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若有光:女主播抑郁症日记

仿佛若有光:女主播抑郁症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青音,蒋术 著
图书标签:
  • 抑郁症
  • 心理健康
  • 女性
  • 日记
  • 自述
  • 情绪
  • 网络主播
  • 心理疾病
  • 个人成长
  • 疗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03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222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本书由央广著名女主播青音、蒋术两闺蜜合著,用爱与理解聚焦抑郁症。微信公众号“青音”粉丝超过90万,新浪微博@青音粉丝近190万。
  ——她们是媒体人,袒露隐秘的伤口,用媒体人的力量呼吁社会关注抑郁症及其患者;
  ——她们是相互陪伴一起等天亮的闺蜜,以倾听与信任共同书写心灵的默契;
  ——她们一个是心理咨询师,一个是抑郁症患者,用爱与温情理性分析,用诚实与信任感性表达。
  2.这不是一本单纯的病历记录。这是一份赤裸的、诚实的精神档案。蒋术在日记中诚实地袒露了几乎每一天的精神状态和对病痛的切身感受。蒋术说:“和病痛相处,是缘分,亦是修行。”青音说:“不怕,好好爱自己!”
  3.给焦躁或抑郁的情绪一个出口,给彷徨不安的生命一个安顿之所。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不一样的秘密,每一条路都有它独特的意义。你,就是自己生命的探秘者。

内容简介

  你是否时常心情低落,负能量爆棚?正常的你离抑郁症有多远?抑郁症是一场“心灵感冒”,或许在不经意间就有可能得2014年7月2日——蒋术生命当中特殊的日子——第三位心理医生在她的诊断书上写下:抑郁症,偏重。从这一天起,蒋术真正地开始学习面对抑郁症、接纳抑郁症,也开始了与疼痛相处的漫漫修行。
  这是一份由两位知名媒体人合写的宣言书,一首闺蜜合谱的心灵之曲。这里有患者真实的感受,有家人真切的声音,也有作为心理医生的青音对抑郁症的详尽解读。
  ——患者蒋术在日记中诚实地袒露了几乎每一天的精神状态和对病痛的切身感受,四十七篇日记是心灵探寻,是无声呐喊,更是带着孤独与恐惧在无人的旷野中执着地为自己亮起的零星灯火。
  ——作为媒体人和心理治疗师的青音,以柔软的心和温暖的文字,让抑郁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朋友了解抑郁症,用爱与温暖,还给他们一个精神明亮的世界。
  ——这里有来自陪伴过抑郁症患者的网友的“抑路碎语”,还有原央视新闻播音员郎永淳、央视主持人张越讲述他们有关抑郁症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所有的努力朝着一个方向:不要怕,看,前方“仿佛若有光”。

作者简介

  青音,目前中国广播界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情感节目主持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资深夜间节目主持人。从个人成长到两性关系、从职场话题到家庭矛盾,她以女性主持人特有的细腻、敏感和自身对生活的独到体察与热爱,和众多全国知名的心理专家、社会学者一起为听众悉心梳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和情感难题。新媒体上的青音,已成为中国大陆广播业中粉丝数量爆棚的一位主持人。目前,青音的微信公众号“青音”粉丝超过90万,新浪微博@青音粉丝近190万。

  蒋术,80后、摩羯座、文青。“青音”公众号签约撰稿人。曾任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现居长沙。闲时工作,忙时撰文。爱独自旅行。2014年确诊抑郁症,忙于吃饭、睡觉、写病历。现已摆脱药物治疗,正常工作生活。

精彩书评

  抑郁症就像一只如影随形的黑狗,当它来到身边时,压抑随之降临,人生的色彩也因此黯淡。
  ——陈魏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痛苦?其实很多痛苦不是抑郁症本身带给我们的,而是我们总想和它对抗,想战胜它,就会把自己搞得很紧张,很失望。其实如果换一个思路,很坦然地接受它,它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或许反而会好过一些。
  ——J

