢,魏国人虽然拿下邯郸,可是已经乱了节奏,成了强弩之末。由于邯郸是被暴力攻破,魏国人没有得到民心,因此赵国人随时会反攻。对于魏国人来说,邯郸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个累赘了。另一方面,魏国人占领邯郸,势必分兵把守,也就不能全力来对付我们,我们可以从容撤军。”
孙膑的一番话让田忌茅塞顿开,是啊,逼迫魏国人强攻邯郸,让魏国人与赵国人两败俱伤,这难道不是齐国的最大利益吗?只要魏国人占领邯郸一天,魏国和赵国就是敌对状态,这难道不是齐国的最大利益吗?救赵国不是齐国的目的,齐国的目的是削弱所有其他国家。
“先生说得对,那么,如今该怎么办?是以逸待劳,等待魏军前来决战,还是——撤军?”田忌沉吟了片刻才把“撤军”二字说出来,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田忌知道,魏军的战斗力远在齐军之上,即便是魏军匆匆赶到,齐军也是凶多吉少。因此,田忌内心准备撤军。可是,撤军实际上就是逃跑,肯定会被邹忌拿来说事。所以,田忌这时候倒觉得有些难以收场了。
“魏军出兵时间已经很长,再加上后方被攻,一定是轻车而反,士兵们思乡心切,必无战心。依我看,我们也不要在这里等待决战,而应当北上邀击魏军,可保不败。”孙膑早有打算,邀击齐军有两个好处,一来出其不意,二来即便战败,也可以很容易地撤回齐国。
于是,齐军撤了襄陵的包围,全军北上。
这样,魏军向南,齐军向北,两军在桂陵相遇。

“不恋战。”这是魏军主帅庞涓的命令。为什么不恋战?一来,魏军是轻装,不利于长期鏖战;二来,此时韩军威胁大梁,要回去救急;三来,将士们归心似箭,也无心恋战。
“不恋战。”这是齐军主帅田忌的命令。一来是归军难阻,没必要非逼得魏军拼命;二来齐军出来时间也不短了,老情人们在家里等着呢,也都盼望着早点回去;三来,只要不败或者小胜,就足以回去在邹忌面前显摆了。
双方都是同样的态度,因此两军之间的交战很快结束,基本上打个平手,魏军是且战且走,齐军是你走我不走。
因为截获了魏军的部分辎重,因此齐军号称大胜,高高兴兴回国了。
桂陵之战,在历史上被称为齐国获胜。其实,也就是一场接触战,无所谓胜负。
等到魏军回到大梁,楚军和韩军纷纷撤军回国,谁也没有傻到要跟魏军死磕的地步。

“来,介绍你们认识一下,”魏惠侯为庞涓摆了接风宴,除了魏惠侯之外,还有一个人,这个时候,魏惠侯要把这个人向庞涓介绍一下,“这位先生,就是我们的新任相国惠施先生。这位将军,就是我们的无敌大将庞涓将军。”
惠施笑了笑,跪坐起来,向庞涓施礼。
庞涓愣了一下,他没有想到魏惠侯竟然任命了新相国,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新相国竟然是惠施。
“先生从宋国来?”庞涓勉强地施礼,然后问。说到宋国两个字的时候,明显有些不屑。
宋国人一向以倔强死板著称,是各国嘲弄的对象,因此,庞涓本来就有些瞧不起宋国人,而这个惠施,庞涓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字,在庞涓的心目中,这就是个只会耍嘴皮子整天无聊没事干的人。如今,这样一个人来担任魏国的相国,和自己搭班子,这不禁让他有些不高兴。可是,既然魏惠侯已经做了这样的任命,他也不能再说什么。
“啊,来了,就是魏国人,哈哈哈哈。”惠施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说了这样一句话,意思是你也不是魏国人啊,就别拿国籍说事了。
庞涓勉强地笑了笑。他不喜欢惠施,他认为惠施这一类的所谓学者都是不懂得治理国家的人,更不要说打仗。惠施到来,一定会竭力阻止他的对外征战。
果然,在随后的谈话中,庞涓介绍了此次出征的情况,魏惠侯听得还算认真,惠施则心不在焉,要么就是做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第一次见面,庞涓和惠施之间的印象都很糟糕。
那么,惠施是干什么的?他凭什么当上了魏惠侯的相国?

