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人精品:朱正卷

当代学人精品:朱正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正 著,葛剑雄 编
图书标签:
  • 朱正卷
  • 经学
  • 儒学
  • 传统文化
  • 学术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国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087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575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当代学人精品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0
字数:44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当代学人精品”丛书由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主编,统贯文史界限,囊括了当今国内一流学者力作,为文史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了学术价值极高的学术精品。

“当代学人精品”丛书的作者阵容强大。收入李新宇、王彬彬、谢泳、辛德勇、唐晓峰、雷颐、张鸣、茅海建、朱正、杨天石等历年的经典作品和新作。

《当代学人精品:朱正卷》在解读俄罗斯解密档案的基础上,抽丝剥茧,对鲁迅、瞿秋白、赫鲁晓夫等人和肃反运动、“大跃进”、匈牙利事件、中苏论战、朝鲜战争等历史事件进行了全新梳理和探讨。

《当代学人精品:朱正卷》集中针对《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中的误译和讹误之处进行了专题勘正,国内尚属首次,对历史档案阅读者、研究者和爱好者具有极高价值。

内容简介

  

《当代学人精品:朱正卷》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是从公开发行的解密档案入手,对鲁迅、瞿秋白、赫鲁晓夫等人和肃反运动、“大跃进”、匈牙利事件、中苏论战、朝鲜战争等历史事件进行的再探索。同时通过比对材料,对其中所涉的档案材料进行了纠正和质疑。第二辑作者以《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为专题,对其各卷存在的编校问题以及人名、地名、语句误译进行了一一纠正。第三辑是朱正先生关于几本外国书籍的读书笔记。全书收录的均为朱正先生的近年新作,为普通读者的普通阅读进行了指导,为专业读者的研究提供了众多新材料。

作者简介

朱正,1931年生于湖南长沙,职业是编辑。1956年出版《鲁迅传略》;1957年在新湖南报被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平反后到湖南人民出版社,从编辑做到总编辑;1991年离休。著作有《鲁迅传》(香港三联书店200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鲁迅回忆录正误》(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鲁迅手稿管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三兄弟》(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重读鲁迅》(与邵燕祥合著)(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鲁迅的人际关系》(中华书局2015年版)、《从苏联到俄罗斯》(与蓝英年合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反右派斗争全史》(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报人浦熙修》(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及《留一点谜语给你猜》(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思想的风景》(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辫子、小脚及其它》(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字纸篓》(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那时多少豪杰》(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中国有进步》(金城出版社2016年版)等几本杂文集。

精彩书评

  人们常常感叹当代缺乏大师,其实今天被称为大师的前人在当时大多也还没有被当作大师,真正的大师需要经历科学、社会和时间的检验。我不敢说这些当代学人中谁最终能成为大师,但可以肯定的是,列入本丛书的一些成果完全够得上大师之作。
  ——葛剑雄
  
  史料本身,并不就是史学,史料学才是史学。史料学就是对史料的研究。占有史料,并不能够表明已通史学;只有对史料作了深入的研究,才能够说是入了史学之门。
  ——朱正

目录

辑一

鲁迅与反战会议

斯特拉霍夫同志——从共产国际档案看瞿秋白

读季米特洛夫日记札记

关于共产国际的解散

不吐不快——从几件俄罗斯解密档案看中苏关系

从俄罗斯解密档案看朝鲜战争

陆定一和尤金谈肃反运动

赫鲁晓夫谈“二十大”

从解密档案看匈牙利事件

俄罗斯解密档案里的“大跃进”

辑二

解“解密”——《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一卷的误译

“外籍军团”原来是志愿军——解“解密”(之二)

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解“解密”(之三)

关于三八线——解“解密”(之四)

思想战线斗争与胡风问题——解“解密”(之五)

不是“肃清”,是“肃反”——解“解密”(之六)

毛泽东对莫斯科会议文件的修改——解“解密”(之七)

“斯普特尼克”就是人造卫星——解“解密”(之八)

中苏论战——解“解密”(之九)

是“保加利亚”,不是“比利时”——解“解密”(之十)

给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信——解“解密”(之十一)

“有限主权论”——解“解密”(之十二)