目录

序言
拥抱你的抑郁/武志红
阅读——从揭露到治疗的文字路?/苏禾
第一篇 仿佛若有光
(蒋术)
原来重度抑郁是这样的//003
抑郁症不是“作”的//010
每个人都难免有被“卡住”的时候//015
我开始信任我的心理医生//018
我要学会与自己和解//022
世界欠她一个幸福的机会//027
我相信能到彼岸//029
最羸弱无力的人也可能给人以力量//034
噩梦总会过去//037
好想休个假//042
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大的秘密//044
那些自认为过不去的,其实都过去了//047
留得青山在,不怕不热闹//049
生命需要一个安顿之所//051
病中,我看见了身边更多的善意//055
那么努力,最终是为了讨自己欢喜//058
有味,远胜于淡漠//062
葬礼//065
病情复发,我重新乖乖吃药//069
你所不知道的抑郁症//071
学着放下//078
他身后的世界变得更好了吗//081
谢谢你们给我的爱//085
抑郁症——上帝的恩赐?//088
爱,是理解的别名//091
总有一些疼痛是抹不掉的//093
有时候,“怕”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温柔//098
真正地接纳自己//103
“郁金香”——曾经抑郁,而今芳香//106
我需要面对的世界就这么大//109
愿你我温柔相待//112
生命他给你一些,不给你一些//113
我是抑郁蜘蛛女侠//115
荒漠里的一泓清泉//117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119
和病痛相处,既是缘分,亦是修行//122
欢醉//132
每个人的心里都开着花,我呢//136
抑郁的“馈赠”//138
无处安放的歉意//141
每一条路,都是为了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143
当心灵说话的时候,请理智后退一步//145
给情绪一个出口//149
释梦(一):寻找自我//151
释梦(二):接纳自我//155
有“癖”的生活 //161
一生,总要有一刻,可以温柔地唱歌//163
第二篇为你的心撑起伞
(青音)
“抑郁”和“抑郁症”有区别吗//169
抑郁症到底是什么样的//172
迎接抑郁症的第一步//174
抑郁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177
警惕!这些表现也是抑郁症的信号//181
亲爱的,这些不是抑郁症,它们只是它的亚类型//188
抑郁症为什么会找我//197
得了抑郁症,是否应该在家里休息呢//202
如何陪伴身患抑郁症的家人——情绪篇//205
如何陪伴身患抑郁症的家人——药物篇//209
如何才能避免患上抑郁症//213
第三篇 抑路碎语
(网友自述征集)
(一)走过荒芜的沙丘:抑郁症患者自述//219
十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219
一个抑郁症康复者的两个愿望//221
抑郁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自我成长的机会//224
抑郁是对自己的过去放不下//226
抑郁不可怕,可怕的是走不出抑郁//229
只有自己最能伤害自己//231
走过荒芜的沙丘//233
坚持治疗同样是艰难的挑战//236
说自己是抑郁症需要很大勇气//238
抑路碎语:抑郁症我不怕你//241
抑郁症感悟//246
(二)爱,是最好的陪伴: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叙述//253
对抑郁症的后知后觉让悲剧发生了//253
聆听她的倾诉//255
爱,给了我力量 //258
附录
关爱抑郁症公益联盟出席嘉宾发言//265
后记//281

