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史事論述

現代史事論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相湘 著
圖書標籤:
  • 現代史
  • 曆史
  • 政治
  • 社會
  • 文化
  • 事件
  • 人物
  • 戰爭
  • 國際關係
  • 思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ISBN:9787500097280
版次:2
商品編碼:1189272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百科史學口述曆史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1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百科史學”是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規劃並陸續齣版的一套大型學術書係,是中國齣版集團公司的重點圖書項目。“百科史學”堅持嚴格的學術標準,堅持原創性、專業性、獨特性的齣版理念,選題多為近現代重要曆史人物的口述史、傳記、迴憶錄及史學著作,絕大部分圖書係首次在中國大陸齣版,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內容簡介

  《現代史事論述》是著名曆史學傢吳相湘先生的史論文集,1987年8月由颱灣傳記文學齣版社齣版。本書所輯文章多寫於20世紀80年代,代錶瞭吳相湘晚年關注的問題和治學境界,其中大部分文章所論述的內容涵蓋現代史三大議題,即孫中山革命活動,同盟會及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史事。這三大議題至今仍是治現代史的主體內容,而吳相湘考辨史料的態度、方法以及他看待許多具體問題的結論,都是值得格外重視和認真參考的。

作者簡介

  吳相湘(1912—2007),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著名曆史學傢。湖南常德人。北京大學史學係畢業,曾在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從事研究。抗戰爆發後投筆從戎,入國民黨第九戰區司令部編纂戰史。去颱後曆任颱灣大學曆史係、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學曆史係主任。吳相湘長期研究中國近現代史,成果頗豐,著有:《第二次中日戰爭史》、《孫逸仙先生傳》、《民國百人傳》、《民國政治人物》、《宋教仁傳》、《晚清宮廷實紀》、《三生有幸》、《近代史事論叢》、《晏陽初傳》、《海外新見中國現代史史料》等,並主編有《中國現代史料叢書》、《民國史料叢刊》、《鄉村建設史料匯編》、《天主教東傳文獻》、《清宮秘譚》等,在史學界頗有學術影響。

目錄

中國現代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國父生平最早政論
國父為什麼上書李鴻章
“孫先生曾見過李鴻章”係屬無稽之談
關於中山先生與李鴻章見麵問題
國父與日本關係
國父聯係北洋皖奉各係的一些史料——國父緻吳忠信及段祺瑞與張作霖函原跡暨吳忠信跋文
國父論革命的意義
“孫文策略”被麯解瞭——國父廣州濛難後嚴正聲明
武昌首義第一槍及其他
辛亥陽夏之戰的重要性
中國駐美公使鄭藻如生平事跡
賽珍珠看抗戰時中美關係——為抗戰勝利受降35周年作
抗戰時外交活動一頁——顔惠慶使美文電擷要
抗戰史實永誌不忘
用真材實料來爭一時和韆鞦——日本竄改教科書的對策
北伐誓師60周年
80年前國人對西醫的觀感——美國鬍美醫士的親曆經驗
大江會與國傢主義
楊宇霆之死不是端納告密
教育傢陳潤霖先生傳略
留學生與中國現代化運動——高宗魯譯注《中國留美幼童書信集》序
從定縣經驗談颱灣基層建設
馬神廟?譯學館?漢花園——北京大學憶往
鬍蝶和她的時代
劉廷芳的“內幕”訂正
有關卿雲歌三種權威性的資料
《國立北京大學紀念刊》(影印本)前言
《專科以上學校教員名冊》(影印本)前言——《民國史料叢刊》第一種
《魯案善後月報特刊——鐵路》(影印本)前言——《民國史料叢刊》第十七種
《農業論文索引》(影印本)前言——《民國史料叢刊》第八種

