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不治疗可能会变成肺炎,伤口不包扎可能会引起感染……
因拒绝、失败、孤独、自卑等带来的心理伤害不愈合,会带来什么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如何踢开那些缠累我们的伤害和麻烦,建立自尊,变得更有活力,重拾生活的盼望?
如果不存在情绪急救技术,如果心理创伤不可能治疗的话,人们对心理创伤的救治无动于衷或许还可以忍受,然而,现实并非如此。随着心理学研究在众多领域的全新进展,人们已经推出了针对各种常见心理伤害的大量治疗方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治疗这些伤害,不仅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也有利于防止并发症,并避免其向严重方向发展。
《情绪急救:应对各种日常心理伤害的的策略与方法》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可谓独出机杼,对所有曾经或正在遭遇失败、内疚、拒绝、丧失和自卑等心理创伤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必须的读物。
拒绝带来尖锐的痛苦;孤独引发毁灭性的疼痛;丧失使我们的生活破碎不堪;难以摆脱的内疚感毒害了我们的安宁和人际关系;对痛苦的反刍倾向很快会发展为焦虑和沮丧;失败导致极度的失望;自卑则使我们拒绝帮助我们的人。
我们经常性地遭受情绪创伤,如同经常性地遭受身体创伤。失败、内疚、拒绝和丧失就像偶尔擦伤胳膊和拉伤肌肉一样,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当我们自然而然包扎伤口或者冰敷扭伤的脚踝时,对大多数人来说,应对情绪伤害的急救箱却空空如也——它根本就不存在!结果就是,情绪伤害只要还没有严重到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我们就会放任不管,从而使我们感觉糟糕的时间比我们应当感到的延长很多。
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些方法,它们就好像精神急救一样用来处理受伤的情绪。在这本亲切友好、可按步骤实施的图书中,执业心理学家盖伊·温奇博士利用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出了明确、逐步深入的治疗方案。对于应对各种常见的麻烦,从对痛苦的强迫性反刍到极具破坏性的自卑,这些方案均立竿见影,简单便捷,且效果明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温奇博士展示了仅仅几个简单的行动便能帮助我们抚慰情绪痛苦,从麻烦中振作精神,以及用勇气和信心战胜挫折。
盖伊·温奇博士(Guy Winch, Ph.D),是畅销书《嘎吱作响的车轮》(The Squeaky Wheel)的作者。1991年获得纽约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完成了家庭与夫妻治疗的博士后研究。从1992年起,他一直以私人心理医生的身份在曼哈顿工作,帮助病人将情绪急救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作为美国心理协会的成员,温奇博士在《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杂志网站开设“嘎吱作响的车轮”专栏,受到热烈欢迎。他是研究减轻心理压力方面的专家,也是炙手可热的主持人和国际知名作家。偶尔地,他会在纽约市内或周围的俱乐部表演单口相声。
★“温奇的这本书令人耳目一新,超级有用。他提出的建议不但非常实用而且切实可行——书中的方法技巧超接地气,因而当事情恶化之时,可以带来真正的宽慰。”
——安娜丽·鲁弗斯,《自卑者之书》的作者
★“盖伊·温奇博士这本实用、机敏、清晰的图书,为无数日常生活中的痛苦提供了经过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治疗之法。及时应用可防止各种大大小小的不良情绪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正是精神治疗医师提供给我们的服务。”
——珍妮·赛弗博士,《该隐的遗产:把孩子从一生的愤怒、羞耻、保密和后悔中解放出来》
★“对所有挣扎中的灵魂来说,这本书精彩之极!”