惠施是干哲学的。
宋国是个出哲学家的地方,因为宋国人喜欢一根筋地思考问题。思考得清丽脱俗的,叫做哲学家;思考得稀里糊涂的,叫做神经病。
惠施是一个哲学家,在诸子百家中被称为“名家”。
名家的特点是喜欢玩概念,喜欢辩论,喜欢思考与眼前世界完全没有关系的问题,喜欢摆弄逻辑。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名家是最接近当代哲学的学派。
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在他之前,名家代表人物是邓析。
惠施的重要哲学思想被称为“合同异”,惠施这样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这话有点绕口,看上去就很哲学,其意思是“大同”和“小同”有差异,这就叫“小同异”;万物都相同又都不同,这就叫“大同异”。说白了,就是世上万物都有共性,又都有差异。不要片面强调相同性,也不要只看到差异。
惠施还有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万物都是变化中的,他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意思是太阳刚升到正中,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一生下来,就开始走向死亡。以现代的观点来看,多么辩证啊。
由于惠施的名头很大,魏惠侯特地把他从宋国请到魏国,并任命为相国。

哲学家面对现实通常是喜欢妥协和退让的,因为万物都在转变之中,妥协和退让又何尝不是胁迫和进取呢?从操作的角度说,妥协和退让当然是最简单易行的。
庞涓撤军之后,魏军驻守邯郸的部队就陷入吃紧的状态,因为赵国人不仅随时在骚扰,而且在积蓄力量准备夺回邯郸,同时还在不断地联络其他国家准备围攻魏国。
对此,魏惠侯有些发愁。
“主公,我给您讲一个故事。”惠施来讲故事了,名家的特点就是爱讲故事,通过故事来说明问题。
“好啊。”魏惠侯说。
“老张的老婆是个骚货,就是让每个男人做梦都想的女人。隔壁老王一直垂涎于她,结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老张的老婆抢过来,成了自己的老婆。可是抢过来之后才发现,全村的男人都仇恨自己,都想要勾搭这个骚女人,而老张天天晚上磨刀,随时都有可能来找自己拼命。这个时候,美女成了红颜祸水,老王白天吃不好,晚上睡不好,美女成了摆设。这个时候,老王该怎么办?”
“怎么办?”
“把这个骚女人还给老张啊,这样的话,老张化敌为友了,其他人也不再仇恨老王了,虽然名义上美女没了,可是至少日子还能过。”
“那,相国的意思是?”
“把邯郸还给赵国算了,这样的话,赵国就会感激我们,与我们结盟,有了赵国这个盟国,其他国家也就不会跟我们作对。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四面是敌人了。”惠施讲了半天故事,目的就是这个。
“可是,邯郸可是我们好不容易夺来的,赵国是我们的头号敌人呐。”魏惠侯有些不甘心,还有些不愿意。
“主公错了,赵国不是我们的主要敌人,秦国才是。主公想想,这么多年来,赵国抢过我们一寸地盘吗?赵国人杀过多少魏国人?屈指可数吧。可是秦国人呢?杀我们的士兵百姓,占领我们的城池地盘,他们才是最危险的啊。我们应该与东边的国家修好,全力对付秦国才是。”惠施的看法,与庞涓完全相反。
“恩,相国说的有道理,是应该把邯郸还给赵国。”魏惠侯竟然同意了惠施的说法,并且授权他全权处理这件事情。

听说魏惠侯要将邯郸还给赵国,庞涓几乎要气炸肺,饭碗一扔,去找魏惠侯了。恰好惠施也在,于是就该不该把邯郸还给赵国这件事情,两人就辩论上了,或者说争吵上了。
庞涓其实口才不错,可是他忘了,惠施是有理论的人。
“主公,邯郸可是我们花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个兄弟的性命才夺回来的,怎么如今说还给赵国就还给赵国呢?”庞涓越说越来气,不满地看看魏惠侯,再恨恨地瞪了惠施一眼。
“庞将军不要上火,相国的话是有道理的。惠施先生,你来说说你的看法。”魏惠侯把球踢给了惠施。
惠施并没有被庞涓的气势所压倒,他是有理论的人,不会这么容易被吓住。
“话说,隔壁老王……”惠施不跟庞涓说邯郸,而是直接上隔壁老王。
“绕什么弯子?别跟我说隔壁老王。”庞涓打断了惠施。
“那好,我们来说说赵国,赵国和魏国是邻国,就像老张和隔壁老王……”惠施迅速又绕回到了隔壁老王,再加上“大同而与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这些车轱辘话,听得庞涓云里雾里,稍不小心就被绕进去了,也跟着说起隔壁老王来,结果稀里糊涂就败下阵来。
“那你说,隔壁老王该不该把美女祸水还回去?”最后,惠施这样问。
“该。”庞涓脱口而出,不过随后回过神来,“可是,邯郸和隔壁老王有什么关系?”
“嗨,你看你怎么这么糊涂呢?我再来跟你说说隔壁老王……”
隔壁老王把庞涓彻底击败了,怎么也绕不出去了。
窝着一肚子火,却又说不出来,庞涓气呼呼地回家了。
从那以后,庞涓对惠施恨之入骨,魏国将相失和。