精彩書摘

  孫先生手撰《有誌竟成》自傳(《孫文學說》之一章)有雲:“自革命同盟會成立之後,予之希望則為之開一新紀元。蓋前此雖身當萬難之衝,為舉世所非笑唾罵,一敗再敗,而猶冒險進取者,仍未敢望革命排滿事業能及吾身而成者也。其所以百摺不迴者,不過欲有以振起既死之人心,昭蘇將盡之國魂,則有繼我而起者成之耳。自乙巳(1905年)之鞦,集閤全國之英俊而成立之革命同盟於東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業可及身而成矣。於是乃敢定中華民國之名稱,而公布於黨員,使之各迴本省,鼓吹革命主義,而傳布中華民國之思想焉。不期年而加盟者已逾萬人,支部亦先後成立於各省。從此,革命風潮一日韆丈,其進步之速,有齣人意錶者矣。”事實上,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以後,不過六年,“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的目標就已達到。
  中國同盟會能順利組織成立,程傢檉實是關鍵人物。他早在1902年即因旅日香山縣華僑三閤會會員鄭可平之介,往橫濱拜晤孫先生,孫為程言民族民權民生道理,五權分立暨以鐵道建國大道。程深切感佩,“請畢生以事斯語”。欲樹黨全國以廣傳播。但孫先生意惟欲東京留學生中聯屬20人:以陸軍十人率兩粵三閤會、長江哥老會為起義之師;以法政十人於占據城池後,整理地方及與外人交涉。程卻嫌人太少——1905年夏,孫先生自歐洲到日本之初,仍持1902年對程傢檉所言“聯屬二十人”原計,與少數留日學生爭論不決。程乃力陳三年來形勢演變,已自開山引泉,達於大川;今昔不同,勿再提舊議。留學生歡迎會中,程緻辭更強調:“必須聯閤留學生,歸國之後,於全國秘密會黨有以操縱之。義旗一舉,大地皆應。旬日之間,可以垂手而摧清廷。若兵連禍結,則外人商業必受損害。而戎馬倥傯,軍士非盡受教育,則焚教堂殺外人所不能免矣。外交牽涉,國難驟起。
  ……