慎译名词——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一卷为例

史料译文里的人名误译——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十九卷为例

辑三

友好的眼睛看难堪的现实——读罗曼·罗兰《我和妻子的苏联之行》解读一篇宣言

听局中人谈幕内事——读苏多普拉托夫回忆录

怎样的天火

利季娅——真正的作家

捍卫记忆

重读《我们不再受骗了》

窃火者的反思

自述学术小传

精彩书摘

1933年9月30日,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在上海秘密举行了远东反战会议,这和鲁迅颇有一点关系。关于这次会议从筹备到举行的经过,以及鲁迅和这次会议的关系,说得最清楚的是冯雪峰,他是当年奉命负责会议组织工作的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了解情况。1972年12月25日他《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谈话》中谈了十二个问题,最后一个就是“关于反战会议”。他回忆说:

“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是国际的统战组织。1932年,决定于1933年在上海开远东反战会议,主题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国际派来了三个代表,于1933年8月中旬到上海,一个是马莱爵士,英国工党中人;一个是伐扬·古久烈(按:即瓦扬·古久里),法国著名作家,当时法共机关报《人道报》的主笔;一个是比利时人,属于社会民主党,名字我忘记了。还有一个也是国际的代表,是中国的宋庆龄。这样的会议当然应该公开开的,也争取公开开。但国民党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除对反战会议进行种种毁谤外,并进行种种阻碍,不许在华界开,也不许在租界开,于是决定秘密举行。当时中共上海中央局责成江苏省委负责组织这次秘密会议,省委又决定由我负主要的责任(我当时任省委宣传部长)。主要的工作除产生上海的群众代表外,是安排国际代表和上海群众见面,以及布置秘密会场等。马莱等国际代表在会议前曾在恒丰纱厂女工三百多人大会和瑞熔铁厂工人五百人大会上演讲。又曾在沪东草棚贫民两千多人的大会演讲。复旦大学和上海美专的部分学生也曾开会请国际代表讲话。因国民党、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在会议前国际代表的活动就只有这一些。秘密会议是开得成功的,在沪东大连湾路租了一幢房子,由周文夫妇打扮成一对要进这房子去结婚的未婚夫妇,作为嫁妆搬进了一些箱子,其中是准备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吃的面包,但没有任何家具,水电也都没有安装。上海和各地区来的代表共五六十人,是在头一天晚上陆续几个几个地送进去的。他们就挤睡在二楼和三楼的地板上。喝的开水是可以从老虎灶大量买的,当时困难的是因为未接上自来水,大小便成问题,抽水马桶冲不下去,装满后只能在浴缸里大小便了。三个外国代表和宋庆龄是第二天早晨送进去的。会议进行了一天,代表们坐在地板上,做报告和说话当然都不能大声,外面周围有一小队秘密纠察队骑了自行车转来转去,是当时所能做到的对于会议的保卫(纠察队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有危险的征象时迅速给以通知,使代表们能及时离开房子)。主席团由四个国际代表及东北几省代表、义勇军代表、苏区代表和平绥铁路工人代表组成。当天主持会议的主席是宋庆龄。毛主席、朱总司令和鲁迅都被推为名誉主席团的成员。名誉主席团的成员还有片山潜(日本),罗曼·罗兰、纪德、巴比塞(法国),德莱塞(美国),高尔基、伏罗希洛夫(苏联),台尔曼(德国)等。宋庆龄致开幕词并做了中国反帝情况的报告;马莱做了国际反帝反战情况的报告;苏区代表做了苏区人民的反帝斗争情况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宣言,以及抗议帝国主义和中国军阀进攻中国红军的抗议书和抗议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联的抗议书等。会议一天开完,在当天傍晚全体代表都陆续安全地离开了会场。日子是9月30日。

外国代表在上海停留了一个半月,这中间马莱曾去日本(好像因日本政府不许他上岸,当即折回上海的)。为了迷惑敌人,曾散布会议不举行了的谣言。在开会的头一天晚上三个外国代表都离开了他们住的旅馆(华懋饭店),在开会的前后几天,帝国主义的侦探(巡捕房的包打听)在到处侦察,想寻觅到会场。他们在开会后的第四天才找到那一幢房子,一见里面空无一物,还怀疑可能发生过凶杀之类的事情,后见两个浴缸里撒满了大小便,那几天上海群众又已在马路上散发会议胜利的传单,他们经过分析才知道反战会议的会场就在这里了。

鲁迅先生没有出席会议。不是他不愿意出席,而是为了安全不让他出席的。同时我们也觉得既然在秘密方式之下开会,也没有要他出席的必要。但他十分关心和支持这会议,并曾捐款以补筹备经费之不足。他也没有出席公开欢迎外国代表的聚会,但会见了伐扬·古久烈,地点是在北四川路天潼路伊赛克的寓处。(《雪峰文集》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03—505页)

