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馆:曾国藩治学方法

小书馆:曾国藩治学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哲敷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治学方法
  • 自我修养
  • 励志
  • 历史人物
  • 经学
  • 传统文化
  • 读书
  • 人生智慧
  • 名家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49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91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小书馆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8
字数:1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海报:


内容简介

  《小书馆:曾国藩治学方法》为“小书馆”丛书之一,绝版多年。
  这是一部民国人对曾国藩的解读,曾国藩女儿曾纪芬推崇备至,亲自作序推荐。它堪称一部精神的冶炼志,有关人生的各个方面,居官、同僚、子女、养生、读书、观人、器量、骄奢、淡泊、挫辱、坚忍,自省、笃实……在民国史家凝重的笔触下,对一个普通读书人变成巍峨君子的精神冶炼历程,给与了淋漓尽致的、有震撼力的叙述。

作者简介

  胡哲敷(1898—?),安徽合肥人。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与吴梅、吕叔湘、钱穆等知名学者同在苏州中学执教。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史学概论》、《老庄哲学》、《历史教学法》、《陆王哲学辨微》等。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湄潭。他与杰出的数学家苏步青、“中国茶学泰斗”刘淦芝等教授发起成立了知名的“湄江吟社”,相互唱和,诗兴盎然,留下了艰难岁月中的一段温暖的记忆。抗战胜利后其生平事迹戛然而止,一片空白。

内页插图

目录

曾国藩传略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学的意义与范围
第二章 曾氏气度与学风
第二编 修养
第三章 修养的旨趣
第四章 精神的修养
第五章 身体的修养
第三编 治事
第六章 治事的精神
第七章 治家
第八章 治军
第九章 治吏
第四编 读书
第十章 读书的先决问题
第十一章 读书方法

精彩书摘

  此处见得知人晓事之重要。他说,知人诚不易学,而晓事则可以黾勉得之。大概所谓晓事者,就是明晓事理之所以然,与事理之所当然。这件事虽然亦非易易,但是历事既久,经验渐增,即是晓事的途径。至于知人,则非自己的学问、涵养、识见、才能,都有以超过对方的人,则不足以知之,所以这件事不是容易学来的。综这两件事可以归纳成一个“识”字。他曾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我以为知人晓事就是“识”的注脚,办事尤其是办大事的人,假如没有知人晓事之识,则人之短长,事之是非,都冥然不明于心,处理自是无一是处,纵一秉至公,然事理不明,鲜不失当,将终不免于谬误。他所谓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也就是识。他的识见能远大,能深察,便是所谓高明与精明。以高明、精明的眼光,去知人晓事,自然人无不知,事无不晓,而每事都可归于平稳踏实的地位。这两件事——知人、晓事,可算是曾氏生平的特长,而尤其是知人一项,他简直是神乎其技。许多人被他一见之下,可以察识终身,见其仪表,可以察其内心,更是无从隐秘,不知者以为他是精于相术,实则是他学问、涵养、才识、阅历,有过人处,故一入眼帘,即能知其为何如人。他生平得力于此者至夥。
  ……
  这一段是薛氏身历其事,记述最为亲切。写他知人之明,可谓透澈无遗。吾人读薛氏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一文,更知他对各项人才,兼收并蓄,而处理得当,使人人得尽所长,莫不死心塌地,竭尽忠忱。固然是他伟大的人格感化力之深,然亦由其英明卓识,超乎常人,使才大者不得不心悦诚服,才小者不敢不死心塌地。曾氏更能量其才器而任以适当之事,此为曾氏治事精神上最得力之点。我们骤然看去,总觉得他这知人之明,未免太神奇了,究竟他有什么神通呢?
  ……