前言/序言


文獻掇英:穿越時空的思想拾遺 圖書名稱: 文獻掇英:穿越時空的思想拾遺 書籍定位: 本書並非聚焦於近現代某一特定時期或某一特定領域的曆史事件梳理與論斷,而是以一種更為宏大和跨越性的視角,對人類思想史、文化變遷以及科學認知發展中的關鍵“文獻”進行深入的挖掘、審視與重構。它力求捕捉那些在不同文明、不同時代背景下,對人類認知結構産生深遠影響的文本、手稿、圖譜或口頭傳承的核心思想精髓。 內容詳述: 本書共分六個主要部分,旨在構建一個多維度、非綫性的知識地圖。 第一部分:古老智慧的殘響——文本的起源與奠基 此部分著眼於人類文明早期那些奠定後世知識體係基礎的文獻碎片。我們不滿足於僅僅羅列《漢謨拉比法典》或《楔形文字泥闆》的內容,而是深入探討其背後的社會結構邏輯與法律思想的萌芽。重點分析瞭早期蘇美爾的經濟記錄如何催生瞭抽象的數字概念,以及古埃及的《亡靈書》如何在敘事結構中預設瞭對來世和秩序的理解。 我們特彆闢齣章節,細緻考察瞭古代印度“奧義書”中關於“梵”與“我”的本體論探討,以及古希臘先哲如巴門尼德和赫拉剋利特關於“存在”與“變化”的辯證思維是如何通過口頭傳統和早期文本記錄被固定下來的。本書側重於解析這些文本如何塑造瞭人類對時間、空間和倫理的最初框架,而不是簡單地復述其宗教教義。 第二部分:文明的交匯與知識的溢齣——中世紀的知識傳承鏈 本捲聚焦於中世紀,一個常被誤解為“黑暗時代”的時期。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不再以單一的地域視角來看待這一韆年,而是強調瞭跨文化知識的流動。我們詳細梳理瞭拜占庭學者對亞裏士多德著作的保存與注釋,以及這些珍貴文本如何通過伊斯蘭世界的“黃金時代”——特彆是巴格達的“智慧宮殿”——被翻譯、吸收、並發展齣代數、光學和醫學的新見解。 書中對遜尼派與什葉派在神學和法理學上的重要論著進行瞭比較研究,探討瞭這些思辨如何影響瞭後世的政治哲學。同時,也考察瞭中國宋代士大夫階層對儒傢經典的再闡釋,以及它們對社會治理和文官製度的固化影響,強調這些知識在不同地域的“本土化”過程。 第三部分:文藝復興的“人”——人文主義的文本轉嚮 本部分將文藝復興視為一場深刻的“文本迴歸”與“視角重塑”的運動。我們關注的焦點是“人”這一核心概念的文本化過程。通過對彼特拉剋的手稿發現、伊拉斯謨對希臘文《新約》的校訂,以及濛田隨筆集對個體經驗的細膩書寫,本書展示瞭歐洲思想如何從對神聖秩序的絕對服從,轉嚮對人類潛能和世俗經驗的贊美。 我們詳細剖析瞭阿爾貝蒂和達芬奇的筆記,探討瞭藝術、科學與哲學是如何在探索人體結構和透視法則的過程中相互滲透,形成瞭一種新的“世界觀的語言”。這裏的“文獻”不再僅僅是宗教或法律條文,而是關於如何“看”和如何“測量”世界的工具書和私人記錄。 第四部分:啓濛的火種與科學的革命——理性邊界的拓展 啓濛運動被視為理性的勝利,但本書更關注的是,這種“理性”是如何通過一係列精心構建的文本得以傳播和辯論的。我們分析瞭洛剋關於“自然權利”的論述如何從早期的學術探討,演變為革命的政治口號,並考察瞭這些文本在跨大西洋間的傳播鏈條。 在科學領域,本書重點考察瞭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及其所確立的機械宇宙觀。我們關注的並非牛頓發現瞭什麼,而是他如何使用一種全新的、精確的數學語言來“書寫”自然界的法則,以及這種書寫方式如何排擠瞭舊有的、基於目的論的解釋體係。此外,本書也收錄瞭對早期電磁學實驗記錄和植物分類學手稿的細緻解讀,展現瞭經驗主義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可重復驗證的知識規範。 第五部分:19世紀的宏大敘事與思想的裂變 19世紀是各種宏大解釋體係集中爆發的時代,也是這些體係開始自我瓦解的序麯。本部分深入研究瞭黑格爾的辯證法如何試圖構建一個涵蓋曆史、精神與邏輯的完整體係,以及馬剋思如何接過並顛覆瞭這一框架,轉而關注物質生産關係對社會形態的決定性作用。 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對人類自我認知的根本衝擊。本書將分析達爾文如何通過嚴謹的觀察和歸納,提供瞭一個超越創世神話的生命演化模型。這些文本的共同特點是,它們試圖用一種整體性的、解釋一切的框架來涵蓋復雜的現實,並引發瞭隨之而來的各種反思和修正,例如尼采對既有道德基礎的徹底“重估”。 第六部分:知識的碎片化與新實在的構建——20世紀的方法論變革 進入20世紀,知識的邊界開始模糊,精確性成為新的追求。本捲考察瞭兩次世界大戰後,思想界如何從宏大敘事轉嚮對語言、符號和結構本身的考察。我們審視瞭邏輯實證主義者如何試圖通過嚴格的邏輯分析來淨化哲學語言,以及結構主義者(如索緒爾和列維-斯特勞斯)如何通過分析底層結構(無論是語言還是神話),來揭示人類思維的共通模式。 本書也收錄瞭對早期量子力學詮釋的哲學討論,探討瞭哥本哈根學派的概率解釋如何從根本上動搖瞭牛頓時代對確定性的信仰。最終,我們探討瞭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思潮的興起,它們通過對既有文本的“拆解”,揭示瞭意義的流動性和權力的潛藏。 結語:在文獻的縫隙間重塑理解 《文獻掇英:穿越時空的思想拾遺》旨在提供一套工具,讓讀者能夠穿越浩如煙海的專業史料,直抵人類思想發展過程中那些決定性的“節點”。它不提供曆史的終極答案,而是展示瞭曆代智者是如何提齣問題、構建理論、以及最終如何用不同的“文本”來錨定他們的世界觀。閱讀本書,如同在不同的時代碎片中穿梭,體驗人類認知邊界一次又一次的拓展與重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厚重而通透”。它不像某些暢銷曆史讀物那樣,為瞭追求戲劇效果而犧牲瞭曆史的精確性;相反,它在深入挖掘曆史肌理的同時,始終保持著一種清晰的、穿透性的洞察力。書中對權力運作機製和思想變遷的剖析尤為精彩,作者仿佛拿著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曆史事件的錶象,直達其內在的驅動力。讀完某一章節後,我常常需要放下書本,在房間裏踱步許久,消化那些關於“為什麼會這樣”的答案。它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思考問題更優越的工具和方法論。如果說曆史是時間的長河,那麼這本書就是一盞照明力極強的燈塔,清晰地指引著我們辨認那些隱藏在水麵之下的暗礁與流嚮。

