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水怀香:茶具茶器

谷水怀香:茶具茶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敏 著
图书标签:
  • 茶具
  • 茶器
  • 中国茶文化
  • 文玩
  • 收藏
  • 工艺
  • 设计
  • 陶瓷
  • 紫砂
  • 茶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87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73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是送给爱茶之人的一道优雅珍品,值得反复品读。
  1.由一级茶叶技师艾敏老师撰写,中国文学专业编辑修改润色,是市面上少见的将专业知识与文化完美融合的茶书。
  2.全书500多张图片全部由专业摄影师亲自实物拍摄,是市面上少见的全面展示干茶、茶汤、叶底的图片。
  3.在设计装帧上,我们以古朴典雅、简洁明快为特点,印刷用纸温文尔雅,触感温润,与茶人品性贴合,是一套茶书珍藏品。

内容简介

  茶具就像一个舞池,为茶叶提供好场地。她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映在舞池中;她的婉约动人煞爽英姿都被舞池一一记录;她的翩跹飞舞回眸起跳都被舞池注视欣赏。茶具是历史上丰富的饮具,或华贵或古朴,可粗糙可精细,造型多样,色泽丰富,是一种集合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艺术作品,赏茶具成为了茶人在饮茶、品茶之余十分重要的事情。茶具是根据人们饮茶需求的明确才出现的,茶具与茶叶如同唇与齿,互相依存共同生长。

作者简介

艾敏 福建松溪县人,自幼在家人的茶园长大,现在的生活只是煮茶、喝茶,与情趣相投的朋友谈天说地,品尝马连道中的正宗福建菜。看起来简单,却又十分美好。于闲暇时期创立了“艺仁茶艺”,传播地地道道的茶文化,并受邀到韩国、日本交流。间或执笔出版了《中国茶鉴赏手册》以及《中国茶艺》两本书,虽说是授业解惑,却收获了很多珍贵的茶友。国家级一级茶艺技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套能嗅到茶味的茶书,非常适合喜欢喝茶的朋友阅读。——北京老仙茗茶业
  书中珍品茶具实在拿起不忍放下。——北京茶博汇茶业连锁有限公司
  精致美妙的茶书,书中的茶具品类繁多各有特色。——台湾风清堂
  美丽的茶具和美丽的文字相结合,让人爱不释手。——景云银器

目录

第一章千钧换来一瓢饮
偷换流年 / 2
开启饮器时代 / 2
初见茶具 / 3
从简单到精致 / 5
从华美到奢靡 / 8
返璞归真 / 10
流转世间 / 14
茶文化的传播 / 14
艺术作品的传播 / 19

第二章成图画茶器
按地域画 / 26
亚洲茶具 / 26
欧洲茶具 / 51
按材质画 / 58
陶茶具 / 59
瓷茶具 / 61
玉石茶具 / 72
漆器茶具 / 73
竹木茶具 / 74
金属茶具 / 76
玻璃茶具 / 82
按用途画 / 86
茶艺表演所用 / 87
家庭日常所用 / 97
外出郊游所用 / 103
现代简化茶具套装组 104

第三章酡颜玉碗醉人间
观茶具之美 / 110
工艺之美 / 112
款识之美 / 114
适用和意趣之美 / 116
收心爱之器 / 120
瓷器收藏 / 120
紫砂壶收藏 / 125

第四章珠联璧合茶与具
选性情中物 / 132
绿茶与茶具 / 133
红茶与茶具 / 144
黄茶与茶具 / 135
白茶与茶具 / 135
黑茶及普洱茶与茶具 / 135
乌龙茶与茶具 / 136
花茶与茶具 / 136
养茗饮之器 / 140
日常清洁 / 140
特殊保养 / 140

结 语 那些被它惊艳了的时光




精彩书摘

这是穷尽华丽之词也无法描述的东西,但我们做到了。我们的茶总是散发着新交故友的味道,弥漫着花朵的芬芳,裹挟着雨丝的清透,绽放着梅雪的高冷。有笃定的志气和不屈的灵魂。茶味说起来简单,闻起来却全然不一样。
日本的茶围绕着“和敬清寂”展开了包括美学艺术在内的精神内涵,却唯独没有精彩的茶味展现世人,如同一幢建筑有标新立异的美感却没有属于建筑的味道。这味道,不是普通的味道而是灵魂的写意。是茶人赋予茶别具一格、始终都不能相同的、不可用言语描绘透彻、却能直达人灵魂的物质,是一种能跨越一切形态障碍的高度共鸣。
与白茶有关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尤其不像黑茶那样凝聚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它用芽头制成,满身披毫,如银似雪,有“绿妆素裹”之美称。它的香不仅清高,不仅鲜爽,更有一种层次的升华,婉转承香,曼妙融合,将茶的清高,鲜爽,毫香步步为营,一层一层挑逗着你的味蕾。
最好的龙井生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时节,品龙井自然也是这个时节最好,就着西湖的水冲一壶龙井似乎不大可能,但寻一个雅致的地方泡一杯龙井还是可以实现的。也许这个地方就在你家附近弄堂的拐角处,也许是朋友家的阳台上,也许只是黑暗的夜色清明的月光。
安溪这地方实在美得不像话,想来想去,用“世外茶源”这四个字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了。品铁观音也不必去那极为雅致的地方了,找一个民风古朴的大寨子是最好不过的。寨子里有葱茏茂盛的高大绿植,也有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在玩老鹰捉小鸡,还有大黄狗睁着滴溜溜的眼睛看院子里的一切。这种古老的热闹和自然的喜庆在一起放大了铁观音的焙火味。
铁观音的外形整体呈卷曲状,条索匀整结实,香气清雅幽长,滋味醇厚甘鲜。但由于等级不同,各细节会呈现出很多差异。

