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图说(套装上下册)

旧京图说(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北京历史
  • 旧京文化
  • 民国风貌
  • 老北京
  • 历史地理
  • 图文并茂
  • 文化遗产
  • 城市记忆
  • 怀旧
  • 北京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77199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43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7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上下册,系北京日报深度周刊《旧京图说》栏目的精华结集,图文并茂,鲜活生动,依据故都往事、旧京风物、洋眼看京、日下旧俗、京工百技五大主题,将老北京光阴的故事以影像的方式娓娓道来。

  历史坐标,风云变幻,往事历历在目;帝京胜迹,三山五园,光影穿越百年;俄使行摄,英国画家,中西文化交汇;日下旧闻,岁时风物,京韵回味悠长;百工绝技,异彩纷呈,传统历久弥新。


内容简介

  照片里的老北京,听镜头讲述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册,系北京日报深度周刊《旧京图说》栏目的精华结集,图文并茂,鲜活生动,依据故都往事、旧京风物、洋眼看京、日下旧俗、京工百技五大主题,将老北京光阴的故事以影像的方式娓娓道来。

  历史坐标,风云变幻,往事历历在目;帝京胜迹,三山五园,光影穿越百年;俄使行摄,英国画家,中西文化交汇;日下旧闻,岁时风物,京韵回味悠长;百工绝技,异彩纷呈,传统历久弥新。

  旧京图说,回望京城故影;岁月之眼,追忆似水流年。


作者简介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编写组是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下负责旧京图说专题报道的编辑、记者团队,栏目主题为:照片里的老北京。每月固定推出数期,由老照片中发掘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图文并茂,图片珍贵,文字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故都往事

