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答难与解惑

中医答难与解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德英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医经典
  • 医案
  • 疑难杂症
  • 辨证论治
  • 解惑
  • 答疑
  • 传统医学
  • 临床经验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73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19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字数:1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答难与解惑》为张德英先生就今日中医所面临的质疑,以及中医发展的困境和障碍等问题,撰写的解答文章,故名之曰“答难”“解惑”。同时,《中医答难与解惑》采用了中医经典《难经》的“问难与解答”的模式,参照《难经》设定质疑题目为八十一个,也是《中医答难与解惑》取名”答难”的另一个原因;且有向经典致敬之意。

目录

医史发展篇
第1难 中医发展停滞,自身进化障碍
第2难 中医发展理想与否
第3难 古今寿命差异是否说明中医落后
第4难 中医发展不理想的原因在自身
第5难 中医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责任在自身
第6难 中医的假冒与行政干预
第7难 中医是在政策保护下才得以生存
第8难 中医是封建医,已落后于时代
第9难 中医历史不像说得那样久,且实际年代无凭
第10难 中医产生于秦代
第11难 中医会否消亡,是否会先于西医消亡
第12难 中医研究应该剔出哲学内容
第13难 “引经据典”会遏制中医理论的突破

基础理论篇
第14难 中医没有大量使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工具,是落后的,可能被淘汰
第15难 因为没有微观水平的科技作支撑,中医不懂无菌技术
第16难 中医的六淫学说没有病菌学说客观、实在
第17难 中医的“寒淫”与实践不符
第18难 中医的“风使人感冒”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第19难 “即使是病菌、病毒,侵人人体以后并非人人发病”之说有无根据
第20难 中医所说的“卜(伤)火”没有根据
第21难 中医没有解剖基础
第22难 疾病自愈与中医的临床疗效
第23难 中医对疼痛的表述太粗糙、笼统
第24难 中医无数学,不科学
第25难 中医的骨度分寸不精确,不合于数学
第26难 严格按照数学的量来计算,西医能行,中医为啥不能行
第27难 中医的数学(数序)呆板、不科学
第28难 中医不按病用药,不符合科学的可重复性、可验证原则
第29难 中医用药多变而缺乏确定性
第30难 中医不符合创新一淘汰规律,
第3l难 把阴阳这一类哲学的内容套用在人体上不合适
第32难 中医的五行有点虚无
附:五行与痰证
第33难 西药不符合五行的普遍性、一般性
第34难 中医取象比类把日月与二目比类不科学
第35难 、日月和水火是否相关
第36难 中医五行学说是残缺的——肾无实证
第37难 中医五行学说是残缺的——脾无实证
附:脾实证与繁木泻土
附:《内经》关于“脾实”“肾实”之记载

诊断篇
第38难 中医的诊断为何不追求清晰、明白
第39难 中医的黑箱方法不如白箱方法
第40难 中医诊断与误诊
第41难 许多中医何以使用西医诊断
第42难 请举不用西医仪器的实例
第43难 中医不能将疾病清晰地定位
第44难 中医不能早期诊断肿瘤,是否会误诊、误治
第45难 中医无现代器具不会找致病因子,落后
第46难 中医讲整体,不注意区分和分析
第47难 中医的脉诊不一致、不客观、不科学
第48难 中医不能明确病变状况和病位
第49难 中医诊断不客观,易出伪
第50难 中医诊断主要凭患者感觉,难 以确切
第5l难 中医诊断主要凭患者主诉,难 以早诊断
第52难 小儿疾病,中医难 以诊断
第53难 器质性病变找西医

中药篇
第54难 中药粗糙,浪费资源
第55难 中药药源低贱,或为粪土,充药甚不雅,常遭非议
第56难 中医、中药不明药理,因而效果难 定
第57难 疾病完全相同,中医用药却不同
第58难 中药的药量不确定,难 称科学
第59难 炒麦芽回乳,说明中医中药是一种经验
第60难 陈皮化痰,经不起试验
第61难 五色入五脏不可信
第62难 药物不合于五色入五脏的问题
第63难 中药的药物归经没有科学根据
第64难 中药的药物归经不严格,因而不科学

