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忧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拓荒者”夏志清忆往追昔之散文集。书中以款款深情、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想回忆作者的求学之路,以及与众多文人的因缘际会,描绘了独特时代下的文人群像,更彰显了中国文学中“感时忧国“的伟大传统。
《感时忧国》为“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中的一种。
“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汇集了全世界华文学术、文学、艺术大家的经典著作,既有大家的作品精选集,也有新完成的专著。以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展现当今华文世界的历史、文学、艺术的全新气象。所选的作者都是文化界一流的人物,在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具有广泛的读者群。
《感时忧国》是夏志清的散文集。夏志清是享誉国际的中国文学评论家,独具慧眼,对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等作家具有发掘之功,使这些一度被文学史遗忘的人物重见天光、越来越受到文学界的重视。本书回忆了夏志清读书的经历,对师友深情纪念和评论,阐述文学理念,彰显中国文学中“感时忧国”的伟大传统。
夏志清 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52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1962年应聘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为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国文学名誉教授。2006年当选为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夏志清论中国文学》《文学的前途》《人的文学》《新文学的传统》《谈文艺 忆师友》等。
夏先生虽然饱受西洋文化的洗礼,事实上他为人处世,还是地地道道中国人的那一套:重人情、讲义气、热心肠、好助人。
他的两本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是研究中国小说的两座里程碑,在西方学术界,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白先勇
代序 文学因缘——感念夏志清先生(白先勇)
辑 一
上海,一九三二年春
读、写、研究三部曲
初见张爱玲 喜逢刘金川——兼忆我的沪江岁月
红楼生活志
我保存的两件胡适手迹——为《传记文学》银禧之庆而作
耶鲁谈往
桃李亲友聚一堂——退休前夕的庆祝和联想
书房天地
辑 二
亡兄济安杂忆
超人才华,绝世凄凉——悼张爱玲
重会钱钟书纪实
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说
悼念陈世骧——并试论其治学之成就
东夏悼西刘——兼怀许芥昱
最后一聚——追念吴鲁芹杂记
高克毅其人其书
何怀硕的襟怀——《域外邮稿》序
辑 三
人的文学
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
代 序
文学因缘
——感念夏志清先生
白先勇
我因文学而结识的朋友不少,但我与夏志清先生的一段文学因缘,却特殊而又悠久,前后算算竟有半个多世纪了。我在台大念书的时期,便从业师夏济安先生主编的《文学杂志》上读到夏志清先生的文章。尤其是他那篇论张爱玲小说《秧歌》的力作,对当时台湾文学界有振聋启聩的作用,两位夏先生可以说都是我们那个世代的文学启蒙老师。
