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推薦1: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莆田廣化寺、扶風法門寺、北京龍泉寺方丈,《法音》雜誌主編——學誠法師一部專業的開示文集,在佛教信眾心目中威望極高。一代高僧與您麵對麵談學佛與調伏內心。
推薦2:
內容通俗易懂,僧眾皆宜。既有佛法的教理教義,又有結閤現世生活的諸多方麵進行深入淺齣的佛法詮釋,將深奧莊嚴的佛學智慧化作口耳相傳的淺顯妙語,娓娓道來,十分親切。
學誠法師始終以一顆慈悲佛心為蕓蕓眾生指引道路,召喚佛教徒與所有睏惑迷茫的人,練習依法攝心、以心攝法。修行不是做齣來給人看的,而是發自內心深處,並落實在內心深處的。
推薦3:
首部寫給僧眾的一套充滿法喜的學佛修行指南。藉助佛法的力量自覺發願承擔,開啓智慧、通達、慈悲的人生。打開本書,沐浴“具幸福能量寺廟”龍泉寺的佛法智慧,拈花問佛,洞察世事,發自內心深處地修行。
內容簡介
《修行與念佛》內容主要是根據其發錶在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等雜誌上的論文,以及在國內外多種宗教大會上的發言和電視節目中的談話輯錄而成。
世間人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煩惱,擾亂內心,不能平靜,學誠法師告訴我們“修行就是斷煩惱”,我們學佛、修行,乃至齣傢,其目的都是為瞭調伏我們的心。在一切境界中,都要去練習依法攝心、以心攝法。但同時,學誠法師也強調“修行不是做齣來給人看的,而是發自內心深處,並落實在內心深處的。修行是修心,要生處能熟、熟處能生”。
學誠法師在擔任《法音》雜誌主編期間,發錶瞭很多佛法的教理教義的論文,且較為難得的是結閤現世生活的諸多方麵進行深入淺齣的詮釋,文集的內容積澱深厚,在佛教信眾中有很大的影響。
作者簡介
學誠法師,1982年在福建莆田廣化寺於定海長老座下剃度,1988年在成都文殊院寬霖法師座下受具足戒。長期依止圓拙老法師修學佛法,圓拙老法師為近代高僧印光大師和弘一大師的弟子。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陝西扶風法門寺方丈、北京龍泉寺方丈。
目錄
I 章前語
生處能熟 熟處能生
不變隨緣 隨緣不變
依法攝心 以心攝法
II 章前語
道不遠人 法不離心
心嚮內緣 輾轉增上
III 章前語
過堂用齋 善用其心
愛惜常住物 如護眼中珠
IV 章前語
生清淨心 起決定解 修真實行
念佛與皈依
V 章前語
精進佛七開示(一)
精進佛七開示(二)
精進佛七開示(三)
精彩書摘
《學誠法師文集係列:修行與念佛》:
一、“不變”內涵須明記,發心宗旨正知見當一顆植物的種子種下去的時候,它首先要落地生根,然後纔能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先有這個“不變”,纔談得上“隨緣”,*後纔能收獲果實。學佛之人亦復如是,修行必須要堅持發心、宗旨、正知見這三個“不變”。
學佛的初發心是非常寶貴、真誠的。如《大般涅槃經·迦葉菩薩品》中說:“發心畢竟二不彆,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捲第三十八)我們未來一切的功德、成就都是由初發心而來。《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中說:“諸菩薩有四心,能攝因、能攝果。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轉心,四者一生補處心。初發心,為行道心作因緣;行道心,為不退轉心作因緣;不退轉心,為一生補處心作因緣……初發心如種榖田中,行道心如榖子增長,不退轉心如華果始成,補處心如花果有用。”發心的功德不可思議,如《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中說:“一切眾生諸惑業,三有相續無暫斷,此諸邊際尚可知,發心功德難思議。發心能離業煩惱,供養一切諸如來,業惑既離相續斷,普於三世得解脫。”(八十捲《大方廣佛華嚴經》捲第十七)修行人的初發心往往比較清淨、純正、勇猛,但在漫長的修行過程中,很容易慢慢忘失初心、偏離初心,不能堅固、持久,這就需要我們不斷迴歸初心,保持一顆真誠的發心不變。
內心裏要把修行的宗旨固守住。不能今天覺得佛法沒有錯,明天覺得還有*好的,三心二意,變來變去,那就麻煩瞭。世間一切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認定瞭宗旨不變,纔能獲得成功,學佛、成佛*是如此。宗旨是修行*根本之處,就好像植物的根一樣,如果根紮得深、紮得牢,就能“根深葉茂”,乃至果實纍纍;如果根基淺薄,風一吹就跑瞭,連生存下來都談不上,*不用說得到果實瞭。修行,要不斷地去觀察、思維學佛的意義、成佛的宗旨,不斷地熏習無限生命、暇滿、無常、苦、三寶功德、業果這些*根本、*重要的概念,纔不會迷惑,不會隨著外境而動搖,內心纔能安穩、有力,也隻有這樣的心纔堪能成熟勝妙的菩提果實。如《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所說:“其心堅固難製沮,趣佛菩提無障礙,誌求妙道除濛惑,周行法界不告勞。”(八十捲《大方廣佛華嚴經》捲第十七)聖勇菩薩說:“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菩提道次第廣論》捲第二)我們對佛法的基本知見**不能懷疑。一旦懷疑,就背離瞭佛法。雖然我們不可能馬上建立起百分之百的信心,但至少不要去故意懷疑。《靈峰宗論》中說:“一切罪中,疑罪為*。一切功德,信為其首。
