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汲取治國理政智慧。
隋朝剛建立的時候,國傢百廢待興。從南北朝開始的偷稅漏稅現象日益嚴重,百姓因耕地少而隱漏戶口逃稅,地主豪強占有土地也同樣逃避稅收。隋廷國庫嚴重空缺,中央政府的力量被削弱。為此,隋文帝楊堅先後實行瞭一係列經濟製度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用來整頓戶籍和賦役的“大索貌閱”,即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和本人體貌進行核對,檢察是否謊報年齡,詐老詐小。
大索貌閱首先在山東推行,後被推廣到全國各地。為瞭使檢查戶口的工作得到徹底的開展,隋文帝將任務直接下放到基層組織,並由其承擔責任。當時隋朝地方上的最基層組織就是縣級國傢機構,縣級內又分為三個等級:5 傢為保,5 保為閭,4 閭為族,分設保長、閭正、族正,三個領頭人閤稱“三長”。隋文帝讓“三長”負責大索貌閱的具體事宜,一旦發現其負責的範圍內有戶口不實的問題,三長就會被發配邊疆。
後來,為瞭使戶口檢查工作更好地進行,文帝又采用宰相高熲的建議,實行瞭“輸籍之法”。即由國傢製定劃分戶等的標準,發到各州縣,每年正月五日,縣令派人到農村,依定樣劃分戶等,作為徵調賦稅、力役的依據。戶口檢查工作挨傢挨戶地進行,由地方官員行使職權並承擔責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瞭不遺漏一人。至開皇三年,隋廷查齣隱漏的丁男共44.3 萬人,連同其他零碎的隱漏人口共計164.15 萬人—開皇初年時的在冊人口纔380 萬,也就是說查齣瞭接近人口總數一半的隱漏戶口。
隋文帝的戶口檢查雖看似嚴厲,像是搜颳戶口徵稅,但其實他的措施裏不乏人性化的一麵,比如大索貌閱的所有內容都是根據百姓的“三疾”狀況而定。隋文帝規定,百姓按病殘的輕重程度分“三疾”:部分喪失勞動力者為殘疾;全部喪失勞動力者為廢疾;不僅全部喪失勞動力而且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者為篤疾。大索貌閱據此為殘疾人免除 ( 或部分免除) 賦役負擔,或以殘疾程度為依據,給予享受特殊待遇。此外,隋文帝同時規定,凡堂兄弟以下親屬同族而居的,必須分立戶口,由此防止瞭大戶人傢偷稅漏稅的行為。最主要的是,根據“輸籍之法”的規定,百姓按資産的多寡分為上、中、下三等,這三個等級的百姓需繳納的賦稅徭役數目都低於地主所收的稅役。因此,很多原本給豪強地主打工的農民看到做國傢的編民更好後都自動脫離豪強地主,成為國傢的納稅戶。
隋文帝大索貌閱做得細緻而到位,既減輕瞭民眾的賦稅重擔,也增加瞭國傢收入,還打擊瞭大地主階級的兼並勢力,加強瞭中央集權,可謂一舉三得。從開皇初年到大業五年,在不到30 年的時間裏,戶口從380 萬戶增加到890 萬戶,激增瞭一倍多。大業五年,隋文帝的接班人隋煬帝在大臣裴蘊的建議下,再度推行大索貌閱,並立法規:凡是某地戶口發現有一人不實,當地長官即被削職;若某人檢舉齣某傢隱匿一個丁男,則該人的賦役由被檢舉齣的傢庭代繳。此法規頒布後,共計增加丁男20.3 萬,增加人口64.15 萬。
在隋文帝進行的一係列經濟改革措施中,除瞭大索貌閱這一項,還有府兵受田、減免賦役、統一貨幣以及取消公廨錢等。這些改革同時進行,相輔相成,因此“大索貌閱”的成效得到瞭最大的發揮。在隋文帝的改革下,更多的百姓參與瞭勞動生産,當時的農業得到瞭發展,當時的中國成為瞭盛世之國。
曆史學傢範文瀾評價隋文帝說:“隋文帝主要的功績,在於統一全國後,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使連續三百年的戰事得以停止,全國安寜,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榮。秦始皇創秦製,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隋製,為唐以後各朝所遵循。秦、隋兩朝都有巨大的貢獻,不能因為曆年短促,忽視它們在曆史上的作用。”
……
老實說,我對“隋唐五代”這段曆史一直感到有些模糊和頭疼,因為它總給人一種“過渡期”的碎片感,難以形成連貫的印象。然而,拜讀瞭《史鑒錄:隋·五代十國》後,我的認知徹底被重塑瞭。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沒有生硬地把隋朝和五代十國割裂開來,而是通過對“分裂與統一”這一母題的貫穿,將它們有機地聯係起來。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唐朝由盛轉衰的內在邏輯,以及這種衰敗如何直接催生瞭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麵,那種因果鏈條被作者梳理得如同水銀瀉地般流暢自然。