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麵形態信息學

顱麵形態信息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明全,耿國華,李康,稅午陽 等 著
圖書標籤:
  • 顱麵測量學
  • 形態學
  • 生物人類學
  • 解剖學
  • 醫學影像
  • 頭麵部
  • 生物統計學
  • 計算機輔助設計
  • 三維建模
  • 顱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603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393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1
字數:39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顱麵形態信息學是運用信息技術研究麵貌和顱骨的生長變化規律、外觀形態規律和顱骨麵貌之間內在的相互關係而形成的研究領域,是計算機科學與傳統的法醫人類學、解剖醫學、藝術雕塑等學科的交叉學科。《顱麵形態信息學》涵蓋瞭顱麵形態信息學研究體係的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瞭研究背景、研究體係與基礎方法;第二部分歸納瞭相關處理技術和應用評價技術;第三部分展示瞭平颱係統與應用範例。《顱麵形態信息學》是作者20年科研和實踐經驗的成果總結,研究方法涉及計算機圖形學、機器學習、概率統計、虛擬現實與可視化等計算機應用新技術的研究成果。
  《顱麵形態信息學》可供計算機、電子工程、人類學、頜麵醫學、考古學等相關專業的教師、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閱讀,也可供相關領域的科研技術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基礎理論
第1章 顱麵形態信息學概述
1.1 顱麵形態信息學的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顱麵形態信息學簡介
1.1.2 顱麵形態的認識和進步迴顧
1.1.3 顱麵形態信息學研究意義與應用價值
1.2 顱麵形態信息學研究進展
1.2.1 顱骨與麵貌的數據庫技術
1.2.2 計算機輔助顱麵重構技術
1.2.3 顱骨與麵貌的錶示模型
1.2.4 麵貌真實感處理技術
1.2.5 顱骨麵貌復原評價技術
1.3 顱麵形態信息學體係
1.3.1 顱麵形態信息學知識體係
1.3.2 顱麵形態信息學技術體係
1.3.3 顱麵形態信息學應用體係
1.4 本書內容結構
1.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顱麵復原技術基礎
2.1 顱麵復原關鍵問題
2.1.1 顱麵數據錶示
2.1.2 顱麵形態關係獲取
2.1.3 顱麵復原方法評價
2.2 醫學圖像預處理技術
2.2.1 圖像濾波
2.2.2 去除噪聲
2.2.3 顱麵輪廓提取
2.3 顱麵模型錶示與處理
2.3.1 三維顱麵模型錶示
2.3.2 三維顱麵模型處理
2.3.3 三維顱麵模型坐標校正
2.4 顱麵復原基本方法
2.4.1 顱麵配準基礎
2.4.2 顱麵復原方法
2.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處理技術
第3章 顱麵數據的采集與管理
3.1 顱麵數據采集方法
3.1.1 傳統測量方法
3.1.2 CT掃描
3.1.3 激光掃描
3.1.4 超聲波
3.2 活體顱麵CT數據采集規範
3.2.1 顱麵數據采集規範和步驟
3.2.2 人臉紋理數據采集和處理規範
3.3 顱麵數據庫組織
3.3.1 數據采樣要求
3.3.2 顱骨類型的分類
3.3.3 知識庫的存儲內容
3.3.4 知識的選擇與推理
3.3.5 國內外顱麵數據庫
3.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顱麵數據三維建模方法
4.1 基於影像數據的建模
4.1.1 基於Marching Cubes的體素建模
4.1.2 基於輪廓綫的三維重建
4.2 基於多視深度圖像的建模
……
第三部分 領域應用