前言/序言


茶烟缭绕:探寻中国传统制茶工艺的时代变迁 本书是一部全面梳理中国传统制茶工艺发展脉络的深度研究著作。它以时间为轴,细致描摹了从古代萌芽到近现代演进的各个关键阶段,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和储存等环节所积累的丰富智慧与技术革新。 第一章:茶文化的源起与早期形制(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本章追溯了茶作为药用到饮品的转变历程。重点探讨了早期茶树的野生分布、巴蜀地区的早期利用,以及《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关于“荼”的记载。 早期采摘与初加工: 描述了原始的“炙”与“捣”法,即简单加热干燥和捣碎叶片,以求保持其活性和便于保存。此时的茶多为散茶形态,汤色浑浊,口感厚重。 茶器的萌芽: 介绍早期用于煮茶的陶罐和石器,它们功能单一,主要用于加热水和煮沸茶汤,尚不具备后世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审美价值。 地域差异的初现: 分析了江南地区与西南地区在饮茶习俗上的不同,为后续的茶类分化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煎茶鼎盛与茶事规范的确立(隋唐五代)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本章详述了陆羽《茶经》问世前后的社会背景,以及“煎茶道”如何从民间习俗上升为宫廷雅事。 制茶技术的飞跃: 重点解析了唐代蒸青制法(后世绿茶的雏形)的成熟。通过蒸汽杀青,茶叶得以保持翠绿,并为后续的紧压成型提供了技术基础。 茶器的精致化: 深入探讨了“风炉”、“鍑”、“碾”、“罗”等全套煮茶器具的出现,分析了这些器具的材质(如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及其对茶汤品质的影响。特别关注了“鍑”(煮水器)在温度控制上的突破。 煎煮技艺的程式化: 详细描述了“煎汤点茶”的流程,包括投茶量、火候掌握、水质选择(如“山水为上”)以及分茶技艺。 第三章:点茶风靡与斗茶文化的兴盛(宋代) 宋代是茶文化艺术性达到顶峰的时代。本章聚焦于“点茶法”的普及,以及文人阶层如何将茶事融入诗词、书画之中。 制茶的革新——末茶的诞生: 详细阐述了宋代将蒸青后的茶叶反复烘焙、碾磨成极细粉末的过程,即“末茶”的出现。这种制法要求更高的工艺控制,以确保茶粉细腻均匀。 茶器审美的高度统一: 深入分析了建盏(建窑黑釉茶碗)的烧制工艺,特别是其“兔毫”、“油滴”等独特的釉色如何完美衬托点茶时形成的花纹(“汤花”)。探讨了定窑、龙泉窑在茶具领域的贡献。 斗茶与技艺的交流: 描述了“斗茶”这一社交活动的盛行,以及茶艺师如何通过击拂手法,使茶沫持久不散,并展现出丰富的纹路变化。 第四章:散茶的回归与制茶工艺的民间化(元明清) 随着宋代宫廷文化的式微,泡饮散茶的习惯重新占据主流。本章着重分析了制茶工艺的转型,以及紫砂壶的横空出世。 炒青技术的普及与绿茶的成熟: 阐释了明代朱元璋下令废团茶、兴散茶的政策影响。炒青技术在此时得到推广,通过手工揉捻和炒制,使茶叶的内含物质得以更充分地释放。 乌龙茶与红茶的探索: 探讨了闽南和武夷山地区,制茶师们在自然发酵和半发酵工艺上的初步探索,标志着茶类区分的明确化。 紫砂壶的兴起与影响: 详细介绍了宜兴紫砂泥料的特性、成型工艺(如拍身筒、镶身筒)以及不同款式的特点。分析了紫砂壶如何因其透气性和“养壶”效果,成为最适宜冲泡散茶的器具,对茶汤风味产生的微妙影响。 第五章:近代茶叶工业化与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 本章将视角投向近代,考察西方工业化对中国传统茶业的冲击,以及老一辈匠人如何在变局中坚守传统技艺。 机械化初探: 描述了近代以来,揉捻机、烘干机等机械设备被引入茶园,效率大幅提升但对手工技艺造成的冲击。 传统工艺的抢救与记录: 记录了在民国及建国初期,地方政府和茶学专家对传统制茶师的访谈和技术整理工作,如对传统晒青、做青工艺的文字和影像记录。 本书力求通过对制茶技术的梳理和茶器演变的考察,构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中国茶文化发展图景,强调技术变革如何深刻影响了国人的饮茶方式和审美情趣。全书大量引用出土文物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力求还原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谷水怀香:茶具茶器》这个书名,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让人联想到古老的传说和悠远的茶香。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古人对于茶具如此看重?它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品味一杯茶吗?还是承载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探究这个问题。例如,在宋代,点茶成为一种风尚,相关的茶具也随之繁荣,其中有哪些是代表性的器具,又有哪些独特的冲泡方式?在明代,紫砂壶兴起,它的出现又给饮茶带来了怎样的变革?书中是否会列举一些具体的历史文献、艺术作品,来佐证关于茶具的演变过程?我非常渴望了解,那些曾经被文人墨客称颂的茶具,究竟有着怎样的过人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茶具与历史、哲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关联性解读,让我在欣赏茶具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我对茶的理解层次。

