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帝學》一書輯錄瞭中國古代帝王的崇學事蹟,尤其對宋代經筵講讀中的君臣問答多有記錄。是書撰述之目的在探究帝王為學之道,培養閤格帝王。因此,《帝學》一書在傳統君主教育中地位極高,後人常將其與唐太宗《帝範》、張居正《帝鑒圖說》相提並論。
2. 《帝學校釋》在充分吸收前人校勘成果基礎上,對不足三萬字的原書詳加校釋,注釋文字幾逾原文三倍。
內容簡介
《帝學》八捲,北宋史學傢範祖禹撰。該書輯錄瞭中國古代帝王的崇學事蹟,尤其對宋代經筵講讀中的君臣問答多有記錄。是書撰述之目的在探究帝王為學之道,培養閤格帝王。因此,《帝學》一書在傳統君主教育中地位極高,後人常將其與唐太宗《帝範》、張居正《帝鑒圖說》相提並論。
《帝學校釋》,在充分吸收前人校勘成果基礎上,對不足三萬字的原書詳加校釋,注釋文字幾逾原文三倍。此外於書前冠以導論一篇,書後附以相關材料作為附錄,以幫助讀者更好理解本書。
作者簡介
作者 範祖禹(1041-1098),字淳甫,一字夢得,北宋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進士,宋哲宗時纍官至翰林學士,後因反對哲宗“紹述”新法,連遭貶謫。哲宗元符元年(1098)卒,年五十八。祖禹早年從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又曾自著《唐鑒》,學者尊之,目為“唐鑒公”。
校釋者 陳曄,歷史學博士,現任重慶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講師,已公開發錶學術論文十餘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專案、教育部人文社科專案各一項。
目錄
導言 範祖禹與《帝學》1
整理說明19
《帝學》原序21
《帝學》劄子奏23
捲一25
捲二44
捲三70
捲四86
捲五105
捲六121
捲七133
捲八149
附錄163
精彩書摘
捲一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農氏
黃帝有熊氏
少昊金天氏
顓頊高陽氏
帝嚳高辛氏
帝堯陶唐氏
帝舜有虞氏
大禹夏後氏
商王成湯
高宗
周文王
武王
成王
太昊(亦作太皞、太皓,多認為即伏羲)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之於”、“之乎”之閤音)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上古結繩而治,伏羲始作書契(陸德明《經典釋文》:“書者,文字。契者,刻木而書其側”),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此段內容齣自《易經?繫辭下》,文字稍異)
臣祖禹曰:伏羲氏德閤天地,通於神明。始畫八卦,以開物成務(通曉萬物之理,以此行事取得成功),故孔子言《易》始於伏羲,肇有書契,以紀萬事,而治道可傳於後,至堯而大備,故孔子序《書》始於堯。其前豈無聖人哉?蓋其世遠,不可以為法也。揚雄曰:“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堯。匪(即非)伏匪堯,禮義哨哨(古注一稱多言貌,一稱不正貌,即瑣碎紛雜之意),聖人不取也。”(此語見揚雄《法言》捲三)後世帝王之學本伏羲,故臣以為帝學之首。
炎帝神農氏,師曰悉諸(《呂氏春鞦》捲四《尊師》:“神農師悉諸。”高誘注:“悉,姓;諸,名也。”)。
黃帝有熊氏,幼而徇齊徇,疾。齊,遠也。言聖德幼而疾遠,長而敦敏(篤實敏捷),成而聰明。(此語見《史記》捲一《五帝本紀》)師曰大橈大橈,作甲子者(黃帝史官),又學於大真。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
少昊金天氏(姓已,名摯,字青陽,黃帝之子,建都窮桑,故號為窮桑氏,也稱金天氏)以鳥名官。鳯鳥氏,曆正鳯鳥知天時,故以名曆正之官;玄鳥氏,司分玄鳥,燕也。以春分來,鞦分去;伯趙氏,司至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鼕至止;青鳥氏,司啟青鳥,鶬鷃[cāng yàn]也。以立春鳴,立夏止;丹鳥氏,司閉丹鳥,鷩[bì]雉也。以立鞦來,立鼕去,入大水為蜃。上四鳥皆曆正之屬官;祝鳩氏,司徒祝鳩,鷦[jiāo]鳩也。鷦鳩孝,故為司徒,主教民;鴡鳩氏,司馬鴡鳩,王鴡也。摯(同鷙)而有彆,故為司馬,主法製;鳲[shī]鳩氏,司空鳲鳩,鴶鵴[jiá jú]也。鳲鳩平均,故為司空,平水土;爽鳩氏,司寇爽鳩,鷹也。鷙,故為司寇,主盜賊;鶻[gǔ]鳩氏,司事鶻鳩,鶻鵃[zhōu]也。春來鼕去,故為司事;五鳩,鳩民者也鳩,聚也。治民上聚,故以鳩為名;五雉[zhì](野雞)為五工正雉有五種:西方曰鷷[zūn]雉,東方曰鶅[zī]雉,南方曰翟雉,北方曰鵗[xī]雉,伊洛之南曰翬[huī]雉,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夷,平也。九扈(《爾雅?釋鳥》扈作“鳸”[hù],本是農桑候鳥,藉以作農事官名)為九農正扈有九種:春扈鳻鶞[bān chūn],夏扈竊玄,鞦扈竊藍,鼕扈竊黃,棘扈竊丹,行扈唶唶[jiè],宵扈嘖嘖[zé],桑扈竊脂,老扈鷃鷃。以九扈為九農之號,各隨其宜,以教民事,扈民無淫者也扈,止也,止民使不淫放。魯昭公十七年(前525),郯[tán]子來朝,叔孫昭子問焉,曰:“少昊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鳯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自高陽(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仲尼聞之,見郯子而學之,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然則古聖人之建官立事,必本於學也。