京张铁路修建记……………………………………………010

漂洋而来的动物园…………………………………………016

北京有了自来水……………………………………………022

王朝终结……………………………………………………028

从私藏到公展………………………………………………033

从皇宫到博物馆……………………………………………037

香山碧云葬衣冠……………………………………………043

1935:大修天坛……………………………………………050

失落的狂欢…………………………………………………055

克林德碑前世今生…………………………………………060

激战古北口…………………………………………………065

烽火“一二·九”…………………………………………070

战云密布……………………………………………………074

平西抗日……………………………………………………079

三进平北创建根据地………………………………………085

冀东抗战……………………………………………………090

汽车开进北京城……………………………………………095

从水局到消防队……………………………………………100

北京,电话…………………………………………………106

北京来了铛铛车……………………………………………112

比赛开始……………………………………………………118

1917:水淹京畿……………………………………………124

梅兰芳的朋友圈……………………………………………130

太和殿受降…………………………………………………136

日侨日俘大遣返……………………………………………141

1948:无战事的北平………………………………………146

挺进北平……………………………………………………152

旧京风物

北京的中轴线………………………………………………160

故宫老照片穿越百年………………………………………166

深宫旧影……………………………………………………172

钟鼓楼沧桑…………………………………………………178

大内镇山……………………………………………………185

前门旧影……………………………………………………192

沧桑恭王府…………………………………………………198

远去的三山五园……………………………………………203

断而复续的牛尾巴…………………………………………210

古仪蒙尘记…………………………………………………216

京西古刹戒台寺……………………………………………221

西风古道……………………………………………………227

繁华旧日隆福寺……………………………………………233

旧日东交民巷………………………………………………239

曾经的水影桨声……………………………………………243

运河帆影……………………………………………………250

一支塔影认通州……………………………………………255

没落的外三营………………………………………………260

北京曾经的跑马场…………………………………………265

燕大往事……………………………………………………270

“贝满”一百五十年………………………………………276

百年“石电”送光热………………………………………282

“丰泰”留影………………………………………………288

故都的雪……………………………………………………294

下册

洋眼看京

老北京的色彩………………………………………………008

明信片里的彩色老北京……………………………………014

画报中的北京………………………………………………020

北京初印象(上)…………………………………………024

北京初印象(下)…………………………………………032

北京最早的航拍影像………………………………………040

最早北京全景照片细读……………………………………046

镜头里最早的北京…………………………………………052

旧京初影……………………………………………………058

蛋白印相老北京……………………………………………064

禁城真容初露………………………………………………072

英国画家笔下的同治大婚…………………………………078

残园遗影……………………………………………………083

1874:俄使行摄录…………………………………………090

1883:北京旅行日记………………………………………095

日本摄影师的北京写真……………………………………101

阿东照相馆往事……………………………………………107

北平市井……………………………………………………112

拉贝眼中的北京……………………………………………120

晚清洋人在北京……………………………………………125

1903:一个老美的“房山一日游”………………………130

莫理循在北京………………………………………………135

日下旧俗

阖家忙年……………………………………………………144

除夕欢聚……………………………………………………150

春节老礼……………………………………………………156

庙会风物……………………………………………………161

过年之乐……………………………………………………166

上元花灯……………………………………………………170

六月六,洗象忙……………………………………………175

老北京的婚俗………………………………………………180

老北京的招幌………………………………………………186

三九四九冰上走……………………………………………191

老北京的消遣………………………………………………197

旧京鸟趣……………………………………………………202

“狂欢”妙峰山……………………………………………207

京工百技

老天桥的绝活儿……………………………………………214

老北京的手艺人……………………………………………222

千古荣枯泡影里……………………………………………228

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234

琉璃官窑七百年……………………………………………240

药香京城……………………………………………………245

挥锤作笔,揉铁作墨………………………………………252

烤鸭之味……………………………………………………258

三分画,七分裱……………………………………………264

古书郎中……………………………………………………271

挑着担子串胡同……………………………………………276

庙会百艺……………………………………………………280

科班岁月……………………………………………………285

观光北平……………………………………………………291


精彩书摘

  1935:大修天坛

  1935年5月11日的《京报》上刊载着这样一条消息:“文整会修天坛昨在圜丘台上行开工礼”。

  天坛虽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之所,但经历了八国联军的蹂躏,早已破败不堪。1914年袁世凯复辟时,虽然曾对天坛稍事整饬,但由于管理水平有限,修理得非常潦草。上世纪30年代,天坛虽然已经辟为公园,但坛内用地被侵占严重,建筑倾圮破败,院落杂草丛生。往日恢宏、庄严的气势早已荡然无存。此时,刚刚成立的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将目光集中到了天坛。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1935年1月在北平成立,简称文整会。文整会是专门从事古建筑修缮保护及调查研究的政府机构。

  经过招标,文整会委托当时在建筑界很有名气的基泰工程司来承担天坛修缮工程的测绘及修缮工作。基泰工程司的掌门人关颂声在美国留学时,与宋子文、宋美龄交往甚密,且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这也是文整会及其事务处委托基泰工程司承担修缮天坛工程的原因之一。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善天坛修缮工程的实施,文整会特聘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古建专家,作为工程的技术顾问,杨廷宝则以基泰工程司总建筑师的身份指导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其间,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常常亲临天坛修缮现场。梁林夫妇和古建专家们在祈年殿顶上的留影,也成为人们对那次大修工程最直观的记忆。风华正茂的林徽因面露微笑,心情大好。她曾说,自己是历史上第一个踏上皇帝祭祀天地的祈年殿顶上的女人。

  天坛文物修缮工程被分为八个修缮项目,即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及祈谷坛台面、祈年门、祈年殿东西庑及其围墙、南砖门及成贞门、皇乾殿和外坛西墙,耗资达77万元(法币)。

