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古代曆史資料(套裝上下冊)

黎族古代曆史資料(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中國科學院廣東民族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東少數民族社會曆史調查組 編
圖書標籤:
  • 黎族
  • 古代史
  • 曆史資料
  • 少數民族史
  • 中國古代史
  • 黎族文化
  • 曆史文獻
  • 民族研究
  • 海南曆史
  • 套裝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南齣版社
ISBN:9787544362047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718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傢民族研究機構一流學者們多年辛勞的傑作,幾韆年典籍所載黎族曆史資料畢錄於此書,蔚為大觀。

內容簡介

  《黎族古代曆史資料》(上、下)係《瓊崖文庫》叢書之一種,是一部關於我國黎族古代史料的文獻匯編。書中資料均摘自曆代史書、方誌、詩文、專著、雜著等,共分為輿地、政治、經濟、社會、藝文及其他等六個大類,詳細地介紹瞭我國古代黎族同胞的居住環境、社會生活、風俗物産、文化經濟以及曆代中央政權對其開展的民族政策,等等。

作者簡介

  原中國科學院廣東民族研究所與原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東少數民族社會曆史調查組,均係中共中央直接領導、國務院直屬的國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機構、組織,現已撤銷。

目錄

上冊

第一類 輿地類

氣候 / 3

山川 / 11

自然資源 / 49

關隘 / 80

名勝古跡 / 118

第二類 政治類

建置沿革 / 131

政治製度 / 156

理黎政策 / 165

文牘 / 256

民族關係 / 352

兵備 / 356

下冊

人物傳記 / 377

第三類 經濟類

戶口村峒 / 473

都圖甲裏 / 484

丁役賦稅 / 529

農田?水利?畜牧 / 538

手工業 / 544

特産 / 548

貿易?貨幣?墟市 / 554

第四類 社會類

社會概況 / 563

語言文字 / 605

生活習俗 / 612

宗教信仰 / 638

文教衛生 / 644

第五類 藝文類

詩賦 / 653

……

第六類 其他

前言/序言

unll
好的,以下是為您的圖書《黎族古代曆史資料(套裝上下冊)》撰寫的一份不包含該書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這份簡介旨在介紹其他可能與黎族曆史研究相關,但並非直接收錄您那套資料的著作或研究方嚮。 --- 追溯南島語係的源頭與海洋文明的拓荒者:關於海南島早期人類遷徙與文化構建的專題研究 引言:解碼南海的古老迴響 在廣袤的南海之上,海南島猶如一顆鑲嵌在海洋脈絡中的璀璨明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來便是連接大陸與海洋文明交流的前沿陣地。對於探尋南島語係(Austronesian)的早期擴散路徑,以及解析海洋先驅者如何在熱帶季風氣候下建立起適應性極強的生存模式而言,對該區域史前乃至古代早期人類活動的深入考察,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本套專題研究集,匯集瞭近年來在考古學、遺傳學、語言學以及民族學交叉領域取得的前沿成果,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審視這片土地上首批居民的起源、遷徙軌跡及其文化塑造的過程。 第一捲:基因的密碼與遷徙的足跡——史前人類的擴散模型 本捲聚焦於利用現代科學手段,重建海南島早期人類的譜係圖譜和遷徙曆史。我們不再僅僅依賴傳統的人類學或文獻記載,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深層的生物學證據。 第一部分:綫粒體DNA與Y染色體單倍群的重構 本部分詳細分析瞭從海南島不同地域采集的古代人骨樣本(特定時期,如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中的綫粒體DNA(mtDNA)和Y染色體DNA。研究側重於識彆與東南亞、颱灣原住民,特彆是那些被認為是南島語係擴散關鍵節點的族群的遺傳關聯。我們探討瞭“快速擴張假說”在海南島的適用性,並嘗試劃分齣至少兩波主要的早期遷徙浪潮的遺傳特徵,區分齣本地原生的深層根源群體與後期的海洋移民。特彆關注瞭某些特定單倍群在島上特定社群中的高頻率分布,這為推斷其祖先的遷移方嚮(是來自北方大陸邊緣,還是通過菲律賓群島或颱灣海峽)提供瞭強有力的生物學佐證。 第二部分:貝丘遺址的生態人類學解讀 本部分深入考察瞭位於海岸綫附近的早期貝丘遺址(如特定發掘區域的“A”遺址群)。通過對遺址齣土的動植物遺存(fauna and flora)的係統分析,重建瞭早期島民的食物獲取策略。這包括對海洋哺乳動物捕撈技術、淡水資源利用以及農耕(如早期水稻、芋頭等作物的證據)萌芽期的環境適應性研究。重點分析瞭貝殼的種類變化,這不僅揭示瞭海洋生態環境的變遷,也反映瞭社群對漁獵資源依賴程度的動態調整。通過對陶器製作工藝的類型學分析,結閤其齣土的地層學位置,試圖描繪齣不同發展階段的文化麵貌。 第二部分:語言接觸與文化交融——古代社會結構的初步描摹 如果說第一捲側重於“人從哪裏來”,那麼第二捲則緻力於探討“他們如何生活並形成社會”。本捲的重點是分析古代海南島的社會結構、技術傳播以及與周邊文化發生互動的具體證據。 第一部分:南島語係早期分支的語言地理學重建 本部分引入瞭比較語言學的方法,分析瞭當前海南島上的主要土著語言(如臨高語、特定方言群)中殘存的、與典型南島語係核心詞匯的對應關係。研究集中於農業、航海、親屬稱謂等核心領域,試圖通過詞匯藉用或保留的程度,推斷齣古代不同語言群體在島上停留的時間長短和接觸的強度。特彆關注瞭對某些特定自然地理名詞的命名傳統,這常被視為文化“定居點”的最穩定證據之一。同時,也探討瞭早期閩南語或粵語等大陸語言對島上土著語言的影響軌跡,描繪齣不同曆史階段的語言接觸圖景。 第二部分:青銅器與鐵器時代的物質文化傳遞 本部分重點考察瞭海南島早期金屬工具和飾品的考古發現。分析瞭特定青銅器(如銅鼓的早期形態、鐮刀、箭頭)的冶煉技術來源。是直接來自越南北部(如東山文化影響區域),還是通過颱灣島的中間傳播?研究細緻對比瞭島上齣土金屬製品的風格特徵與周邊地區(特彆是廣西、越南北部)的文化相似性,試圖勾勒齣一條物質文化傳播的網絡。此外,對特定墓葬中隨葬品的組閤方式進行瞭類型學分析,這為推斷早期社會的等級分化和權力結構提供瞭初步的物質綫索。 第三部分:古代文獻中的“夷”與“僚”——曆史視角的補充與辨析 本捲嘗試從漢代及更早期的官方文獻(如《漢書》、《三國誌》的零星記載)中,篩選和辨析與海南島早期居民相關的描述。我們著重於對“儋耳”、“硃崖”等古代地名所指涉的族群的文化特徵的提取,並批判性地考察這些描述如何被中原王朝的“華夷之辨”所形塑。這部分內容旨在提供一個外部視角,並與考古發現相互印證,探討早期土著社會在麵對大陸政權滲透時的反應與適應策略。例如,對“船隻”和“漁獵”的記載,與遺傳學和貝丘遺址得齣的海洋適應能力進行比對,以求得一個更為全麵的古代海南社會麵貌。 結論:邁嚮統一的海洋文明史觀 本套研究集堅信,理解海南島的早期曆史,必須超越孤立的區域研究,將其置於廣闊的南海文明演進的大背景下。通過對基因、工具、語言和文獻的綜閤分析,我們期望能描繪齣這片土地上古老居民如何憑藉其高超的海洋適應能力,參與到古代全球貿易網絡(即使是最早期的形式)的構建之中,並最終奠定瞭今日海南多元文化的基礎。這些資料的匯集,是理解南島語係起源地之一的演變曆程的關鍵環節。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把這上下兩冊讀完,過程既是挑戰也是享受。它不是那種能讓你在咖啡館裏輕鬆消遣的讀物,它需要一個相對安靜、專注的環境。不同於市麵上許多以通俗易懂為主要賣點的曆史讀物,這套書敢於直麵曆史的晦澀和資料的稀缺性,並用紮實的考據來彌補。我尤其欣賞它在不同曆史時期劃分上的清晰脈絡,讓你能清晰地看到黎族社會是如何一步步演變,如何應對外來衝擊的。對於想要真正深入挖掘海南本土文化根源的讀者來說,這套書提供的知識密度和信息量是驚人的,絕對值得收藏並反復研讀。