前言/序言

  上个世纪90年代,我蛰居在敬亭山下的宣州小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研究曾国藩,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传》,也读他的文章、奏折以及据说是他所撰的《冰鉴》一书。系统地读一个人的东西,就好像去一个人家拜访,先是熟悉这个人的生活环境,去看看这个人家的庭院,然后进入厅堂,参观寝室、书房,乃至浴室和厕所;继而与这个人谈心,了解他的工作、经历、习惯和生活。读曾国藩,我明显能感觉到一个人内心的深厚度与宽广度,也看到一个人巨大的忧郁和悲凉。曾国藩不单单是一个读书人,或者是一个文人,一个官员,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在人生的历程中,以知识的学习、内心的冶炼尽得“大学”精要。在这个人身上,可以看到自孟子以来所提倡的儒家人格的最高标准,那就是“内圣外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集中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仁”的精神:宽厚、智慧、诚实、博大。在立德、立行、立言上,曾国藩都臻于极致。
  于家庭,曾国藩出身寒门,即使后来官位显赫,但他一直简朴务实,保留了耕读之家的本色。曾国藩一生身体力行,严以律己。在对子女和亲属的教育上,他虽然戎马倥偬,西征北讨,但一直不放松,坚持言传身教。优良的家风,良好的教育,使得曾氏一门人才辈出:其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是晚清出色的外交官;其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较深,可惜英年早逝;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后来都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
  于君主,曾国藩一直很忠诚。曾国藩从京城回湖南组织湘军,正是为了响应《论语》中的一句话:礼失而求诸野。曾国藩含辛茹苦十数载,出生入死,终于完成了替朝廷分忧的初衷。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手握重兵,权力巨大。但他一直很清醒,深知“功高盖主”的隐患,急流勇退,不仅解散了湘军,而且多次陈明心迹,倾心于老庄。曾国藩正是以他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于同僚,曾国藩一直宽厚为上,以仁待人。比如说,对于左宗棠,曾国藩有着知遇之恩,但左宗棠一直恃才自傲,出语尖刻。每到此时,曾国藩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淡化处理,在把握住大局的基础上,也做必要的妥协。曾国藩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僚中,许多都是原先科场和官场不得志者,经他的发现、调教、保举,不少人都出将入相,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等。经他的调教,一批经天纬地之才脱颖而出,比如说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沈葆桢、丁日昌、曾国荃、彭玉麟、杨岳斌、刘蓉、李瀚章、李续宾、刘坤一、李宗羲、钱应溥、梅启照、倪文蔚等。曾国藩还以用人见长,在他幕府中,有一批才高八斗的学人,比如薛福成、吴汝纶、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黎庶昌、俞樾、赵烈文、容闳、陈兰彬等。这些人才的和睦相处,与曾国藩妥善处理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有关。有容乃大,这是湘军集团在军事、政治上获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原因。
  研究曾国藩的著作十分庞杂,这一本《曾国藩治学方法》可谓专题研究治学对于曾国藩“修齐治平”的作用。作者胡哲敷是合肥人,民国时曾任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曾任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值得一提的是,胡哲敷本身就是一个极优秀的学人,比较起那种冬烘似的书呆子,他对于“大学之道”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颇能领会曾国藩由一个普通读书人变成巍峨君子的艰难历程,也能理解“儒学最后一座山峰”的精神实质。胡哲敷对曾国藩无比崇拜,他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二人都是以书生而克平世乱,都是在千辛万苦中,把学问事业,磨炼成功,都是戎马倥偬之间,读书为学不倦。不过,王守仁天资高,是高明一路的人,故其为学途径,多偏于上达一方面,于下学功夫,则言之颇少。曾国藩为笃实一路的人,处处脚踏实地,故其为学途径,最合于下学之门。阳明之学学之不善,还会发生毛病;曾国藩的学问,则无论如何,都不会发生弊端。高明的人应该走这条路,迟钝的人也应该走这条路,下学的功夫如此,上达的功夫亦不过如此。因为他对学问的见解,不与凡俗同,而自己又能身体力行地做出榜样来,这便见得他的真学问。”
  在本书中,胡哲敷把曾国藩的治学分为几部分来开讲:第一编总论,第二编修养,第三编治事,第四编读书。这些,都是曾国藩“大学”的组成部分。在每一编中,重点论述曾国藩思想和求学的精髓。如第一章探索学习的意义和范围时,重点研究学的意义、学的表露、学的范围;第二章在论述曾氏的气度和学风时,重点剖析曾氏的才质、谦恕勤恒的气度、朴实谙练的学风,以及不主门户、困知勉行、求阙的相法;在第四章精神上的修养,重点阐述治心的方法——静坐平淡改过,以及培植强毅之气的方法。从结构和文字可以看出,这一本书虽名为探讨和研究曾氏“治学方法”,其实是重点研究曾国藩的“修养”和“治事”,研究“大学”造就曾国藩成功的路径。比如说胡哲敷在书中写道:“曾氏学问事业,都有很惊人的成就。我们看他的日记,看他的家书,以及他与人相往还的书信中,处处见得他是毋怠毋荒,丝毫不苟。这全是因为他有着过人的精神,才能如此。而也就是他学问事业成功的根源。”当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是第一层次。读书最根本的,既是找到通向外部世界的通天之途,同时也找到一条通往自己内心的幽秘之路。
  曾国藩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冶炼出的典型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座高峰。面对这样的人,学习并不是高山仰止,而是如何走在成为他的道路上。胡哲敷在自序中写道:“今之社会,无中心标准之社会也,上至国家礼法政令,下至乡曲小民之一行一动,莫不人自为之;此犹大自然之民也,安能立于今之世乎?”这一句话,充分表明了这一本书的现实意义。因此,读曾国藩,秘密地建立一种联系通道,进而悟出曾氏著作与社会现实、个人心灵史及时代精神的血脉核心,是最为重要的。深入生命体验,超拔于狭隘的、片面的、个人的经验之上,再辅之以科学的参考系,是接近伟大人物的最好方法。作者胡哲敷应是一个通达智慧之人,他的这本书尽心架构着读者与曾国藩之间的桥梁,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人生经历杂糅其中,以一种神圣的目标,求得“浩然之气”对于读者的养护,并期培育内心的强大力量。在我看来,这一本书像是手指,它的功能是用来“指月”,那是一轮闪烁着银色光辉的中国文化之月。
  赵焰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八日