在庞涓拿下邯郸之后的第二年,魏国主动将邯郸归还给赵国,派出的归还使者就是惠施。
“这怎么可能?遇上缺心眼了?”赵成侯一开始是怎么也不相信,早知如此,当初还守什么城?
“这个,我国国君说了,魏国与赵国是世代友好的国家,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惠施这么说,都是套话。
“先生,多谢你仗义执言了。”
“不必客气,话说隔壁老王……”惠施又开始说隔壁老王,不过故事已经不是原先那个故事,而是要强调老王和老张的友好关系。
“太好了,魏国就是我们的隔壁老王,我们两家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赵成侯也觉得隔壁老王的故事很好。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说着说着,惠施又开始推销自己的哲学。
“先生说得太对了。”实际上,赵成侯根本不知道惠施在说什么,什么大同小同,赶快把邯郸拿回来才是正事。只是在这个时候,拍拍惠施的马屁是自然的事情。
两国在两国边境的漳河举行了一个归还仪式,同时进行盟誓,结为盟国。
“从今往后,五十年之内,两国之间再也不要发生战争。”盟誓这么写。说永远那是不可能的,不如规定一个具体的时间。五十年不变虽然也很扯淡,不过总比永远听上去要靠谱一点。
惠施代表魏国主持了盟誓,自我感觉真的不错。
“世界总是在变化中的,战争是和平的开始,和平是战争的起源。这么说,今天的盟誓就意味着明天的战争?那还盟什么誓?”在回大梁的路上,惠施运用自己的理论回想这几天发生的事情,结果自己把自己也给问糊涂了。
夕阳西下,回到大梁的时候,惠施已经昏昏睡去。