一九六三年我到美国念书,暑假到纽约,遂有机会去拜访夏志清先生,同行的有同班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等人。因为我们都是夏先生兄长济安先生的学生,同时又是一群对文学特别爱好、开始从事创作的青年,我们在台大创办的《现代文学》杂志,夏先生亦是知晓的,所以他对我们特别亲切,分外热心。那天他领了我们一伙去赫逊河(Hudson River)坐游船,那是个初夏的晴天,赫逊河上凉风习习,纽约风光,历历在目。夏先生那天的兴致特别高,笑话一直没有停过,热闹非凡,五十年前那幅情景,迄今栩栩如生。有夏先生在,人生没有冷场的时候,生命不会寂寞,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一股强烈的光与热,照亮自己,温暖别人。
一九六三年夏天,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上暑期班,选了一门马莎·弗莉(Martha Foley)开的“小说创作”,弗莉是《美国短篇小说年度选》的资深编辑,这本年度选集,颇具权威,课上弗莉还请了一些名作家如尤多拉·韦娣(Eudora Welty)来现身说法。课余,我便到哥大KentHall夏先生的办公室去找他聊天。那时年轻不懂事,在夏先生面前高谈阔论,夸夸其言自己的文学抱负,《现代文学》如何如何,说的兴起,竟完全不顾自身的浅薄无知,夏先生总是耐心地听着,还不时说几句鼓励的话。夏先生那时心中不知怎么想,大概会觉得我天真幼稚,不以为忤。夏先生本人从不讲究虚套,快人快语,是个百分之百的“真人”,因此我在他面前,也没有什么顾忌,说的都是心里话。打从头起,我与夏先生之间,便建立了一份亦师亦友、忘年之交的关系。这份情谊,一直维持了半个世纪,弥足珍惜,令人怀念。
后来我回到爱荷华大学念书,毕业后到加州大学教书,这段期间,我开始撰写《台北人》与《纽约客》系列的短篇小说,同时也开始与夏先生通信往来,几乎我每写完一篇小说登在《现代文学》上后,总会在信上与他讨论一番。夏先生私下与人相处,非常随和,爱开玩笑,有时候兴奋起来,竟会“口不择言”,但他治学严谨却是出了名的,他写信的态度口气,与他平时谈吐亦大不相同,真诚严肃,一本正经,从他的书信看得出来,其实夏先生是个心思缜密,洞烛世情的人,而他又极能宽厚待人,对人对生命,他都持有一份哀怜之心。试看他与张爱玲的书信往来,夏先生爱其才,而又悯其坎坷一生,对她分外体贴入微。他们之间的信件,真情毕露,颇为动人。
我有幸与夏先生也保持一段相当长的书信往返,他对我在创作上的鼓励是大的。夏先生对已成名的作家,评判标准相当严苛,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鲁迅、巴金等人丝毫不假辞色,可是他对刚起步的青年作家却小心翼翼,很少说重话,以免打击他们的信心。那段期间我与夏先生在文学创作上,互相交流,是我们两人交往最愉快的时光,每次收到他那一封封字体小而密的信,总是一阵喜悦,阅读再三。我的小说,他看得非常仔细,而且常常有我意料不到的看法。《纽约客》系列他比较喜欢《谪仙记》,他认为结尾那一段李彤自杀,消息传来,她那些朋友们的反应,压抑的悲哀,写得节制而达到应有的效果。后来他把《谪仙记》收入他编的那本《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英文是我自己译的,经过夏先生精心润饰,其中也选了张爱玲的《金锁记》,这本选集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当时有不少美国大学当作教科书。
(中略)
一九九三年,夏先生七十岁退休,王德威精心策划,在哥伦比亚大学开了一个研讨会,将夏先生的弟子都召唤回来,替夏先生祝寿。有的宣读论文,有的自述跟夏先生的交往关系,其间还有夏先生的同事、老友,我也应邀参加。那是一个温馨而有趣的场合,夏先生的同事门生一一上台,讲述了夏先生许多趣事、糗事,台下笑声不断。但大家的结论都推崇夏先生在西方汉学界,尤其是中国小说史述方面的巨大贡献,大家一致称赞。他的两本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是研究中国小说的两座里程碑,在西方学术界,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夏先生在哥大教书数十年,作育一大群洋弟子,散布在美国各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夏氏门生影响颇大。