小书馆:曾国藩治学方法 前言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名字如同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曾国藩,这位晚清名臣,不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彪炳史册,更以其深邃的治学理念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小书馆:曾国藩治学方法》并非一部流水账式的传记,也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一次深入的探究,一次精细的梳理,旨在揭示曾国藩为何能从一个资质平平的读书人,成长为一代大儒,并最终成就一番伟业的内在驱动力——那就是他独树一帜、行之有效的治学之道。 我们深知,治学之路,关乎个体生命的成长,关乎家族的兴衰,更关乎一个时代的进步。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如何静下心来,沉潜下去,进行有深度、有价值的学习,成为许多人面临的挑战。曾国藩的治学方法,跨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并非一套僵化的公式,而是一种灵活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和实践体系。 本书的编写,遵循“重在实效,贵在真实”的原则。我们并非拾人牙慧,而是力图还原曾国藩治学实践中最具操作性和启发性的部分。从他的读书习惯、思考方式,到他的自我反省、持之以恒,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细致的考察和解读。我们相信,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体现在不懈的坚持之中。 本书的读者,可能是在校的学子,渴望提升学习效率;可能是职场的青年精英,希望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也可能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求知者,希望从中汲取养分。无论您的背景如何,我们都相信,在曾国藩的治学之道中,您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都能获得前行的力量。 愿本书能成为您治学路上的良伴,助您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抵达理想的彼岸。 第一章:立志与目标——治学的起点与方向 治学的开端,在于立志。曾国藩深谙此理,其治学之路,始终伴随着清晰而坚定的目标。这种目标,并非一时兴起,也非空泛的“读万卷书”,而是具体、可执行,并与人生追求紧密相连。 “改过自新”的初心: 曾国藩少年时并非资质绝顶,甚至有过“不求上进”的时期。然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让他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萌生了“改过自新”的强烈愿望。这种源于对自身弱点的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学习动力,是其治学之路最原始,也是最强大的驱动力。它不是为了迎合外界的期望,而是发自内心的自我完善。 “非圣人不能致功名”的信念: 曾国藩将学习的目标定位于“效法圣贤”,追求“致功名”。这里的“功名”,并非仅仅指世俗的官禄,更包含着实现人生价值、贡献社会的深层意义。他通过对《大学》、《中庸》等经典的研读,体悟圣贤之道,并将之转化为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内在力量。这种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目标设定,赋予了其治学以崇高的使命感。 “今日事今日毕”的行动准则: 目标的确立,需要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曾国藩反对“坐而论道”,强调“行胜于言”。他将治学目标细化为每日、每月的具体任务,并严格执行。这种将宏大目标分解为可操作步骤的执行力,是其治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对于现代人而言,这启示我们,设定目标后,更要关注执行的细节,避免“眼高手低”。 目标与实践的动态平衡: 曾国藩并非一成不变地墨守成规。在实践中,他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但核心的“改过自新”、“效法圣贤”的追求始终未变。这种在坚持中求创新,在实践中求发展的目标观,使得他的治学之路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章:读书的方法——精读、悟读与融汇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并非“泛览群书”式的海量阅读,而是以“精读”为核心,辅以深刻的“悟读”和系统的“融汇”。他反对囫囵吞枣,提倡字斟句酌,力求理解书本的精髓。 “精读”的艺术——反复研摩,字斟句酌: 曾国藩强调“读书以明理为本,以致用为功”。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理解道理,并将之应用于实践。因此,他会选择少量经典,进行反复研读。对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甚至标点符号,都力求理解其深层含义。他提倡“慢读”,认为“急读”难以深入。这种“精读”,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智慧的追求。 “悟读”的奥秘——质疑与思考,形成己见: 仅仅反复阅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悟”。曾国藩鼓励读者在阅读中保持质疑精神,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他并非全盘接受书本的观点,而是通过与古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来深化理解。他会记下自己的疑问和思考,并在后续的阅读和实践中寻求解答。这种“悟读”,是将外来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理解,是知识内化的关键。 “融汇”的智慧——体系化与关联性: 曾国藩并非孤立地看待每一本书,而是试图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知识体系中去理解。他会关注不同书籍之间的关联,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例如,他在学习兵法时,会将之与儒家思想、历史经验相联系,形成更全面的认知。这种“融汇”,有助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避免知识的碎片化。 “学以致用”的实践导向: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始终贯穿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他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将书本的道理融入生活,应用于实践。他会在读书后,将所得感悟记录下来,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他的学习真正产生了效用。 第三章:思考的深度——内省、辨析与批判 治学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的过程。曾国藩以其深刻的内省、严谨的辨析和审慎的批判,锤炼出过人的洞察力。 “日三省吾身”的内省功夫: 曾国藩推崇《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并将之作为治学的基本功。