前言/序言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神奇人物。单从名字来听,就很神奇。
鬼谷子。
据说,鬼谷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足不出户,就凭门下的几个弟子搅动天下大势。甚至据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变化,都是鬼谷子当初盘算定的。
据说,鬼谷子的理论可以归结为“纵横捭阖”,高深无比,所向无敌。
据说,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号玄微子。甚至据说,鬼谷子是黄帝时期的人,一直活到战国。
据说,鬼谷子的得名是因为他居住在鬼谷,而鬼谷在哪里?据说很多地方都在争夺。
据说,鬼谷子写了一本书,叫做《鬼谷子》。
据说,一切都是据说。
因为,没有任何人见过鬼谷子,没有任何历史记载描述过鬼谷子的任何事迹。
世上究竟有没有鬼?
世上究竟有没有鬼谷子?
这两个问题哪个更难?
如果我们假设鬼谷子根本就不存在,那么一切就很简单,但是就会很无趣。就像有没有鬼。没有鬼的世界是很无聊的,所以,要有鬼。
所以,我们假设鬼谷子是存在的。
问题是,鬼谷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根据据说,鬼谷子至少培养了两位杰出的军事家和两位杰出的外交家或者政治家。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来推演鬼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鬼谷子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或者阅历丰富或者知识渊博并且阅历丰富的人。这说明,他要么出身高贵,家学颇丰;要么曾经游历天下,甚至担任过高级职务,有过不俗的历练;要么他本身就是一个名师的高徒,因此有了这般非同凡响的学识。
其次,鬼谷子应该是一个当时比较著名的人物,否则躲在山中却还能吸引学生,不做广告就有人趋之若鹜,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第三,鬼谷子对功名已经没有兴趣,不过对于培养人才有兴趣,并且懂得因材施教,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从这几点看,符合条件的并不多。基本上,鬼谷子应该是孙武、子夏这类人的学生。不过综合来看,鬼谷子似乎更应该是子夏的门人或者门人的门人。
第四,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四个学生中有三个骗子,而且学生从来不提及老师。可想,这样的师生关系会怎么样,老师又给学生树立了怎样的榜样……
好的,这里有一份图书简介,内容是关于《说战国:二合纵连横》这本书以外的内容,详尽且不含任何AI痕迹的描述。 --- 《风起云涌:先秦风云录》 导言: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其中某些片段因其波澜壮阔与深刻的智慧而格外引人注目。先秦时期,尤其是战国时代,便是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的舞台。它不仅是政治权谋、军事策略的角斗场,更是思想文化群星璀璨的时代。本书《风起云涌:先秦风云录》并非聚焦于某一时期的纵横捭阖,而是力图描绘出一幅更为宏大、更具立体感的先秦画卷,从周室衰微的根源,到百家争鸣的辉煌,再到秦皇一统天下的历史必然性,进行一次深入的梳理与剖析。 第一部分:礼崩乐坏与诸侯的崛起(西周至春秋早期)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周朝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初衷。详细阐述了“礼乐制度”如何构筑起一个看似稳固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在历史演变中逐渐暴露出其内在的矛盾。重点分析了犬戎之乱如何迫使周王室东迁,标志着“天下共主”权威的实质性衰落。 随后,我们深入探讨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互动模式。这并非简单的兼并战争,而是一种复杂的、在道义与利益之间反复拉扯的博弈。从“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下,城濮之战等关键战役的部署与影响,到晋楚争霸的长期僵持,本书将这些事件置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们审视了田氏代齐、吴越相争背后隐藏的权力更迭逻辑,以及各国如何通过改革来适应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这些早期的权力游戏,为后来的战国变法与合纵连横奠定了基础与教训。 第二部分:思想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的源流 战乱的年代往往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在兼并战争的催化下,传统的权威结构瓦解,个体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风起云涌》花费大量篇幅,系统梳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谱系。 儒家: 重点剖析孔子对“仁”与“礼”的重新诠释,以及孟子对“性善论”的坚定维护与“王道政治”的理想构建。我们探讨了这些思想如何在不同诸侯国遭遇的境遇,以及其早期传播的路径。 道家: 对老庄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进行了深入的哲学解析,探究其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解放意义,以及这种思想在乱世中如何成为一种超脱的智慧。 墨家: 详细介绍了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以及墨家组织严密的社会实践与技术能力,他们如何以一种不同于贵族的身份进入历史舞台,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法家(早期): 在探讨法家之前,我们会先分析商鞅变法前的秦国社会形态,为理解法家思想的实践性提供背景。本书将侧重于早期法家思想的萌芽,即如何通过制度建设而非道德约束来治理国家。 名家与阴阳家: 对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等辩证思想,以及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如何试图为政治秩序提供宇宙论基础,也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这些思想的交锋,不仅仅是书斋里的理论讨论,更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根本性选择。 第三部分:战国的全面转型与变法图强 随着兼并战争的加剧,各国对战争效率和国家动员能力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进入战国中后期,重点聚焦于制度层面的革命——变法。 我们详细对比了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三晋地区的改革,尤其深入分析了秦国商鞅变法的彻底性与深远影响。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如何通过“耕战立国”的理念,彻底瓦解了旧有的世袭贵族权力结构,建立起一个高效的、以军功和土地为主要晋升阶梯的中央集权体系。这种对社会肌理的重塑,使得秦国具备了超越六国的资源动员和军事投射能力。 同时,本书也审视了其他国家在应对变法浪潮时的挣扎与反思,例如齐国稷下学宫的学术包容性与王安国的改革尝试,以及赵国与韩国在边地压力下的应对策略。 第四部分:地缘政治与战略的深化 在制度变革的同时,地缘政治的博弈也日益复杂化。《风起云涌》将视角从单纯的国内改革转向各国间的战略协作与对抗。 在探讨合纵连横的背景时,本书强调的并非单一的“外交策略”,而是支撑这些外交行为的根本国力对比和战略目标。例如,苏秦的合纵战略之所以能短暂奏效,是因为他精准地抓住了六国对秦国渐强态势的集体恐惧;而张仪的连横,则是基于秦国强大的军事威慑和对各国利益冲突点的精准拿捏。 我们将详细分析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决定性战役背后的战略考量。长平之战的记载,不再仅仅是白起屠杀四十万赵卒的残酷场面,而是对秦赵两国长期国力消耗、战略资源调配以及主帅决策心理的一次深度复盘。我们会评估赵国在战役初期采取的防御策略是否合理,以及赵括的用兵失误是如何与秦国既定的战略目标完美契合。 结语:历史的必然与个体的选择 《风起云涌:先秦风云录》的收尾部分,回归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历史进程的必然性。我们探讨了从分封制瓦解到中央集权兴起的历史脉络,分析了“郡县制”相对于“封建制”在维护大一统帝国稳定上的无可替代的优势。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先秦时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认识到那不仅是权力斗争的年代,更是塑造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制度框架与思想底色的关键时期。通过对这一阶段的细致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历史变迁的深层逻辑。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把握精准到位,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紧张氛围。从开篇的秦国崛起,到六国合纵连横的博弈,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处理得丝丝入扣。特别是对那些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细腻入微,让人能理解他们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抉择,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善恶评判。比如,某位国君的犹豫不决,某位谋士的深谋远虑,都写得非常生动。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都忍不住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彩的谋略对决。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智谋的交锋,让人在紧张的阅读体验中,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历史的罗列,更是一场精彩的智力游戏,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去探寻下一个转折点。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重述历史,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分析局势的“方法论”。它展示了在资源相对有限、外部环境极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如何权衡利弊,如何进行高风险的博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似乎也变得更加立体和辩证了。它教会我,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无数个看似微小、实则至关重要的选择叠加的结果。这种深层次的启发,远超了一本单纯的历史读物应有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博弈论”和“政治哲学”的实践指南,用战国的故事,折射出关于权力、信任与背叛的永恒主题。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个人的阅历在变,对书中情境的理解也会随之深化。