临床篇
第65难 中医的疗效不客观
第66难 中医治疗的个性特点不能证明自己的疗效
第67难 中医治疗方法落后
第68难 中医治病缺乏重复性,不科学
第69难 中医疗效慢,是慢郎中
第70难 小儿疾病,中医难 以施治
第7l难 中医不会手术,不完整
第72难 中医医术低,无奈血吸虫
第73难 中医不能胜任抢救,是一个不完整的医学
第74难 中医无奈肺结核
第75难 中医无奈寄生虫
第76难 中医无法治疗骨质增生
第77难 中药苦口,小孩子难 服
第78难 中药慢,贻误病情
第79难 中医扎针不知道消毒
第80难 中医扎针的消毒是无效的,很幼稚
第81难 不完全的消毒仍有功

附 争鸣与论争篇
对中医科研工作的思考
中医科研应有新思路
中医科研要种自己的果——答王强同志
关于中药研究的思考
改善中医发展的环境
“对中国传统医学缺陷的思考”一文值得商榷
论中医的评判标准——兼与皋永利同志商榷
县中医院发展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论中医教育的改革
新世纪中医的发展方向

精彩书摘

  《中医答难与解惑》:
  中医看待疼痛,正是用了这样的简化处理方法。疼痛的疾病虽多,大率皆为不通。试想,用刀划伤皮肉后会疼痛,那不正是组织的连续状态受到分割,因而局部出现了“不通”吗?身体内某个局部有病菌繁衍,造成局部疼痛,这不正是局部的异常物质在那里,阻碍了原本的气血和畅状态吗?当骨节处生长了骨刺,使关节处疼痛,这不正是骨刺占据了其他组织的位置,使其他组织受挤压或刺激而不能通畅和顺了吗?如此等等,简单概括为两个字的话,不就是“不通”吗?(按:另有“不荣则痛”之说,系因血虚所致,但血虚的最终结果是因不足所致的不通。故中医疼痛的病机可总括为“不通”)
  需要说明的是,中医的简化处理方法,符合哲理。既然符合哲理,就有内在的合理性。所以,这种简式方法其实也是符合西医的实际的。试看,西医论疼痛的疾病确实很多,但具体到疼痛机制,其实也是很简单的,日:神经受刺激。神经才能感到疼痛,无论什么疾病,最终都是因为刺激到了神经,才会感知疼痛,若此处神经已经麻醉或死亡,则疼痛感必然大减乃至消失。以此看来,西医的疼痛机制岂不也是很“笼统”、很“粗糙”——不,应该叫很简化的吗?
  ……