他不仅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更深入反思自己的思想动机、学习态度和人生得失。这种持续的自我审视,帮助他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纠正错误的认知,从而不断提升自我。 “辨析”的严谨——析理与求真: 在对待问题时,曾国藩极少草率下结论。他善于将复杂的问题层层剥开,进行细致的辨析。他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权衡利弊,力求找到事物的本质。这种辨析精神,体现了他对真理的尊重和对责任的担当。 “批判”的审慎——质疑与修正: 曾国藩并非一味盲从,而是勇于对权威、对既有观念进行审慎的批判。但他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建立在深入理解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他的批判,是为了求得更深刻的真理,是为了修正不足,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 “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为外物所扰: 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关重要。曾国藩在治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思考,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不为浮夸的言论所迷惑。他更注重从根本上理解问题,而不是被表象所迷惑。 第四章:持之以恒——毅力、习惯与耐心 治学之路,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耐心。曾国藩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滴水穿石”的毅力——不畏艰难,终有所成: 曾国藩的许多成就,都源于他超乎寻常的毅力。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从不轻易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是他治学成功的基石。他深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所成就。 “勤”字当头——养成受益终生的学习习惯: 曾国藩将“勤”视为治学的根本。他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甚至勤于写日记。这种将“勤”融入日常生活的学习习惯,使得他的治学之路充满了活力和效率。他告诉我们,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比你更努力的人。 “耐心”的修炼——慢下来,方能深: 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耐心显得尤为可贵。曾国藩的治学,恰恰是“慢”的艺术。他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去思考,去感悟。他明白,真正的理解需要时间的发酵,需要耐心的沉淀。这种“耐心”,是他深入洞察事物本质的关键。 “终身学习”的理念——治学无止境: 曾国藩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即便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也依然坚持读书和思考。他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的道路上,治学无止境。这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他不断保持进步的内在动力。 第五章:实践与反思——知行合一的智慧 治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曾国藩的治学体系,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便是强调知行合一。 “行”为“知”之检验: 曾国藩认为,读书学理,若不能应用于实践,则如同纸上谈兵。他会在读完一本书,学得一门道理后,积极寻求将其付诸实践的机会。例如,他在学习兵法后,便在战场上运用所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 “反思”为“行”之提升: 实践之后,更重要的是反思。曾国藩善于从实践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他会详细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分析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并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这种反思,使得他的实践不断走向成熟,使他的学习不断深化。 “日记”的载体——记录与反思的平台: 曾国藩坚持写日记多年,这成为了他记录学习心得、实践感悟和自我反思的重要载体。日记不仅是他记录生活点滴的工具,更是他进行自我剖析、总结经验、规划未来的重要平台。 “知行合一”的循环——螺旋式上升: 曾国藩的知行合一,并非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他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实践检验知识,通过反思深化理解,再将深化后的理解应用于新的实践。这种良性的循环,使他不断进步,不断超越。 结语 《小书馆:曾国藩治学方法》旨在呈现曾国藩治学之道的核心要义,而非简单复述其人生经历。本书的梳理和解读,希望能帮助读者拨开历史的迷雾,触碰到曾国藩治学思想的精髓。 我们相信,曾国藩的治学方法,并非只属于他一个人,而是蕴含着普适性的智慧。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知识如何更新,扎实的读书方法、深刻的思考能力、坚韧的毅力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永远是成长和进步的基石。 愿本书能成为您通往智慧之路的一盏明灯,助您在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实现人生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书,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并带来一些实际的启发。这套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知行合一”的探讨,那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被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可行的步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过去的经历,发现很多当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清晰的解答。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停滞不前,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方法不对,或者是对事物的理解不够深入。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务实的治学路径,让我看到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能性。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对于如何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有了一个更明确的方向。