前言/序言


基因、環境與人類發育:復雜係統視角下的生命軌跡 (約1500字,側重生物學、發育生物學、係統生物學、環境科學等領域,不涉及顱麵形態學信息學) --- 導言:復雜生命的藍圖與動態構建 生命,從最基本的細胞到宏大的生態係統,是一個由無數相互作用的因子構成的復雜係統。它不是簡單的綫性疊加,而是在基因組的既定框架下,與不斷變化的微環境進行持續、動態的交互與反饋。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還原論視角,深入探究生命體在發育、適應與演化過程中,如何整閤遺傳信息、細胞內部調控以及外部環境信號,最終構建齣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體。我們將焦點置於係統生物學的原理如何應用於理解多尺度生物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大數據與計算模型來解析這些復雜的相互作用網絡。 第一部分:生命係統的基礎架構與調控機製 第一章:從基因組到轉錄組的動態景觀 本章探討基因組作為生命信息庫的基礎功能,但重點在於基因錶達的時空特異性調控。我們不關注形態結構的特定測量,而是聚焦於驅動所有生命現象的核心機製:基因調控網絡(GRNs)。內容將詳述: 1. 錶觀遺傳修飾的精度調控: 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如何像開關和調音器一樣,實時地控製基因的開啓與關閉,影響細胞的命運決定。 2. 非編碼RNA的作用: 從miRNA到lncRNA,這些“沉默的”分子如何作為網絡中的關鍵樞紐,通過靶嚮mRNA降解或調控染色質結構,實現對數韆個基因錶達的協同影響。 3. 轉錄因子結閤的隨機性和確定性: 探討如何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如ChIP-seq)描繪轉錄因子結閤位點,並結閤計算模型預測關鍵調控元件的激活閾值。 第二章:蛋白質組學的係統視角:功能與互作 生命的功能實體是蛋白質。本章超越蛋白質的單一功能描述,強調蛋白質組作為一個相互連接的功能單元是如何運作的。 1. 翻譯後修飾(PTMs)的爆發性多樣性: 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等如何瞬間改變蛋白質的活性、定位和穩定性,實現對環境變化的快速響應。我們將分析特定的信號通路(如MAPK通路)中,PTMs如何作為信息傳遞的“接力棒”。 2. 蛋白質-蛋白質互作網絡(PPIs): 闡釋PPI網絡的拓撲結構(如模塊性、中心性)如何決定細胞抵抗擾動的能力。我們將討論如何利用酵母雙雜交、AP-MS等技術構建高可靠性的互作圖譜,並解析網絡核心蛋白的生物學意義。 第二部分:發育、環境與係統適應 第三章:發育的係統生物學基礎:細胞命運的集體決策 生命發育是一個從單細胞受精卵到復雜多細胞器官的有序過程。本章使用係統生物學的工具來解析這一過程中的自組織和集體行為。 1. 形態發生場的數學模型: 討論圖靈模型等經典反應-擴散模型在理解非尺度化模式形成中的應用,側重於化學信號(形態發生素)的濃度梯度如何引導局部細胞的行為。 2. 細胞遷移與組織工程: 分析細胞如何通過整閤內源性信號與細胞外基質(ECM)的物理化學性質,實現定嚮遷移和組織構建。重點討論整閤素信號與細胞骨架重塑的反饋環路。 第四章:環境信號的細胞編碼與整閤 生物體持續受到來自外部世界的壓力和信息(營養、溫度、病原體等)。本章關注生物體如何高效地“感知”並“編碼”這些環境信息。 1. 激素與代謝物作為信號分子: 深入探討內分泌係統和代謝通路如何作為環境信息的中介。例如,營養狀態(如葡萄糖或脂質水平)如何通過特定的代謝物(如乙酰輔酶A)直接調節錶觀遺傳酶的活性,實現環境對基因錶達的長期編程。 2. 穩態調控的反饋迴路: 闡述負反饋和正反饋在維持生理穩態中的關鍵作用。通過量化分析,展示這些迴路如何確保係統在麵對擾動時能夠迅速恢復平衡,例如溫度調節或血糖控製。 第五章:進化、可塑性與群體遺傳學 生命係統的適應性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其核心特徵。本章將研究生物體在代際間如何積纍適應性變化,以及個體發育中的可塑性如何服務於進化。 1. 發育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 探討環境壓力(如高溫、營養缺乏)在發育早期誘導的錶型變化,如何被細胞記憶機製固化,並可能在後續世代中展現齣遺傳效應(跨代效應)。 2. 基因組與環境的協同適應: 分析不同地理或生態位種群中,基因頻率的變化如何與當地特有的環境選擇壓力相關聯。重點介紹如何使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和環境因素數據來揭示協同進化的證據。 結語:邁嚮集成化的生物學理解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強調,理解生命現象的復雜度,必須依賴於跨尺度的集成化視角。從分子互作到種群動態,每一個層次的湧現行為都源於下一層次的精確調控,並被上層環境條件所塑造。未來的研究將更加依賴於先進的計算工具,以模擬和預測這些復雜生物係統在麵對劇烈環境變化時的響應能力與生存極限。本書為讀者提供瞭必要的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以應對生命科學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如何在動態變化的世界中,維持係統的穩健性與適應性。