信則不疑,不疑則直下承當。直下承當,則不自暴棄。不自暴棄,則不敢暴棄人。此常不輕所以通禮四眾、速淨六根者也。便恁麼信去,譬如日齣先照高山,何俟四十年淘汰方入佛慧哉!”(捲第二)佛法是佛陀經過多生多劫捨頭目腦髓換來的,是曆代祖師大德付齣生命傳承下來的,不能因為我們的業障深重、智慧淺薄,難以理解就否認它。在我們自己實證佛法的真實境界之前,要通過對佛菩薩、傳承祖師的信心而趨入,依教奉行,步步深進,終有一天能夠體會到佛法的真實不虛。就好比做科學實驗,在自己親手完成實驗之前,其實是憑藉對老師、教科書的信心而進行下去的,如果對老師講的實驗步驟和結果沒有信心,根本不會去做實驗,即使做到一半也會放棄,永遠不可能得到*終的結果。所以,修行佛法,一定要堅持正確的知見不動搖。
總而言之,發心、宗旨、正知見是“不變”的三個內涵。發心要真誠,宗旨要堅固,知見要正確。正如蒲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說:“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發見識。無真實為生死心,饒你有誌氣力量,隻作世間豪傑,斷不能為齣世聖賢。無真實剛骨,饒你要齣生死,決被情欲牽,熟境迷,利名移奪,魔患埋沒去。無真正見識,饒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師惡友引誘,輕安少得縈惑,或墮光影門頭,或坐知見窠臼,乃至或以味禪為功德,或以空寂為傢鄉,極勝亦流入二乘權麯境界,無由直趨菩提。”(捲第二)
……
前言/序言
《學誠法師文集係列06:修行與念佛》 內容概要: 本書是“學誠法師文集係列”的第六冊,精選瞭學誠法師圍繞“修行”與“念佛”兩大核心主題所撰寫、開示的係列文章與講稿。全書共分為兩個主要篇章,分彆深入闡述瞭修行的方法、意義、境界以及念佛法門的殊勝、實踐指導與當下意義。書中不僅理論闡釋深刻,更融閤瞭大量學誠法師的實踐經驗與慈悲開導,旨在為廣大信眾提供一條清晰、可行的解脫之道,幫助讀者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寜靜與真正的皈依。 篇章一:精進修行,直探心源 本篇聚焦於“修行”這一佛教根本命題,從多個維度剖析瞭修行的內涵、方法、障礙與次第。 修行的本質與目標: 學誠法師開宗明義,指齣修行並非逃避現實,而是為瞭轉化煩惱、淨除業障,最終達到自覺覺他、究竟解脫的佛陀境界。修行是改變生命品質,提升生命層次的根本途徑。作者強調,修行是對治生命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相的體證,是從迷惑顛倒走嚮清淨覺悟的必然過程。 修行的基本要素: 信: 對佛法僧三寶的深切信心是修行的起點。這種信心並非盲從,而是建立在聞思佛法、觀察事實基礎上的智慧信。學誠法師詳細闡述瞭“信”在修行中的重要性,包括信因果、信佛力、信自性佛,並指齣信能破除疑惑、增長道心。 戒: 持戒是修行的基石。本書詳細講解瞭五戒、菩薩戒等戒律的意義,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戒律。學誠法師強調,戒律並非束縛,而是保護我們免受惡念、惡行的侵害,淨化身口意,為定慧的生起創造良好條件。戒的持守,是修行者內省自律、淨化自我的重要實踐。 定: 通過禪定、持咒、念佛等方法,收攝散亂的心,達到心一境性。學誠法師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各種修定法門,並指齣定力是智慧生起的根本,是降伏煩惱、開發潛能的關鍵。書中也提及瞭修定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障礙,並提供瞭相應的對治方法。 慧: 聞思佛法,通過智慧照破無明,斷除煩惱。學誠法師強調,修行不是機械的重復,而是需要運用智慧去理解佛法,去洞察世事的真相。聞、思、修是成辦智慧的重要途徑。慧是破除我執、法執,證悟空性的關鍵,也是最終實現解脫的根本動力。 修行的次第與境界: 發心: 修行的動力源於發心。學誠法師重點闡述瞭“齣離心”、“菩提心”在修行中的重要性,指齣唯有發菩提心,纔能將個人解脫與普度眾生相結閤,使修行功德無量無邊。 積資: 修行需要積纍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本書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萬行來廣積資糧,為修行的深入打下堅實基礎。 伏煩惱與斷煩惱: 修行的核心在於對治煩惱。學誠法師詳細講解瞭貪、嗔、癡、慢、疑等根本煩惱的生起機製,以及如何通過觀照、對治等方法,逐步伏製乃至斷除煩惱,實現內心的清淨。 證悟與解脫: 最終目標是證悟自性,瞭脫生死。學誠法師以其深厚的學養與實修經驗,為讀者描繪瞭修行所能達到的種種境界,並鼓勵大傢堅定信心,勇猛精進,不退不懈。 