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连续再版十余次,广受赞誉。
2.美国500多所大学院校的指定教科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等)!
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申继亮教授组织精干团队翻译并审校。
4.国内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倾力推荐!
5.戴安娜·帕帕拉教授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萨莉·奥尔茨是一流的作家,具有出色的文笔;露丝·费尔德曼是的教育家,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三人的合作确保了理论研究的科学专业性、语言通俗易读性,内容具备丰富的教育性。
6.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阐述的很多热点问题都与时代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7.一本关于人类发展的“百科全书”,本版书吸取并涵盖了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遗传学、家庭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和医学的研究成果。
8.语言生动、插图精美、结构清晰、教学法独特、研究资料翔实。
黛安娜·帕帕拉等三人合著的《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第10版·上册)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经典畅销书,自第1版面世至今,已再版十余次,在美国市场上一直是同类书中的,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它以精准流畅的语言和生动详尽的内容,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各种理论和重要研究,着重介绍了生命初期、婴幼儿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期、青少年期的生理、认知和心理社会的发展历程。以独特的学习法促进读者的主动参与性,和读者一起探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
精炼生动的语言、图文并茂的编排、清晰新颖的结构,集科学性、知识性和通俗性于一身的优势,使其既适合作为普通高校和各类师范院校的师生的教科书,也适合于从事儿童和青少年研究和教育的人员使用,还适合关注孩子成长的广大家长朋友阅读。
戴安娜·帕帕拉,发展心理学博士,威斯康星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人类毕生的认知发展,同时在智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方面也颇有建树。在众多知名的专业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并与萨莉·奥尔茨、露丝·费尔德曼合作编写了《发展心理学》《孩子的世界》以及《成人发展和老化》等多本畅销教科书。
萨莉·奥尔茨,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主修英国文学,辅修心理学。她是一流的职业作家,已在一些杂志上发表200多篇文章,同时也有7本面向普通读者的著述问世。她所写的书主题宽泛,其中《多动症儿童的养育》一书荣获美国国家医学协会家庭服务奖。
露丝·费尔德曼,毕业于西北大学,成绩优异,并被选为美国大学优等生之荣誉学会学员。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她为多家报纸和杂志撰稿,并通过媒体向全国各地作关于教育和天才儿童的演讲。她是一流的职业作家和教育家,她参与了《发展心理学》《孩子的世界》和《成人发展、老龄化和儿童发展》编写。
申继亮,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发展与教育》副主编等职。长期从事教师职业发展、认知发展以及成人发展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了多部心理学相关教材。曾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得教育部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教育科学成果奖、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黛安娜·帕帕拉等三人合著的《发展心理学》一经问世即成为该领域的翘楚,自从出版以来已经连续再版十余次。……发展心理学所关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一定的答案,不管是发展心理学的专门研究者,还是一般的业余爱好者,要了解发展心理学,不妨读一读这本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
★在翻译和审校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摆在诸位读者面前的这本由新曲线出版咨询有限公司引进的《发展心理学》是众多发展心理学教科书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发展心理学》第一版面世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这期间,发展心理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严谨的科学领域。与此同时,这本书也在不断“成长”。它就像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孩子,在深度、广度和客观性方面不断进步的同时,还保留其独有的“个性”:引人入胜的语言以及通俗易懂的风格。这些特点使得本书在这么多年内一直深受欢迎。
——戴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茨露丝·费尔德曼
睡眠模式和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睡眠模式不断发生变化(Hoban, 2004; Iglowstein, Jenni, Molinari, & Largo, 2003; 见图7-1)。儿童早期有其独特的睡眠特点。和年龄较大的儿童相比,年幼儿童在夜晚睡得更深。美国大部分5岁儿童白天不睡觉,晚上平均睡眠时间为11个小时(Hoban, 2004)。在其他文化中,睡眠时间可能变化多样。对于肯尼亚的古西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和新墨西哥的祖尼人来讲,年幼儿童没有固定的入睡时间,家长经常让儿童看着大人干活,直到其想睡为止。对加拿大的海尔人来讲,3岁儿童在白天从不睡觉,但晚饭后要立即上床睡觉,他们可以一直睡到自然醒(Broude,1995)。对儿童来说,上床睡觉可能带来分离焦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拒绝。年幼儿童可能会形成自己的策略来推迟睡觉,并且入睡时间也比以前长。规律的、一致的睡眠习惯有助于减少睡眠问题。习惯于通过喂食或父母摇晃才能入睡的年幼儿童自己入睡很难(Hoban, 2004)。
睡眠惊扰 睡惊(又称夜惊)的儿童会突然从深睡中惊醒,并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中。他们会尖叫、坐在床上急促呼吸、凝视以及胡乱拍打。但事实上,儿童并没有真正清醒,很快就会安静下来,第二天早晨对此什么也记不起来了。睡惊经常发生在3~13岁的儿童身上(Laberge, Tremblay, Vitaro, & Montplaisir, 2000),男孩比女孩更易于出现睡惊(AACAP, 1997; Hobson & Silvestri, 1999)。
