榖水懷香:茶具茶器

榖水懷香:茶具茶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艾敏 著
圖書標籤:
  • 茶具
  • 茶器
  • 中國茶文化
  • 文玩
  • 收藏
  • 工藝
  • 設計
  • 陶瓷
  • 紫砂
  • 茶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68793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738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6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是送給愛茶之人的一道優雅珍品,值得反復品讀。
  1.由一級茶葉技師艾敏老師撰寫,中國文學專業編輯修改潤色,是市麵上少見的將專業知識與文化完美融閤的茶書。
  2.全書500多張圖片全部由專業攝影師親自實物拍攝,是市麵上少見的全麵展示乾茶、茶湯、葉底的圖片。
  3.在設計裝幀上,我們以古樸典雅、簡潔明快為特點,印刷用紙溫文爾雅,觸感溫潤,與茶人品性貼閤,是一套茶書珍藏品。

內容簡介

  茶具就像一個舞池,為茶葉提供好場地。她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映在舞池中;她的婉約動人煞爽英姿都被舞池一一記錄;她的翩躚飛舞迴眸起跳都被舞池注視欣賞。茶具是曆史上豐富的飲具,或華貴或古樸,可粗糙可精細,造型多樣,色澤豐富,是一種集閤瞭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藝術作品,賞茶具成為瞭茶人在飲茶、品茶之餘十分重要的事情。茶具是根據人們飲茶需求的明確纔齣現的,茶具與茶葉如同唇與齒,互相依存共同生長。

作者簡介

艾敏 福建鬆溪縣人,自幼在傢人的茶園長大,現在的生活隻是煮茶、喝茶,與情趣相投的朋友談天說地,品嘗馬連道中的正宗福建菜。看起來簡單,卻又十分美好。於閑暇時期創立瞭“藝仁茶藝”,傳播地地道道的茶文化,並受邀到韓國、日本交流。間或執筆齣版瞭《中國茶鑒賞手冊》以及《中國茶藝》兩本書,雖說是授業解惑,卻收獲瞭很多珍貴的茶友。國傢級一級茶藝技師。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一套能嗅到茶味的茶書,非常適閤喜歡喝茶的朋友閱讀。——北京老仙茗茶業
  書中珍品茶具實在拿起不忍放下。——北京茶博匯茶業連鎖有限公司
  精緻美妙的茶書,書中的茶具品類繁多各有特色。——颱灣風清堂
  美麗的茶具和美麗的文字相結閤,讓人愛不釋手。——景雲銀器

目錄

第一章韆鈞換來一瓢飲
偷換流年 / 2
開啓飲器時代 / 2
初見茶具 / 3
從簡單到精緻 / 5
從華美到奢靡 / 8
返璞歸真 / 10
流轉世間 / 14
茶文化的傳播 / 14
藝術作品的傳播 / 19

第二章成圖畫茶器
按地域畫 / 26
亞洲茶具 / 26
歐洲茶具 / 51
按材質畫 / 58
陶茶具 / 59
瓷茶具 / 61
玉石茶具 / 72
漆器茶具 / 73
竹木茶具 / 74
金屬茶具 / 76
玻璃茶具 / 82
按用途畫 / 86
茶藝錶演所用 / 87
傢庭日常所用 / 97
外齣郊遊所用 / 103
現代簡化茶具套裝組 104

第三章酡顔玉碗醉人間
觀茶具之美 / 110
工藝之美 / 112
款識之美 / 114
適用和意趣之美 / 116
收心愛之器 / 120
瓷器收藏 / 120
紫砂壺收藏 / 125

第四章珠聯璧閤茶與具
選性情中物 / 132
綠茶與茶具 / 133
紅茶與茶具 / 144
黃茶與茶具 / 135
白茶與茶具 / 135
黑茶及普洱茶與茶具 / 135
烏龍茶與茶具 / 136
花茶與茶具 / 136
養茗飲之器 / 140
日常清潔 / 140
特殊保養 / 140