夏先生八十岁生日时,我写了一篇长文《经典之作——推介夏志清教授的〈中国古典小说〉》,为夏先生祝寿,评介他那本经典论著,后来登在《联合报》上。说来《中国古典小说》这本书与我也很有一段因缘。夏先生对我们创办的《现代文学》一向大力支持,常常赐稿,他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过不少文章,而且都是极有分量的论文,远在一九六五年第26期上,首次刊出夏先生的《〈水浒传〉再评价》,这篇论文是他《中国古典小说》中《水浒传》那一章的前身,由何欣先生译,接着《现代文学》第27期又刊出夏先生的《〈红楼梦〉里的爱与怜悯》,这篇论文后来扩大成为他书中论《红楼梦》的那一章。那时我已知道夏先生在计划写《中国古典小说》这本书,付印前,我请他将样稿先寄给我阅读,因此,我可能是最早看到这本书的读者之一,我希望将此书各章尽快请人译成中文在《现代文学》登出。我记得那大概是一九六八年的初春,接到夏先生寄来厚厚一叠样稿,我花了几天工夫,不分昼夜,一口气把这本巨著看完了。看文学评论著作,很少让我感到那样兴奋过,《中国古典小说》这本书的确引导我对书中论到的六部经典小说,有了新的看法。
除了《三国演义》那一章是请庄信正译出刊在《现代文学》第38期(一九六九)外,其余各章仍由何欣翻译、刊登《现代文学》的有五章:《导论》、《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本来何先生把《金瓶梅》、《儒林外史》也译出来了,但是当时《现代文学》财源枯竭,暂时停刊,所以《金瓶梅》、《儒林外史》这两章中译始终未能登出。那时我自己创办“晨钟出版社”,有心将夏先生这本书的中译本在台湾出版,并征得了夏先生的同意,但因为夏先生出书谨慎,出版中译本须自己校对,仔细修改。这一拖下来,便是数年,直到“晨钟”停业,这本书仍未能付梓。这是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一九八八年《中国古典小说》中译本终于问世,不过是在中国大陆出版的。这本著作本身就是一本经典,曾引导西方学界对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走向新的途径,新的看法。在《现代文学》上登载的几章中译,对台湾学界,亦产生深刻的影响。
夏先生退休不久,患了心律不整的病症,但他非常注重保养身体,所以这些年健康精神都还很不错,直到三年多前,夏先生因病住院,那次病情来势汹汹,夏先生在医院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全靠夏太太全心全力照顾呵护,才得转危为安。其间我常与夏太太通电话,用电邮联络,知道夏先生病情凶险,也暗暗替他着急,为他祈祷诵经。后来知道他康复出院了,大家才松了一口气。那段日子夏太太真是辛苦,每天探病,一个人长途跋涉,了不得的坚强。
前年秋天十一月间我因出版父亲的传记《父亲与民国》,纽约世界日报及华人作家协会,邀我到纽约演讲,同时苏州昆剧院也应邀到纽约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的精华折子。我在法拉盛演讲,听众有六七百人,夏先生与夏太太也去参加,我一讲就讲了三个钟头,因为父亲一生与民国历史都是讲不完的故事。夏先生坐在前排,竟撑住了,还听得很入神。青春版《牡丹亭》折子戏在Hunter College 的戏院上演,我请了一批朋友去看:丛甦、庄信正夫妇、李渝,当然还有夏先生、夏太太。那天的戏男女主角俞玖林、沈丰英演得特别卖力,尤其是俞玖林的《拾画》分外出彩,半个钟头的独角戏挥洒自如,夏先生坐在我身旁兴奋得指着台上叫了起来:那个男的怎么演得那么好!