精彩书摘

  有味,远胜于淡漠
  昨天尿血,我很淡定地去了医院,我现在面对身体的任何疾病都不感到害怕了。世间能量守恒吧?有失去就一定有得到。经历过最绝望的时刻,就不再会那么恐惧。
  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情绪和其他生理功能一样,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恰当反应。这就如同痛感,尽管它给人带来不舒适的感觉,但失去痛感的人可能连生命都难以保障。
  有一位抑郁症患者说:“我宁可断手断脚,也不愿得抑郁症。因为断手脚至少还能得到关爱和理解,而不像现在这样无法工作,天天被父母骂作啃老。”昨天发现自己尿血时,也是这么想的:尿血总比得抑郁症要好,至少可以科学检查和有效治疗,可以大大方方地说出来。
  苦难中的欢愉也是抑郁症所馈予的一部分。电影里说,抑郁症患者通常在灾难面前表现得十分理性,因为他们如此频繁地经历过类似的处境以至习以为常了。
  感谢崔永元等明星大胆公布了自己的病症。但是,“知道”不等于“了解”。比如,很多人依然会说:“你要加油、坚强乐观啊!”“去旅游散心吧!”“去吃好吃的!”“平时那么开心,怎么会抑郁?”……
  这些,都还是善意的误解。而类似大雷这样的,更以“装病”“故意传播负能量”“贩卖痛苦”“赚取同情”等话语来恶意揣度和伤害我。
  好在,都过去了,这之于日后的生活,不过就是一步闲棋冷子。中午去吃饭,地上碎了一个杯子,服务员扫完碎玻璃碴之后叮嘱说:“这个不能丢到垃圾桶里啊,会扎到别人的手的。”顿时我对这家餐厅心生好感。
  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能于无意中发现一些美好的事情、感动的事情。我总觉得只有这样做,一个病人才会更多地感觉到健康的力量。妹妹患了多年的关节炎,导致手腕功能障碍,后来她做了手术,有一天特高兴地对我说:“我现在可以端起碗吃饭了,以前我都只能把碗放在桌上吃,现在忽然能够端碗了,感觉好高兴好奇妙啊。”
  人生最难堪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多愁善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在经历了各种痛苦之后,我试图把自我的纠结折磨变成正视和面对,把别人对我的不解和伤害变成改变现状的积极和善意。
  如果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恶意,那我可以尽力为自己营造一个善意的小环境。
  如果自己和身边人还有很多昏茫的角落,那我争取去点亮一点点灯火。
  想起了那个在海边把搁浅的鱼抛回大海的人。
  “鱼那么多,你只有一个人,能有什么用呢?”
  “至少,对这一条鱼有用。”
  ……

前言/序言

  我努力想把自己的文字再铺陈得绵软一点,就像带着阳光味道的草垛子,为的是当心灵的痛苦突然降落的时候,我们不至于觉得太疼。但是做到这一点好像很困难,因为一个没有真正得过抑郁症的人,其实无法真正地理解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感受,也无法写出讨人喜欢的话。然而,我还是决定就这么冒昧地写下去,写出一个没有得过抑郁症的人试着去接纳抑郁症世界的诚意,尽管我对那个世界并不能完全理解:“亲爱的,无论你多糟糕都没关系,我在,我会一直在……”
  我大概是国内第一个长时间地、系统地在全国普及抑郁症的相关知识的媒体人。那时是1999年,我大学还没毕业。