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的完美結閤,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段曆史的讀者,也能迅速建立起清晰的曆史框架,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成就感和理解的深度。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細節有苛刻要求的讀者,我必須指齣,《史鑒錄:隋·五代十國》在處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邊緣史實時,展現齣瞭極高的水準。很多其他著作會一帶而過,但這本書卻著墨不少於地方豪強、士族變遷以及文化思潮的演進。例如,書中對關隴集團衰落的分析,不僅僅歸因於政治鬥爭,還探討瞭其經濟基礎和內部矛盾的轉化,這讓曆史的分析層次更加豐富。我特彆喜歡它在描述各個割據政權時,對比其在典章製度、賦稅製度上的細微差彆,這些差異直接影響瞭後世的格局,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這本書不是那種隻關注“大事件”的通俗讀物,它更像是一部細緻入微的社會剖析報告,讓人明白曆史從來不是由少數英雄決定的,而是由無數細節和結構共同塑造的,非常值得細細品味和反復研讀。
評分這本《史鑒錄:隋·五代十國》實在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我這種對中國古代史充滿好奇的“老書蟲”來說,簡直是挖到瞭寶藏。作者的敘事功力非凡,把那個波瀾壯闊又錯綜復雜的時代娓娓道來,仿佛能讓人親眼目睹長安的繁華、汴梁的興衰。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人物命運的刻畫,那些帝王將相、梟雄豪傑,他們的抉擇、掙紮和最終的結局,都被描繪得入木三分。比如,對隋煬帝的評價,不再是臉譜化的暴君,而是深入挖掘瞭他推行新政的初衷和最終走嚮覆滅的無奈,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而且,書中對社會風貌的描繪也極其細膩,從官場的爾虞我詐到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提供瞭豐富的細節,讓整個時代鮮活起來。讀完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穿越,對那段曆史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遠超一般教科書的淺嘗輒止。
評分最近沉迷於這本《史鑒錄:隋·五代十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考據嚴謹,文筆生動”。對於曆史愛好者而言,最怕的就是那種乾巴巴的史料堆砌,但這本書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它在梳理史實脈絡時,邏輯清晰得像一張精密的地圖,即便涉及到復雜的藩鎮割據和政權更迭,讀者也能輕易跟上節奏。更難得的是,作者似乎深諳“說書人”的技巧,擅長在關鍵轉摺點設置懸念和張力。我常常讀到深夜,忍不住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特彆是關於五代時期那幾位“開國皇帝”的描述,他們的發跡史充滿瞭戲劇性,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功績,而是聚焦於他們如何抓住時機、如何平衡各方勢力,那種政治智慧的展現,讀起來酣暢淋灕,令人拍案叫絕。這書讀下來,不僅是知識的汲取,更像是一次精彩的智力冒險。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古典史著的沉穩大氣,又充滿瞭現代史學的洞察力。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作者在敘述那些血腥殘酷的戰爭和權力傾軋時,保持瞭一種近乎冷靜的客觀,但這種冷靜並非冷漠,而是建立在對曆史必然性的深刻理解之上。他很少使用煽情的辭藻,而是用精煉、富有張力的句子來描繪曆史的殘酷與無奈。例如,對某些關鍵戰役的描述,不是單純的兵力對比和勝負記錄,而是深入分析瞭戰略意圖和後勤保障的差異,讀起來非常解渴,充滿瞭智力上的滿足感。它就像一麵曆史的鏡子,照齣瞭那個時代所有參與者的局限性與偉岸,讓人在唏噓之餘,更多的是對曆史進程的敬畏,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翻閱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