冯雪峰的回忆,一开始就说到了“国际”,这就是共产国际。解密的共产国际档案已经证明:这一次在上海召开反帝代表大会,完全是由共产国际决定和具体组织的。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卷、第14卷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有好几件关于这一件事的档案材料。最早一件提到这一件事的材料是1932年11月10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秘密会议第153(Б)号记录》,其中就有“在上海召开反帝大会”(第13卷,第227页)的话。


当代学人精品:XXX卷 (注:此简介为虚构的“当代学人精品”系列中另一卷的示例,旨在展示一个详细、深入的学术著作简介的风格,不包含您提及的“朱正卷”的任何内容。) --- 沉潜与思辨: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范式 作者: 王怀远 教授(文学理论与批评方向) 出版社: 弘文书局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是“当代学人精品”系列中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与理论建构的重磅之作。王怀远教授以其深厚的文本功底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路径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批判性反思与前瞻性重构。全书聚焦于全球化与后现代性语境对传统“文学史”范式的冲击,力图在批判继承“五四”以来的启蒙精神与现当代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开辟一条更具包容性、互动性和反思性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路径。 第一部分:范式转移与理论的焦虑 本书开篇即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核心焦虑进行了细致剖析。作者认为,传统的以“民族国家构建”和“启蒙现代性”为基石的文学史叙事,在进入全球化与去中心化时代后,面临着方法论上的合法性危机。 1. “启蒙的重负”与现代性叙事的破裂: 王教授深入考察了从早期批评家(如鲁迅、茅盾)到当代主流学者对“现代性”的理解与实践。他指出,当“现代性”不再是单一、线性的进步过程时,以之为核心的文学史编纂逻辑便开始瓦解。本书特别探讨了被边缘化的“非主流”书写(如早期都市小说、鸳鸯蝴蝶派的某些面向)在当前理论重估中的价值。 2. 后结构主义浪潮的本土化挑战: 本部分详尽梳理了法国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等思潮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涌入国内学界的历程。不同于简单套用西方理论的早期尝试,王教授强调的是“理论的再语境化”——即如何用这些工具深入挖掘中国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文化运作机制,而非仅仅停留在文本符号学层面。 第二部分:重构微观史:日常、身体与地方性 本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理论实践部分,即转向微观、日常和身体层面,以期突破宏大叙事对复杂文本的压制。 1. “日常生活的文学考古”: 作者援引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拼贴”方法论,对被主流文学史忽视的通俗文学、城市小品文、月份牌插画等“低级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考古学”考察。他认为,这些文本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理、消费文化与性别观念最直接的映射,揭示了被宏大叙事掩盖的“生活世界”。 2. 身体政治与感官体验: 在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酷儿理论的借鉴中,本书将“身体”视为抵抗与编码的场域。例如,对张爱玲后期小说的“身体的倦怠”的解读,不再局限于心理分析,而是将其置于战后社会结构性压力下感官经验的变异过程进行考察。 3. 地方性经验的文学地理学: 王教授倡导构建“多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地图。通过对特定地域(如江南水乡、西南边陲)作家群体的个案研究,揭示地域文化对文学风格、主题选择的内在决定性作用,挑战了长期以来以京沪为中心的文学地理结构。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转向:跨媒介叙事与数字人文 在理论探讨的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当下与未来,探讨数字技术和媒介变迁对文学研究的重塑。 1. 跨媒介叙事与文学的边界消解: 鉴于现代文学文本早已渗透到电影、戏剧、漫画等领域,作者主张采用“跨媒介研究”的视角,考察如左翼电影叙事模式如何反哺文学创作,以及特定时期的话剧文本如何塑造公众的集体想象。 2. 数字人文方法的审慎引入: 王教授对文本挖掘、计量分析等数字人文工具持开放但审慎的态度。他强调,计算方法的应用必须服务于深刻的文本解释和理论洞察,警惕数据堆砌取代细致阅读的风险。本书附录提供了利用语料库技术对“现代文学中的‘乡愁’意象”进行量化分析的初步尝试。 学术价值与读者对象: 本书不仅是对既有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总结与有力反思,更是一份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宣言。它为所有致力于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文学理论、文化批评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充满张力、复杂而富有启发性的智识空间。王怀远教授以其冷静的分析和严谨的论证,成功地搭建起古典学养与前沿理论之间的桥梁,预示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正迈向一个更加成熟、多元的“后批评”时代。 --- 作者简介: 王怀远,文学理论家,知名学者。历任XX大学文学院院长、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媒介考古学及文学人类学。著有《失语者的修辞:三十年代的文学声音重构》、《身体的缺席与在场:现当代小说中的身体意象研究》等。其研究以方法论的创新性与文本阐释的深度著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多样化的,这正是其魅力所在。有些学者的文字如涓涓细流,平实而富有逻辑性,他们擅长用最朴素的白描勾勒出复杂的理论框架,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引导着走向结论。另一些则像是饱经风霜的智者,其笔触老辣而犀利,尤其在进行批判性反思时,那种力度和穿透力让人拍案叫绝。我尤其喜欢那些行文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篇章,虽然是学术写作,但丝毫没有陷入僵硬的八股文腔调。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学者的个性和他们对研究对象倾注的热情,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起来。这种多样性避免了阅读的疲劳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与一位风格迥异的导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丰富性,恰恰体现了当代学术生态的活力,多元且充满张力。