  在修缮圜丘坛时,施工人员将地坪翻开,剔除杂草与树根,重做了三合土基础,并将残损石块换掉,找出排水坡度,使整个圜丘坛的3034块石面平整密缝。皇穹宇虽然在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过,但效果不佳。工作人员对梁柱、墙面等原有装饰进行了彩绘,将柱子沥粉贴金,墙面花边纹样照原样补齐。同时,皇穹宇前的三阙门和圆形围墙、琉璃、砖瓦等也一一精确磨制对缝。遗憾的是,1934年被大风吹折的望灯杆,因木料稀缺,未能修复。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曾焚毁于雷火,此后清政府虽用了七年时间重修,而未能完成。此次修缮,施工人员从地面到宝顶搭起脚手架,先将屋面全部卸下,修整三层外檐。宝顶用铜皮焊成,磨光镏金,套在雷公柱外,修理时工人钻入宝顶,两人在内操作,把歪斜的雷公柱修正,使宝顶端正地落在由大块琉璃砖拼成的须弥座上。殿匾额经当时市政府同意,仅留下了“祈年殿”三个汉字,略去了满文。此外,祈年门、东西配殿(木料均系楠木)和宰牲亭等建筑也修缮一新。

  1936年10月,当天坛修缮完工验收时,所有参与人员在祈年殿前留下合影,无不喜笑颜开。

  禁城真容初露

  1906年,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限量出版的500本《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轰动一时。这本图集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它第一次向世人揭开了紫禁城的面纱。作为皇宫大内,紫禁城一直戒备森严、不为人知。即便是被允许进入紫禁城的清廷高官和外国使节,也只能窥见豹之一斑。然而,1900年八国联军杀入北京,神秘的紫禁城也被轰开了大门。成批侵略军、记者、游客涌进神秘的禁地,四处参观。一位日本摄影师也在参观的人群中,他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紫禁城的真颜。他就是《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一书的作者——小川一真。

  1901年7月,日本著名文物摄影师小川一真,在东京帝室博物馆的资助下,随建筑工程师伊东忠太等来北京考察。此时,慈禧太后早带着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北京城被八国联军全面控制。

  到达北京以后,小川一真等人在日本驻清公使小村寿太郎及驻京第五师团长山口素臣的介绍下,见到了八国联军统帅即德军司令官瓦德西。经过交涉,小川等人从瓦德西手中,拿到了进入紫禁城殿内调查的许可证。在内务大臣一行官员的带领下,小川一真等人从正阳门进入紫禁城。此时,宫中混乱不堪,更无人按常规清扫管理,有些宫殿院落草深过膝、满目疮痍。小川一真镜头下的紫禁城,与人们想象中华丽气派的宫殿有着很大差别。

  如今,小川一真拍摄的紫禁城,有一部分景致已经绝迹。如皇城建筑最南面的一道门,明代为大明门,清代基本保持原貌,只将门额改为“大清门”。民国建立后改为“中华门”,现在该建筑已不复存在。小川一真拍摄的大清门仍为清代原貌,门前的棋盘街,天安门前两旁的长安左门、长安右门都还存在,门额是满汉文并列的“大清门”。在宫中最大的太和殿,殿内原挂有“建极绥猷(yóu)”匾额,后柱上有一对楹联。小川一真进入皇宫拍摄时,殿内还保持着原样,但在袁世凯“洪宪帝制”的闹剧中,紫禁城前三殿所有宫殿和宫门上的匾额都被拆下剔除了满文,改成了汉文匾额。此外,御花园内的竹篱墙、神武门外的朝房等诸多景致也都消失了,现在只能从小川一真的照片中略窥端倪。

  百年过后的今天,当我们细细品味这些照片时,会发现一个更凝重、更深厚的紫禁城。它交织着宏伟与衰落,也诉说着屈辱与苍凉,为人们重温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前言/序言