在童年早期或中期,儿童经常会出现梦游和说梦话。虽然梦游本身是无害的,但梦游儿童更易伤害到自己(AACAP, 1997; Hobson & Silvestri, 1999; Vgontzas & Kales, 1999)。家长最好不要打断梦游或夜惊的儿童,因为打断可能引起儿童困惑,甚至惊吓到儿童(Hobson & Silvestri, 1999; Vgontzas & Kales, 1999)。
睡惊可能是由于大脑动作控制系统被偶然激活(Hobson & Silvestri, 1999)或深度睡眠的不完全唤醒引起的(Hobson, 2004),也可能是由呼吸困难或不规则的腿部运动激起的(Guilleminault, Palombini, Pelayo, & Chervin, 2003)。这种现象可能有家族遗传倾向(AACAP, 1997; Hobson & Silvestri, 1999; Hobson, 2004)。大部分情况下,这些现象是偶然的,通常会自然消失。但经常性的睡眠问题可能预示着儿童存在情绪、生理或神经方面的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的深度感到非常震撼。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生物学基础和环境影响的复杂交互作用。比如,在讨论依恋理论的部分,书中详细对比了鲍尔比的理论与后续研究的演变,还穿插了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解释了早期关系如何“雕刻”大脑结构,这部分内容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深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的平衡态度,比如“先天与后天”的争论,他们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详尽地分析了基因表达与环境敏感期的动态关系。阅读体验上,它要求你有一定的专注力,因为信息密度非常大,但正是这种严谨和详尽,让这本书的权威性无可匹敌。对于任何想要系统了解人类早期发展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圣经”。它的每一章后面都有深入阅读的推荐,这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坚实的阶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跨文化视角。在许多关于儿童社会化的章节中,作者并没有将西方中产阶级家庭作为唯一的参照系,而是引入了大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察数据。这种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发展常模”其实是具有文化局限性的。比如,关于游戏和合作行为的描述,在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中表现出的差异,被分析得入木三分。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特定地域,而是具有了全球性的指导意义。行文风格上,这本书显得非常冷静和客观,它像是一个公正的观察者,记录下人类在不同土壤上开出的绚烂花朵。这本教材在强调普遍规律的同时,也极其重视个体差异和环境塑造力的微妙平衡,读起来让人心悦诚服,充满了对人类多样性的敬畏之情。
评分这本《发展心理学 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第10版·上册)》实在是太精彩了,我简直爱不释手。尤其是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阐述,简直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不是干巴巴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实验设计,把皮亚杰、维果茨基这些巨匠的思想讲得清晰易懂。比如,书中对“客体永存性”的探讨,从婴儿期开始的那些小实验,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以前总觉得这些理论很抽象,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完全能理解孩子是怎么一步步构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的。特别是书中关于“心理理论”的讨论,描述了孩子如何逐渐理解他人有不同想法和感受的过程,这对我理解身边的小朋友,甚至我自己早期的经历,都有了极大的启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娓娓道来的,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和蔼地与你交谈,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对人类心智奥秘的深度探索之旅,让我对“成长”这件事有了更深刻、更富有同理心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实操指导意义可能不是最突出的,但它的理论框架的构建能力是无与伦比的。我过去读过一些更偏向于“育儿指南”的书籍,那些书会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这本书却是在教你“为什么会是这样”。它建立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让你能够独立分析和判断各种育儿实践的合理性。它对青春期前夕,即“前青春期”的描述尤其到位,详细解析了儿童从依赖向独立过渡时期的认知、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剧烈波动,以及这些波动背后的生理驱动力。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对这个特殊年龄段的理解和尊重,没有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挣扎,而是将其视为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这种深刻的理解,远比单纯的技巧传授要宝贵得多,它让你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理解生命的节奏。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的典范。我很少看到有如此清晰、逻辑性强的视觉辅助材料。那些复杂的理论模型,通过精心绘制的流程图和对比表格,瞬间变得一目了然。阅读体验的流畅性非常高,即便是面对那些略显复杂的统计学概念(比如描述研究设计的部分),图表的辅助也能有效地降低理解的门槛。语言风格上,虽然是学术著作,但选词用句非常精准,没有过多花哨的辞藻,直击核心。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读者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这本书的质量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团队在编辑和制作上的巨大投入,让人感觉手中捧着的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经过精心打磨的知识结晶。
评分京东自营的物流速度就是快丫,第一天拍第二天就到了
评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专业而系统的书,学习下看看如何带娃,哈哈
评分买了上下册,上册太差了,居然没有封塑,封面有破损,怀疑是退货的
评分真的很好,找了很久,是我想要的额
评分好书
评分多学习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帮助认识自己的一生。
评分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京东特价好给力,希望下年继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