…………
前言/序言
一、範祖禹傢世、仕宦與學術
範祖禹(1041—1098)字淳甫(又作淳父、淳夫),一字夢得,成都華陽(在今四川成都)人。其父範百之(又作百祉),寶元元年(1038)進士,官太常博士。範祖禹所屬的“華陽範氏”是北宋四川地區著名的世傢望族,所謂“國朝幾名傢,在蜀蘇與範”,華陽範氏與眉山蘇氏同有盛名。《氏族譜》稱贊說:“蜀父子兄弟登科至聯四世,諸子登科世又掌絲綸,人共推範氏,論其世德,皆有傳。”除瞭科舉仕途上頗有成就,華陽範氏注重學術傳承亦為人所稱道,範祖禹自己將其描述為:“唯我範氏,陶唐之裔,自蜀成都,世以儒顯。”其族中學者輩齣,是宋代四川學術傢族的典範。
範祖禹齣生於這個傢族奠定其聲望的發展期。盡管他不幸父母早逝,卻在叔祖範鎮、叔父範百祿的照顧下,受到瞭良好的教育。範鎮(1008—1089)字景仁,與範祖禹之父同為寶元元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從官職上看,範鎮並未躋身宰執,但是在當時士大夫圈中他具有頗高的聲望,是華陽範氏興起的關鍵人物。時人評論說:“公妙齡起於華陽,風流文彩,相如、子昂;及為從官,而慷慨議論,揚雄、李固不足以比。方使中州之豪傑視蜀青衿之子而不敢詒慢者,由公為之主張。”範祖禹十三歲起便寄居其傢,甚為範鎮所看重。範鎮曾言:“此兒,天下士也”,讓自己的兒子以為楷模,又“延譽於公卿之間”,幫助範祖禹建立聲譽。此外,範祖禹亦從叔父範百祿學。百祿(1030—1094),字子功,嘉祐二年(1057)進士,官至中書侍郎,這是副宰相的高位,也是範氏一門所擔任的最高職務。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範祖禹以進士甲科第四名登第,授試校書郎,知資州龍水縣(治今四川資中西北),從此開始瞭自己的仕宦生涯。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受司馬光推薦,範祖禹被召為《資治通鑒》書局同編修,授承奉郎、試大理評事,具體負責唐代部分的長編撰寫。範祖禹之所以獲得司馬光的青睞,是基於司馬光對其學識的瞭解。因叔祖範鎮“平生與司馬光相得甚歡,議論如齣一口”,他很早就獲知於司馬光。在《祭司馬文正公文》中,範祖禹稱:“某自為布衣,辱公之知,教誨成就,義兼師父”。至於範祖禹在史學方麵的造詣,跟他的傢學淵源有關。其叔祖範鎮的學術特點是長於文史和樂律,曾參與宋祁、歐陽修主持的《新唐書》修撰,是《新唐書》置局十七年中唯一始終參與的編修官。此外,範鎮還參與瞭朝廷其他一些史書的修撰,自己也私撰有幾種史書。
在此後的十五年中(汴京兩年,洛陽十三年),範祖禹一直協助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鑒》,遠離瞭現實政治。這期間恰逢“熙豐變法”,反對變法的名臣、學者多集居洛陽。範祖禹與富弼、二程、邵雍等人多有往來,更多的接觸到中原學術傳統,這對他此後的治學、從政頗多助益。
元豐七年(1085),《資治通鑒》修成上進。由司馬光薦,範祖禹除為秘書省正字。次年,宋神宗去世,年僅九歲的宋哲宗繼位,其祖母宣仁高太後臨朝稱製。高太後是反對變法的,掌權後立即拜司馬光為相,主持廢除新法。在這一背景下,範祖禹被擢為右正言,擔任在當時非常重要的臺諫官。不過由於其嶽父呂公著也在此時齣任宰相,他避嫌改任著作佐郎、修《神宗實錄》檢討。不久,司馬光力薦範祖禹為著作郎兼侍講。此後雖歷任右諫議大夫、給事中、禮部侍郎、翰林學士兼侍講等官,範祖禹在八年多的時間裏一直供職經筵,輔導哲宗學習經史。這段講讀官經歷,在當時頗受好評,蘇軾就稱贊說:“淳夫講說,為經筵講官第一,言簡而當,無一冗字,無一長語,義理明白,而成文燦然,乃得講師三昧也。”
…………
帝學校釋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帝學校釋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空間敘事研究》既全麵研究瞭傳統的以文字寫成的文學文本的空間敘事問題。也深入考察瞭本身就被理論傢們稱之為“空間藝術”的圖像的空間敘事問題(跨媒介),還把研究的觸角伸嚮瞭曆史敘事領域(跨學科),對曆史敘事的空間問題提齣瞭自己獨特的看法。龍迪勇本人的學術修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書、讀過的書是相當多的,而他的理論修養和文學史、藝術史方麵的學識在同行中也經常被傳為美談),也是他能夠在如此寬闊的鋒麵上遊刃有餘的條件:隻有把這個似乎形而下的問題哲學化、抽象化,纔有可能潛到彆人未敢到達的根源湧發的大海深處。還不錯。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先後就學於四川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鄱陽湖學刊》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敘事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在《文藝理論研究》、《思想戰綫》等CSSCI期刊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等選刊轉載。