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大伟 著,段柄仁 编
图书标签:
  • 古典园林
  • 清代文学
  • 园林文化
  • 地方志
  • 游记
  • 历史
  • 文化
  • 建筑
  • 乾隆
  • 纪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117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70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河湖水系的改善为进一步开拓西郊风景园林建设打下基础。三山五园始建于清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时期,大多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现在的公园和建筑大多是是原来的基础上重建和翻建的。 高大伟编著的《三山五园》对三山五园的历史进行了生动详细的记述。

内容简介

  《三山五园》由高大伟编著。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官苑囿的总称, 含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 园和畅春园。“三山五园”兴建于清康熙时期,兴盛 于乾隆时期,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三 山五园见证了清代皇家园林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 与辉煌。在*近50余年,西郊园林的复苏与兴旺则又 成为伟大的中华文明正在复兴之中的生动写照。

作者简介

  高大伟,男,风景园林专业教授级高工,天津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副局级),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生态文明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理论研究与明清皇家园林历史,著有《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生态美营建解析》、《诗意的栖居——北京西北郊湿地的保护与发展》、《北京公园分类及标准研究》、《世界城市——公园》、《颐和园排云殿——佛香阁——长廊大修实录》、《颐和园建筑彩画艺术》、《颐和园建筑砖雕艺术》等学术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三山览胜
第一节 罨秀涵虚 神奇三山
第二节 神奇三山 水脉上源
流泉茂林香山
钟灵毓秀玉泉山
濯濯童山瓮山泊
第三节 帝都龙脉 西山行官
帝都龙脉的形成
“捺钵”制度下的西山行宫
第二章 五园变迁
第一节 畅春园兴 园居成制
第二节 雍正即位 园明园梦
第三节 玉泉垂虹 灵动静明
第四节 香山探幽 静宜建园
第五节 山名万寿 水聚清漪
第三章 文化胜迹
第一节 五园起兴 避喧听政
第二节 移天缩地 帝王情怀
圆明园
长春园
万春园
第三节 镜影涵虚 玉泉五塔
第四节 日照香炉 西山梵境
第五节 无双风月 还属昆明
第四章 园居生活
第一节 幽风图画 北国江南
稻作景观的初期形成
皇家御用“京西稻”
皇家御苑中的“耕织图”
第二节 为母祝寿 万寿无疆
第三节 班禅进京 参佛悟到
第四节 量修颐和 排云庆寿
第五节 戊戌政变 玉澜囚龙
第五章 区域风物
第一节 三山屯兵 拱卫诸园
圆明园护军营:宫苑守门人
健锐营:精锐敢死队
清外火器营:皇家特种部队
第二节 雪芹著书 红楼遗梦
第三节 买卖街区 市井风情
买卖街的写仿对象
圆明园中的买卖街
清漪园中的买卖街
八旗驻地内的买卖街
第四节 先贤名辈 京西墓群
革命先驱后人瞻仰
传奇教授身为学殉
民国总理热心慈善
少年中国振聋发聩
参考资料
后记
《三山五园》是一部描绘帝王园林之盛的宏伟史诗,它并非记录了某个特定年代的宫廷秘闻,也非专注于某一位帝王的个人传记。这部著作,与其说是一部书,不如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一次对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深度探索与全景式呈现。 本书将带你走进一个由自然山水与人工巧思共同雕琢而成的奇幻世界。它不聚焦于某个具体人物的悲欢离合,而是将目光投向那宏伟壮丽的建筑群、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蜿蜒曲折的溪流湖泊,以及四时变幻的草木花卉。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摹出这些皇家园林在不同季节、不同光影下的极致美景,仿佛将读者置身其中,感受微风拂过脸颊,聆听泉水叮咚,或是在月光下漫步,体会那份静谧与辉煌。 《三山五园》的精髓在于其对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融合的独到解读。它深入剖析了每一处建筑的设计理念,从飞檐斗拱的精巧,到色彩搭配的和谐,再到空间布局的匠心独运,都一一被细致地解读。作者并非生硬地罗列建筑名称和年代,而是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梳理,探寻这些园林在设计之初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追求以及当时统治者的期许。你将了解到,为何会有如此精妙的布局,为何会有如此别致的景致,这些设计背后又寄托着怎样的文化寓意。 本书更侧重于展现园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的体现。在《三山五园》中,你不会读到刀光剑影的权力斗争,也看不到家长里短的琐碎日常。取而代之的是,你将看到帝王如何在这片精心营造的世外桃源中,休憩身心,思考国事,或是寄情山水,体悟人生。这些园林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华丽,更是精神上的慰藉,是帝王们逃离尘嚣、寻求宁静的港湾,也是他们展现权威与品味的重要载体。 《三山五园》通过对这些皇家园林的历史变迁、功能演变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或许会提及一些与园林建造、维护相关的历史事件,但绝非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而是将这些事件作为烘托园林本身的重要背景。读者将有机会窥见古代园林建造的浩大工程,了解工匠们的智慧与汗水,以及这些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典雅而不失通俗,在严谨的学术考证基础上,融入了富有诗意的描绘,使得阅读过程既能获得知识,又能享受艺术的熏陶。它将带领你领略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那份独属于东方美学的韵味。 《三山五园》并非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也并非一部严肃的历史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一次与古代皇家园林对话的邀请。通过翻阅这本书,你将不再仅仅将三山五园视为地理名词,而是能真正理解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深厚底蕴。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自然、钟情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读者的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合上《三山五园》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它不是一本我可以简单地用“好看”或“不好看”来评价的书。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能够以一种极其克制的笔触,描绘出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圆明园“万园之园”的美誉背后,那些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和艺术融合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辉煌,更是暗示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影响。而且,书中对园林中一些意境的营造,尤其是对“境”的解读,让我深受启发。比如,作者如何通过对山势、水流、植被的巧妙布局,来营造出一种“人在景中,景在人外”的超然意境。这种对“境”的追求,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建筑上的成就,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就像是一幅巨大的拼图,而“三山五园”则是其中最精美、最动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无数的故事,等待我去细细品味。