評分

作為一名對文化人類學感興趣的愛好者,我必須推崇這套書在文化符號解讀上的獨到之處。它不僅關注“發生瞭什麼”,更著重於“意味著什麼”。那些關於圖騰崇拜、祖先神話的論述,讓我對黎族傳統信仰體係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的插圖和圖錶,雖然數量不多,但都選取得非常精準,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讀者理解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思考這些古老的觀念如何影響瞭他們幾韆年來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嚮。這套書與其說是在講述曆史,不如說是在挖掘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深層結構,其思想的穿透力非常強。

評分

這套書,我得說,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海南那片熱土上古老文明認知的一扇窗戶。光是翻開第一頁,那字體和排版就透著一股沉甸甸的曆史感,仿佛能觸摸到時光的紋理。我本來以為會是那種枯燥的文獻匯編,但作者顯然下瞭大功夫去梳理和考證,那些關於黎族先民遷徙、定居,以及與周邊族群交流的敘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尤其是對早期社會結構和生産方式的描摹,細節豐富得令人驚嘆,讓我這個外行人也能大緻勾勒齣那個時代的生活圖景。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死闆,而是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力量,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下去,去探尋那些被曆史塵煙掩蓋的真實麵貌。對於想深入瞭解海南原住民曆史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

讀完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於古代黎族人民的生存智慧和堅韌不拔的生命力。那些關於他們的天文曆法、醫藥知識、乃至復雜的社會禁忌和儀式,都被細緻地記錄和分析瞭。我尤其對其中關於“船形屋”的構建原理和其背後蘊含的宇宙觀的解析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史料,更是巧妙地將考古發現、民族誌記錄和口述傳說融為一體,構建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古代社會模型。這套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專業性較強的名詞和復雜的曆史年代對比,但一旦沉浸進去,那種知識被不斷點亮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本土曆史的瞭解,可能還停留在非常錶層的階段。

評分

坦白講,我一開始對“古代曆史資料”這類書籍是抱持著懷疑態度的,總覺得官方的或學院派的資料難免有失之偏頗,或者過於學術化難以親近。但這部作品成功地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它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注釋詳實,引據可靠,但語言卻保持瞭一種剋製的、近乎詩意的冷靜。它沒有去過度渲染或虛構,而是如同一個冷靜的史學傢,將那些零散的綫索拼湊、還原。比如,其中關於黎族部落間權力更迭的記載,簡直像一部精彩的政治史,充滿瞭權謀與抗爭。對於研究中國南方邊疆民族史的學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套不可或缺的基石性文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