  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星星夜谈》(后来更名为《情感世界》)是仅次于《新闻和报纸摘要》、一度位列收听率第二名的节目。我很荣幸地成为了这一知名心理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当年,李子勋、杨凤池、贾晓明、唐登华、陶勑恒等现在在国内心理治疗界颇有声望的心理学专家是我节目的常客。我们每周见面,聊心理话题、梳理听众来信、做心理访谈。《亲子关系心理》《青春期心理》《认识神经症》《学习爱》《情绪与情感》《我是女生》等一系列的心理访谈节目每天会跟全国听众见面——我是节目最大的受益者,因为我每天在做心理节目的同时都在跟着专家们上“心理课”。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得知了“抑郁症”这个词,知道它不是简简单单的“想不开”或是“性格太内向”。它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得的“心灵感冒”,但是它病程长、易反复、需要配合药物治疗,而且它有着极大的杀伤力——会导致自杀。可是在那时,人们普遍认为看心理医生是“疯了”的人才会去做的事,而因为“不高兴”要去看病,简直是羞死人了!
  后来,我的身边陆陆续续出现了好几个不同程度地患有抑郁症的朋友:
  那个曾给我写信,向我倾诉“活着真是没意思”的大学同学,在他当上副科长的第二天,吃了安眠药,永远地离开了;
  那个半夜打电话跟我说想杀死新生小宝宝的闺蜜,后来在我为其介绍的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抑制住产后抑郁症;
  那个曾做客我节目的知名演员,当时因为全身大面积烧伤而患上了抑郁症,好在是家人的爱把他一次次地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然而,当他做客我的节目,提到抑郁症时,依然泪流满面;
  我的一位干练果敢的大姐,因为得了抑郁症的女儿闹自杀,她在似火的骄阳底下,绝望地一边痛哭一边打电话向我求助。终于,花了三年的时间,使她女儿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
  2014年7月,好友蒋术得了抑郁症。8月,在征得她的同意后,我把她的《抑郁症日记》公布在了我的公众微信号“青音”上,《日记》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好多朋友尤其是媒体界的朋友被深深震撼——原来抑郁症竟是这样的!2014年9月,蒋术决定和“青音工作室”一起将《女主播抑郁症日记》出版。这不是一本单纯的病历记录,这本书里有患者真实的感受,有家人真切的声音,也有我作为一名媒体人、一名心理治疗师对抑郁症的详尽解读。我们力求摒弃各种令人费解的心理学专业术语,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话带你认识抑郁症,希望潜在的抑郁症患者及其家人能照着这本书寻找到解决方法,也希望全社会能最大限度地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至少做到不再误解和伤害他们。
  蒋术一直称得上是令我“崇拜”的一位闺蜜。她的文字功力是我所不能及的,我常常跟徐冰主任说:“蒋胖胖是天才,我只是个认真的人而已。”希望这本“天才”加“认真”的书能带给你阅读的美好感受——不怕,有爱在!