评分

第一次阅读《三山五园》,我立刻被它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不像一本传统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情节跌宕的文学作品,却又真实得令人信服。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几座园林割裂开来描述,而是巧妙地将它们之间的历史渊源、功能演变以及相互影响贯穿其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香山碧云寺的描绘,那种宗教氛围与皇家园林的空间相互交织,带来一种别样的宁静与庄严。它不仅仅是描述建筑,更是挖掘了寺庙背后承载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而且,书中对细节的描绘极其到位,比如某一个石刻的纹饰,某一个建筑的朝向,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让我觉得作者对每一寸土地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解读。我发现,这本书能够将那些看似平淡的景物,通过精妙的文字,赋予它们生命和故事。它让我意识到,阅读历史,不应该仅仅是记住那些年代和名字,更应该去感受那些建筑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

评分

《三山五园》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并非以宏大的篇幅去叙述整个历史进程,而是以一种更加细腻、更加个人化的视角,去展现那些曾经存在于这些皇家园林中的点点滴滴。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能够将那些宏伟的建筑,与背后所承载的人物情感巧妙地结合。例如,在描写香山某处建筑时,作者会讲述关于乾隆皇帝在此处与大臣们论道的场景,那种君臣之间的智慧碰撞,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便是最冰冷的建筑,也能够因为承载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而变得温暖而富有生命力。而且,书中对园林中植物的描写也极其传神,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花草树木的种类,更是通过这些植物的生长、枯荣,来暗示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流转。这种将自然景物与历史进程相融合的写法,让我觉得非常有诗意,也很有哲理。

评分

我很难用单一的风格来形容《三山五园》这本书,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历史的不同侧面。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然后将这些故事巧妙地编织进园林的空间之中。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对海淀的描写,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地理位置,更是通过那里曾经发生过的文人集会、学术研讨,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活的缩影。这种将历史场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深度。而且,书中对园林建筑的细节描写,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象征意义。比如,对某一个屋顶的样式,或者某一个门窗的设计,都能引申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和思想观念。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历史,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应该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和发现。