看完戏第二天,夏先生、夏太太请我吃饭,庄信正两夫妇也参加了,还有夏先生的妹妹。我们在附近一家有名的法国餐馆吃龙虾大餐,那次夏先生的精神气色都特别好,一点不像生过重病的样子,那天晚上,又跟我们从前聚餐一样,大家说得高兴,吃得开心。夏先生对人生那份乐观的热情,是有感染性的,跟他在一起,冬天也不会觉得寒冷。
夏先生病后已不便于行,需坐轮椅,那晚吃完饭,夏太太用轮椅推着夏先生回家,我看见夏太太努力地推着轮椅过马路,在秋风瑟瑟中两老互相扶持,相依为命,我心中不禁一阵悯然,深深被他们感动。
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夏先生过世,噩耗传来台北,虽然我已听说夏先生又因病住院,但是还是抵挡不住突来的伤痛,掉下泪来。我打电话到纽约给夏太太,她说夏先生走得很平静,前一天二十八日还吃了我叫Harold & David送过去的皇家梨RoyalPears。近年来我不在美国过圣诞,不过总会预先订好皇家梨圣诞节送给夏先生,那是他最爱吃的水果。
我刚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书名“感时忧国”四个字深深吸引。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是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一位智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还是在历史长河中,普通人对家国天下的那份朴素关切?我猜测,这本散文集里的文字,定然不是那些轻飘飘的浮华之语,而是饱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担当。我设想着,作者或许会借由某个历史事件,或是某个人物的命运,来抒发自己对当下社会的种种看法。那些文字,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字斟句酌,才能承载起“感时忧国”如此沉甸甸的题旨。我期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宏大叙事,一种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以及一种对未来充满期盼的积极力量。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够对当下所处的时代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我们所肩负的责任有更清晰的认识。它或许能引导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和一颗赤诚的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古典的雅致,一种淡淡的墨香似乎透过纸张就能闻到。翻开目录,看到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字,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敬意。作者的笔触,我想必是那样沉静而有力量,如同春风拂过大地,不动声色却能催发万物。读一本这样的书,就如同与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对坐,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世事变迁、人生起伏的感悟。我期待着,在这些文字里,能够看见一个时代的缩影,能够触碰到那些深埋在历史尘埃下的情感。作者对“时”与“国”的关怀,我想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是对民族命运的殷切期盼。这样的书,读来或许不会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能在字里行间,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洗涤,让我们的思绪得以延展。它像是一盏静静点亮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一处安宁的精神港湾。我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作者的思考,去品味那些字句背后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内敛的气质,如同秋日午后,阳光透过薄云,洒在大地上,带着一种温和却不容忽视的力量。书名“感时忧国”四个字,更是直击人心,让人忍不住去想象,作者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怀揣着一份对国家民族的深沉关切,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化为笔下的文字。我猜测,这本书中的散文,定然是充满了作者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对历史变迁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殷切期盼。它或许不像小说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和情怀。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感受到作者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襟,能够领略到他那份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厚爱。它像是一盏古老的灯,在现代社会喧嚣的光影中,静静地燃烧,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方向,也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和力量。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书名——《感时忧国:夏志清散文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扇开启我对一个时代、一种情怀理解的大门。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个画面:一位饱含深情的知识分子,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记录下他对时代变迁的感触,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笔下那些关于国家、民族、时代的情感涌动。我相信,夏志清先生的文章,定然不是空泛的议论,而是有着扎实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他可能会从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切入,或是从某个社会现象入手,来抒发他那份“感时忧国”的情怀。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启迪,能够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更深的认识,也能够重新审视自己肩负的责任。这本书,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风云,也映照出作者那颗赤诚的心。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一幅画面:在某个安静的书房里,一位饱学之士,面对窗外的落叶,或是窗外的车水马龙,陷入了沉思。他的思绪,必然是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的。而“忧国”二字,更让我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猜想,这本书中的文章,不会是那种轻松的游记或是闲适的随笔,而是充满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对国家命运的忧心忡忡,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殷切期盼。我期待,在作者的笔下,能够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也能看到那些推动时代前进的宏大力量。作者的文笔,想必是沉静而有力,犹如涓涓细流,却能渗透人心,激荡起思想的涟漪。读这样一本书,我想,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感受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去理解那份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担当。它定能引发我深入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位置和价值。
评分曾看过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很喜欢
评分目录 · · · · · ·
评分苏青简介:苏青(1914年~1982年) 中国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浙江宁波人。1933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外文系,后肄业移居上海。
评分但对于这个过度拥挤的世界,对于那些除了偶有勇气和爱、其他则拥有很少或一无所有的人来说,希望产生的作用就很不同了。那时希望就是他们要用牙齿紧紧咬住的东西
评分第二章 洞房花烛夜
评分替他人下单的,不作评价了。。~~,你
评分第二章 洞房花烛夜
评分关注了很久,终于买下了。夏志清先生的文字我非常喜欢,他的文学观也很合口味。
评分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