评分

我一直对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我着迷。《谷水怀香:茶具茶器》这个书名,就巧妙地将茶的香气与茶具的形制结合在一起,让人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材质茶具的特性,比如紫砂壶的透气性如何影响茶叶的风味,瓷器茶具的釉质又会对茶汤的色泽产生怎样的影响。我还非常好奇,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关于茶具的选购技巧,帮助像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如何在琳琅满目的茶具中挑选出性价比高、适合自己的宝贝。有时候,看着那些造型古朴、工艺精湛的茶具,总会让我产生一种想要了解其背后故事的冲动,比如某位制壶大师的创作理念,或者某件传世茶具的传奇经历。这本书是否有意在这方面进行挖掘,填补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用温和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茶具世界。

评分

刚拿到这本《谷水怀香:茶具茶器》,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只是粗略翻了翻目录和一些插图,就被它营造的氛围深深吸引了。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谷水”二字让人联想到清澈的山涧溪流,而“怀香”则点明了茶的香气,仿佛隔着书页就能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茶香。“茶具茶器”这个副标题更是直观地告诉读者,这本书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关于饮茶器具的世界。我特别期待书里能有哪些关于中国古代茶具的介绍,比如宋代的点茶碗,明清的紫砂壶,甚至是更早期的陶器、瓷器。我很好奇,不同材质的茶具,在冲泡同一种茶叶时,会带来怎样的风味差异?书中会不会有详细的图文解析,从造型、釉色、工艺等多个角度去剖析这些茶具的独特魅力?我甚至幻想,书中会不会穿插一些关于茶具与文人雅士、历史事件之间的故事,让冰冷的器具变得鲜活起来,充满历史的温度。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未读先爱”的感觉,它像一扇窗,让我渴望窥探那个与茶香、古器交织的文化世界,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品鉴之旅。

评分

翻开《谷水怀香:茶具茶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精美的图片,那些茶具在光影的映衬下,仿佛拥有了生命一般,散发出温润的光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对这些茶具背后设计理念的深入剖析。一个好的茶具,不仅仅是实用,更要有艺术的美感,要符合人体工学,使用起来要顺手。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在现代茶具设计中,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案例?我个人尤其欣赏那些线条流畅、造型简洁却又不失韵味的茶具,它们不需要华丽的装饰,只需一个巧妙的比例,就能触动人心。我还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茶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是如何影响了当地茶具的设计和发展。比如,藏族的酥油茶碗,蒙古族的奶茶壶,这些都与我们汉族的茶具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本书是否能够带我领略世界茶具的多元文化,让我看到茶具的普适性与独特性。

评分

这本《谷水怀香:茶具茶器》的外观设计就透着一股雅致,封面的配色、字体,都显得十分考究,让人一看就觉得是认认真真做出来的书。我一直认为,茶具不仅仅是盛放茶水的器皿,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承载着制作者的心意和使用者的品味。我特别好奇,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茶具是如何分类和介绍的。是按照朝代顺序,还是按照材质,或者是按照功能来划分?我希望里面会有一些非常罕见的、我从未见过的茶具的介绍,比如一些地方性的特色茶具,或者是一些失传工艺的复原。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茶具保养和清洁的实用技巧?毕竟,好的茶具需要细心呵护才能长久陪伴。我个人对那些带有精美纹饰的瓷器茶具尤其感兴趣,比如青花、粉彩,那些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总能勾起我无限的遐想。这本书会不会让我了解到,什么样的茶具最适合冲泡某种特定的茶叶?比如,泡绿茶用玻璃杯,泡普洱用紫砂壶,这些都是我浅显的认知,我渴望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奥妙。

评分

不错,很喜欢,?。。。。。。。。。。。。是正版,

评分

好。

评分

茶文化由茶具和茶道来传承,相辅相成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喝好

评分

作为常识资料来翻阅

评分

不错,很喜欢,?。。。。。。。。。。。。是正版,

评分

好。

评分

作为常识资料来翻阅

评分

总体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