评分

《三山五园》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它并非枯燥地陈述历史事实,而是以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那些沉睡的建筑和人物重新唤醒。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对园林景色的生动描绘,那种仿佛亲临其境的描写,让我能够清晰地想象出每一处亭台楼阁的精致,每一片水域的灵动。然而,它又不仅仅是风景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景色与发生在那里的故事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在描绘某一处假山时,作者会娓娓道来关于某位皇帝在这里思考国事的场景,或者某位妃子在这里寄情抒怀的往事。这种将景与情、形与神巧妙结合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历史的争议和复杂性,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去呈现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信赖感油然而生。

评分

初次翻开《三山五园》,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介绍皇家园林历史的枯燥读物,毕竟“三山五园”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宏大而疏远的官方气息。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预设完全错了。这本书像一位娓娓道来的老友,没有刻意去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史料,而是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巧妙地穿插在对园林景致的描绘之中。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畅春园的部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建筑格局的罗列,而是生动地勾勒出了康熙皇帝在这里度过的悠闲时光,那些关于他批阅奏折、与皇子们谈笑风生的细节,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繁华的年代。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微风吹拂过荷塘,带来阵阵清香的画面,也能感受到夏日午后,紫禁城里不曾有的宁静。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园林中一些不起眼的小景,如某处太湖石的雕琢、某棵古树的年轮,都赋予了它们独特的生命和故事,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细微之处,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匠心独运。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导览手册,更像是一部凝固的历史画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生活百态,感受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品味皇家园林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烟云往事。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场景。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宝库中寻宝,每一页都可能挖掘出意想不到的惊喜。《三山五园》最让我震撼的,并非它对那些著名景点的详尽介绍,而是它对于“人”的关注。它没有把乾隆、慈禧这些人物神化,也没有把园林简单地看作是皇权的象征。相反,我读到了一个更具象、更鲜活的皇帝形象,比如,书中对圆明园被焚毁的那段描写,那种绝望和悲愤,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陈述,而是从一个曾经坐拥天下、意气风发的帝王视角出发,充满了对过去辉煌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无奈。这种视角转换,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书中对一些默默无闻的工匠、园丁的描绘,虽然笔墨不多,却同样充满人情味。他们是如何构思、如何建造,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坚守,这些细节让园林变得更加立体和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静宜园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描述了西山秀丽的风光,更是挖掘了那些发生在山林中的故事,有文人雅士的寄情山水,也有达官贵人的休憩隐居,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珍珠,串联起这座园林的独特韵味。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远冰冷的事物,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情感和经历。

评分

我不得不说,《三山五园》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的。它并非那种一开始就铺天盖地讲述宏大叙事的书,反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对空间感的营造,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能力,能够将那些宏伟的皇家园林在文字中一点点拆解、重塑。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颐和园部分,它没有局限于万寿山和昆明湖的宏大轮廓,而是深入到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十七孔桥的曲折回环,还是苏州街的市井喧嚣,亦或是佛香阁的庄严静谧,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倍感亲切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宫廷斗争和权力游戏,但他处理得非常巧妙,不是直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一些场景的描绘,比如某一处亭台楼阁下的低语,或是某一处假山背后匆匆的身影,来暗示那些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这种“留白”的叙事方式,反而激发了我更多的想象,让我忍不住去揣摩那些人物的心思,去感受那个时代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便是最辉煌的建筑,背后也承载着无数人的命运和情感,而园林本身,也成为了历史变迁的无声见证者。它的文字有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又夹杂着对历史的深刻洞察,读起来既享受,又引人深思。