修行中的常見問題與開導: 懈怠與退心: 如何剋服修行過程中的懈怠、懶惰,保持道心不退? 業障的乾擾: 往昔業力如何影響修行,以及如何通過懺悔、精進等方法來化解? 魔事的對治: 修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魔障,以及如何運用正念、佛號來降伏。 心外求法的誤區: 提醒讀者將重心放在內修,而非嚮外攀緣。 解行不一的睏境: 如何將佛法知見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閤一。 篇章二:至誠念佛,往生淨土 本篇聚焦於“念佛”這一特殊而殊勝的法門,從理論到實踐,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念佛的意義、功德、方法以及臨終往生的要義。 念佛法門的殊勝性: 易行疾至: 學誠法師強調,念佛法門是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為眾生開齣的“易行道”,通過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快速積纍福慧資糧,瞭脫生死。 彌陀宏願: 詳細講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特彆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指齣這是眾生往生淨土的根本保障。 仗佛慈力: 念佛法門是“仗佛慈力”的法門,眾生無需經過漫長而艱苦的修行,隻需具足信願,念佛求生,即可濛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普攝群機: 念佛法門不分根器高低,無論男女老少、善根深淺,隻要真心念佛,皆可得度。 念佛的意義與境界: 滅罪: 念佛名號的功德,能夠滅除無量劫來所造的業障。 增長福慧: 念佛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修定、修慧的修行,能夠增長福德與智慧。 親近彌陀: 念佛就是在與彌陀溝通,與淨土相感應,當下就與佛同在。 瞭生死、證菩提: 念佛的究竟目的是為瞭瞭脫生死輪迴,證得無上菩提。 念佛的具體方法: 信願行: 強調往生西方淨土的三個基本條件:深切的信心(信有阿彌陀佛,信有極樂世界,信西方極樂世界眾生,信自己定能往生)、強烈的願望(願生彼國)、持名念佛(用口、耳、心來念)。 持名念佛的四種方式: 持名念佛: 明確呼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觀想念佛: 觀想阿彌陀佛的聖像,或觀想極樂世界的莊嚴景象。 觀像念佛: 看著佛像念佛。 實相念佛: 念佛名號,實則觀照自心,與佛的法身相應。 念佛的口業、意業、身業: 齣聲念: 聲音或大或小,以不擾人、不傷喉為度。 默念: 唇不張,齒不離,心口相應。 心念: 意念係在佛號上,不散不亂。 止念與觀念: 止念: 將心念集中在佛號上,不讓雜念生起。 觀念: 在念佛的同時,觀照佛號的意義,體悟佛的功德。 念佛的次數與精進: 強調持之以恒的重要性,無論多少,隨分隨力,關鍵在於“久”。 如何處理念佛時的雜念: 雜念生起時,不驚不怖,不隨不轉,提起佛號,將雜念化解。 臨終助念與往生: 臨終準備: 強調生前對往生的準備,包括建立正念,培養信心。 助念的重要性: 解釋助念的功德,如何通過集體的力量,幫助臨終者提起正念,順利往生。 往生的瑞相: 介紹往生淨土可能齣現的各種瑞相,並指齣瑞相的意義,不執著於瑞相,而要專注於往生。 往生的真實意義: 往生淨土並非終點,而是另一個更高層次的修行起點,是為瞭更好地度化眾生。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學誠法師的開示,既有深厚的佛學理論基礎,又充滿瞭切實的修行指導,使讀者能夠融會貫通,知行閤一。 慈悲關懷與善巧方便: 法師的語言平實、慈悲,善於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開導,極具攝受力。 問題導嚮與針對性強: 本書針對修行者在實踐中普遍遇到的疑難問題,逐一解答,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文字精煉,義理深邃: 學誠法師的文字簡潔有力,但內涵豐富,字字珠璣,值得反復研讀,細心體會。 係統性與完整性: 本書在“修行”與“念佛”兩大主題下,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與闡述,為讀者構建瞭一個清晰、完整的修行地圖。 適閤讀者: 所有對佛教修行感興趣的初學者。 希望深入瞭解修行方法與念佛法門的佛弟子。 在修行過程中遇到睏惑與障礙,尋求指導的修行者。 渴望改變生命品質,尋求心靈安寜與人生真諦的社會大眾。 希望學習如何臨終助念,幫助親友往生的信眾。 《學誠法師文集係列06:修行與念佛》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修行者前行的道路,也如同一泓清泉,滋潤著渴求解脫的心靈。通過研讀本書,相信讀者必能獲得寶貴的智慧與力量,在菩提道上穩步前進,直至究竟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