《燕京胜迹考略》 一部穿越时空的京城史诗 引言: 本书并非对北京城某一时段的简单描摹,而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考据、民俗探源与建筑艺术的恢弘巨著。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态度,对燕京(今北京)自建城之初至清末民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与深度挖掘。不同于仅关注帝王将相的传统史学,本书更注重京城肌理的演变、市井生活的细节,以及那些隐藏在宏伟宫阙背后的寻常烟火气。我们试图重建的,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呼吸的古代都城。 第一部分:肇建之基——从蓟城到大都的格局奠定 本部分将追溯北京作为都城历史的源头。我们将详细考辨“蓟”的地理意义,分析燕国在此地筑城的战略考量。随后,视角将转向辽金时期,重点探讨金中都的规划理念。金中都的选址、里坊制度以及其与周边水系的互动关系,为后来的元大都奠定了重要的地理基础。 元大都的完美几何: 史学界公认元大都城池规划的精妙,本书将结合古代天文、堪舆学说,解析忽必烈汗廷对中轴线的执着追求。我们不仅会罗列城门的名称与位置,更会深入剖析其城墙、城壕的结构技术,以及宫殿(如大内、皇城)在整体棋盘式布局中的权力象征意义。对于元大都的商业区、寺观以及漕运体系,本书亦不吝笔墨,力求展现一个世界性都城初期的运作模式。 第二部分:帝都的蜕变——明清两朝的重塑与融合 明朝迁都北京,是北京城市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再造。朱棣及其后世对元大都的继承与革新,构成了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轴线的最终确立与紫禁城的威仪: 我们将细致描绘北京城“外九内五”的城墙体系,对内城(如内、外五城)的职能划分进行阐述。重点将放在紫禁城(故宫)的营建过程,不仅仅是建筑材料的来源、工匠的组织,更在于其空间序列中蕴含的儒家礼制与皇权哲学。对三大殿、后三宫以及苑囿的结构与功能进行逐一解构,揭示其作为“天子之居”的象征意义。 坛庙祭祀的宇宙观: 北京城的祭祀建筑群是其礼制体系的物化体现。本书将分别对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形制、方位及其在国家大典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天坛,其圜丘、祈年殿的结构与数字的奥秘,将作为古代中国人宇宙观的物证被详细解读。 城外与郊区的拓展: 帝都的范围并非仅限于城墙之内。颐和园(清漪园)、圆明园——这两座皇家园林的兴衰史,是理解清代皇室生活与审美情趣的关键。本书将侧重于它们的设计理念(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与城市水系(如玉泉山、昆明湖)的有机结合。 第三部分:市井百态——胡同、会馆与街巷的呼吸 宏伟的宫殿是国家的象征,而胡同、街道则是城市的灵魂。本部分将镜头转向普通北京人的日常生活。 胡同的生态学: 胡同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受限于城内有限的空间和宗族聚居的习惯。本书将分析不同等级的胡同在名称、宽度、建筑形式上的差异。对“里”、“坊”、“营”等居住单元进行辨析,重现四合院这一独特建筑形式的结构美学与内向性生活哲学。 商业与宗教的交汇点: 护国寺的庙会、琉璃厂的文脉、前门的繁华——我们将描绘清末北京的商业中心是如何形成的。同时,对寺庙、道观(如雍和宫、白云观)在市民精神生活中的地位进行考察,探究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是如何在北京的街巷中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复杂的信仰网络。 会馆与公所: 随着各地商贾、士人的汇聚,同乡会馆成为维持地域联系的重要纽带。本书将通过对“湖广会馆”、“江西会馆”等典型案例的考证,展示不同地域文化在北京这个熔炉中的碰撞与融合,它们如何影响了京城的饮食、曲艺乃至官场文化。 第四部分:城垣的黄昏与新生的曙光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清末至民初,这座古老都城所经历的剧烈变动。 城墙的命运: 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被视为权力象征的城墙在新的交通和防御需求面前开始显得格格不入。本书将详述拆除内城城墙的争议与过程,分析这一举动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以及新式交通工具(如铁路、有轨电车)如何开始重塑城市的路网。 文化记忆的流失与重构: 在新旧交替之际,大量的历史遗迹面临着被侵蚀或破坏的风险。本书以史料为证,记录了彼时知识分子对传统格局保护的呼吁与挣扎,并为后世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图景,以供追忆那座“旧京”的最后风貌。 结语: 《燕京胜迹考略》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立体、富有层次感的古代北京图像。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城市历史、建筑艺术、民俗变迁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的工具书与思想盛宴。通过对文字、地图与考古遗存的交叉印证,我们希望读者能感受到这座千年古都深厚的文化积淀与蓬勃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宁静和沉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思考“时间”和“空间”的意义。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时间胶囊,把我带到了一个可以慢下来的世界。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更多的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温柔回望和记录。