评分

坦白讲,在拿起《三山五园》之前,我对皇家园林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泛泛的印象。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的建设过程,书中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工程技术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决策者的考量、工匠们的智慧、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博弈。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的历史图景。而且,书中对园林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有着深刻的阐述,它不仅仅是描述山水的美丽,更是探讨了如何将人工的建筑与自然的地理环境和谐地融合。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对团城的部分描写,那种将一座小山丘打造成一座微缩的仙境的创意,让我为古代匠人的想象力所折服。这本书并非一味地歌颂皇家园林的宏伟,它也触及了历史的阴暗面,比如圆明园的悲剧,但这种触及并非是煽情的渲染,而是冷静的叙述,反而更显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三山五园”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地点,更是历史、文化、艺术和思想交汇的结晶。

评分

《三山五园》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对其历史的了解,更在于它在文字间传递出的那种深沉的文化底蕴。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一种非常个人化、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去触碰那些历史的脉络。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万寿山和昆明湖的叙述,它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风光,更是将那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融入到山水的描绘之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段历史的深思和对那些人物命运的感慨。而且,书中对不同朝代在园林建设和使用上的差异,有着非常独到的分析。比如,它对比了乾隆时期对园林的精心雕琢与清末时期园林所经历的变迁,这种对比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动态性。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能够从细微之处发现宏大的意义,比如对某一处亭台的结构分析,就能延伸出对当时建筑美学和哲学思想的探讨。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件,更是现在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三山五园”,则是这种理解的绝佳载体。

评分

对每本书册的具体评价如下,对上述共性问题就不再一一详述。

评分

对每本书册的具体评价如下,对上述共性问题就不再一一详述。

评分

4.版面整理粗陋不堪。前言中也说了,作为“风物图志”,“图”本应是一大特色。实际图片的量很少,基本就是大段文字配零星图片,图片与文字的对应也十分粗陋,还有不少无关的图片夹杂(如人物肖像等)。对比很多港台出品的旅游类读物(如叶怡兰的作品),文字与图片在页面上和谐相衬,还有留白处的短句点评,让人不禁沉翔其中。这是编辑排版的问题吗,应该是责任心吧。

评分

3.详略取舍水分不少。由于整套书没有统一体例,所以对每个“点”的详略、取舍完全因陋就简,各种错漏就不说,有时甚至可算不知所云。“风物图志”重点在“物”不在“人”或“事”,单纯的人物生平、历史事件等内容太多,有充数之嫌。“风物图志”的目的与意义,应是把人物生平、历史事件与具体“物”对应、承载起来,以体现北京的气脉,否则就成了历史课本。还有,我认为,作为历史文化主题书系,有几本书册的现代当代部分画蛇添足严重,比如所谓“十二五”规划等鬼扯废话,对新近事物(事件、门店)过于具体的介绍等。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刚刚、正在和或许即将发生的事同样是“历史”,而且其中也有“感谢支持”的不得已因素,但在我看来就是多余的赘述。

评分

对每本书册的具体评价如下,对上述共性问题就不再一一详述。

评分

整套书最根本的败笔就是没有统一的体例,采取 “主笔人承包制”,导致各书册质量参差不齐。完全就是打着“官修正史”名号的普通初级读物,要从名实相副的角度衡量根本就是不及格。若单独考量具体书册,整体上也只能给个勉强及格分。存在的共性的具体问题表现有以下三点:

评分

好书!

评分

2.层次条理表述混乱。在空间上,“街”与“片”交叠,几条长街尤其不好;在层次上,就应该按街巷地域、逐门逐院地描述,不要既按地域又按功能类别,导致重复赘述。因为只有地域空间可保证描述对象的唯一性,功能演变难以避免重复,用图表总括即可。

评分

4.版面整理粗陋不堪。前言中也说了,作为“风物图志”,“图”本应是一大特色。实际图片的量很少,基本就是大段文字配零星图片,图片与文字的对应也十分粗陋,还有不少无关的图片夹杂(如人物肖像等)。对比很多港台出品的旅游类读物(如叶怡兰的作品),文字与图片在页面上和谐相衬,还有留白处的短句点评,让人不禁沉翔其中。这是编辑排版的问题吗,应该是责任心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