评分

购买并阅读这本选集,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对当下学术环境的积极参与和一种精神上的“充电”。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浅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品味这些经过时间沉淀和同行检验的精品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浮躁的修行。它提醒着我,真正的学术成果需要时间的酝酿和深度的挖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描述,而是渴望去探究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原因。这种由内而外焕发的求知欲和批判精神,是任何娱乐性产品都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看待问题的方式,让我更加敬畏知识的复杂性和思想的力量。这是一次物超所值的精神投资。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那种朴素中透着典雅的气质,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吸引住了。我向来对那些能够沉下心来做学问的人抱有敬意,因此我对“当代学人精品”这个系列的书籍总是格外关注。拿到手里的时候,纸张的质感就让人觉得舒服,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我一直认为,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作品而言,良好的阅读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选集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装帧的风格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不花哨,不浮躁,很符合我对真正有分量著作的期待。它不像那些追求眼球效应的畅销书,而是沉稳地立在那里,仿佛在无声地邀请你进入一个更深邃的思想世界。光是翻阅目录和序言的部分,我就能体会到编纂者在筛选和组织这些学者的成果时所下的苦功,那种对学术脉络的清晰梳理和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让人对后续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这种对“精品”二字的践行,从外在的形制上就已经展现出来了。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这种选集所展现出的宏大视野与细微洞察的完美结合。在阅读当代学术成果时,我们常常面临一个困境:信息过载,观点芜杂,难以从中提炼出真正具有时代穿透力的思想。然而,这套选集似乎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宏观的历史发展趋势与微观的个体研究成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一些优秀论文或著作的片段,更像是一次精妙的对话设置,让不同领域的思想火花得以相互碰撞和激发。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篇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重新解读,作者们没有陷入简单的重复论证,而是巧妙地引入了新的理论工具或档案材料,使得那些看似陈旧的议题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对“新”的追求,并非空泛地标榜创新,而是扎根于深厚的文献基础之上,用严谨的方法论去挑战既有的认知定势。读完其中一篇关于文化现象的分析后,我甚至停下来,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那个领域的某些基本判断,这种被思想“重塑”的感觉,是阅读优秀学术作品最令人愉悦的体验。

评分

从知识结构的构建角度来看,这套选集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知识地图”。它不仅仅是知识点的集合,更重要的是展示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演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看到某一个核心概念是如何在不同学者的论述中被继承、发展、甚至被修正和挑战的。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某一领域但又苦于没有系统性指引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像是一个高效率的导航系统,让你不必在浩瀚的书海中盲目摸索,而是能迅速定位到各个思想流派的核心关节点。更进一步说,它培养的不仅是知识的输入能力,更是结构化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切入角度,读者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如何搭建自己的分析框架,如何构建一个稳固而富有弹性的知识体系。这种训练是长期有效的,远比死记硬背孤立的知识点更有价值。

评分

朱先生读书之认真,罕见!

评分

制作精良,葛剑雄学术良心之举

评分

制作精良,葛剑雄学术良心之举

评分

不错!比较喜欢沈志华的书,他和李丹慧是研究前苏联史国内学者当中的佼佼者。

评分

有点看不明白,认真看吧,好好学学。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介绍一下

评分

纯粹是读书笔记+勘误表,可读性比较差。

评分

朱先生读书之认真,罕见!

评分

大陆版,你懂的。权当平时的读物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