评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战国,不能只看谁赢了谁输了,更要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一步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没有简单地聚焦于某一个强国,而是以一种近乎全景的方式,展现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那种复杂的多边关系,简直比现代的国际政治还要错综复杂。作者在梳理这些错综关系时,逻辑清晰得令人佩服,即便是一个对战国历史不太熟悉的人,也能顺畅地跟上节奏。尤其是对“合纵”与“连横”这两种核心战略的分析,深入浅出,让人明白这些策略背后的深层动因,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对抗,更是文化、经济、人才的全面较量。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框架,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战略思维有了全新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处理,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这种“发指”是褒义,指的是作者的考据之严谨。随便翻开一页,都能发现很多鲜为人知的史料细节,它们被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中,丰富了故事的肌理,而不是生硬地插入。比如对于某个特定官职的权力范围、某种特定礼仪的执行细节,都有着相当扎实的依据。这使得整个故事的真实感大大增强,让你相信,笔下发生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基于对那个时代深入骨髓的理解。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穿越感”或“现代解读”的生硬,仿佛真的能闻到古代酒宴上的酒香,感受到朝堂上的寒意。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和精妙运用,是这本书区别于市面上很多同类作品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非常欣赏,它有一种古朴又不失流畅的美感。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古代的权谋,但又巧妙地保留了历史的韵味。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秘辛。文字的张力把握得恰到好处,该激昂时气势磅礴,该沉思时又娓娓道来。它不像一些历史读物那样堆砌史料,而是将史实巧妙地编织进引人入胜的故事线里。每一次翻页,都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感受着历史的脉搏。特别是那些描绘战场恢弘场面和朝堂暗流涌动的段落,简直是文采斐然,让人过目难忘,那种历史的宿命感和个体命运的挣扎,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评分

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积分,自从当当积分可以抵现金的时候,才知道积分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能么么哒。

评分

终于出二了,不错的书。

评分

发货很快,还没细看!!!!

评分

书很好,语言幽默,非常好看,值得大家阅读欣赏。

评分

这一部从鬼谷子出山到苏秦、张仪谢幕,大概只讲了50年。贾老师告诉我们…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更要上…有兄弟不见得是可喜的,没有敌人才是最可耻的…

评分

终于到了,看过了说春秋,写的很好,希望这个系列也能尽快出完~

评分

做活动买的 发货送货都很快

评分

京东大法好!京东大法好!京东大法好个不停!

评分

书很好,语言幽默,非常好看,值得大家阅读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