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

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希安·琼斯 著,陈淳,沈辛成 译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人类学
  • 身份认同
  • 族群
  • 文化研究
  • 历史
  • 社会学
  • 民族性
  • 认同政治
  • 中国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35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10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1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当今的考古学中,族属是一个争议极大的领域。把从考古学遗存分辨出来的“文化”与过去的族群相对应,现在被许多人认为是徒劳无望的。然而,这种方法仍然在考古学探索中和在现代族群和国家对各种诉求合法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希安·琼斯认为,需要利用社会科学中有关族属的新理论全面和严谨的综述,对从考古证据来重建过去的族群的方法予以严格的评估。为了做到这点,她为考古学的族属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框架,以考虑族群身份认同的动态和因势而变的性质。
  面对族属和身份认同的重要问题,本书讨论了方法论、阐释和政治等重要问题。它为考古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学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卓见。

作者简介

  希安·琼斯,斯特林大学环境历史与遗产系教授,前曼彻斯特大学考古和遗产系教授。她的研究聚焦于身份与政治的考古,以及围绕着历史纪念物、建筑和地点的考古,希安一直从事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研究,特别是文化意义、社会价值和真实性的研究。她的研究是跨学科的,整合了考古学、社会人类学、文化历史与物质文化研究。希安的著作包括: 《族属的考古》( The Archaeology of Ethnicity ) ( Routledge ), 《中世纪早期的雕塑与含义、价值和地点的提炼》( Early Medieval Sculpture and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Value and Place ) ( Historic Scotland ),以及共同主编的论文集《碎片化的杰作:复原卡德伯尔石板的希尔顿传记》( A Fragmented Masterpiece: recovering the biography of the Hilton of Cadboll cross-slab) ( 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Scotland )。她近来还主编过一期《国际历史考古学杂志》(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 )有关回忆、口述史和考古学的专辑( 2012年)。

  陈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考古学教授、博导。著作有《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考古学理论》《当代考古学》《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考古学研究入门》《考古学前沿研究:理论与问题》;译作有《手》《骗局、神话与奥秘》《欧洲文明的曙光》《考古学思想史》(第二版)《时间与传统》(重译本)《龙骨山——冰河时代的直立人传奇》《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等。

  沈辛成,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在读博士,从事科技史和城市史研究。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并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获得硕士学位。

精彩书评

  族群问题是研究人类历史的重要问题,需要多学科结合进行。长期以来中国考古学界对此重视不够、深入探索不够,考古学研究涉及其他“学科”时,缺少对那些学科科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把握,因此《族属的考古》可谓中国考古学界的“及时雨”。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族属的考古》从理论和方法全面审视了考古学文化与族群之间的推理关系,而全书的历史回顾和学术论证不仅对考古学研究,而且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都有极具价值的启示。
  ——刘莉美国斯坦福大学

  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族群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族属的考古》有助于我们把考古学文化与重建古代族群身份之间关系的研究推向深入,也有助于重新审视我们已经和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族属是一个复杂而难解的考古学问题,但确是研究古代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族属的考古》将考古学研究带入到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范畴,推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启示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学问之道,常学常问,恆常更新。
  ——吴小红北京大学

  希安·琼斯《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从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维度全面考察了“族属”考古的历史与现实。这是一本针对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核心问题的重要著作,它的翻译出版对推进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其出版可谓是恰逢其时。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

目录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总序 1
中文版自序 1
英文版序 1
定义 1
第一章 引论 1
第二章 人群和文化的考古学辨识 19
文化历史考古学 19
社会考古学与族属:一种矛盾的关系 32
罗马化的例子 37
第三章 差异的分类学:人文科学中的人群分类 50
19世纪思想中的种族、文化和语言 51
从种族到文化:20世纪早中期对差别认知 57
作为主要分类范畴的族属之形成 65
第四章 族属:概念与理论的领域 71
族属概念之形成 71
原生性的规则 83
工具论的族属 92
一种整合的理论途径? 103
第五章 多维度的族属:背景分析的一种框架 108
可行的族属定义 108
关于族属的一种实践理论 112
族属的差异点 118
“一片乱象”?族属的历史模型 129
第六章 族属与物质文化:关于考古学中族属阐释的理论基础 135
将考古学文化看作族属实体的问题 135
形制与功能的两分:新考古学及其族属概念 141
形制的交流与族属 143
物质文化、人类能动性和社会结构 148
族属与物质文化 152
第七章 结语:构建古今的身份 162
族属的比较理论 162
罗马化的再思考 163
考古学与身份认同的政治学 171
参考文献 182
索引 216
译后记 225