——《图书馆杂志》
★“温奇的书不仅提供帮助,确定无疑的是,它还令人愉悦。他的故事中笑料叠出,令人难以忘怀。”
——《今日心理学》
★“(温奇的)对话语调中充满了幽默,这使得对他的一本书的阅读完全变成了享受。”
——《出版者周刊》
★“激励人心……内容丰富……使人着迷。”
——PsychCentral.com网站
★“你要跑到而不是走到最近的一个书架,抓出一本《嘎吱作响的车轮》来。我不仅是要推荐这本书,我还想看到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成人和准成人都要求读这本书。”
——The Self Improvement Blog博客
前 言
第一章 拒绝:情绪伤害和日常生活的摩擦伤害
拒绝导致的心理创伤
如何处理拒绝造成的心理创伤
一般治疗原则
疗法A:与自我批判争辩
疗法B:恢复你的自我价值
疗法C:修补社交感受
疗法D:自我脱敏
何时咨询心理卫生专业人士
第二章 孤独:人际关系的“肌无力”
孤独和吸烟的危害相同
孤独具有传染性
孤独造成的心理创伤
如何治疗孤独造成的心理创伤
一般治疗原则
疗法A:移除消极负面的有色眼镜
疗法B:找出你的自我挫败行为
疗法C:换位思考
疗法D:深化你的情感联系
疗法E:创造社交联系的机会
疗法F:收养一个好朋友
何时咨询心理卫生专业人士
第三章 丧失与精神创伤:带伤前进
丧失和精神创伤造成的心理伤口
如何治疗丧失和心理创伤造成的心理伤口
一般治疗原则
疗法A:以你的方式舒缓情绪上的痛苦
疗法B:恢复你“自我”迷失的一面
疗法C:寻找悲剧的意义
何时咨询心理卫生专业人士
第四章 内疚:情感体系的毒药
不健康的内疚与人际关系
内疚造成的心理创伤
内疚是绊脚石
内疚如何毒害整个家庭
如何治疗内疚导致的心理创伤
一般治疗原则
疗法A:掌握有效道歉的秘诀
疗法B:自我原谅
疗法C:重新投入生活
何时咨询心理卫生专业人士
第五章 反刍:重新揭开结痂的情绪伤疤
反刍造成的心理创伤
如何治疗反刍造成的心理创伤
一般治疗原则
疗法A:改变视角
疗法B:快看,小鸟!分散注意力,缓解情绪痛苦
疗法C:愤怒重构
疗法D:善待你的朋友
何时咨询心理卫生专业人士
第六章 失败:情绪“感冒”如何发展为心理“肺炎”
失败造成的心理创伤
我们唯一恐惧的是对于失败本身的恐惧
恐惧失败对家庭的影响
对失败的恐惧令人失态
如何治疗失败造成的心理创伤
一般治疗原则
疗法A:获得支持
疗法B:专注于你能够控制的因素
疗法C:承担责任,承认恐惧
疗法D:从绩效压力中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何时咨询心理卫生专业人士
第七章 自卑:削弱你的情感免疫系统
如果我们对别人的评价也不高,这也算是自卑吗?
自卑造成的心理创伤
如何治疗自卑造成的心理创伤
一般治疗原则
疗法A:采用自我同情,压制脑海中自我批评的声音
疗法B:找出并肯定自己的长处
疗法C:提升你对赞扬的宽容
疗法D:提升你的个人力量
疗法E: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何时咨询心理卫生专业人士
结论:创建你自己的心理医疗箱
致谢
●经历深刻或反复的拒绝,对我们的自尊极其有害。事实上,即使是回忆起过去曾经遭受的拒绝,也足以让你的自我价值感暂时下降,自尊也会随之降低。而且,我们常会通过自我批判进一步拉低已经跌落的自尊心。虽然这种回应方式十分常见,但很容易在原来就遭受拒绝的基础上造成心理伤害,并且形成“感染”,以至于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真正的破坏性影响。
●令人震惊的是,孤独给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的长期伤害不亚于吸烟,而且真的能够减少我们的预期寿命。香烟包装上固然都印刷着吸烟有害的警告,但很少有人知道一天吸两包“孤独”牌香烟的危害。结果,感到孤独的人很少有紧迫感,以至于不去优先考虑挣脱孤独的魔掌,从而治愈心理的创伤。
●受到丧失或创伤之初,情绪困扰可能令我们的生活完全瘫痪。我们可能失去思考甚至自我照顾的基本能力如吃饭或洗澡。淹没在情绪痛苦之中,我们经常体验的是很多痛苦的“第一次”。
●过度内疚的另一个毒副作用是,为了减轻犯错(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造成的内疚,我们可能会尝试自我惩罚,做出自我破坏或自我毁灭的行为。有些人甚至不惜体罚自己。
●当遭遇痛苦的经历时,我们通常会对这些经历进行反思,从中寻求各种见解和领悟,以减少沮丧的窘迫感,从而继续前进。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差错,他们不仅没有获得情感的释放,反而陷入反刍的恶性循环中。在此循环中,痛苦的场景、记忆和感觉一遍一遍重放,每一次都令我们的感觉更糟。我们变得像困在轮子上的仓鼠,无休止地踩动轮子,却无处可去。这种反刍心理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没有提供新的认识,无法治愈我们的伤痛,反而只会揭开结痂的伤口,带来新的感染。
●失败不仅使我们的目标变大,而且让我们觉得自己更加渺小。失败能让我们觉得自己不聪明、缺乏吸引力、能力较差、不熟练、不胜任——所有这些都对我们的自信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团体和社交场合中,自卑者倾向于少言寡语,并且很少主动脱离令人不快的人际关系和友谊。自卑让我们感到彻底的不安全、不自信,以及在社交中不受欢迎,这种无助、无奈、“聊胜于无”的心态,会让我们感到权利遭到极大的剥夺,变得优柔寡断、缺乏自信。
……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清澈”。在阅读其他某些同类书籍时,我常常会遇到一些作者为了展示自己的专业性,而刻意堆砌的晦涩难懂的词汇,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翻译腔很重的外文原著。但这本书的文字是如此的自然、流畅,仿佛是用最干净的水洗涤过一般,直达你内心最深处的需求。特别是在描述“自我宽恕”的那一章节,作者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语气,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引导读者正视自己过往的错误和不完美。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比喻,把“无法原谅的过去”比作一块沉重的锚,紧紧拽着船只无法前行。这个画面感太强了,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自己总是被困在原地踏步。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在提供解决方案时,非常注重个体差异性。它反复强调,情绪管理不是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而是需要你自己去“定制”和“调试”的过程。书中给出的建议都是开放式的,鼓励读者去尝试、去探索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法,这种对个体尊重的态度,让我倍感温暖和被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情绪的流动性”的深刻理解。