《尘埃落定》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遗忘、寻找,以及在失落的记忆中重新构建自我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名叫“陆遥”的年轻女性,在一个寻常的午后,醒来后发现自己失去了关于过去十年的所有记忆。她躺在陌生的房间里,身边的一切都如同浮光掠影,既熟悉又陌生。她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去往何方。唯一的线索,是床头柜上的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以及一本封面已经模糊不清的旧相册。 笔记本的字迹娟秀而潦草,记录着一段段零散的日记。日记中充斥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孤独感,以及对某个“他”深切的思念。日记里的“她”似乎饱受着某种内在的煎熬,用文字来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试图抓住生活中那些闪烁的光芒,即便那光芒时而微弱得令人窒息。陆遥一边阅读,一边试图拼凑出那个失落的自己,那个在字里行间挣扎、渴望被理解的灵魂。 相册里有许多照片,照片中的人物面孔模糊,场景也难以辨认。然而,在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中,陆遥的目光被深深吸引。照片里,一个年轻的女子,面容姣好,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正依偎在一个男子的肩头。女子手中紧握着一束野花,花瓣在风中摇曳,仿佛是她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写照。陆遥的心脏猛地一跳,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仿佛那个女子就是她自己,而那个男子,则是她灵魂深处遗失的另一半。 随着记忆的碎片一点点被拾起,陆遥开始尝试走出这个陌生的房间,去探寻现实中的线索。她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希望能在某个熟悉的角落,寻回遗失的自己。每一次与陌生人的擦肩而过,每一次对街景的凝视,都可能勾起一丝模糊的联想。她小心翼翼地与过去接触,既怕触碰过深的伤痛,又渴望从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在寻找的过程中,陆遥遇到了一位名叫“陈墨”的音乐人。陈墨是一个沉默寡言却内心细腻的人,他似乎认识陆遥,却又对她的失忆症表现出一种克制的、复杂的态度。他的眼神中总是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和无法言说的伤痛。他时不时地会哼唱一首旋律,那旋律带着淡淡的忧伤,却又有着治愈人心的力量。陆遥在与陈墨的相处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暖和安定,她开始相信,他或许是那个在日记中反复出现的“他”。 然而,随着记忆的逐渐复苏,一些令人不安的真相也开始浮出水面。日记中的“她”并非总是处于阴影之中,她也曾拥有过灿烂的笑容,也曾对生活充满憧憬。然而,在某个时期,一种无名的阴霾逐渐笼罩了她的生活,让她感到窒息。她试图通过文字记录下这一切,试图在黑暗中寻找一丝光亮,但最终,似乎是某种巨大的打击,让她陷入了彻底的遗忘。 陆遥发现,自己遗忘的十年,并非是一段空白,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爱恨纠葛,以及一场关于自我救赎的漫长斗争。她曾经深爱过一个人,也曾因为这份爱而承受巨大的痛苦。她的日记,更像是一场与内心深处黑暗的对话,一次次地与内心的脆弱和恐惧搏斗。 在这个过程中,陆遥也发现了那个相册中男子的身份,以及他与自己之间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那个男子,曾经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的离开,或许是导致她失去记忆的重要原因。而陈墨,则是在她最艰难的时刻,默默守护在她身边的人。 故事的高潮,在于陆遥最终找回了所有失落的记忆,她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辉煌,也直面了曾经的伤痛。她终于明白了,为何自己会选择遗忘,为何会陷入如此深的痛苦。原来,那段经历,是她生命中最沉重的一页,但也正是因为有了那段经历,才让她学会了如何更加珍视生命,如何与自己的阴影和解。 《尘埃落定》并非一个简单的失忆症故事,它更是一次对人性复杂情感的探索,对生命韧性的赞美。陆遥在找回记忆的过程中,不仅是在拼凑过去的碎片,更是在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爱与失去,认识痛苦与成长。她最终并没有沉湎于过去的伤痛,而是选择接受这一切,并将这份经历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故事的结尾,陆遥站在窗前,望着窗外依旧阴沉的天空,但她的眼神中,已经没有了曾经的迷茫和恐惧。她明白,记忆是宝贵的,无论是美好还是伤痛,它们都是构成“我”的一部分。她不再试图逃避,而是坦然地拥抱自己的过去,并用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她知道,即使尘埃落定,生命的光芒,依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重新闪耀。 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失落与追寻中,如何找回自我,如何与内心的阴影共存,并最终获得心灵救赎的过程。它探讨了记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以及在极度痛苦之后,生命所展现出的惊人力量。这不是一个关于辉煌成就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关于戏剧性转折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在无数次的跌倒后,重新站立起来,继续前行的故事。它试图让读者感受到,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也总有一线光芒,等待被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将自己抽离出来,那种压抑感持续了很久,甚至影响了我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角度。我常常会去想象,一个需要用声音和形象去感染成千上万人的职业,当其内在的能量耗竭殆尽时,那种“失语”和“失重”的感觉将是何等可怕。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治愈方案”或空洞的口号,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了“存在”本身的一种艰难状态。