精彩书摘

  《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
  物质文化是社会实践中一种积极的组成部分,其中它既构建了人类的能动性,又是这种能动性的产物(Hodder 1986:74)。物质文化的生产、使用和消费所涉及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结构,又被物质文化所体现,因为这些过程发生在充满意义的文化背景之中(见MacKenzie 1991:191—201; Miller 1985:11—12)。然而,物质文化可以在许多社会领域运作,其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通过其社会生活中从物质管理和阐释两个方面被复制和改造(见Kopytoff 1986; MacKenzie 1991: 26—27; Thomas 1991:28—29)。因此,物质文化是多义的,它的意义因时而变,取决于它特定的社会历史、特定社会参与者的立场,以及它所直接应用的社会背景。而且,物质文化不只是涵义累加的仓储,带有它在不同社会背景里的生产与用途和因势而异的参与者的印迹。它在社会实践的构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为作为以前实践结果的物质文化被赋予的特定文化意义,会影响到后续的实践和解读。
  ……

前言/序言

  中文版自序
  今年是《族属的考古》(1997年)出版20周年,而考古学这门学科,也以我在本书原序中所描述的那种状况走过了一段漫长之路。在我1989到1994年的博士研究期间,许多考古学家对开发一种族属研究的新方法持否定态度,或至少是心存疑虑的。当时,那些受过程与后过程考古学影响的考古学家,将对族群的任何关注,要么看作是向早已过时的文化历史考古学范式的倒退,要么看作是一种带有民族主义政治含义的危险举措。相反,那些仍坚持与文化历史考古学紧密为伍的学者,则将这个课题看作是对他们研究根基的威胁。然而,到了1990年代中晚期,考古学家已经转向对过去政治方面的关注,并特别强调考古学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Gathercole and lowenthal1994;Kohl and Fawcett1995;Meskell 1998)。那时有各种触发因素,包括“世界考古学大会”(World Archaeo logical Congress)(Ucko1987,1989)的成立,它聚焦于本学科的政治因素;还有欧洲和世界各地民族主义冲突的复炽(Kohl and Fawcett1995)。但是其中的一项副产品就是,在让今天民族身份认同和各种努力合法化的不合时宜地尝试下,重拾考古研究对构建现代民族与古代族群之间联系的兴趣。
  这些发展意味着,《族属的考古》虽有争议,却是一本恰逢其时的著作,它大体上是我博士导师,已故彼得?尤科教授的远见卓识及其洞见的结果,他先我很久就认识到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初审在两批人之间泾渭分明,一批人对文化历史学的评述完全持敌对态度,而另一批人则对开发一种研究族属的理论框架持谨慎的积极态度,该框架挑战实在论观点(essentiallistideas),并质疑把过去的族群与今天的族群直接拉上关系。在出版后的20年里,本书一直影响很大,在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的文献中被广泛引用。但是,它在英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考古学传统里,要比其他地方影响更为深远。这有各种原因,包括从获取本书的难易程度和语言隔阂,到考古学民族传统的特点,以及它们对新理论和阐释新方法的接纳程度(Ucko1995)。结果是,根据考古类型学来分辨过去族群的传统方法,在世界许多地方依然故我,特别是那些拥有悠久文献或口述历史传统,并在族群名称有案可稽的地方。
  为此,我对上海古籍出版社决定出版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陈淳教授翻译的中文版《族属的考古》十分欣喜。文化历史考古学对中国考古学有着久远的影响,中国考古学也有一种浓厚的编年史学传统和将考古学文化与史籍中提及的族群联系起来的倾向(Chang1981;Trigger2006;von Faul kenhuasen1993)。因此,长期以来,中国考古学家一直倾心于从物质文化,诸如青铜器和葬式来分辨古代人群,比如商周和秦汉的族群(kyong mcclain2010)。而且,中国考古学还有一种民族主义的特点,诚如特里格所言(Trigger1984:359),它长期偏好一种北方中心论的编年史学,以维持一种中庸政治(centristpolitics),并培养民族尊严(也见kyong mcclain2010;Trigger2006)。但是,中国考古学显然正处于一个日益强调理论创新、跨学科对话、聚焦过去的政治和公共考古学的转型阶段(桑栎2015)。而且,中国作为一个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其思想正向学术研究深入,不过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存在不同见解(见Mullaney2010)。
  因此,陈教授翻译《族属的考古》特别及时。我希望本书中文版的问世,能有助于中国考古学家不断反思文化历史考古学的范式,并开发新的理论方法。除了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科范围提供一种族属理论的综述外,我也希望本书能够为中国考古学家与其他学科学者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和对话,提供一点微薄的贡献。最后,我希望《族属的考古》能促进对考古研究与重建当代民族和族群身份之间关系的重新评价,并预示一种崭新公共考古学的诞生。我再次感谢为原书写作提供支持和指导的所有同仁,还有为本书翻译付出辛勤劳动的陈淳教授和他的学生沈辛成。
  希安·琼斯
  斯特林大学环境历史与遗产系教授
  苏格兰,英国
  2017年1月