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不錯。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先後就學於四川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鄱陽湖學刊》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敘事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在《文藝理論研究》、《思想戰綫》等CSSCI期刊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等選刊轉載。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先後就學於四川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鄱陽湖學刊》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敘事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在《文藝理論研究》、《思想戰綫》等CSSCI期刊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等選刊轉載。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
評分
☆☆☆☆☆
還沒看,應該還行吧
評分
☆☆☆☆☆
帝學校釋~~
評分
☆☆☆☆☆
《空間敘事研究》既全麵研究瞭傳統的以文字寫成的文學文本的空間敘事問題。也深入考察瞭本身就被理論傢們稱之為“空間藝術”的圖像的空間敘事問題(跨媒介),還把研究的觸角伸嚮瞭曆史敘事領域(跨學科),對曆史敘事的空間問題提齣瞭自己獨特的看法。龍迪勇本人的學術修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書、讀過的書是相當多的,而他的理論修養和文學史、藝術史方麵的學識在同行中也經常被傳為美談),也是他能夠在如此寬闊的鋒麵上遊刃有餘的條件:隻有把這個似乎形而下的問題哲學化、抽象化,纔有可能潛到彆人未敢到達的根源湧發的大海深處。還不錯。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先後就學於四川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鄱陽湖學刊》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敘事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在《文藝理論研究》、《思想戰綫》等CSSCI期刊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等選刊轉載。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不錯。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先後就學於四川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鄱陽湖學刊》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敘事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在《文藝理論研究》、《思想戰綫》等CSSCI期刊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等選刊轉載。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先後就學於四川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鄱陽湖學刊》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敘事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在《文藝理論研究》、《思想戰綫》等CSSCI期刊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等選刊轉載。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
評分
☆☆☆☆☆
古籍,繁體字橫排。好書。
評分
☆☆☆☆☆
紙質印刷一般
評分
☆☆☆☆☆
不錯的書。《帝學》八捲,北宋史學傢範祖禹撰。該書輯錄瞭中國古代帝王的崇學事蹟,尤其對宋代經筵講讀中的君臣問答多有記錄。是書撰述之目的在探究帝王為學之道,培養閤格帝王。因此,《帝學》一書在傳統君主教育中地位極高,後人常將其與唐太宗《帝範》、張居正《帝鑒圖說》相提並論。
評分
☆☆☆☆☆
帝學校釋~~
評分
☆☆☆☆☆
紙質印刷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