那种清晨醒来,身体仿佛被灌满了铅,而脑子里却充斥着毫无逻辑的噪音的感受,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如何处理“日常”与“非常态”的边界,那些关于食物、睡眠、甚至洗澡这样最基本生理需求的挣扎,被细致地拆解开来,仿佛每一件小事都变成了一个需要巨大意志力才能完成的任务。这对于一个从未真正经历过深度抑郁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其震撼的“在场”体验。它迫使我跳出自我的舒适区,去理解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存逻辑。这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更像是一份深刻的“人类情感状态报告”,要求读者以最大的敬意和最少的评判去对待那些正在与内心黑洞搏斗的灵魂。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本书对我个人心态的调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没有提供任何快餐式的安慰,但它提供了一种更珍贵的东西:真实性与勇气。作者能够坦诚地记录下那些自己都感到羞耻和难以启齿的念头和行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她把“脆弱”变成了一种力量,通过公之于众,反而剥夺了这份痛苦对她个人的控制权。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于理解了“功能性”的陷阱。一个在台上光芒万丈、口齿伶俐的人,完全可能在台下连抬起手臂的力气都没有。这本书强有力地拆解了社会对于“成功人士”和“精神健康”之间存在的刻板预设。它让我更加审慎地看待那些关于“积极思考”和“自我驱动”的社会文化压力,认识到人类的心理结构是何等精妙和脆弱。这本书不只是给那些正在经历痛苦的人看的,它更是给所有健康的人的一份必读书单,因为它教会我们如何以更温和、更具人性的眼光,去观察和接纳生命中那些不那么“完美”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那种深沉的蓝和微微泛白的字体,仿佛预示着一场内心的风暴即将袭来。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翻到它的,起初只是被“女主播”这个标签所吸引,心想,光鲜亮丽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绝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公众人物的八卦或浮华,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许多我们平日里刻意回避的情绪。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她毫不保留地展现了那些在聚光灯下必须微笑,但在镜头关闭后却被无尽的黑暗吞噬的瞬间。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疲惫和无助,即使隔着纸张,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我尤其欣赏作者叙事中的那种克制与爆发的完美平衡,她没有用过于煽情的语言去描述痛苦,而是用极其冷静、甚至有些疏离的笔调,描绘了那些最撕心裂肺的挣扎。这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体会到沉重,又不会感到被过度地裹挟,反而能保持一种清醒的旁观,从而更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复杂面。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那些“看起来一切都很好”的朋友和同事,意识到真正的伤口往往是看不见的,而语言的力量,有时是如此苍白无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更多地体现在它对“时间感”的扭曲描绘上。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时间似乎失去了线性和意义,一天可能被拉伸成永恒的煎熬,而几个月可能在一片空白中倏忽而过。作者捕捉到了这种时间的碎片化和重复性,仿佛读者也陷入了那种永无止境的循环中,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前一次失败的余韵。我尤其喜欢那些穿插在核心叙事中的,对过去美好时光的闪回,那些片段如同微弱的萤火虫,短暂地照亮了当前的困境,却又迅速熄灭,留下的只有更深的对比和失落感。这使得整本书的节奏感非常独特,它不是线性的进展,而更像是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不断地摸索出口,时而撞到冰冷的墙壁,时而触碰到一扇虚掩的门缝。这种叙事上的不安感,恰恰是体验抑郁心境的最佳载体。它拒绝了传统故事的圆满结构,而是呈现了一种真实生命状态的“未完待续”和“持续性挣扎”,这让我对“故事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但它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于它成功地跨越了“自传”与“普遍性”之间的鸿沟。作者的叙事视角时而尖锐如手术刀,精准地剖开病痛的肌理;时而又变得朦胧而诗意,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光和希望的碎片。我能感受到那种在绝望的深渊中,仍旧试图用文字为自己建立一个精神堡垒的努力。最让我动容的是关于“连接”的描写。在那样一个封闭的世界里,外界的善意常常因为过度敏感或错误的表达方式,反而成为新的压力源。作者处理这些外部互动的方式,极其真实地反映了抑郁症患者在社交场域中的困境——渴望被理解,却又害怕被审视。这种矛盾感贯穿始终,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病痛”,更是关于“如何与世界共存”的深刻探讨。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同理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允许对方只是“存在”在那里,即使这种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挣扎。

评分

好书享用一生,挺好的书,很好赞一个。

评分

果然是电子书的时代了,这纸质书感觉京东都不愿意做了,好多书都是不建仓,而是直接从出版社临时下单购买发货,买几本书又要分单发货,最慢的包裹又要等十几天,实在谈不上用户体验。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满意。。。。

评分

帮朋友买的,还不错哦,good

评分

好书,让人更理解抑郁症患者。大家不要对他们生气不理,他们不是矫情任性,真的是身不由己

评分

不错

评分

买了些书看,京东还是很放心

评分

好书一本,看别人的故事,纠正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