读着那些关于旧时节庆、家庭伦理的片段,我仿佛能听到檐下的雨声,闻到旧家具上散发出的樟脑味。这种情感上的共鸣非常强大,它触及了我们对“故土情结”深层次的渴望。它不是在批判什么,也不是在歌颂什么,而只是安静地存在着,如同老城墙本身,默默地见证着一切的变迁,让人读完后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冲着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版式设计买的,拿到手后才发现内容同样精彩。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很有讲究,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古典的雅致,非常对我的胃口。翻阅时,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和手绘图,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补充,更是提供了直观的视觉证据,让那些晦涩的文字描述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我花了好长时间单纯地欣赏那些图版,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那些旧时生活用品、服饰的细致描摹,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有了更立体、更具体的想象。这本书的整体美学水准非常高,从内到外都散发着一种沉淀后的精致,绝对是书架上值得珍藏的一件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的捕捉上简直到了偏执的程度,让我一个北方人也感到惊叹。比如它对不同季节里老北京人饮食习惯的描述,从早春的“焖子”到深秋的“烤白薯”,每一样小吃都写得津津有味,让人馋涎欲滴。更厉害的是,它不只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还会挖掘出这些习俗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气候影响。这种深入肌理的描绘,让这本书不仅是关于“看”的,更是关于“感”和“尝”的。我特别喜欢它对声音环境的刻画,比如不同时间段的更夫声、鸽哨声,这些都是现代城市已经消逝的声景。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感官复习,那些被遗忘的、细微的感官记忆被重新唤醒,非常过瘾。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都超乎了我的预期。它绝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游记或散文集,而是下了大功夫考证和梳理的结果。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和地图时非常严谨,对一些地名的演变、建筑风格的变迁都有详尽的考证和对比。这对于我们这些对历史地理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特别是那些关于皇城结构、衙署分布的论述,逻辑清晰,脉络分明,让人清晰地把握住古代城市规划的精妙之处。我本来以为会是枯燥的论述,但作者巧妙地将学术研究融入到生动的描述中,既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每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脑子里对老北京的知识体系又被重塑了一遍,那种知识带来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带我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京城,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老画家的工笔,描绘的那些胡同、四合院,甚至是街头巷尾的叫卖声,都能让人身临其境。我特别喜欢他描述的那些市井生活场景,充满了烟火气,一点也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史书。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坐在一个老茶馆里,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那些陈年的旧事。那些关于城门、寺庙、园林的故事,不仅仅是建筑的记录,更是当时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比如他写到某个胡同的门墩儿,会追溯到它的历史渊源和背后的家族故事,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情感连接。读完后,再去看现代的北京,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但又庆幸有这样一部作品留住了那份独有的“旧”韵味。这本书无疑是了解老北京文化脉络的绝佳窗口,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发现新的趣味点。

评分

那买到手填充物,书柜中的看看结果如何

评分

好一般

评分

旧京图说(套装上下册)旧京图说(套装上下册)旧京图说(套装上下册)旧京图说(套装上下册)旧京图说(套装上下册)

评分

了解了很多老北京的往事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

在北京的时候就想买,看了之后发见识啦

评分

好,非常不错,确认不错!!!

评分

写的很好,很多事情以前不知道,收获大。看完有唏嘘之感,曾经的北京城真是令人神往!如今很多都不在了,它们怎么消失了呢?

评分

在北京的时候就想买,看了之后发见识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