《遗世之音:失落文明的口述史诗》 一、引言:时间的沙砾与回响 历史的河流浩瀚无垠,但总有那么些声音,被遗忘在时间的回声壁之外。它们并非镌刻于坚硬的石碑,也未被记载于官方的典籍,而是如同空气中的微尘,附着在口耳相传的故事、歌谣、仪式和生活细节之中。《遗世之音:失落文明的口述史诗》,正是对这些“非物质遗存”的深刻探寻与重构。本书聚焦于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被彻底中断或边缘化的古代社群,试图通过田野考察、民族学比较和文本细读,复原他们眼中那个鲜活而完整的世界图景。 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宏大叙事中的“主流”,而是深入到被主流话语反复修正、消解甚至抹除的边缘地带。这里的“失落”,并非指地理上的消失,而是指其文化逻辑、认知体系与社会结构,在后世的强势文明冲击下,无法被现有历史框架所承载和理解的状态。本书力求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现代学界严谨的分析与古老传说的内在情感逻辑。 二、第一部:声音的考古学——口传传统的物质性 口述传统并非虚无缥缈的气泡,它具有深刻的物质根基。本部分将探讨如何“考古”地挖掘这些声音。 1. 仪式中的语法: 我们深入研究了北美西海岸原住民的“冬日庆典”记录与南美安第斯山脉的“米提”(Mita)劳役制度中的歌谣。这些歌曲并非单纯的娱乐,而是具有严格的社会功能和法律效力的“活档案”。歌词的韵律、使用特定仪式的时节,构成了解读其社会契约、权力分配和宇宙观的独特语法体系。我们分析了那些在特定舞蹈或祭祀中才会吟唱的特定词汇,揭示其在日常语言中已然失效的“代码”意义。 2. 遗址上的回声: 口传故事往往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紧密绑定。本书选取了地中海东岸一处青铜时代晚期遗址的传说群。通过将传说中描述的“河流改道”、“山脉崩塌”等自然事件与地质学证据进行交叉比对,我们重建了社群对灾难的记忆模式及其文化应对机制。故事中的“英雄的埋葬地”往往对应着重要的水源或防御工事的遗迹,证明了神话叙事对空间记忆的固化作用。 3. 文本的阴影: 许多失落文明的口述传统,只有在被征服者记录的残篇中留下蛛丝马迹。我们对古埃及阿马尔那信件中夹杂的非官方祈祷文,以及罗马史学家侧面引述的迦太基诗歌片段进行了细致的语言学解构。这些被“引用”的零散文本,恰恰是理解其母体文化认知如何被外力扭曲和重塑的关键证据。 三、第二部:时间与世界的重塑——认知结构的异同 失落文明看待时间、空间和生命的方式,与我们今天所接受的线性、进步的历史观截然不同。 1. 循环与螺旋的时间观: 本部分对比了古印度河流域某些次大陆部落对“大劫”(Yuga)的理解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季节性神祇死亡与复苏叙事。他们的时间并非简单的起点到终点,而是不断重演的模式。我们论证了这种循环时间观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农业规划、政治继承乃至对“进步”的概念化。当一个文明的“终点”被认为必然会循环回到“起点”时,其所有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2. 异质的“谱系”与“关系”: 许多失落的社会不以血缘或地域来界定“我们”,而是以“共享的梦境”、“共同的祖先动物”或“统一的创世神话”来构建群体边界。书中对中美洲一个已消失的玛雅前城邦的祭祀文本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复杂的亲属网络仪式(而非继承)来确立统治者的合法性。这种基于“关系构建”的社会形态,对理解当代身份政治的片面性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3. “非人”的主体性: 在这些口述史诗中,河流、山脉、动物甚至天气,都具有清晰的意志和行动力。本书考察了澳洲原住民“梦时”(Dreaming)的概念,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跨文化比较视野中。我们探讨了当“自然”本身成为有意识的参与者时,人类的道德责任和行为规范如何与生态环境深度绑定,以及这种“多主体性”的宇宙观如何解释了其社会活动的某些看似非理性、实则高度自洽的逻辑。 四、第三部:在遗忘中抵抗——口传的政治学与存续 口述传统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抵抗异质文化同化的最后战场。 1. 翻译的悖论: 当一个口传文明遭遇文字文明的入侵,其核心价值往往在翻译过程中被抽离。我们分析了在殖民扩张时期,传教士和行政官记录的当地神话中,那些关于“一神论”或“君权神授”的强制性嫁接是如何发生的。口述者如何通过使用多义词汇、故意模糊细节或引入看似无关的插入语,在记录中植入抵抗的“暗语”,成为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2. 记忆的重组与世代的“失忆”: 记忆是流动的,而非固定的档案。本书探讨了当口述传统断代时,后代如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美化”、“简化”或“重组”祖先的记忆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这种“必要的失忆”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族群的延续,但同时也付出了对原初文化理解的巨大代价。我们对比了不同世代对同一神话关键情节的叙述差异,描摹了记忆在时间压力下的塑形过程。 3. 活着的遗产: 尽管书名是“失落文明”,但本书的终极目的在于强调“活着的遗产”。通过对当代一些受边缘化社区的重新介入和记录,我们发现那些被认为已经“消失”的口传智慧,仍以微弱但坚韧的方式,在适应现代性的过程中进行着“语法的变异”。了解这些声音的消亡与残存,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我们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潜能的严肃反思。 结语:倾听未被书写的一切 《遗世之音》是一部关于“倾听”的著作。它要求读者暂时放下对已确立的史实的依赖,学会辨识那些从沉默中艰难浮现的、属于他者的、异质的生命律动。历史不应仅仅是胜利者的宣言,更应当是所有参与者的交响乐,即使其中大部分声部已被时代所淹没,我们仍需努力重现它们曾经的恢弘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意思,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米黄色调,配上那种略带斑驳感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和文献。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种厚重感吸引住了,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仪式感。