前言/序言


《中医答难与解惑》是一部致力于解析中医理论奥秘,澄清诸多疑难杂症,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者及临床实践者提供深入理解和精准应用中医知识的著作。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医案集,也不是药方汇编,而是着眼于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理论体系的梳理,以及临证辨析的艺术。 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医核心概念的本质,例如“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如何从阴阳五行学说推演出人体生理病理的规律,以及脏腑之间的精妙配合与制约。读者将不再被那些笼统的术语所困扰,而是能够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们如何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尤其是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这一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上,本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作者详细分析了每一种诊法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例如,在“望”诊部分,不仅讲解了面色、舌苔、形态等外在表现的意义,更进一步探讨了这些表现与体内脏腑功能、气血盛衰的内在联系。在“闻”诊,则强调了听声音、嗅气味等细微之处对辨证的价值。在“问”诊,引导读者如何通过精准提问,快速锁定疾病的关键信息,避免信息干扰。而“切”诊,则不仅仅是摸脉,更包含了按脉、触诊等多种方式,旨在全面感知患者身体的真实状况。本书强调,四诊合参并非孤立进行,而是融会贯通,相互印证,最终形成对疾病的整体认知。 本书一大特色在于对中医治则的系统性梳理。它不仅仅列举常用治法,更重要的是解析每一种治法的理论依据和应用范畴。例如,对于“扶正祛邪”这一总纲,书中会详细解释“正气”的内涵,以及为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并结合具体病证,阐述如何通过不同方式培植正气。对于“祛邪”的各种方法,如汗、吐、下法,书中会详细分析其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操作的要领,避免误用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对于针灸、推拿、中药等不同治疗手段,本书都从其基本原理出发,分析其作用机制,以及在不同病证下的灵活运用,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 在“病因病机”的探讨上,本书摒弃了机械的套用,而是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致病因素如何作用于人体,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转化,最终导致不同疾病的发生。书中会通过大量实例,展示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相争”的动态过程,以及病邪如何层层深入,影响脏腑经络,最终形成复杂的证候。这有助于读者建立动态的疾病观,而不是停留在静态的病名认知上。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体现在对“证”的深入解析。中医的“证”是疾病在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的证候表现,是比“病”更精细的诊断概念。作者会详细阐述如何通过四诊合参,辨别各种证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证候背后的病机,从而确立确切的治法。例如,同样是咳嗽,中医会辨别是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肝火犯肺咳嗽,还是肺阴虚咳嗽,而本书将教会读者,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准确辨析这些不同的咳嗽证候,并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方药。 本书也特别关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它不仅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强调预防和养生。书中会结合时令变化、生活习惯、体质特点,提出科学的养生保健建议,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对于提升大众的健康素养,减少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辩证施治方面,本书提供了系统性的思维框架。作者会引导读者理解,中药方剂的组成并非随意搭配,而是基于对病证的精准辨析,以及对药物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的深刻理解。书中会分析经典方剂的组方思路,解析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经典方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本书还可能触及中医哲学思想的根基,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阐述这些哲学理念如何在医学实践中得到体现。通过对这些深层理论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观,从而在临床上做出更符合中医精髓的判断。 本书语言严谨而不失生动,避免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比喻、类比和图示(假设有)来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概念。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将深奥的理论与实际临床相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联想到自己曾经遇到的病例,或者正在面临的困惑。 总而言之,《中医答难与解惑》是一部集理论梳理、实践指导、思维启迪于一体的优秀中医著作。它旨在搭建一座连接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临床实践的桥梁,帮助读者克服学习中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领略中医独特的智慧,并将其应用于造福人类健康的事业中。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并引领读者踏上中医探索之路的启蒙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阅读一本名为《中医答难与解惑》的书,这是一本我相当看重且在反复品读的书。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魅力在于它那套独特而又精妙的辨证论治体系,但很多时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理解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容易。这本书的书名直指核心,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要解答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医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疑问。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难”的解答,比如在面对一些看似复杂或矛盾的症状时,中医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来抽丝剥茧,找到病根的。同时,“解惑”二字也让我充满了期待,希望书中能对一些流传甚广却似是而非的说法进行澄清,让人们对中医有一个更科学、更准确的认识。我设想这本书会用大量案例来说明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深奥的原理,让中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触手可及的智慧。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一本叫《中医答难与解惑》的书,感觉它真的解答了我很多关于中医的困惑。我一直对中医的“整体观”概念很感兴趣,但总是理解得不太深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翔实的案例,将复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例如,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肝主疏泄”,更会进一步解释“疏泄”在人体内的具体表现,以及一旦肝气郁结,会对身体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并且是如何与情绪、消化、甚至女性的月经周期联系起来的。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许多中医的精髓。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中医并非只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更是一种认识生命、理解健康的哲学。

评分

一本我一直想找的书,终于在朋友的推荐下入手了。书名是《中医答难与解惑》,光听这个名字就觉得非常有吸引力。我一直对中医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很多概念比较晦涩难懂,像是隔着一层纱,看不真切。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很多,但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本既能深入浅出,又能解答心中疑惑的书。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从目录上看,涵盖了非常广泛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内容,从基础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到具体的病症辨治,再到养生保健,几乎包罗万象。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针对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如何调理体质、如何应对常见的亚健康状态、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思路。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做到“答难与解惑”,帮助我拨开迷雾,更清晰地认识中医,更有效地运用中医的智慧来改善生活。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中医答难与解惑》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良莠不齐。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却又充满力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常见病症的分析,比如为什么同样是感冒,中医会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之分,以及它们分别有哪些不同的治疗方法。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的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病情,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养生保健的秘诀,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松实践的,比如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如何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书,更是一本生活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去生活,去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评分

这本书名《中医答难与解惑》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中医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治未病”的理念,以及对人体复杂生理病理过程的细腻洞察。但现实中,我们往往是被动地去看病,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才去寻求治疗。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中医的智慧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者在疾病初期就给予有效的干预。比如,对于一些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睡眠问题、肠胃不适、或者情绪波动,中医是否有更根本的解决之道?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调理方法,指导我们如何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季节变化来调整生活习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认识到,中医不仅是治疗的学问,更是生活方式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身心健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