评分

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真”。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它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注入我的心灵,洗涤掉一些浮躁和迷茫。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伟大思想的解读,不是简单地翻译和转述,而是深入其内在,挖掘出其精髓。它让我看到了智者们是如何一步一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又是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的。书中传递的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精神。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问,源于内心的真诚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秘诀”,但它让我明白,最有效的“秘诀”恰恰在于最根本的坚持和最细致的打磨。它像一位良师益友,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我指引;在我懈怠的时候,给予我鞭策。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及其思想体系充满好奇,而这套书的切入点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具体的角度——治学方法。这种聚焦式的探讨,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一个复杂人物的内在逻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某种观念的层层剖析,那种抽丝剥茧、深入肌理的分析方式,让我看到了作者在梳理和理解事物本质上的功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事实来构建一种更宏大的叙事,让我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一些固有认知被挑战,也获得了一些全新的视角。这本书让我明白,治学并非一蹴而就,更非天赋异禀者的专属,而是需要方法、毅力和坚持。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尝试去做出改变。

评分

这套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没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却又充满了感染力。它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我特别欣赏它在叙述时那种沉稳的节奏感,不疾不徐,引人入胜。读起来没有任何负担,却又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智慧的光芒。它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书斋,听着一位老者在灯下细细地讲述着前人的经验。书中对一些概念的阐释,也做得非常到位,能够迅速帮助我建立起清晰的理解。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卖弄学问,只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精髓呈现出来。我感觉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它让我重新审视“学习”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并从中汲取了前进的动力。

评分

这套书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那种小巧精致的装帧,手感温润的纸张,都透着一股沉静的书卷气。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文字便是一种久违的朴实与厚重,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修饰,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一切都显得那么真诚,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它对细节的刻画,无论是对古籍的考据,还是对名人轶事的搜集,都显得格外严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其中某个遣词造句的妙处,或是某个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它让我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古往今来智者的思想进行着无声的交流。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它没有试图给我灌输什么“秘籍”或者“捷径”,而是引导我一步一步地去感受、去体会、去领悟。读完后,心里有一种久违的充实感,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涤,变得更加沉静和有力量。

评分

开始买了一本,质量有点问题,提出换货。真不错,售后马上就办了,表示感谢。

评分

内容丰富多彩,个人非常喜欢,价廉书美。

评分

一直都在京东买书,又快又好,遇到活动就多囤些。有电子书,但经典还是纸质书看的过瘾。希望京东多搞活动,生命不息,读书不止,让国人都爱上书籍。

评分

闲暇之余的读本,很有趣。

评分

书内容好,纸张较差,需改进。

评分

自第一辑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一直居于各大网店图书畅销榜。《学诗浅说》入选凤凰网2014年度周榜榜首图书、百道好书榜、获共识网2014年度十佳好书,入围《新京报》年度好书提名;《中国政治二千年》入选百道好书榜,4次获得百道网好书推荐;《国文趣

评分

民国时期的小书,对曾感兴趣的朋友值得一读

评分

内容丰富多彩,个人非常喜欢,价廉书美。

评分

开始买了一本,质量有点问题,提出换货。真不错,售后马上就办了,表示感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