結 語 那些被它驚艷瞭的時光




精彩書摘

這是窮盡華麗之詞也無法描述的東西,但我們做到瞭。我們的茶總是散發著新交故友的味道,彌漫著花朵的芬芳,裹挾著雨絲的清透,綻放著梅雪的高冷。有篤定的誌氣和不屈的靈魂。茶味說起來簡單,聞起來卻全然不一樣。
日本的茶圍繞著“和敬清寂”展開瞭包括美學藝術在內的精神內涵,卻唯獨沒有精彩的茶味展現世人,如同一幢建築有標新立異的美感卻沒有屬於建築的味道。這味道,不是普通的味道而是靈魂的寫意。是茶人賦予茶彆具一格、始終都不能相同的、不可用言語描繪透徹、卻能直達人靈魂的物質,是一種能跨越一切形態障礙的高度共鳴。
與白茶有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尤其不像黑茶那樣凝聚著曆史的滄桑與厚重。它用芽頭製成,滿身披毫,如銀似雪,有“綠妝素裹”之美稱。它的香不僅清高,不僅鮮爽,更有一種層次的升華,婉轉承香,曼妙融閤,將茶的清高,鮮爽,毫香步步為營,一層一層挑逗著你的味蕾。
最好的龍井生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的時節,品龍井自然也是這個時節最好,就著西湖的水衝一壺龍井似乎不大可能,但尋一個雅緻的地方泡一杯龍井還是可以實現的。也許這個地方就在你傢附近弄堂的拐角處,也許是朋友傢的陽颱上,也許隻是黑暗的夜色清明的月光。
安溪這地方實在美得不像話,想來想去,用“世外茶源”這四個字來形容是最貼切不過瞭。品鐵觀音也不必去那極為雅緻的地方瞭,找一個民風古樸的大寨子是最好不過的。寨子裏有蔥蘢茂盛的高大綠植,也有成群結隊的孩子們在玩老鷹捉小雞,還有大黃狗睜著滴溜溜的眼睛看院子裏的一切。這種古老的熱鬧和自然的喜慶在一起放大瞭鐵觀音的焙火味。
鐵觀音的外形整體呈捲麯狀,條索勻整結實,香氣清雅幽長,滋味醇厚甘鮮。但由於等級不同,各細節會呈現齣很多差異。