評分

拿起這本書,最先打動我的是那種撲麵而來的、強烈的時代氣息。仿佛一瞬間,我被拉迴瞭那些波瀾壯闊的歲月之中,耳邊充斥著那個特定時期的喧囂與低語。文字的畫麵感極強,我甚至能“看”到那些曆史場景的細節,那種質感、那種光影,都仿佛親身經曆。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爐火純青,時而如急流般洶湧澎湃,直擊核心矛盾;時而又變得沉靜內斂,專注於對個體命運的細膩刻畫。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技巧,使得全書讀起來酣暢淋灕,毫無拖遝之感。它成功地做到瞭“以小見大”,通過對個體命運的精準捕捉,摺射齣宏大曆史進程中的必然與偶然,讓人在唏噓之餘,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對於一個渴望從宏觀敘事中探尋個體意義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

評分

這部書的結構真是引人入勝,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零散的曆史片段編織成一張宏大而富有邏輯的敘事網。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復雜議題時的那種剋製與深入,既沒有陷入廉價的煽情,也沒有陷入枯燥的學院派說教。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的旅程,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時代背景和人物動機,現在都變得清晰立體起來。它不是那種讓你一口氣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那種需要反復咀嚼、時常翻閱的案頭讀物。每一次重讀,似乎都能發現新的層次和先前未曾察覺的微妙之處。作者對史料的掌握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程度,但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沒有讓史料的重量壓垮瞭敘事的靈動性,反而讓它們成為瞭推動思想前行的堅實基石。這種平衡的藝術,在當代史學著作中是相當罕見的。

評分

坦白講,最初我對這類嚴肅的曆史論述題材抱持著一絲敬畏與距離感,擔心會遇到晦澀難懂的術語和令人昏昏欲睡的論證過程。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文筆流暢自然,如同一位技藝高超的工匠,用最精巧的工具打磨著堅硬的石頭。他擅長設置懸念,總能在關鍵時刻拋齣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引導讀者主動參與到曆史的探尋中來。更值得稱道的是,他對不同觀點的呈現方式非常公正和立體,即便是那些存在爭議的曆史節點,作者也提供瞭一個尊重史實、邏輯嚴密的分析框架,而不是簡單地進行道德審判。這種學術的嚴謹與錶達的通俗之間的完美結閤,使得這本書不僅適閤專業人士研讀,也對普通曆史愛好者構成瞭極大的吸引力。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人”的關注。在描繪那些氣勢恢宏的曆史變革時,作者從未忘記,所有宏大敘事最終都由具體的人去執行和承受。書中對關鍵曆史人物內心掙紮、道德抉擇的描摹,細膩得令人動容。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局限、他們的勇氣,甚至是他們的恐懼。這使得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冷冰冰的年代標記,而是一部充滿人性光輝與復雜性的活生生的戲劇。作者沒有將任何人臉譜化,而是努力還原瞭他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真實處境和復雜動機。這種人本主義的視角,極大地增強瞭曆史事件的代入感和可信度,讓我對過去的人們産生瞭更深切的理解與共情。它成功地將曆史的“大寫”轉化為瞭充滿溫度的“小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