当然,内容才是核心,我发现作者在叙事上非常注重细节的铺陈,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早期的社会结构和族群迁移路径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起来。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微观视角,将宏大的历史图景拆解成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整个阅读体验是流畅而富有启发性的,仿佛作者正牵着我的手,穿梭于不同的时间维度,去观察那些复杂的人类群体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定义和重塑自我的。我尤其欣赏那种不急不躁的节奏感,它迫使读者放慢脚步,去深入思考每一个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驱动力,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结论。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不像传统史学著作那样采用严格的编年体或者主题划分,而是构建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论证路径。作者巧妙地将不同的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以及人类学理论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对话。我读到后面才明白,这种看似跳跃的章节安排,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构建”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非线性。比如说,他在处理某一特定遗址的器物风格演变时,会突然引入一个遥远地域的文化交流案例作为旁证,这种跨越时空的比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激荡。语言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高度的学术严谨性,但又避免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多数时候都以一种清晰而有力的逻辑链条引导读者。看完一个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里梳理一下作者刚刚搭建起来的知识框架,这是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能领略其精髓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间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思辨色彩,它不仅仅是在梳理考古发现,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我们是谁”的哲学对话。作者的笔触在描述冰冷的石头和残破的遗迹时,总能找到人性的温度。他没有将古代人塑造成被动的历史工具,而是将其描绘成在特定环境下做出能动选择的个体。在探讨不同社会群体如何通过共享仪式或共同的丧葬习俗来巩固其内部凝聚力时,那种对人类基本情感需求的洞察力,非常打动我。读到最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有印记的集体记忆。整本书的收束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提供一个一锤定音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思考空间,让人久久回味。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被其中所引用的各类学术资源量吓了一跳,参考文献部分几乎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一部小型工具书。但这绝不是故作高深,恰恰相反,这种详实的注释体系,为作者的每一个论点都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每当我对某个结论产生疑惑时,总能在脚注中找到直接指向原始资料的出处,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特别是那些对田野调查记录的引用,充满了鲜活的现场感,让读者仿佛能闻到泥土和腐朽木材的气味。作者对待史料的态度是极其谦逊和审慎的,他从不轻易下定论,总是倾向于呈现多种可能性,并解释为什么选择某一特定解释。这种对待知识的敬畏感,是当代许多快餐式阅读作品所欠缺的。对于我这个对历史本源有探究欲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坦诚的治学态度,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吸引力。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在于它对“边界”和“认同”这两个概念的解构。它没有将族属身份视为一个固定不变的标签,而是展示了一个动态的、流动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过去某些历史事件的固有理解。作者通过对物质文化(比如陶器、工具、墓葬形制)的细致分析,揭示了群体间看似坚固的界限是如何在贸易、冲突、迁徙等日常互动中被不断地渗透和模糊的。这种深入到微观层面的考证,使得历史的复杂性得以充分展现,让人无法用简单的“A族”对抗“B族”来概括。它迫使我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去理解人类社会中那种错综复杂的归属感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协商、被建构、甚至是被遗忘的。这对于理解当下的身份政治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评分

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物美价廉!

评分

希安·琼斯认为,需要利用社会科学中有关族属的新理论全面和严谨的综述,对从考古证据来重建过去的族群的方法予以严格的评估。为了做到这点,她为考古学的族属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框架,以考虑族群身份认同的动态和因势而变的性质。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了……好像在我们面前都是一个劲

评分

评分

在京东买了好多书,有活动比较划算,送货快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这本书内容非常好,购买收藏留待闲下来慢慢阅读。京东网的书籍不错,谢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