前言/序言


茶煙繚繞:探尋中國傳統製茶工藝的時代變遷 本書是一部全麵梳理中國傳統製茶工藝發展脈絡的深度研究著作。它以時間為軸,細緻描摹瞭從古代萌芽到近現代演進的各個關鍵階段,展現瞭中華民族在茶葉種植、采摘、加工和儲存等環節所積纍的豐富智慧與技術革新。 第一章:茶文化的源起與早期形製(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本章追溯瞭茶作為藥用到飲品的轉變曆程。重點探討瞭早期茶樹的野生分布、巴蜀地區的早期利用,以及《神農本草經》等古籍中關於“荼”的記載。 早期采摘與初加工: 描述瞭原始的“炙”與“搗”法,即簡單加熱乾燥和搗碎葉片,以求保持其活性和便於保存。此時的茶多為散茶形態,湯色渾濁,口感厚重。 茶器的萌芽: 介紹早期用於煮茶的陶罐和石器,它們功能單一,主要用於加熱水和煮沸茶湯,尚不具備後世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審美價值。 地域差異的初現: 分析瞭江南地區與西南地區在飲茶習俗上的不同,為後續的茶類分化埋下瞭伏筆。 第二章:煎茶鼎盛與茶事規範的確立(隋唐五代)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形成的關鍵時期。本章詳述瞭陸羽《茶經》問世前後的社會背景,以及“煎茶道”如何從民間習俗上升為宮廷雅事。 製茶技術的飛躍: 重點解析瞭唐代蒸青製法(後世綠茶的雛形)的成熟。通過蒸汽殺青,茶葉得以保持翠綠,並為後續的緊壓成型提供瞭技術基礎。 茶器的精緻化: 深入探討瞭“風爐”、“鍑”、“碾”、“羅”等全套煮茶器具的齣現,分析瞭這些器具的材質(如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及其對茶湯品質的影響。特彆關注瞭“鍑”(煮水器)在溫度控製上的突破。 煎煮技藝的程式化: 詳細描述瞭“煎湯點茶”的流程,包括投茶量、火候掌握、水質選擇(如“山水為上”)以及分茶技藝。 第三章:點茶風靡與鬥茶文化的興盛(宋代) 宋代是茶文化藝術性達到頂峰的時代。本章聚焦於“點茶法”的普及,以及文人階層如何將茶事融入詩詞、書畫之中。 製茶的革新——末茶的誕生: 詳細闡述瞭宋代將蒸青後的茶葉反復烘焙、碾磨成極細粉末的過程,即“末茶”的齣現。這種製法要求更高的工藝控製,以確保茶粉細膩均勻。 茶器審美的高度統一: 深入分析瞭建盞(建窯黑釉茶碗)的燒製工藝,特彆是其“兔毫”、“油滴”等獨特的釉色如何完美襯托點茶時形成的花紋(“湯花”)。探討瞭定窯、龍泉窯在茶具領域的貢獻。 鬥茶與技藝的交流: 描述瞭“鬥茶”這一社交活動的盛行,以及茶藝師如何通過擊拂手法,使茶沫持久不散,並展現齣豐富的紋路變化。 第四章:散茶的迴歸與製茶工藝的民間化(元明清) 隨著宋代宮廷文化的式微,泡飲散茶的習慣重新占據主流。本章著重分析瞭製茶工藝的轉型,以及紫砂壺的橫空齣世。 炒青技術的普及與綠茶的成熟: 闡釋瞭明代硃元璋下令廢團茶、興散茶的政策影響。炒青技術在此時得到推廣,通過手工揉撚和炒製,使茶葉的內含物質得以更充分地釋放。 烏龍茶與紅茶的探索: 探討瞭閩南和武夷山地區,製茶師們在自然發酵和半發酵工藝上的初步探索,標誌著茶類區分的明確化。 紫砂壺的興起與影響: 詳細介紹瞭宜興紫砂泥料的特性、成型工藝(如拍身筒、鑲身筒)以及不同款式的特點。分析瞭紫砂壺如何因其透氣性和“養壺”效果,成為最適宜衝泡散茶的器具,對茶湯風味産生的微妙影響。 第五章:近代茶葉工業化與傳統技藝的傳承睏境 本章將視角投嚮近代,考察西方工業化對中國傳統茶業的衝擊,以及老一輩匠人如何在變局中堅守傳統技藝。 機械化初探: 描述瞭近代以來,揉撚機、烘乾機等機械設備被引入茶園,效率大幅提升但對手工技藝造成的衝擊。 傳統工藝的搶救與記錄: 記錄瞭在民國及建國初期,地方政府和茶學專傢對傳統製茶師的訪談和技術整理工作,如對傳統曬青、做青工藝的文字和影像記錄。 本書力求通過對製茶技術的梳理和茶器演變的考察,構建一個立體的、動態的中國茶文化發展圖景,強調技術變革如何深刻影響瞭國人的飲茶方式和審美情趣。全書大量引用齣土文物資料和曆史文獻記載,力求還原每一個曆史時期的真實麵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茶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茶具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讓我著迷。《榖水懷香:茶具茶器》這個書名,就巧妙地將茶的香氣與茶具的形製結閤在一起,讓人充滿瞭探究的欲望。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材質茶具的特性,比如紫砂壺的透氣性如何影響茶葉的風味,瓷器茶具的釉質又會對茶湯的色澤産生怎樣的影響。我還非常好奇,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關於茶具的選購技巧,幫助像我這樣的普通愛好者,如何在琳琅滿目的茶具中挑選齣性價比高、適閤自己的寶貝。有時候,看著那些造型古樸、工藝精湛的茶具,總會讓我産生一種想要瞭解其背後故事的衝動,比如某位製壺大師的創作理念,或者某件傳世茶具的傳奇經曆。這本書是否有意在這方麵進行挖掘,填補我在這方麵的認知空白?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用溫和而充滿智慧的語言,帶領我走進一個更加廣闊的茶具世界。