很多心理健康书籍侧重于“压抑”或“消除”负面情绪,但这本书却坦然接受了负面情绪作为人类体验的一部分。它没有鼓吹一种不切实际的、永远阳光的状态,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与那些不舒服的感觉“共存”而非“对抗”。我读到关于“允许自己脆弱”的那一章时,几乎流下了眼泪。在这样一个要求我们时刻保持“高能量”和“完美”的社会里,这本书像一剂强心针,给予了我们“不必时刻坚强”的许可。它深入探讨了“情绪的能量转换”机制,比如如何将因挫折产生的无力感,转化为下一次尝试的内在驱动力,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能量管理哲学。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不受伤”,更是关于“如何在受伤后变得更有智慧”。我感觉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应对日常小麻烦的技巧,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如何与自己相处的生活智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跌倒,而是每次跌倒后,都知道如何更优雅、更有效地站起来。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因为最近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让我感觉自己像个被挤干了的海绵,一点点小事都能让我瞬间崩溃。我原以为市面上大部分的自助书籍都是老生常谈,无非就是“深呼吸”、“积极暗示”之类听腻了的口号。然而,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试图给你一颗万能的“止痛药”,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的“情绪工具箱”。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情绪边界”的部分,书中详尽地描述了如何在不伤害人际关系的前提下,有效地拒绝那些消耗你能量的请求或互动。作者的论述逻辑非常严谨,引用了很多行为科学的研究作为支撑,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阅读的流畅性。更重要的是,它强调的是“行动”而非“空想”。比如,当书中提出了一个理论概念后,紧接着就会有一个详细的“操作指南”——比如一个结构化的提问清单,让你对照着自我剖析,这种即学即用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我感觉这不是在读一本心理学书籍,更像是在接受一位非常专业、但又极其耐心的私人教练的指导,手把手教你如何重建内心的防御系统。
评分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结构和逻辑性要求很高的人,如果结构松散,观点跳跃,我很快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从“识别伤害源”开始,逐步深入到“即时稳定策略”,再过渡到“长期韧性培养”,最后落脚于“关系中的情绪维护”。整个阅读的路径设计得非常清晰且具有递进性,像是一条精心铺设的阶梯,引导读者一步步向上攀登,每一步都有扎实的基础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每一章节末尾设置的“反思问卷”,这些问题设计得极其巧妙,既能帮你巩固前文的知识点,又能让你立刻将理论与自身的具体经历联系起来。这种“理论—实践—反思”的闭环设计,让知识的吸收效率大大提高。我甚至将其中关于“压力应对模型”的图表抄录了下来,贴在了我的办公桌前,每当感到焦虑时,我都能迅速找到那个熟悉的结构,从而有效地从混乱的情绪中抽离出来,重新把握主动权。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呈现方式却毫不费力,这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略带忧郁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到了内心的某种共振。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非常学术化、充满了枯燥理论的心理学书籍,读起来会很吃力,但翻开第一页我就打消了这个顾虑。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贴近生活,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坐在你的对面,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为你剖析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又时常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的情绪困境。比如,关于“社交比较”带来的那种微妙的失落感,书里没有用复杂的心理学术语去定义它,而是通过几个非常生动的场景再现,让你瞬间明白:“哦,原来我一直以来的那种隐秘的不舒服,是有名字的,而且它如此普遍。”这种将抽象情绪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它不只是告诉你“要开心”,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你不开心,以及如何一步步把那些小小的、累积的伤害给清理掉”。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那种“微小创伤”的概念,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那些细枝末节的情绪消耗,而这本书提醒我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小伤口如果不及时处理,最终会累积成一个巨大的情感黑洞。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因为它提供的视角太新颖,也太能戳中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了。
评分书印刷不错还没有开始看。
评分物流很快,纸张印刷都还不错
评分京东图书价格便宜,包装很好,每本都有塑封,非常满意!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很实用的一本书,喜欢心理学的可以看看
评分物有所值,京东实惠。
评分很好,这方面的书很少的。及时入货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非常精美,价格划算,多看书
评分没事多看书吧,趁活动划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