用戶評價

評分

書評五: 這是一本真正體現瞭“術業有專攻”的力作。我關注這個領域已經有些年頭瞭,但這本書中呈現的某些特定算法和分析框架,是我之前從未在其他公開文獻中見過的深度和廣度。作者在處理復雜的數據集時所展現齣的洞察力,讓人不禁感嘆其深厚的學術功底。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剋製和精準,每一個句子都似乎經過瞭韆錘百煉,沒有任何多餘的廢話。它更傾嚮於用清晰、高效的方式傳達信息,而非用華麗的辭藻去修飾。對於那些已經具備一定基礎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優化路徑”。它不隻是教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在現有的方法之上,實現性能的飛躍和精度的提升。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附帶的參考文獻列錶非常權威且全麵,為進一步的深度研究指明瞭方嚮。總的來說,這本書是該領域內一座難以逾越的裏程碑,它設定瞭極高的行業標準,值得所有嚴肅對待此學科的人士珍藏和反復研讀。

評分

書評一: 這本書,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我對它的期望值是相當高的。畢竟市麵上涉及這個領域的專業書籍不少,但真正能做到深入淺齣、兼顧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的卻鳳毛麟角。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需要反復查閱字典纔能勉強理解其大概意思。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那種感覺完全不同瞭。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仿佛在引導我們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探索之旅。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公式和模型,而是從最基礎的人體結構和曆史演變講起,層層遞進,邏輯清晰得讓人拍案叫絕。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在腦海中構建起那些復雜的空間關係和動態變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細節的把握,每一個描述都充滿瞭嚴謹的科學態度,又不失文學性的美感。這本書的圖文排版也做得極為齣色,那些精美的插圖和圖錶,不僅僅是文字的輔助說明,它們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語言,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和理解效率。對於任何一個希望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起點。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塑造。

評分

書評四: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難度不低,它要求讀者投入相當的注意力和時間。這不是那種可以隨意翻閱的休閑讀物,它需要你坐下來,心無旁騖地去消化每一個段落。但是,如果你願意付齣這份努力,迴報是巨大的。作者的思維跳躍性很大,他總能將看似不相關的學科知識巧妙地串聯起來,構建齣一個宏大的知識體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批判性思維方麵的引導。他並不盲目推崇現有的主流技術,而是會清晰地指齣每種方法的局限性,並引導讀者去思考更優的解決方案。這種鼓勵獨立思考的寫作風格,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這本書的排版風格非常現代,大量使用瞭留白和簡潔的字體,有效地減輕瞭信息過載帶來的閱讀疲勞感。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劃的學術報告,而不是傳統的教科書,充滿瞭前沿探索的氣息。對於那些不滿足於現狀,渴望在現有知識體係上有所突破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新的視野和工具。

評分

書評三: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著一股沉穩和專業的氣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我花瞭很長時間來細細品味其中的內容,尤其是在處理那些需要高度空間想象力的部分時,我幾乎是抱著一種敬畏的心態去閱讀的。這本書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它對“信息”和“形態”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作者不僅僅是在描述“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如何纔能更好地利用這些信息”。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引入新理論時所采用的“溯源”方法,他總是會追溯到最初的科學發現或技術瓶頸,然後解釋當前的方法是如何剋服這些挑戰的。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讓讀者在學習技術細節的同時,也能體會到科學發展的艱辛與智慧。書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做得非常紮實,每一個案例都選取得恰到好處,既有理論指導意義,又具有現實參考價值。對於我們這些日常需要處理大量空間數據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武功秘籍”,提供瞭許多實用的技巧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評分

書評二: 坦白講,我對這類偏嚮技術和理論結閤的書籍一直持有保留態度。我總覺得,很多作者在追求學術深度時,往往會犧牲掉讀者的閱讀體驗,讓書本變成瞭一本“工具書”而非“讀物”。但這本書成功地打破瞭我的這種偏見。它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介於學術論文的嚴謹和科普讀物的流暢之間。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與讀者“對話”,總能在關鍵節點設置懸念或提齣引人深思的問題,讓你忍不住想知道接下來的答案。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討論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比喻和類比,它們精準而富有想象力,能瞬間將抽象的知識點具象化。例如,在解釋某個三維重建流程時,作者用到瞭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建築比喻,讓我立刻明白瞭其中的關鍵難點和解決方法。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非常巧妙,它似乎遵循著一種“螺鏇上升”的閱讀路徑,即在不同的章節中反復接觸核心概念,但每一次接觸,都會在更高的維度上進行深化和拓展。這使得知識的積纍不是斷裂的,而是穩固而連貫的。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這個領域的基礎框架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張完整的、相互關聯的網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