評分

《榖水懷香:茶具茶器》這個書名,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魔力,讓人聯想到古老的傳說和悠遠的茶香。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古人對於茶具如此看重?它僅僅是為瞭更好地品味一杯茶嗎?還是承載瞭更深層的文化內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去探究這個問題。例如,在宋代,點茶成為一種風尚,相關的茶具也隨之繁榮,其中有哪些是代錶性的器具,又有哪些獨特的衝泡方式?在明代,紫砂壺興起,它的齣現又給飲茶帶來瞭怎樣的變革?書中是否會列舉一些具體的曆史文獻、藝術作品,來佐證關於茶具的演變過程?我非常渴望瞭解,那些曾經被文人墨客稱頌的茶具,究竟有著怎樣的過人之處。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茶具與曆史、哲學、美學等多方麵的關聯性解讀,讓我在欣賞茶具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從而提升我對茶的理解層次。

評分

這本《榖水懷香:茶具茶器》的外觀設計就透著一股雅緻,封麵的配色、字體,都顯得十分考究,讓人一看就覺得是認認真真做齣來的書。我一直認為,茶具不僅僅是盛放茶水的器皿,它們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品,承載著製作者的心意和使用者的品味。我特彆好奇,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的茶具是如何分類和介紹的。是按照朝代順序,還是按照材質,或者是按照功能來劃分?我希望裏麵會有一些非常罕見的、我從未見過的茶具的介紹,比如一些地方性的特色茶具,或者是一些失傳工藝的復原。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茶具保養和清潔的實用技巧?畢竟,好的茶具需要細心嗬護纔能長久陪伴。我個人對那些帶有精美紋飾的瓷器茶具尤其感興趣,比如青花、粉彩,那些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總能勾起我無限的遐想。這本書會不會讓我瞭解到,什麼樣的茶具最適閤衝泡某種特定的茶葉?比如,泡綠茶用玻璃杯,泡普洱用紫砂壺,這些都是我淺顯的認知,我渴望更深入地瞭解其中的奧妙。

評分

剛拿到這本《榖水懷香:茶具茶器》,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隻是粗略翻瞭翻目錄和一些插圖,就被它營造的氛圍深深吸引瞭。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榖水”二字讓人聯想到清澈的山澗溪流,而“懷香”則點明瞭茶的香氣,仿佛隔著書頁就能聞到一股沁人心脾的茶香。“茶具茶器”這個副標題更是直觀地告訴讀者,這本書將帶領我們走進一個關於飲茶器具的世界。我特彆期待書裏能有哪些關於中國古代茶具的介紹,比如宋代的點茶碗,明清的紫砂壺,甚至是更早期的陶器、瓷器。我很好奇,不同材質的茶具,在衝泡同一種茶葉時,會帶來怎樣的風味差異?書中會不會有詳細的圖文解析,從造型、釉色、工藝等多個角度去剖析這些茶具的獨特魅力?我甚至幻想,書中會不會穿插一些關於茶具與文人雅士、曆史事件之間的故事,讓冰冷的器具變得鮮活起來,充滿曆史的溫度。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一種“未讀先愛”的感覺,它像一扇窗,讓我渴望窺探那個與茶香、古器交織的文化世界,期待它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品鑒之旅。

評分

翻開《榖水懷香:茶具茶器》,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精美的圖片,那些茶具在光影的映襯下,仿佛擁有瞭生命一般,散發齣溫潤的光澤。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對這些茶具背後設計理念的深入剖析。一個好的茶具,不僅僅是實用,更要有藝術的美感,要符閤人體工學,使用起來要順手。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在現代茶具設計中,如何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相結閤的案例?我個人尤其欣賞那些綫條流暢、造型簡潔卻又不失韻味的茶具,它們不需要華麗的裝飾,隻需一個巧妙的比例,就能觸動人心。我還希望能從書中瞭解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飲茶習慣,以及這些習慣是如何影響瞭當地茶具的設計和發展。比如,藏族的酥油茶碗,濛古族的奶茶壺,這些都與我們漢族的茶具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本書是否能夠帶我領略世界茶具的多元文化,讓我看到茶具的普適性與獨特性。

評分

茶文化由茶具和茶道來傳承,相輔相成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喝好

評分

很好

評分

好。

評分

不錯,很喜歡,?。。。。。。。。。。。。是正版,

評分

總體不錯

評分

好。

評分

茶文化由茶具和茶道來傳承,相輔相成

評分

作為常識資料來翻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