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本書主要內容為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安徽亳州曹操宗族墓考古發掘中陸續齣土的文字磚,字磚上所書刻的文字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新材料對推進相關研究必定大有助益。
新問題:文字磚的內容至少提齣瞭兩個問題,即中國文字書體的發展演變脈絡為何、漢末三國時期的中日關係如何,這是中國書法史、中日關係史上的重要議題。
新觀點:通過對這批字磚的研究,本書編著者李燦先生提齣瞭一些新觀點,如大草、章草、行書之間並非“父子孫”的遞承關係,而是“同族而生的三姐妹”,頗具啓發意義。
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安徽亳州陸續發掘齣東漢墓葬群,齣土瞭諸如銀縷玉衣、象牙尺、畫像石、字磚等大批珍貴文物,轟動*guo,其中“曹操宗族墓群”被評為“建國三十年重大考古發現”。本書即以圖錄的形式完整呈現亳州曹操傢族墓和夏侯氏墓齣土的561塊字磚和8塊畫像石,圖文混排,圖下著錄字磚信息和釋文,書後附本書編著者、考古發掘者李燦先生對字磚的相關研究文章,這既是曹操宗族墓的重要考古資料,也是李燦先生畢生研究的精華。
李燦,1924年生,漢族,安徽亳州人,副研究員,長期從事考古研究工作,創建亳州博物館,發現並搶修花戲樓、曹操地下運兵道、曹操宗族墓、湯王陵等珍貴文物古跡。現任或曾任中國博物館學會*一、二屆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安徽省政協委員、博物館學會副會長、考古學會理事、社會科學聯閤會理事,亳州市政協委員、文學藝術界聯閤會名譽主席、博物館館長等。曾獲*guo文物、博物館係統先進個人金質奬、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奬等榮譽。
東漢時代的社會記憶(代序)
凡例
第一篇 曹操宗族墓群字磚與文釋
1、元寶坑村1號東漢墓
2、董園村1號東漢墓
3、曹四堌堆1號東漢墓
4、張園村1號東漢墓
5、袁牌坊村2號、3號東漢墓
6、白果樹村東漢墓
第二篇 夏侯氏墓群字磚與文釋
1、汪張村1號東漢墓
2、化肥廠1號東漢墓
3、劉花園村東漢墓
附錄一
1、曹騰墓畫像石刻
2、曹憲印信
附錄二
1、論中國書體的演變
2、論中國與日本古代文化的關係
這本關於曹魏傢族墓葬磚文的研究集,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對於那些醉心於漢魏三國曆史,同時對考古學和古文字學抱有濃厚興趣的同好們而言,簡直是一份珍貴的寶藏。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其中,那種被曆史的厚重感包裹的感覺,實在美妙。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都透著一股嚴謹的學術氣息,從前言開始,作者就鋪陳瞭整個研究的脈絡,讓人能迅速抓住其核心關切點——即亳州地區曹氏宗族墓葬的銘文磚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結構、喪葬禮製乃至傢族的權力運作的。我特彆欣賞它在考證過程中的那種“步步為營”的紮實感,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圖片和文字拓片,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瞭這些銘文背後的曆史語境。比如,關於某些特定稱謂的演變,或是對特定官職在曹魏時期的具體含義的辨析,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力。閱讀時,我仿佛能觸摸到那些冰冷的磚石,感受到文字所承載的逝者生前的榮光與哀思,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是任何通俗曆史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從文化的傳承和地方史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亳州曹氏宗族墓葬群,本身就是研究曹魏集團文化認同和地方勢力融閤的關鍵樣本。作者通過對這些銘文的細緻梳理,實際上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觀察曹操傢族在本土如何塑造其“世傢”形象的側窗。那些在磚上反復齣現的傢族符號和世代傳承的記錄,是他們試圖在曆史長河中留下自己印記的努力。這本書不僅僅是材料的集閤,更是一種文化史的重構嘗試。它讓我們看到,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外,地方豪族是如何通過物質載體——比如這些墓葬磚——來維係其內部凝聚力,並嚮外界宣告其閤法性的。我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此類立足於特定區域和特定物證的深入研究,它們共同構成瞭中華文明復雜而立體的肌理。這套書,無疑是這方麵研究中的一個傑齣代錶。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曆史愛好者角度來看,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口,去審視曹操傢族在特定地域的權力輻射力和文化影響力。亳州,作為曹氏的發源地之一,其墓葬群本身就具有極高的研究潛力,而這套書的核心貢獻,就是係統性地將這些零散的考古發現整閤起來,並通過對磚文的精妙解讀,構建瞭一個相對完整的宗族敘事。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孝”與“宗”在喪葬實踐中的體現。那些刻在磚上的傢族名諱、輩分標識,乃至對逝者功績的簡要記載,無不透露齣那個時代士族階層對維護傢族榮譽和血緣紐帶的極緻重視。它不僅僅是學術的,更是社會的、倫理的。當我對比書中不同墓葬齣土的磚文差異時,我甚至能想象齣曹氏傢族內部不同支係之間的地位微妙變化,這比單純看史書上的權謀鬥爭要來得更加具象和鮮活。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需要讀者有一定的古代史基礎纔能完全領會,但即使是初探者,也能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真實感。
評分這套書的齣版,對於考古文博界無疑是一次重要的文獻補充。我注意到作者在文字釋讀部分所下的功夫,遠超一般拓片匯編的範疇。麵對那些經曆韆年風雨侵蝕、字跡模糊不清的磚文,作者不僅采用瞭先進的圖像處理技術輔助辨識,更重要的是,他結閤瞭同時期齣土的碑刻、簡牘等其他材料進行交叉驗證,這在學術規範上是極為值得稱道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於一些存疑的字形,作者並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非常審慎地提齣瞭多種可能性,並分析瞭每種解釋在曆史邏輯上的閤理性與局限性。這種嚴謹的學風,讓整部書的論證充滿瞭力量和說服力。對於我們研究魏晉南北朝早期文字變遷的學者來說,這些第一手、經過仔細整理的材料,簡直是進行後續研究的基石。它不是終點,而是更多深入探究的起點,提供瞭堅實的語料庫。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套上下兩冊的組閤設計非常人性化。上冊的側重似乎更多在於對材料的係統性梳理和基礎釋讀,圖版清晰,排布閤理,便於對照。而下冊則明顯將重點放在瞭深入的“文釋”上,將上冊的原始資料轉化為具有洞見的解讀。我個人比較喜歡那種“以圖證史”的論述方式,書中對每一類磚文的分類、統計,都配有相應的圖例說明,使得抽象的文字分析立刻變得具體可感。例如,關於某個特定磚式與墓主身份的對應關係,書中通過對比不同墓葬齣土的同類磚,清晰地展示瞭其內在的關聯性。這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極大地降低瞭專業文獻的閱讀門檻,即便不是專職研究人員,也能從中窺見學術研究的魅力所在。它讓原本可能沉悶的“磚頭學”煥發齣瞭生機,成功地架起瞭考古實物與曆史解釋之間的橋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